口腔病理学讲稿-2011级.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口腔病理学讲稿-2011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口腔病理学讲稿-2011级.doc(3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口腔病理学讲稿-2011级.精品文档.口腔病理学 (接口腔组织病理学讲稿)(3)含铁血黄素和胆固醇晶体沉积;(4)增生上皮团或上皮条索;3.根尖肉芽肿的发展变化 (1)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2)转变为急慢性根尖周脓肿;(3)转变成根尖周囊肿(4)形成致密性骨炎二、慢性根尖周脓肿(chonic periapical abscess)(一)临床表现1.无明显的自觉症状,可有咀嚼不适或咀嚼痛;2.多有牙髓炎病史;3.患牙相对应的龈粘膜或皮肤上有红色肉芽状瘘口;4.X线:根尖周呈边界模糊的不规则透光区。(二)病理1肉眼:根尖有污秽的脓性分泌物,根
2、尖粗糙不平2光镜:(1)根尖区牙周膜内脓肿形成(坏死液化组织和脓细胞);(2)外周为炎性肉芽组织和纤维组织包绕;(3)根尖牙骨质和牙槽骨吸收,邻近组织血管扩张充血、炎细胞浸润。 龋病引起牙髓炎、根尖周炎的发展变化图第十二章 牙周组织病定义:发生在牙周组织的疾病,又名牙周病。广义:牙龈病+牙周炎狭义:牙周炎牙周疾病分类(1999年,美国牙周病分类国际研讨会) 牙龈病 慢性牙周炎 侵袭性牙周炎 反应全身疾病的牙周炎 坏死性牙周病 牙周脓肿 伴有牙髓病变的牙周炎 发育性或获得性异常及其状况 第一节 牙龈病(gingival disease)定义:指局限于牙龈的疾病。病变性质:有炎症、增生、坏死等。分
3、类:牙菌斑性牙龈病。 非牙菌斑性牙龈病A :牙菌斑性牙龈病一、慢性龈炎(chronic gingivitis)根据炎症发展的急缓程度,龈炎可分为急 性、亚急性、慢性(边缘性龈炎、 牙龈乳头炎)(一)病因 1.细菌 如:粘性放线菌、牙龈二氧化碳嗜纤维菌等 2.局部刺激因素 软垢、牙石、食物嵌塞、不良习惯、不良修复体等(二)临床表现1.主要见于儿童或青少年口腔卫生不良者以及无刷牙习惯的成年人2.分型及其临床症状:(1)炎症水肿型:龈缘红肿、光亮、松软、易出血(2)纤维增生型:龈缘肿胀、坚实,呈炎症性增生。增生性龈炎(三)病理1.光镜观: 龈沟壁炎细胞浸润,沟内上皮下依次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胶
4、原纤维变性或丧失2.各型龈炎的病理表现(1)炎症水肿型: 牙龈水肿明显,大量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毛细血管增生、扩张、充血(2)纤维增生型: 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明显,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毛细血管增生不明显二、龈增生(gingival hyperplasia)(一)病因 全身性因素+局部细菌感染 1.内分泌因素,女性多见 2.药物,如苯妥英钠。 3.营养不良、微量元素缺乏。 (二)临床表现1.与内分泌有关的龈增生 多与女性经期、妊娠等密切相关2.药物性龈增生 苯妥英钠性龈增生:前牙唇侧,龈乳头增大,龈表面呈颗粒结节样 (三)病理:大量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一般炎症性不明显。三、维生素C缺乏引起的
5、龈增生 临床:牙龈紫红色肿胀,质地柔软易 出血。病理:牙龈组织水肿、出血为特点。B、非牙菌斑性牙龈病一、急性坏死性溃疡性龈炎:又名急性坏死性龈炎、奋森龈炎、梭螺菌龈炎、战壕口炎。(一)病因 主要为梭形杆菌和奋森螺旋体。(二)临床:主要发生在营养不良及口腔不洁的儿童,表现为龈缘及龈乳头坏死。(三)病理:非特异性炎症。二、遗传性牙龈纤维瘤病:又名先天性家族性纤维瘤病、遗传性龈增生、特发性龈增生。(一)病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二)临床:牙龈弥漫性增生(三)病理;纤维组织大量增生第二节 牙周炎(periodontitis)一、病因(一)牙周炎的始动因子牙菌斑(二)牙菌斑的形成及固着 牙菌斑(bacte
6、rial plaque):是口腔细菌粘聚在牙表面或其他修复体表面、且不能被含漱掉或用水冲去的菌团。1.牙菌斑的形成过程: 唾液薄膜的形成、细菌的粘附和聚集、菌斑的成熟2.与牙周病有关的致病菌 主要是G厌氧菌,其中最重要的有牙龈卟啉单胞菌(P.g)、放线共生放线杆菌(Aa)、福赛斯类杆菌(Bf)等。二、发病机制(一)牙菌斑的作用 1.内毒素的作用: 影响细胞营养代谢;抑制成纤维细胞的生长、繁殖;活化破骨细胞,促进骨的吸收、破坏;增强吞噬细胞释放溶酶体酶,引起组织损伤,促进炎症反应。 2.细菌酶(如蛋白酶,胶原酶,硫酸软骨素酶A、B、C,透明质酸酶等)的作用: 破坏牙周组织的的间质成分和细胞之间的
7、基质3.细菌的直接入侵:可导致牙周组织破坏。(二)中性粒细胞的作用(polymorphonuclear leukocytes ,PMN) 非特异性免疫反应。 1.Fc受体:可结合抗体抵御和吞噬细菌 2.释放多种酶:胶原酶可破坏牙周组织中的胶原(、型),降解基质(三)细胞因子(cytokine)的作用多种细胞产生,为炎症介质,作用多样。 1.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s,IL) (1)IL-1:促进炎症,诱导前列腺素E2合成、活化破骨细胞,促进骨吸收;诱导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形成,促进胶原(型、胶原、明胶、粘蛋白及纤维蛋白)降解、破坏。 (2)IL-4:是B细胞的生长因子,可调节糖蛋白代谢以
8、及巨噬细胞及骨髓干细胞的生长、分化,抑制破骨细胞的形成。(3)IL-6:明显促进骨吸收的作用。(4)IL-8:对中性多形核白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有强力的趋化作用,对牙周组织炎症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2.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a,TNF- a):对白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结缔组织中各种细胞具有广泛生物学效应;激活前破骨细胞为破骨细胞,促进骨吸收;增强血管通透性,促进炎症的作用。3.前列腺素E2(Prostglandin E2 ,PGE2 ):强力促进骨吸收4.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inases,MP):直接破坏、降解胶原
9、和明胶、粘蛋白、纤维蛋白和层粘连蛋白;产生细胞因子,增进结缔组织降解。 5.护骨因子(Osteoprotegerin,OPG)和破骨细胞分化因子(Osteoclast differentation factor,ODF)6.细胞粘附分子(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s,CAM) 上皮如龈沟上皮、结合上皮细胞表面的糖蛋白。 通过参与细胞信息传导、炎症反应、免疫反应以及创伤愈合等方面影响牙周炎的发生、发展;结合上皮中的CAM可协助PMN进入龈沟或牙周袋,发挥其杀菌和抗菌作用(四)全身性易感因素 1.遗传因素:可增加牙周炎易感性。 2.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骨质疏松症、爱滋病
10、等。 3.其他因素:如内分泌紊乱、吸烟、口腔卫生不良、营养障碍和精神压力等。(五)宿主防御机制的双重性1、唾液2、龈沟及龈沟液3、上皮结合4、龈谷5、防御细胞三、临床表现(一)主要临床特征 牙周溢脓、牙松动; 初期症状不明显 咀嚼无力、牙龈肿胀出血、牙周袋溢脓、口臭、牙松动、伸长、倾斜、移位、甚至脱落。(二)X线表现: 牙槽嵴顶消失,硬骨板吸收,牙周膜间隙增宽。四、病理(一)牙周炎的发展过程 1.始发期(initial stage):沟内上皮和结合上皮周围表现为急性渗出性炎症表现。 毛细血管扩张充血;上皮及其下方组织内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龈沟液渗出增多。 持续24天。 2.早期病变(early
11、 lesion):典型龈炎表现。 上皮下大量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T细胞为主);炎性渗出物继续增多;胶原纤维变性、破坏;结合上皮开始增生。 持续3周或更长3.病损确立期(established lesion):慢性龈炎表现。 上皮下另见较多B淋巴细胞浸润,龈沟液内出现各种免疫球蛋白、补体;结合上皮向根方增殖,浅牙周袋形成。 无牙槽骨破坏、吸收。4.进展期(advanced lesion):典型牙周炎表现 结合上皮继续增生,深牙周袋形成,结缔组织内基质和胶原纤维变性、溶解、丧失;牙槽骨破坏、吸收(二)牙周炎的病理变化1.活动期牙周炎的病理变化:牙面上菌斑、软垢及牙石堆积; 牙周袋内有大量炎性
12、渗出物、免疫蛋白、补体等成分; 沟内上皮糜烂或溃疡,部分上皮呈条索状或网眼状增生,大量炎细胞浸润; 结合上皮向根方增殖、延伸,深牙周袋形成,其周围有炎细胞浸润; 沟内上皮及结合上皮下方的 胶原纤维水肿、变性、丧失 ,大部分被炎细胞取代; 牙槽骨出现破骨细胞性骨吸收; 牙周膜的基质及胶原纤维变性、降解,牙周膜间隙增宽。 (8)牙骨质暴露,牙石附着于其上。2.静止期牙周炎的病理变化 沟内上皮及结合上皮周围炎症明显减轻,牙周袋与牙槽骨之间有大量新生纤维结缔组织 牙槽骨的吸收呈静止态,吸收区有新的类骨质形成; 牙根面被吸收的牙骨质出现新生现象。3.牙槽骨吸收与牙周袋形成的关系: 龈袋(gingival
13、 pocket):(假性牙周袋) 骨上袋(supragingival pocket): 骨内袋(intrabony pocket): 第三节 发生在牙周组织 的其他病变 一、牙周变性 牙周组织的非炎症性、营养不良性改变。 如水样变性、黏液变性、玻璃样变、病理性钙化等。二、牙周创伤 如咬合创伤、外科创伤、牙髓治疗创伤等。 镜下见:牙槽骨受压吸收,受牵引增生;牙周膜变性、坏死、钙化等。三、牙周萎缩 老年性萎缩: 早老性萎缩:如内分泌紊乱。 牙龈退缩:如炎症消退后。第十三章 口 腔 粘 膜 病教学要求 1.了解口腔粘膜病的临床表现。2.熟悉口腔粘膜病基本病理变化。3.掌握常见口腔粘膜病的病理变化复习
14、思考题 1. 口腔粘膜白斑,扁平苔藓、慢性盘状红斑狼疮在病理表现上有何异同? 2.名词解释: 过度角化、过度正角化、过度不全角化、角化不良、棘层增生、细胞凋亡、棘层松解、疱、棘层内疱、基层下疱、斑、丘疹、白斑第一节口 腔 粘 膜 病基 本 病 理 变 化一、过度角化(hyperkeratosis)(一)定义: 是粘膜或皮肤的角化层过度增厚或无角化的部位出现了角化,呈乳白色或灰白色。(二)分类及其特点1.过度正角化(hyperothokerat-osis):是角化层增厚,细胞界限不清,核消失,呈均匀的嗜酸性染色;伴粒层增厚,透明角质颗粒异常明显。 2.过度不全角化(hyperparakerato
15、sis):增厚的角化层中细胞核未分解消失,粒层增厚不明显。二、角化不良(dyskeratosis)(一)定义:在上皮棘层或基底层个别或一群细胞发生角化。 三、棘层增生(acanthosis)(一)定义 是由于棘细胞的肥厚或细胞数目增加, 而使棘细胞层较正常肥厚。四、上皮异常增生(epithelial dysplasia)和细胞非典型性增生(atypical)(一)上皮异常增生的表现1.上皮基底细胞极性消失;2.出现一层以上基底样细胞;3.核浆比例异常,细胞核深染,核仁增大;4.上皮浅表1/2处出现有丝分裂;5.上皮层次紊乱;6.有丝分裂相增多;7.细胞多形性;8.上皮钉突呈滴状;9.细胞粘着力
16、下降;10.棘细胞层中单个或成团细胞角化。(二)细胞非典型性增生五、上皮萎缩( epithelial atrophy)(一)定义:是指上皮棘层细胞数量减少,致使上皮层变薄。六、基底细胞空泡性变及液化(vaculation and liquefaction of basal cell)(一)基底细胞空泡性变:基底细胞内水肿较轻时,细胞稍增大,胞浆呈空泡状。 (二)基底细胞液化: 基底细胞内水肿严重时,基底细胞发生液化、溶解破碎,基底细胞排列不齐,基底膜不清或消失。七、细胞凋亡(cell apoptosis)(一)定义:是一种受基因控制的自主性细胞自杀过程。(二)表现 细胞皱缩,胞浆嗜酸性深染,核
17、染色质边聚,细胞间失去连接,凋亡小体形成,周围组织无炎症反应。八、疱(vesicle)(一)定义:粘膜或皮肤内液体集聚而成。(二)分类 1.根据内容物分 2.根据疱形成的部位分(1)棘层内疱:疱在上皮棘层内或基底层上。(2)基底下疱:疱在基底层之下。九、糜烂(erosion):上皮浅层的破坏,未侵犯上皮全层。十、溃疡(ulcer):粘膜或皮肤表层坏死、脱落,形成凹陷。十一、皲裂(rhagade):发生在粘膜或皮肤的线形裂口。 十二、假膜(pseudomembrane):为灰白色或黄白色的膜。 十三、斑(macule) 是粘膜或皮肤上的颜色异常,范围较局限,大小不一,不高起,不变厚,无质地的改变
18、。十四、丘疹(papule) 是粘膜或皮肤上凸出的小疹,直径15,较硬,色灰或发红,消失后不留痕迹。 光镜观:上皮增厚、浆液渗出、炎细胞浸润第二节口 腔 粘 膜 病一、白斑(leukoplakia): 是发生在粘膜上的白色斑块,不能被擦掉,也不能诊断为其他疾病者。(一)病因:与局部的长期刺激有关(吸烟是最常见的原因)(二)临床表现 1.好发部位:颊、舌粘膜 2.性别差异:男多于女 3.临床症状:白色或乳白色斑块,边界清晰,与粘膜平齐或略高起,舌舔有粗涩感 4.临床分型: 均质型、非均质型(三)病理: 1.上皮增生,过度正角化或不全角化; 2.粒层明显,棘层增生(上皮过度正角); 3.上皮钉突伸
19、长变粗; 4.炎细胞浸润; 5.上皮疣状增生时,上皮表面高低不平呈刺状或乳头状; 6.可伴有上皮异常增生二、扁平苔藓(lichen planus LP)(一)病因:不清(二)临床表现 1.好发年龄及性别:4049岁女性 2.好发部位: 颊、舌唇及牙龈,病变常为对称分布(颊)3.临床症状:粘膜上白色或灰白色的条纹,条纹间粘膜发红,条纹呈网状、线状、环状或树枝状4.临床分型:网状型、丘疹型、斑状型、萎缩型、溃疡型、疱型三、慢性盘状红斑狼疮(chronic discoid lupus erythematosus)(一)病因:自身免疫性疾病(二)临床表现 1.好发部位:唇颊部的皮肤和粘膜 2.临床症状
20、:面部蝴蝶斑,唇颊粘膜为红斑样病损,陈旧病损可有萎缩、角化,周围有白色放射状条纹。四、复发性阿弗他溃疡 (recurrent aphthous ulcer,RAU) (一)病因:不明,与下列因素相关1.遗传、免疫失调。2.细菌或病毒感染。3.胃肠道疾病、营养不良、神经紧张等。(二)临床表现1.性别差异:好发于女性。2.好发年龄:1030岁。3.好发部位:唇、舌、颊、牙龈、口底及软腭。4.表现:粘膜呈红斑状充血 中央形成溃疡 向周围扩展 圆形或卵圆形浅层溃疡。5.多单发,病程714天。(三)病理变化1.上皮水肿,细胞间白细胞移出、上皮溶解、破溃、脱落,上皮非特异性溃疡。2.溃疡表面假膜形成,下方
21、有密集的炎细胞浸润(以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为主)。3.胶原纤维水肿、断裂、玻璃样变,甚至破坏消失,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血管内皮细胞肿胀、闭塞。五、白塞综合怔(Behcet syndrome): 口腔、生殖器溃疡+眼虹膜炎(一)病因 自身免疫性疾病1.内因:遗传因素和免疫反应失调2.诱因:细菌、病毒感染(二)临床表现1.好发年龄:青年及成人。2.口腔表现: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3.眼征:结膜炎、色素层炎、角膜炎、虹膜睫状体炎,甚至前房积脓、失明。4.生殖器病变:睾丸、阴茎、阴唇圆形浅表性溃疡。5.皮肤表现:丘疹、脓疱、毛囊炎、结节红斑、多形红斑及脓疱病等。6.其他:周期性发热、头痛、关节痛、肝脾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口腔 病理学 讲稿 2011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