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文学与园林设计的关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园林文学与园林设计的关系.doc(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园林文学与园林设计的关系.精品文档.吉首大学JISHOU UNIVERSITY园林文学课题论文题目名称: 园林文学与园林设计的关系 学生姓名: 钟金星 学号: 20094191030 学院: 城乡资源与规划学院 专业年级: 2009级园林 指导老师:满祥目录摘要21、园林文学与园林设计同属于艺术范畴21.1从美学角度定义的园林文学与园林设计21.2园林设计中的美学理念31.3 园林文学中的美学思想32、园林设计离不开园林文学42.1 园林设计需要借助园林文学来表达42.2园林文学为园林设计的提供艺术指导4 2.3 园林文学可作为园林设计造景的
2、素材53、园林文学依赖于园林设计5 3.1 园林设计提供园林文学创作的灵感53.2 园林设计扩大园林文学的表现空间 6 3.3 园林设计赋予园林文学艺术家感情的寄托64、结语7参考文献8园林文学与园林设计的关系摘要:园林文学与园林设计同属艺术范畴,二者相互交融,相辅相存。本文从美的一般定义与基本特征出发,在分析园林文学与园林设计美的表现及其审美过程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园林文学与园林设计的内关系。关键词:园林文学;园林设计;艺术;审美一般说来,园林文学是一门主要以文字作为媒介来展现美、传递美的艺术;而园林设计则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人们利用与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开辟山水地貌,并结合植物的配置
3、和建筑的布局,来构成一个可供观赏、游憩、居住的优美环境空间境域1,其内容包括室庐、花木、山水、禽鱼、果蔬、书画、家具陈设、盆景等。由此不难看出,不但文学与园林都是美的一种表现形式,美是它们共同追求的最高目标,而且美还架起了两者之间有机联系的桥梁。只不过前者是通过语言、结构、音节等形式刺激人的大脑,转化为美的感官信息,后者是融文学、绘画、雕刻等艺术于一体的美的综合客体,所以,探讨文学与园林彼此间以美为基本特征的内在关系,可以为文学和园林创作提供智慧的源泉。1园林文学与园林设计同属于艺术范畴1.1从美学角度定义的园林文学与园林设计美,是人们对外在事物的主观反映,是一种感受。当外界事物对人的心灵发生
4、感应,产生共鸣,这种反应便会产生美的感受。例如我们通常所说的“和谐”,就是在于事物使人乐于接受,产生和谐之感,这时,它便成为一种美,这种美是一种具体的客观存在;但对于觉出“和谐”的人,美是一种感受,因而美又是人的主观感受,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就上升到了审美的阶段。审美是一种活动,具有客体和主体之分。审美的对象,即我们前面提到的外在事物或客观存在,属于审美客体。园林由山石、水体、建筑、植物等具体存在的空间实体组成,以物化的形态存在,它是通过人的建造而达成的一种和谐,使人在观赏的过程中产生共鸣,获得美的心理享受;显然,能够对美产生共鸣的人,便是审美的主体。文学其实是一种语言,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信息
5、交流工具,可以传递思想感情,因而也就具备帮助人们把对园林的审美感受进行表达的功能。不过,文学更偏重于表达审美主体对客体的感受,是一种思想的凝练;而园林则常常是作为审美的对象存在,是一种概念性的客观存在。1.2园林设计中的美学理念众所周知,构成园林的主体是山水,而“比德说”又赋予审美以山水自然美的知觉方式,因此,园林美的灵魂便是自然山水美。孔子曾对水有过精辟的论述,将水比之为“似德似仁似义似智”2,具有君子的品德。有人说,在审美的领域,园林往往披上了山水的外衣,哲学往往渗透在媚人的美学之中,可见,山水园林与审美早就有了联系。虽然中国传统园林讲究写意山水风格,西方古典园林追求空间与植物的规则式布局
6、,东西方园林风格迥异,但它们对美的理解却有异曲同工之处。我们从造园史研究不难发现,早在几千年前,中国古典园林中帝王的园、圃、苑、囿等就以“一池三山”、台地建筑、围圃等形式,充分巧妙地利用原有的自然地形来建造园林,为人们提供娱乐空间,实现人们亲近自然山水的心愿;尽管西方古典园林常将花草树木等造园素材按规则的几何图案布置,但它也不是为了再现现实生活的具体形象,而是要表达一种人类具有能够征服自然的思想和理念3。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园林的功能与造园技法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对山水自然美的追求却是园林的永恒目标。当前,人们出于自身生存、健康、安全需要考虑,赋予现代园林更多的生态、休闲、娱乐、文化、科教、实
7、用、经济等综合功能,植物造景已成为当今园林发展的方向和潮流4,高的绿地率与绿化量值,建筑与植物的合理搭配是衡量一个园林客体水平的主要标准,这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反映了人从本性上对回归自然,渴望自然的一种追求。人们对园林美的追求,有如服饰文化一样,“形”变“质”不变。从古老的山顶洞人制造装饰的小砾石、钻孔石珠,到现代社会时装上的刺绣和缀珠,呈现美的形式不断变化,但美的含义并未根本改变。因此,园林的创造必须反映自身审美的价值,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经受洗涤和充实;审美的客体应当顺应美学概念的变迁,才能符合审美情趣与主体感受。1.3 园林文学中的美学思想文学的美包括外在的形式美与内在的思
8、想美。由于受周易六十四卦之一的“白贲”所蕴含的美学思想启发,中国人早在先秦时代就开始形成了“朴素”、“平淡”、“本色”的美学观。这种美学观的形成构成一种审美评价活动,于是就有了如我国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具美学思想的宗教体系和西方文艺的多流派人文主义、结构主义、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等思潮,众者纷纭。文学主要是通过文字的形式组织语言来与读者交流,并使人们能够从中充分理解作者的美学观、作品的审美价值和社会意义。许多文学经典名著,如论语、道德经、墨子、时间的自由意志、离骚、伊索寓言、哈姆雷特、红楼梦等之所以经久不衰流传至今,就因为其中蕴涵丰富的美学思想,能给人启迪和
9、思考。中国传统文学讲究音节韵律美,反映的美学思想也是含蓄和朦胧的;而西方古典文学则追求犀利与精确的语言。庄子利用梦蝶的故事表述道家空、无的哲学美学思想,康德则直接歌颂伟大的星空和人类正直的心灵;文学名著红楼梦把反封建的思想和情节表达得委婉凄凉,而欧也妮?葛郎台却是赤裸裸地揭示腐败统治的丑恶嘴脸,这就是文学作品所传达给我们的美学思想。2园林设计离不开园林文学2.1 园林设计需要借助园林文学来表达众所周知,园林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和多种艺术形象共存的空间,作为一个“四维空间”艺术,园林设计的形象展现首先是园林中的山石、花草树木、亭廊楼阁等,它们通过视觉、味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把美直接传达给人,给游
10、人以审美的精神享受。作为园林美,其存在是客观的。当园林美通过人的各种感观凝练综合以后,上升到另一个高度,即达到对美的认识与理解阶段,这时的美只存在于个人的感受之中,属于审美意识。但这种美要传达给他人以引起共鸣,则需要借助文学、绘画、音乐等手段来实现。乐记所云,“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也就是说,可以用音乐来传达审美的感受,而音乐同时又表现了一种美,让人沉醉。文学也同样担当了这种功能,传达审美主体的感受,表达一定的美学思想。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一出,洞庭湖、岳阳楼之所以顿时名声大振,从此文人骚客纷至沓来,就是因为文学
11、表达了园林美,传达了园林美。当然,文学的记录也为园林的流传做出了贡献。2.2园林文学为园林设计的提供艺术指导园林文学可以记载历史,传达信息。中国园林自古以来追求的是顺应自然,模拟自然山水。历史上,许多园林文学艺术家根据对自然山水的审美感受而创作的文学作品,都被大量借鉴和应用到了园林艺术的创作实践,为园林创作做出了贡献。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可算开创了“景因文生”的先例。桃花源记一问世,在全国就诞生了不少供人游览的“桃花源”园;后来,根据顾恺之“千岩竟秀,万壑争流,草木朦胧其上,若云兴霞蔚”的描述,就有了苏州拙政园的“雪香云蔚亭”。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描绘了一个壮丽的“大观园”,从而引起诸多造
12、园家的兴趣,随后在北京、上海等地相继出现了仿文学名著红楼梦描绘布局特点而建造的10余处“大观园”;明代“后七子”首领王世贞不但自己拥有“名在天下”的“山园”,而且还酷好游历山水园林,并辑录大量有关园林的历代诗文而编撰了古今名园墅编著作,为后人造园提供了大量难得的宝贵资料5;明代计成的园冶,更是一部关于造园的专业巨著,已成为现代造园家与园林工作者的必读之物。此外,神话民歌文学形式的流传也被广泛用于了园林造景。如北京建国门地铁站中的古代天文史大型釉彩,就是根据神话传说来形象表现了女娲补天的动人故事,为现代都市增添了一道美丽的人文景观。2.3 园林文学可作为园林设计造景的素材园林的基本要素是山石、水
13、体、植物、建筑,其中的山石、水体、植物的应用都是遵循自然为本,以符合自然规律的原则进行设计配置的,而建筑是园林中人工痕迹最浓厚的构建,文学的评论与描绘完全可以与其有机互融。红楼梦中大观园修建竣工后,贾政还特意带上贾宝玉去为园中的扁、额题字赋词;扬州“个园”的得名,就是以“个”来寓意竹的节气。在古今园林中,以文学的楹联标题自成风景的事例屡见不鲜。西湖十景之一的“平湖秋月”有一楹联描写道,“鱼戏平湖穿远蚰,雁鸣秋月写长空”,用极富视觉形象的语言,既点出了风景区“平湖”与“秋月”的主题,又生动逼真地描写出了西湖湖光山色的动感与声乐美,可算文学直接应用作为园林艺术创作素材的范例。由此可见,文学可以在园
14、林中参与艺术性营建,并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6。3园林文学依赖于园林设计3.1 园林设计提供园林文学创作的灵感园林文学与园林设计都有相互借鉴与发挥的共同特点,园林多用文学描绘中的历史题材表达一种真实和悠久,而文学则把园林中的美经典化、凝练化,变成了一种文学形式的艺术。艺术家、文学家对美的事物特别敏感,而常把这种敏感、感触捕捉下来,写成文学,就成了另一种审美的形式。例如“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这些具有音节美的句子不仅仅描述了园林山色的美丽,同时也表达了文学家从山水间所得的灵感见解;我国古代有很多关于文人在创作遇到“瓶颈”时,观赏园林后而顿得创作灵感的故事,其中最有名的要算“推敲”故事的由
15、来。“僧敲月下门”即是唐朝诗人贾岛在自己的窗前不断的冥思、观察院景而悟出的;古代文人骚客常爱聚于庭园,借酒吟诗。红楼梦描写了贾府儿女成立“文学社”聚会,即兴吟诗,抒发对园中事物景致的感情,从而不断提高各自诗文修养的故事。可见,如果没有表现美和蕴涵美学思想的园林,文学所能获得的灵性和升华必定会更少,甚至会枯竭。3.2 园林设计扩大园林文学的表现空间园林文学通常的表现形式是文书和语言。园林中,尤其是在中国古典园林里的大量标示、牌匾、楹联等什物,都是通过以园林空间为载体,用文字的形式来传达出审美的观点,这是典型的利用园林扩大文学表现空间的例证。“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原是表达伟人豪迈的心胸,黄鹤
16、楼引用“楚天极目”作为主楼的横匾,将诗中的含义延伸到对仙楼高耸与对武汉九省通衢繁荣前景的赞美上,扩展了文学的表现空间。现代园林中大大小小的各类标识牌,它们常被做成奇特的造型,在上面撰写文字,这时文学被作为一种工具在园林中应用,它既表现出一定的形态美,具有审美的价值,同时也还有特定的实用功能,具有实用主义美的属性。3.3 园林设计赋予园林文学艺术家感情的寄托中国园林中有很多景物的建造,其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艺术地再现这些景物原有的外在形象美,而是造园者借助于这一景物形象曾被赋予人格化的秉性和品格,来表达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和理解,表达自己的志向,抒发个人感情,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托物言志之说,这
17、是“比德说”的延伸。“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风帘翠幕,烟柳画桥.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宋朝词人柳永对西湖的绝唱,但作者对这种美景描写的本质用意和初衷则是出自对当任地方官吏的赞美,为了能见到朋友,柳永把绵绵友情寄托到了对这迷人美景的吟赏中;晋代陶渊明爱菊,自比菊花,后人就把隐君子的称谓和品格加晋到了菊花身上;周敦颐和李渔同是爱莲之人,写了不少咏荷花的诗句,予其君子的品格7;扬州郑板桥酷爱修竹,以诫自己“高风亮节”,并在私院中大量以修竹造景。其实,许多文人诗词作者自身就是一个造园家,苏轼、白居易改造了西湖,杜甫留下了今天成都的“杜甫草堂”,石涛构建了“片石山房”,北宋诗人苏舜兴建了沧浪亭,清顾文
18、彬建了怡园.。江南许多私家园林,如寄啸山庄、小盘谷、逸圃、怡庐等都是由文人墨客参与营建的园林,计成、石涛是典型的集园林、文学、绘画于一身的艺术家8。结语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园林文学和园林设计都具有艺术创造和表达的功能,具有美学的基本特征。艺术的创造和表达与审美的意识密切相关,审美意识可以构建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通道。园林和文学同属艺术的两种不同形式,由此不难理解,园林文学和园林设计之间可以通过审美意识相互沟通。园林设计依赖园林文学提供造景素材,依靠园林文学来表达审美感受,而园林设计又通过文学形式得以流传发扬。总体上看,园林设计需要从园林文学中吸取营养,获得灵感,园林设计不断为文学艺术家思想感情的蹦
19、发提供寄托,许多不便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园林设计,以形象化方式展示出来就变得含蓄而更有韵味了。所以,园林设计展现园林文学的内涵,园林文学中包含园林设计的技法,二者常常是相融于一起的。因此,园林文学与园林设计是紧密联系而不可分割的艺术,同属艺术的范畴,都表现美的真谛。园林设计师有必要学好园林文学,从园林文学中吸取更多营养,才能设计建造出更具文化底蕴与文脉气息的文学园林,而文学艺术家则需要收尽园林设计打腹稿,也才能创作出脍炙人口的园林文学。所以,园林设计师与文学艺术家应该做到文学与园林互通,互为利用。参考文献:1过元炯.园林艺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6.2杨柳.从得水到治水J.城市规划,2002,1:79.3针之谷钟吉(日)著,邹洪灿译.西方造园林学论文库园变迁史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 1991.4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中国新园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5.5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1989.6章采烈.中国园林的标题风景园林楹联类析J.中国园林,2002,2,67.7邓国光,曲奉先.中国花卉诗词全集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7.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