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疾病的治疗穴位详解.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各种疾病的治疗穴位详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各种疾病的治疗穴位详解.doc(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各种疾病的治疗穴位详解.精品文档.各种疾病的治疗穴位详解人体按摩穴位示意图二(女)大家都知道穴道位于“经络”能量的通路上。而人体中,五脏六腑“正经”的经络有12条(实际上,左右对称共有24条)。另外,身体正面中央有“任脉”,身体背面中央有“督脉”,各有一条特殊经络,纵贯全身。这14条经络上所排列着的人体穴道,称为“正穴”,全部共有365处。仅仅如此,便是个相当可观的数目了,更何况其他的地方也有穴道。经络以外的人体穴道,称为“正穴”,后来又陆续发现了“新穴”,这些穴道若全包括,人体穴道的总数远超过1000个。无论多么专业的人也无法全部熟记这许多
2、穴道的名称,更不要说运用自如了。不过,治疗常见病不需要这么多的穴道。事实上,只要熟知与其相关的人体穴道,便可充分地进行穴道医疗了。重要的是,不是大量熟记穴道,而是充分找到有效的人体穴道,并纯熟地运用。因此,本站以正穴为中心,严选特别有效的穴道,配合症状或疾病,好好地运用这些穴道,每个人都可进行穴道治疗。【阿是穴】腰部病变部位及附近,用大拇指按压感觉疼痛最敏感处。【委中】膝关节后面,腘横纹中点处。【委阳】委中穴外开1横指处。【气海俞】腰部,第3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环跳】臀部,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点处(侧卧,健腿在下伸直,患腿在上屈曲90)。【殷门】大腿后侧
3、,臀下横纹中点(承扶穴)与腘横纹中点(委中穴)连线的上3/7与下4/7交点处。【风市】大腿外侧中线上,当直立垂手时,中指指尖处。【阳陵泉】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承山】小腿后侧正中,人字纹尖凹陷处(伸腿向上提足跟时,可显露人字纹)。【足三里】外膝眼(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处。【气海】脐下1.5寸。【关元】脐下3寸。【太冲】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涌泉】足底中线的前、中1/3交点处,当足趾跖屈时,足底前呈凹陷处。【内关】腕关节掌侧,横纹正中上2寸,两筋间。【大椎】低头,颈后下正中高大的隆突(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长强】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风池】颈后枕
4、骨下两侧,斜方肌上端与胸锁乳突肌之间凹陷中。【阿是穴】足背第4、5趾趾间缝后约1寸,按压疼痛敏感处,对侧取穴。【肩髃】肩部,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肩峰前下方凹陷处。【极泉】肩下的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肩前】肩部,肩髃穴内侧1横指处。【肩髎】肩部,肩髃穴后方,肩峰后下方凹陷处。【肩井】肩上,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处。【秉风】肩胛部,肩胛岗上缘中点向上1横指,岗上窝中央处。【天宗】肩胛部,秉风穴直下,岗下窝中央处。【曲池】屈肘,肘横纹外侧端凹陷中。【外关】腕关节背侧横纹上2寸,两骨之间。【阿是穴】背部,第510胸椎脊柱旁寻找出压痛点或皮下结节。【至阳】背部,第7胸椎棘突下,两肩胛下角连线与脊柱中
5、线交点。【内关】手掌后第一横纹正中(大陵穴)直上2寸,两筋之间。【中脘】脐上4寸。【气海】脐下1.5寸。【胃俞】背部,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梁丘】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的连线上,膝髌外上缘上2寸处。【足三里】外膝眼(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任脉:从下颌的承浆穴到下体的会阴任、督都是中医理论中的经脉,所谓“打通任督二脉”指练功人的说法,传说当两条经脉的“气”连成一体,从而突破限制在体内循环的话,功法可以达到大成的境界。【大椎】低头,颈后下正中高大的隆突(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风池】颈后枕骨下两侧,斜方肌上端与胸锁乳突肌之间凹陷中。【肩井】肩上,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处。合谷
6、属于阳明大肠经。位于手背虎口处,于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间陷中。主治齿痛、手腕及臂部疼痛、口眼歪斜、感冒发热等症。孕妇慎用。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主治:腹胀,腹痛,食欲不振,泄泻,便秘,四肢无力等。 【悬钟】外踝尖上3寸,腓骨后缘处。【主治】颈项强痛、胸胁胀痛、下肢痿痹、痴呆、中风。小儿按摩推拿常用穴位及操作1 攒竹(天门)位置:于两眉头连线中点至前发际,为一纵向直线。操作:用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开天门”。一般操作3050次。主治:发热、头痛、感冒、精神萎靡、惊惕不安(指小儿易惊、易乍、易夜啼、烦躁不安。)2 坎宫(眉宫)位置:自眉头起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操作:两拇指
7、桡侧自眉心向眉梢做分推,称“分推坎宫”。一般操作3050次。主治:外感发热、头痛、惊风、目赤肿痛。3 太阳位置:位于眉梢与目外眦连线中点向后一寸处。操作:用两拇指桡侧自前向后推运,称“推太阳”或“运太阳”,向眼方向推运为补,向耳方向推运为泻。一般操作3050次。主治:发热、头痛、惊风、目赤肿痛。4 天柱骨位置:位于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成一直线。操作:用拇指或食中指自上向下直推称“推天柱”。或用瓷汤匙蘸水自上而下刮。一般操作100150次。主治:呕吐、项强、发热、惊风、咽痛等。以上四穴可治小儿外感,天柱骨又可治疗项强、呕吐。5 腹位置:位于腹部。操作:沿肋弓角边缘或自中脘至脐,向两旁分推,称“分推
8、腹阴阳”;用掌或四指摩称“摩腹”。一般操作100200次.摩5分钟。主治:腹痛、腹胀、消化不良、呕吐、恶心。6 脐位置:位于肚脐。操作:用中指端或掌根揉,称“揉脐”。揉100300次;用指或掌摩,称“摩脐”,摩5分钟 ;用拇指和食、中指抓住肚脐抖揉,亦称“揉脐”。主治:腹胀、腹泻、食积、便秘、肠鸣、吐泻。7 丹田位置:位于小腹部,脐下2-3寸之间。操作:用揉法揉称“揉丹田”一般揉50100次;用摩法摩称“摩丹田”一般摩5分钟。主治:腹痛、腹泻、遗尿、脱肛、疝气、尿潴留。8 膻中位置:两乳连线中点。操作:可用中指揉,称“揉膻中”两拇指自穴中向两旁分推至至乳头,称“分推膻中”。一般两者均操作501
9、00次。主治:咳嗽、痰多、吐逆。9. 脊柱位置:位于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操作:用食中二指自上而下做直线推动,称“推脊”;用捏法自下而上称为“捏脊”。捏脊一般35遍,每捏3下再将脊背皮肤提一下,称为“捏三提一法”,在捏脊前应在脊部轻轻按摩几遍,使肌肉放松。操作时一般100300次,或捏35遍。主治:发热、惊风、夜啼、疳积、腹泻、呕吐、腹痛、便秘。10七节骨位置:位于第四腰椎至尾椎上端成一直线。操作:用拇指或食中二指自上而下做直推称“推下七节骨”或自下而上做直推称“推上七节骨”。一般推100300次。主治:推上七节骨:多用于腹泻、久痢等。推下七节骨:多用于便秘、痢疾等。11龟尾位置:位于尾椎骨端。
10、操作:用拇指或中指端揉,称揉龟尾。一般揉100300次。主治:泄泻、便秘、脱肛、遗尿。12 脾经位置:位于拇指末节罗纹面。操作:旋推为补,称“补脾经”,将患儿拇指屈曲,循拇指桡侧边缘向掌根方向直推亦为补;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两者统称“推脾经”。一般推100500次。主治:腹泻、便秘、痢疾、食欲不振、黄疸等,临床多用补法。13肝经位置:位于食指末节罗纹面。操作:旋推为补,称“补肝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肝经”。两者统称推肝经。一般操作100500次。主治:烦躁不安、惊风、目赤、五心烦热、口苦咽干等。注:肝经宜清不宜补,若需补肝经时,则用“补肾经”代替,或补后加清。14心经位置:位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各种疾病 治疗 穴位 详解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