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电所防雷.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变电所防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变电所防雷.doc(3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变电所防雷.精品文档.第三章 发、变电所防雷概 述发、变电所是电力系统的枢纽,一旦遭受雷击损坏,将会造成大面积长时间的停电,严重影响各行各业的工作。因此要求有可靠的防雷保护措施。造成变电所雷害的来源有三:(1) 雷直击于变电所导线或设备上;(2) 变电所避雷针落雷时形成的感应过电压;(3) 沿线路传来的大气过电压波。下面我们分别简单谈一下。每个变电所每年落雷的次数可按下式估计N=0.015TK(a+10h)(b+10h)10-6 (3-1)式中,T雷电日; a.b.h变电所的长度、宽度和高度,m;K选择性雷击系数,在一般地区取K=1,在选择性
2、雷击区,如有水的山谷、土壤电阻率突变处的低区、矿区等、K值可大到812。例某60 kV变电所,长宽各100 m,平均高度15 m,T40日,计算该处每年平均落雷次数。解:由上式得每年平均落雷次数N为N=0.015401(100+1015)(100+1015)10-6=0.038次/年。由上例可见,在一般地区,每大约运行=26年即遭受一次雷击。如果在选择性雷击区(易击区),平均每年可能落雷0.30.45次,即平均运行2.23.3年就可能受雷击一次,而这种直击雷绝大多数要造成严重停电事故的。由此可见在选址时应尽量避开易击区,而所有发、变电所都应装设防直击雷装置避雷针或避雷线。我国运行经验表明:装有
3、避雷针(线)的变电所雷电绕击事故率约为0.20.3次/百所年,反击事故率更低,是相当可靠的。装有避雷针后,当落雷时在其直接附近的导线上产生较高的感应过电压,会使35 kV及其以下的母线或设备产生严重故障。例如上海某电厂独立避雷针落雷时距其8 m外的35 kV变压器最远相套管闪络,广西某厂4.5 m外的35 kV线闪络。所以避雷针应尽量远离电气设备,而采用避雷线可减轻感应过电压的危害。据不完全统计,变电所35 kV及以下侧的感应过电压事故率约次/百所年。由于线路落雷次数多,所以沿线路导线传来的雷电波袭击发、变电所是最为频繁的。线路的绝缘一般比变电所设备的绝缘为高,例如110 kV线路的U50%为
4、700 kV,它也就是由线路传来波的最大值,但变压器的全波多次冲击耐受电压只有480437 kV,因此来波会对变压器造成损坏。限制这种来波过电压的主要设备是避雷器,并在邻近变电所的12 km线路上加强防雷措施,称为进线段。据统计,我国110220 kV变电所近3000所年的雷电进行波事故率约0.5次/百所年,而35 kV变电所进行波事故率约0.67次/百所年。第一节 发、变电所直击雷保护本节讨论变电所安装避雷针(线)的注意事项。由于发电厂和变电所在防直击雷上有很多共性,所以也顺便谈一下发电厂防直击雷的问题。发、变电所的以下对象应加直击雷保护:(1) 屋外配电装置及导线;(2) 较突出的建、构筑
5、物:如烟囱、冷却塔及煤场的高建筑物等;(3) 易燃对象:如油处理室、燃油泵房、露天油罐、主变压器修理间、易燃材料库等;(4) 易爆对象:如乙炔发生站、制氢站、露天氢气罐、氢气罐储存室、天然气调压站、露天天然气罐等。主厂房、主控制室和配电装置室一般不需装设防直击雷装置,而将其金属结构接地即可,因为雷击的机会本来不多,即使落雷一般只打掉一块水泥,不会引起严重后果,而这些建筑物本身却对室内电气设备起了保护作用。避雷针(线)按其接地方式,可分为独立避雷针和架构避雷针。独立避雷针(线)与被保护物之间应保持一定距离(图3-1),以免当避雷针落雷时造成向被保护物的反击。首先我们来讨论避雷针的情况,为此要计算
6、图3-1中离被保护物最近的避雷针A点电位UA。显然UA=iRch+L(di/dt)取雷电流i的幅值为100 kA,形状为斜角波头,波头2.6s,即 =57.7 kA/s,避雷针电感L取1.3h微亨(h以米计),于是上式变成 UA=100Rch+75h。图3-1 图3-2 在图3-2中(a)画的是电压的电感分量L(di/dt),它只存在于波头时间2.6 s以内,(b)画的是电压的电阻分量Rchi,它存在于整个雷电波持续的时间内(数十微秒),所以它们对空气绝缘的作用有所不同,对前者可取空气的平均耐压为750 kV/m,对后者可取500 kV。于是我们可求出避雷针不发生反击的空气距离SK为 (3-2
7、)同样,可以求出一端绝缘(经绝缘子挂到架构或墙上)另一端接地的避雷线由验算点不发生反击的空气距离Sk为 (3-3)式中:l1由验算点到接地支柱的距离,m。h避雷线接地端支柱的高度,m。取其每单位长度电感与避雷线者相同,均为1.3微亨/m。类似地,可求出两端接地的避雷线由验算点不发生反击的空气距离Sk为 (3-4)式中,l避雷线长度,m;h避雷线的支柱高度,m。在计算值时已忽略了接地电阻值的影响。但空气距离Sk一般不应小于5 m。为了降低雷击避雷针时感应过电压的影响,在条件许可时,此距离宜适当增大。独立避雷针(线)接地体与被保护物的接地体之间也应保持一定的距离Sd(图3-1),以免在土中向被保护
8、物接地体闪络。Sd应满足: 对避雷针和一端绝缘的避雷线来说,Sd0.3Rch (3-5)对两端接地的避雷线来说,Sd0.3 Rch (3-6)但在一般情况,Sd不应小于3 m避雷针对易燃油油罐、易燃气气罐以及它呼吸阀的距离均应符合以上Sk和Sd的规定。当独立避雷针的接地电阻太大时,Sk和Sd都太大,而针的高度也要加大,在经济上不合适。所以在一般土壤中其工频接地电阻不宜大于10 (只规定工频电阻而不规定冲击电阻是为了便于现场检查)。有时由于布置上的困难,无法保证Sd的距离此时允许将避雷针的接地装置在地中与变电所的主接地两相联,但为避免雷击针时主接地网电位升高太多造成反击,应保证该联接点到35 k
9、V及以下设备的接地线入地点,沿接地体的距离大于15 m。独立避雷针用在35 kV及以下的情况。在60 kV及以上时,由于电气设备或母线的绝缘水平较强,不易造成反击,所以为降低造价并便于布置,可将避雷针(线)装在架构上,成为架构避雷针。架构避雷针的接地是利用发、变电所的主接地时,但应设置辅助的集中接地,即根据土质情况打5根垂直接地体或敷设35根水平接地体。为保证接地的良好,架构避雷针只许用在0500 m(60 kV级时)或P1000 m(110 kV级)的情况下。由于主变压器的绝缘较弱而重要性较大,为避免万一反击,所以在变压器的门型架构上不应安装避雷针。 同时,任何架构避雷针的接地引下线入地点到
10、变压器接地端的入地点,沿接地体的地中距离不得小于15 m。有时由于布置上的困难,需要在主厂房上装避雷针(线)来保护母线桥或软联线。加了避雷针后,主厂房挨雷击的机会增大,此时为防止反击,除应敷设上述集中接地外,还应采取其他措施,如加强分流(将几支避雷针用金属联接或与主厂房钢筋焊接,并且多做几个引下线,主厂房各钢筋间也互相焊接)、设备的接地点尽量远离电气设备等,并宜在靠近避雷针的发电机出口装置磁吹避雷器,并宜在变压器的低压侧套管上装设避雷器。在设计避雷针(线)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避雷针的安装地点应避开人员经常通行的地方,一般应距道路3 m以上,否则应采取均压措施,或铺设碎石路面或混凝
11、土沥青路面(厚58 cm),以保证人身安全。 (2) 为避免雷击避雷针时,雷电波沿电线传入室内,所以架空照明线、电话线、广播线、无线电天线等严禁架在避雷针(线)上或其下的架构上。 (3) 现场中往往需要在独立避雷针上或在装有避雷针的架构上装有照明灯,这些灯的电源线必须采用金属包皮并且埋入土中10 m以上再与35 kV及以下配电装置的接地网及低压配电装置相连。机力通风冷却塔上的电源线也应照此办理。 (4) 发电厂烟囱上装有避雷针,烟囱下附近往往有引风机,后者自配电室供电。为使雷击烟囱避雷针时不致使引风机或配电室发生损坏,一般应将二者的接地分开。而将引风机外壳接于发电厂主接地网。当因位置所限,二者
12、不易分开时,引风机的电源线应采用金属包皮并埋入土中10 m以上。第二节 变压器绕组内波过程当雷直击、反击或绕击于线路的导线时,沿导线就有雷电冲击波流动,从而会传到变电所的变压器上。此时变压器进线端子上所受冲击电压幅值U0受避雷器限制,冲击电压的波头可能很短(1.5 s左右),但波长较大,为便于分析且偏于严格侧,我们可认为此时相当于幅值为U0的直流电压突然合闸到变压器上去。变压器的等值回路在工频下可只考虑其电感。但是在相当于高频的冲击波波头时绕组电容的作用就不能忽略了。例如某110 kV,5600 kVA变压器,其漏感为Ll=0.362亨,由进线端子看进去的等值入口电容为Cr=1000微微法,在
13、50周波时,漏感抗Ll=115 ,而容抗1/Cr=3.2 M,即容抗比感抗要大30000倍,所以容抗可以忽略。但在波头1.5 s的冲击波作用下,其等值频率周波,感抗为3.331050.362=750800 ,而容抗为=478 ,此时感抗要比容抗大1600倍。所以在波头时变压器的电感可以认为开路,而可只把变压器当成电容看待。当直流电压U0突然合闸于图3-3的变压器绕组首端A点时,在开始一段时间里,L中不会有电流流过,所以此时的等值接线图如图3-4所示。图中C为每匝对地自部分电容,K为相邻两匝的互部分电容。设变压器总共有n匝,现在我们来讨论:图3-3图3-4 (1) 在冲击波刚作用的一段时间里,变
14、压器的入口电容Cr是多少? (2) 在冲击波刚作用的一段时间里,变压器匝间绝缘所受电压有多大?接着,我们将讨论: (3) 在以后的全部过程中,变压器主绝缘上所受电压有多大? (4) 中性点接地方式的影响。问题(1) 的答案在研究变压器与避雷器的配合时将要用到。问题(2) 的答案将决定变压器匝间绝缘的设计。问题(3) 的答案将决定变压器主绝缘的设计,并将在自耦变压器的防雷上用到。问题(4) 将影响中性点的绝缘水平的选择。现在我们就来逐条研究。 (1) 在冲击波刚作用的一段时间里,变压器总的入口电容Cr是多少?参看图3-4,现在我们要计算由A点向右看的总电容(入口电容)Cr。我们注意到变压器的匝数
15、n是很大的数目,因此变压器少绕一匝实际上不会影响到Cr的数值,也就是说,由图中B点向右看的总电容Cr也应当等于Cr。于是我们可以写出 (3-7)我们注意到,匝间互部分电容K要比每匝对地自部分电容C大得多,所以上式可简化成 (3-8)即变压器的入口电容等于每匝对地自部分电容C与匝间互部分电容K的几何平均值。如果我们把变压器绕组全部对地电容C并联后的值nc叫做全部对地电容(它可以用工频电桥测出),而如果我们把绕组的全部匝间互电容K的串联后的值K/n叫做全部匝间电容,则入口电容显然也可以理解为全部并联对地电容Cg=nc与全部串联匝间电容Kq=K/n的几何平均值。同理,也可以理解为变压器绕组每单位长度
16、的对地电容与每单位长度的串联匝间电容的几何平均值。测量入口电容Cr的办法是使用高频(500千周)电源,这时变压器的电感就不起作用了。变压器的入口电容随变压器的容量和电压而增大,其值一般为35 kV级 微微法,110 kV级 10002000微微法,220 kV级 15003000微微法, 330 kV级 20005000微微法。实验结果表明,在10 s以内,流过图3-3中L的电流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因之,在此时间内变压器对外的作用可用入口电容Cr来代表。大家知道,作用在变压器及电器上的雷电冲击波的最大值总是在几个微秒就出现了,因此在研究变电所的防雷情况时,可以将变压器胜一个入口电容Cr代替。
17、(2) 在变压器刚作用的一段时间里,变压器匝间所受电压有多大?当直流电压加在图3-4的左端A点时,如果没有对地自部分电容C(即c=0),则显然电压将沿K均匀分布,即从头到尾的匝间绝缘所受电压将是均匀的。左端第一个对地自部分电容C的存在是直接接在电源上,所以不会影响上述分布。但从左端往右数第二个C的存在显然将降低B点电位,而加强了A和B点的电位差,即将使左端第一个K上的电压增大。不言而喻以后各个C的存在都使第一个K上的电压(首端匝间电压)增大,而首端匝间电压将是最大的。为了求首端匝间电压UK(即左端第一个K上的电压)可将图3-4中由B向右看全部电容用Cr代替,这样就变成K与Cr串联分压了,于是
18、(3-9) 在没有特殊措施的变压器中,的值约为515,一般可用其平均值=10。实际上变压器的冲击试验时所加电压约为其额定相压(最大值)的5.37倍,所以在=10时起始分布的首端匝间电压约为正常运行时的5370倍。实验证明,这种变压器中在冲击作用下首端电位梯度很高,特别在相当于陡波头的截波作用时,首端第一槽道到第三槽道上的压降达外加幅值的80%(全部绕组有76个线盘)。因此在没有特殊措施的变压器中,首端匝间绝缘应大大加强,这就需要多用绝缘材料,从而使散热困难,并增大了变压器体积。(a)布置图;(b)电气结线图;(c)等值匝间电容结线图K1,10=K/8图3-5 连续式绕组(a)布置图;(b)电气
19、结线图;(c)等值匝间电容结线图K1,10=K/8图3-6 纠结式绕组图3-5 a)画的是普通连续式绕组的布置,b)是它的电气结线情况,c)是由1、10两点看进去的全部串联匝间互部分电容结线图,显然K(1,10)=K/8但如果我们采用图3-6所画的纠结式绕组的布置和结线图a和b,则由C)可看出此时K(1,10)=K/2这样,就可使全部绕组的等值串联匝间互电容大为增大。实际的纠结式绕组1.5。 图3-7中画出了普通绕组(=10)和纠结式绕组(=1.5)直流电压的起始状态分布曲线,图中的斜直线则是直流电压的稳态分布(在稳态时,电感和电容都不起作用,此时电压将均匀分布于全绕组上)。从图中可见,纠结式
20、绕组的始态电压分布已接近于均匀分布了。图3-7 沿变压器绕组的电压分布图3-8 电容环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改进电压分布,可在绕组首端加一个开口金属环(电容环),如图3-8所示。我们知道,单单匝间电容的存在将使电压均匀分布,因为有了对地的部分电容C1,它的电流是流过K1的,所以K1上的电压就大了;现在有了对电容环的部分电容C1,它将为C1的电流提供通路(图中C1与K1是并联的),所以K1上的电压就小了。我国现在生产的110 kV及以上的变压器已广泛采用纠结式绕组和电容环,这样其耐冲击的性能大为改善,可以节约绝缘及缩小体积。 (3) 在整个过程中变压器主绝缘上所受最大电压是多少?初一看这个问题,可能有
21、一个错觉:认为中性点接地的绕组主绝缘上所受电压不会超过外加U0似的。其实,由于图3-3的回路是一个复杂的电感电容回路,所以问题并不是那么简单。图3-9 中性点接地绕组的电压分布(a) 当=10时(普通连续式绕组);(b)当=1.5时(纠结式绕组)图3-10 中性点不接地绕组的电压分布参看图3-9,图中画出了直流电压的稳态分布(斜直线),还画出了=10时的起始状态分布。大家知道,在电感电容回路中,由于“始态”和“稳态”不一致就会产生振荡。我们在电工学中学过:在由一个电感和一个电容串联组成的单频回路中,振荡将围绕稳态值进行,而振荡的幅值则等于“始态”与“稳态”之差值。在图3-3中我们画出了“始态”
22、与“稳态”分布的差值曲线。如果我们仿照单频回路办理,可以将它变个符号加到“稳态”分布上去,从而得出图中所画的起始分布对稳态的镜象线(虚线),它代表在整个过渡过程中绕组各点主绝缘所受的最大电压,可见,绕组主绝缘上所受电压可能超过U0。实际上,上述分析在概念上不够正确,因为变压器绕组并不是一个单频回路,而是具有非常多的振荡频率,即振荡必定包含有很多谐波。我们还注意到图3-9中始态与稳态分布的差值曲线U=f(x)并不是一个正弦驻波,可以应用谐波分析的方法将它分为基波、二谐波、三谐波等等,如图中所示。每个谐波是以不同的频率振荡的,它们分别为图3-3多频回路的一系列自振频率。由于频率不同,所以在某一瞬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变电所 防雷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