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泥石流.doc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泥石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泥石流.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泥石流.精品文档.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课程设计课程名称: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课程设计题目:泥石流的主要防治措施及防治措施实例学生姓名:学生班级:学生学号:指导老师:目录一、泥石流的危害3二、泥石流防治32.1 防治目的32.2 防治原则3三、泥石流防治具体措施33.1 预防措施33.2 预警报措施33.3 土建工程措施33.4 生物工程措施3四、泥石流综合治理方案34.1 全面进行的综合治理方案34.2 以治水为主的综合治理方案34.3 以治土为主的综合治理方案34.4 以排导为主的综合治理方案34.5 以生态工程措施为主的综合治理方
2、案3五、泥石流防治措施实例35.1下岸溪泥石流35.1.1工程简介35.1.2 防治措施35.2庐山疗养院山坡型泥石流灾害35.2.1工程简介35.2.2防治措施3参考文献:3一、泥石流的危害泥石流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地质灾害,根据不同的规模、性质、地形条件和受害对象表现为多种形式。由于泥石流中泥、沙、石块等土粒物质含量高,流体浓稠,粘性强,因而致使泥石流具有结构性、惯性强、搬运力大、破坏力强和分选性差等特征。根据泥石流规模、性质、地形条件和受害对象不同,泥石流危害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 淤埋。在泥石流活动区内的平缓地带,泥石流停止运动,大量泥沙淤埋各种目标。泥石流规模愈大,淤埋愈严重。2
3、冲刷。泥石流发生和流通区域内,大量坡面土体和沟床泥沙被带走,山坡土层被冲刷减薄甚至被剥光,成为难以利用的荒坡;河床被冲刷,岸坡垮塌,使沿岸设施、交通和水利工程等遭破坏。3 撞击。快速运动的泥石流,尤其是其中的巨石具有很大的动能,能撞毁桥梁、堤坝、房屋、车辆、电杆等与之遭遇的固定设施和活动目标。4 堵塞。泥石流堵塞自身流路或汇入的主河,形成堵塞坝,上游水位增高,使沿河两岸各种目标遭淹没;一旦堵塞坝溃决,又形成大规模泥石流或洪水,对下游造成危害。5 漫流改道。泥石流中的固体物质堵塞其流路,造成漫流改道,冲毁或淹没下游各种设施。6 磨蚀。泥石流含有大量泥沙,在运动中对各种保护目标及其防治工程的表面造
4、成严重的磨蚀。7 弯道超高与爬高。高重度泥石流运动的直进性很强,在弯道处流动或遇阻时其超高或爬高的能力大,有时甚至能爬脊越岸淤埋各种目标。8 挤压主河道。泥石流冲出的大量泥砂使堆积扇不断扩大,形成通航河道的险滩,有碍通航,并将主河逼向对岸,使对岸遭受严重冲刷,造成山坡失稳,危害各种目标,而且由于流路改变,使沿岸各种设施遭受危害。二、泥石流防治2.1 防治目的泥石流的发生、发展及危害与特定的地质地理环境有关,也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关系十分密切。泥石流防治是根据泥石流的发生条件、基本性质、发展趋势和治理需要,从全局的角度采取切实可行的、相互关联的工程措施、预警报措施及有效的行政管理措施等,对泥石
5、流流域或区域统一规划,治坡、治沟、治滩相结合,山水林田综合治理,并根据国家及地方的经济实力按轻重缓急次序安排实施. 其目的是控制泥石流发生和发展,减轻或消除对被防护对象的危害,使被治理流域恢复或建立起新的良性生态平衡,改善环境。2.2 防治原则泥石流的发生过程和危害状况,均有其自身的特点,而且区域差异性很大,各地经济社会情况千差万别,加之治理经费较多,见效过程又比较长,根据已有的经验,泥石流防治应遵循以下原则: 根据泥石流形成条件和危害状况,全面规划、突出重点; 根据泥石流发生规律、发展趋势,远近兼顾、土建工程措施与生态工程措施相结合; 根据泥石流形成机理和人为作用,综合治理、主次分明; 根据
6、泥石流危害情况和治理目的,因害设防、讲求实效; 根据泥石流的基本性质、运动规律,因地制宜、合理设计。上面的依据,在设计时应尽量遵循,但对于不同泥石流流域来说,侧重的依据不尽相同。依据是在对泥石流沟的详细调查、现场观测、实验分析和模型实验中获得的。因此,欲治理某条泥石流沟,首先须详细调查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寻求到客观依据,按照上述的正确原则,确定合理的方案和进行可行的设计。三、泥石流防治具体措施泥石流的防治措施主要有3种:预防、预警报和治理措施。预防措施是在预测的基础上,采用绕避和预防性措施,保护生态环境,避免泥石流对保护对象造成灾害。预警报措施是通过对降雨监测,在泥石流发生前或发生时做出预报或
7、警报,通过各种通讯手段,通知泥石流危险区内的居民及时疏散。该措施是减少人员伤亡最有效的措施。3.1 预防措施1 铁路、公路选线时应尽量避开泥石流多发区。在线路必须通过的泥石流易发地段, 必须考虑预防性的工程。对如隧道出口或车站附近的坡面进行整治, 改涵洞为小桥等。2 居民点的建设应避开泥石流的易发点。如山坡上原有冲沟的两岸及下游、凹型坡面和弃土场的下方、坡面水流易于汇集处或人工泄水口的下方等。3 保护森林, 尤其是要保护好斜坡上、中部的森林, 防止森林火灾, 禁止乱砍乱伐、开荒种地等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土流失的人类活动。4 对开挖形成的人工边坡、弃土场和人工形成的泄水口应进行预防性治理。如在人工
8、边坡和弃土场下部建支挡建筑物, 在坡面上建排水系统, 用生物工程固定和覆盖表层土;在泄水孔下方建排水系统,将水流排入安全的地方。3.2 预警报措施开展泥石流预警报工作, 是减少泥石流灾害人员伤亡最有效的措施。1 在山区居民中普及预防泥石流滑坡等山地灾害的基本知识,使居民牢固地树立防灾意识。要求居民对自己居住点附近山地环境进行观察,确定自己的住所是否在上述易发山坡型泥石流的地段。要求居民了解在特大暴雨发生时应采取的行动,正确地选择避难撤离路线和避难场所。2 建立山区区域性泥石流灾害的预警报系统。通过气象雷达和气象卫星监测降雨情况,根据事先确定的泥石流警戒雨量,通过电视、广播和电话等设施及时发布泥
9、石流即将发生的预报和警报, 要求居民采取相应的避难措施。预警报措施主要是依据对降雨、山坡等易于发生泥石流的区域进行监测,通过所监测的信息,综合考虑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从而在泥石流发生前或发生时做出预报或警报。该措施可以有效地疏散危险区的居民,减少人员的伤亡。对线状交通干线和点状重要工程、基础设施以及城镇居民点影响较大的灾害泥石流进行监测、预警预报,是费省效宏的防御措施。较典型的有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长江上游是我国泥石流灾害分布集中、危害最为严重的地区, 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员会自1990年起建立了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初步形成了一个以预警站点为依
10、托,以群测群防为发展方向,以防灾减灾为目标的多种监测预警手段并举的网络体系。已建有1个中心站(长江委水土保持局),3个一级站(宜宾、武都、重庆),9个二级站,59个监测预警点和20余个群测群防重点县,拥有专业监测预警人员300多名。该监测预警系统范围涉及到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云、贵、川、甘、陕、鄂、渝等6 省1市、15个地(州、市)、42个县(区),监控面积达1.34万km2。保护着30万人和数十亿元固定资金的安全,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覆盖面最广、规模最大的泥石流灾害监控网络。此外,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 在泥石流灾害较严重的部分区域也初步建立了群测群防网络。如云南省建立了灾害群测群防
11、网络和省级灾害防治资料数据库。2004年5月,四川省第一个泥石流灾害监控预报系统正式启用,监控范围包括攀西地区、成昆铁路沿线、金沙江等泥石流灾害频发地带,该系统每年可为该省泥石流频发地区减少数千万元的灾害损失。3.3 土建工程措施1. 谷坊及谷坊群。谷坊是用于泥石流沟道治理的低矮拦挡建筑物,具有类似挡土墙形式的梯形横断面。谷坊的功能是:拦砂节流;抬高局部沟段的侵蚀基准,护床古坡;减缓回淤段沟床纵坡,减少冲刷,抑制泥石流发育。谷坊一般沿沟道成群布置,谷坊之间相互衔接,沿沟道形成梯级。2. 拦砂坝。拦砂坝是泥石流防治中的一种骨干工程,修建在泥石流形成区中下游或流通区内的永久性工程。拦砂坝的功能是:
12、拦蓄泥砂,调节下泻泥石流的流速、流量和规模,降低其危害作用,抬高局部沟床,控制沟道侵蚀基准,形成大范围回淤,稳定沟岸及崩滑体。3. 排导槽。排导槽是由人工构筑的槽形建筑物,其作用是将泥石流顺利地排泄到指定的区域,使保护对象免受破坏。排导槽结构简单、实用,功能可靠,效益明显,施工及维护方便,寿命长,造价低,是泥石流防治中应用广泛的工程结构。3.4 生物工程措施1. 林业措施。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植被状况、水土流失现状及泥石流发生发展趋势而分别采取不同的造林育林措施,如封山育林、飞播造林、人工造林等,恢复和增加森林覆盖率,达到制止水土流失、消除或削弱泥石流活动的目的。2. 农业措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质灾害 防治 工程 泥石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