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课后思考题1.doc





《地质学课后思考题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学课后思考题1.doc(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地质学课后思考题1.精品文档. 第一章 地球概述1、 地质学的概念?地质学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包括:固体地球表层及地球内部结构。2、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大陆边缘、岛弧、海沟、洋中脊、大洋盆地的概念?大陆架(陆棚):是大陆在水下自然延伸的海底平台。特点: 坡度平缓,一般小于0.3度;水深一般小于200米;平均宽度75千米。大陆坡:大陆架外缘坡度变陡的海底斜坡。是地球上最大的斜坡。特点:坡度3度左右,最大可达20度;水深2003000米;宽度小,平均宽度28千米;在斜坡上有许多海底峡谷。大陆基:大陆坡与洋盆之间的缓坡地带,坡度1
2、,在海沟发育地区没有这一地形单元。大陆边缘:大陆和大洋盆地之间的连接地带约占海底面积的五分之一。 岛弧:呈糊弧状分布的火山列岛,常发育于大陆架的边缘。海沟:岛弧靠大洋一侧常发育为深度超过6km的长条形陆地。洋中脊:海岭顶部的中央裂谷。大洋盆地:地球表面的最大洼地,约占海底面积的一般。3、什么是地温梯度和地温深度?答:地温梯度:深度每增加100米所增加的温度。地温深度:地温每升高1度所增加的深度。4、什么是莫霍面和古登堡面?莫霍面: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大陆上平均深度33km左右,大洋则为11-12km)古登堡面:地幔和地壳的分界面(深度为2898km)。5、什么是地磁三要素?答:磁偏角:地理子
3、午线与地磁子午线的交角。磁倾角:磁力线与水平面的交角。地磁场强度:地球上某一点的磁场强度。6、什么是克拉克值?克拉克值是某种元素在地壳中的重量百分比。 第二章 地质作用1、地质作用的概念?引起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变化与发展的自然作用。2、 地质作用能量来源有哪些?内能(能量来自地球本身) 重力能、放射能、地球旋转能、结晶能及化学能外能(来自地球以外的能量) 太阳辐射能、日月引力能 3、 地质作用的类型?内力地质作用(由内能引起的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岩浆作用、 地震作用、 变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由外能引起的地质作用)风化作用、剥蚀作用、 搬运作用、 沉积作用、 固结成岩作用。4、
4、地壳运动的概念?由地球内力引起地壳的变形、变位作用,也称构造运动。5、 地壳运动类型?水平运动:地壳大致沿水平方向运动。表现为:地壳的水平挤压或者水平引张,引起岩层的褶皱和断裂。升降运动:地壳大致沿垂直地表的方向运动。表现为:大面积的上升或下降。6.、地震的概念?由于自然动力引起地壳(地球)的快速颤动。7、 地震的类型?构造地震:由构造运动引发岩石圈变形、断裂造成的地震。火山地震:火山活动引起的地震。塌陷地震:地层塌陷引起的地震。人工地震:人为因素造成的地震。8、地震的主要参数?震源: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震中:震源在地面的投影。震源深度:震源到震中的距离。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中
5、源地震:震源深度为70300公里。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公里。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距离。此外还分为:主震、前震、余震。9、地震震级的概念?表示一次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10、地震烈度的概念?地表及其上面的建筑物遭受地震的破坏程度。11、 岩浆的概念 ?地下深处高温、高压、富含大量挥发份、成分复杂的硅酸盐熔融体。12、 岩浆作用的概念?岩浆的形成、演化、运动直至冷凝成岩的全过程。13、 岩浆作用的类型?喷出作用、侵入作用14、变质作用的概念?地壳上已形成的岩石(原岩),由于地球内力作用,在固态状态下形成新岩石的作用。15、 引起变质作用的因素?温度、压力、化学活动性流体16、 变质
6、作用主要类型?动力变质作用、接触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 第三章 矿物、岩浆岩与变质岩1、晶体、显晶质、隐晶质的概念?晶体:内部质点呈有规律排列的固体。显晶质:肉眼或放大镜可以看见晶体颗粒。隐晶质:肉眼或放大镜无法看见晶体颗粒。2、 矿物单体在三维空间的发育类型?一向延长型:晶体沿一个方向特别发育。如:柱状、针状、纤维状。二向延展型:晶体沿两个方向特别发育。如:片状、板状。三向等长型:晶体在三个方向发育程度近似相等。如:立方状、斜立方状。3、 矿物单体和集合体常见形态?矿物单体常见形态:结晶习性 晶面纹饰集合体常见形态:1)、显晶质集合体形态粒状集合体片状、板状、鳞片状集合体柱状
7、、针状、纤维状、放射状集合体晶簇状集合体 2) 、隐晶质和胶体结合体形态分泌体结核体鲕粒和豆状体钟乳状集合体4、 矿物的颜色类型:自色:矿物本身固有的化学成分和结构所决定的颜色。他色:由于外来带色杂质的混入所染的颜色。假色:由于某些物理因素而非矿物本身的成分、结构造成的颜色。5、 矿物常见的非金属光泽有哪些?金刚光泽、玻璃光泽、油脂光泽、丝绢光泽、珍珠光泽、土状光泽。6、摩氏硬度计?滑石 石膏 方解石 萤石 磷灰石 正长石 石英 黄玉 刚玉金刚石 7、解理的概念? 矿物受力作用后沿一定方向破裂成一系列光滑平面的性质。8、解理的类型有哪些?极完全解理:极易产生解理,解理片大而平坦光滑,如云母的解
8、理。完全解理:容易产生解理,多形成解理块,解理面较大且平坦光滑,如方解石。中等解理:较易产生解理,解理面小,且平坦及光滑程度较差,碎块上既有解理又有断口,如 方铅矿。不完全解理:较难产生解理,解理面小且平坦光滑程度差,碎块上以断口为主,如磷灰石。极不完全解理:无解理,全为断口,如 石英。9、断口的概念?矿物受力后在任意方向上裂成的凹凸不平的面,没有一定方向,破裂面不规则。10、断口的类型有哪些?贝壳状断口(断口呈贝壳形,面上有不规则的同心纹,断口面形似贝壳状)参差状断口(断口呈参差不平的形状)锯齿状断口(断口呈尖锐的锯齿状)土状断口(断口呈细粉状)11、 断口和解理的关系?断口和解理只有晶体矿
9、物才有,一般指单体矿物,并且是相互消长的,多数情况下是同时存在的。12、岩浆岩中常见的暗色矿物和浅色矿物有哪些?暗色矿物: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浅色矿物:石英、长石、白云母13、岩石结构的概念?岩石的结构:岩石中各组分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及矿物颗粒之间的相互关系。14、岩石的构造的概念?岩石的构造:岩石各组分的排列方式和充填方式所表现出的特征。(宏观上的)15、斑晶和基质的概念?岩石中矿物颗粒大小悬殊,可截然分为两部分,粗大者叫斑晶,细小的矿物颗粒叫基质。16、斑状结构和似斑状结构的概念以及两者的区别?斑状结构:岩石中矿物颗粒大小悬殊,可分为斑晶和基质,基质为隐晶质、玻璃质。似斑状
10、结构:岩石中矿物颗粒大小悬殊,可分为斑晶和基质,基质为显晶质。两者的区别:斑状结构中斑晶结晶时间早于基质,两者成分也有差别;似斑状结构中斑晶与基质几乎同时结晶,两者成分差别不大。17、岩浆岩的结构类型?按结晶程度:全晶质结构、半晶质结构、玻璃质结构。按矿物颗粒绝对大小:粗粒、中粒、细粒、微粒。按矿物颗粒相对大小:等粒结构、不等粒结构、斑状结构、似斑状结构。18、岩浆岩的常见构造有哪些?块状构造 班杂构造 带状构造 气孔和杏仁构造 流纹构造 绳状构造19、变质岩的常见结构有哪些?变余结构变晶结构碎裂结构20、变质岩中常见的变成构造有哪些?板状构造 片状构造 千枚状构造 片麻状构造 条带状构造 块
11、状构造21、 风化作用的概念及其最终产物?风化作用:在地表或者接近地表的条件下,岩石、矿物在原地遭受破坏的作用。最终产物:土壤。22、物理风化作用概念及其方式和产物?物理风化作用:在地表或者接近地表的条件下,岩石、矿物在原地遭受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其化学成分的过程。方式:岩石释重作用、岩石矿物的热胀冷缩作用、冰劈作用、盐类的结晶与潮解。产物:岩石、矿物的破碎物23、化学风化作用概念及其方式和产物?化学风化用:在地表或者接近地表的条件下,岩石、矿物在原地发生化学变化而遭受破坏的过程。方式:溶解作用、氧化作用、水解作用、水合作用。产物:破坏了原来的岩石、矿物,形成矿物岩石的破碎物,产生新矿物。24、生
12、物风化作用概念及其方式和产物?生物风化作用:由生物生命活动引起原岩的破坏作用。方式:生物物理风化作用、生物化学风化作用。产物:碎屑物质、土壤、新矿物等。25、风化作用的影响因素及其效果?气候:不同气候条件下风化作用的强度和方式不同。岩性:岩石的矿物成分影响,不同的矿物抗风化作用的强度不同。 岩性结构、构造的影响,一般情况结晶程度高、细粒、等粒结构的岩石抗物理风化能力强抗化学风化能力弱,岩石裂缝多的易于风化。构造运动:在地壳上升地区风化剥蚀作用强烈,地形陡峭。在地壳运动相当稳定或下降的地区由于长期风化剥蚀结果地形平坦风化剥蚀产物堆积厚度大。26、风化壳的概念?风化壳:残积物(岩石经过长期风化作用
13、后残留在原地的碎屑物)和经生物风化作用形成的土壤等在陆地上形成的不连续薄壳(薄层)。(风化壳被后来的沉积物覆盖形成古风壳)风化壳分为三层:土壤层、半风化的岩石和残积物层、基岩。27、研究风化壳的意义?判断古地理古气候条件。某些风化壳形成有价值的矿床。研究地壳运动的依据。28、河谷的要素有哪些?河流:在地表沿着线形谷槽流动的水体。河谷:河流冲刷成的槽形谷地。谷底:河谷底部的比较平坦的部分。河床:谷底最低且经常有河水的部分。天然堤:河床的两岸。河漫滩:谷底除去河床的部分是河漫滩。谷坡:高出谷底的两侧斜坡。29、河流的剥蚀作用方式?按剥蚀方式分为:冲蚀作用、磨蚀作用、溶蚀作用。按剥蚀方向分为:底蚀作
14、用、侧蚀作用。30、底蚀作用的概念及其特点和效果?底蚀作用:河流在垂向上对河谷底部的剥蚀作用。特点和效果:加深河床和河谷。下蚀作用在河流的上游比较明显,多形成“V”峡谷。典型例子是瀑布。 产生向源侵蚀和河流袭夺现象。 河流到中下游,随河流坡度逐渐减小下蚀作用逐渐变弱,趋近海平面时下蚀作用基本停止。31、侧蚀作用的概念及其特点和效果?侧蚀作用:河流在横向上对河床和河谷两侧的侵蚀作用。特点和效果:加宽河床和河谷。 加大河床和河谷的弯曲度。 产生裁弯取直(截弯取直)作用。 在中下游侧蚀作用比较明显。32、河流机械搬运的方式及其特点? 推运、跃运、悬浮运 特点:具有分选作用,即大的颗粒搬运的距离近,小
15、的搬运的远。 在搬运过程中对碎屑颗粒具磨圆、磨细作用。33、机械沉积分异作用?在沉积过程中,随着河水的流速、流量逐渐减小,碎屑颗粒按大小、形状、密度有规律的依次沉积。34、冲积物:河流的沉积物。35、河流沉积作用特点?以机械沉积为主,具有机械沉积分异作用。分布上,从河流的上游到下游,碎屑颗粒由大逐渐变小,磨圆度和光滑度越来越好;在分选性上,从上游到下游分选性越来越好。36、河流阶地及其形成过程?河流阶地:河谷两侧不对称、断续分布的阶梯状地形。形成过程:在地壳经历了长期稳定时期形成了宽广的河漫滩之后,地壳发生上升运动,河流由侧蚀作用转化为底蚀作用,河床加深,当原来的河漫滩相对上升至洪水季节也不会
16、被淹时,便形成了河流阶地。37、浊流的概念?海底局部运动的含泥沙的浑浊水团。38、冰川剥蚀作用的方式?挖掘作用 磨蚀作用39、冰川搬运作用的方式?推运:冰川将其前端的碎屑向前推移。载运:冰川将固结在其内部的碎屑以及落在冰川表面的碎屑向前搬运。40、冰渍物的概念和特点?概念:冰川的沉积物。特点:纯为碎屑堆积;无分选,大小混杂;无磨圆性,碎屑多棱角;颗粒粗大;砾石上可见冰川擦痕。41、风成沙的沉积特点?沙粒分选性很好,粒径多为0.250.05毫米;磨圆度和球度良好;其中石英碎屑颗粒表面呈毛玻璃状。42、风成黄土的沉积特点?灰黄色、棕黄色;分选性良好,粒径多为0.050.005毫米;磨圆度和球度差;
17、孔隙度高,可达50%。 第四章 沉积岩1、 沉积岩的概念?在地壳表层条件下各种沉积物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及生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2、 什么是化学沉积分异作用?溶解物由于其化学活泼性或溶解度的不同,以及溶液的性质、温度、pH值等因素的影响,按一定的顺序先后沉积。3、 成岩作用的概念及其方式?概念:松散沉积物变成固结岩石的过程中遭受的物理、化学、生物的综合作用。方式:压实作用:由于上覆水体和沉积物逐渐增厚,压力不断加大,从而被压实。 胶结作用:填充在沉积物孔隙中的矿物质(胶结物)将松散的沉积物颗粒粘结在一起的过程。重结晶作用:由于压力和温度的增加,非晶质物质变成结晶物质,细粒晶体变成大的晶体。交代
18、作用。4、 沉积岩的形成过程?母岩的破坏阶段、搬运作用阶段、沉积作用阶段、成岩作用阶段。5、 沉积岩的颜色?继承色 原生色 次生色6、 沉积岩的结构?碎屑结构(砾状、沙状、粉砂状)泥质结构化学结构生物结构7、 层面构造的概念及常见的痕迹?概念:沉积岩岩层表面的一些不平坦痕迹。常见的有:波痕、泥裂、生物痕迹。8、 层理构造的概念? 岩层垂向上由矿物成分、颜色、结构等特征表现出来的成层构造。9、 常见层理类型及形成环境?(1) 水平层理:纹层平直且与层面平行。形成环境:水流缓慢或水体平静的沉区,如河漫滩、牛轭湖、沼泽;湖 泊和海洋的深水区等。(2) 波状层理:细层呈波状起伏,但总方向相互平行,并平
19、行于层面。形成环境:对称波状层理形成于水体稍浅区域,由波浪的振荡运动造成,常见于湖泊、海洋的浅水区;不对称波状层理形成于具较弱流水区,如河漫滩等。(3) 斜层理:细层与层系界面斜交,且层系之间可以重叠、交错。单向斜层理:细层单向倾斜。形成环境:单向水流造成,多见于河床沉积。 槽状交错层理:层系界面呈凹槽状,细层与层系界面斜交。形成环境:水动力强的浅水区。多见于河床、海滩沉积等。楔状交错层理:层系呈楔状,细层一般平直,形成环境:水体动荡的湖泊、海洋的浅水区。(4) 粒序层理:也称递变层理,无明显的细层,粒度由上到下由粗变细正粒序,(反之为逆粒序)。浊流沉积中常见。(5) 块状层理:岩层内结构均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质学 课后 思考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