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突变的细胞分子生物学效应.doc
《基因突变的细胞分子生物学效应.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因突变的细胞分子生物学效应.doc(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基因突变的细胞分子生物学效应.精品文档.第四章基因突变的细胞分子生物学效应细胞是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也是机体疾病发生的病理生理基础。人类疾病的发生,正是在各种内外环境致病因素作用下,造成机体组织细胞内正常代谢机能紊乱,以至发生细胞病变的综合表现。基因是细胞内遗传信息的物质载体;蛋白质是基因功能的主要体现者。亦即,细胞的一切生命活动现象,最终体现为蛋白质的各种结构特征和功能活动状况。因此,在以遗传因素为主导因素或主要病因的疾病中,基因突变的直接细胞分子生物学效应,就是改变了由其所编码的多肽链的质量或数量,导致蛋白质的功能结构异常。而细胞
2、生理活动的异常及机体遗传性状的改变,则是蛋白质功能结构异常的结果。Physiological, Genetic, and Developmental HomeostasisA logic of disease must be based on relationships between physiological, genetic, and developmental homeostasis and on prevalent cultures. Susceptibility, made up of accumulating effects of genes and experiences, b
3、ecomes a disease whose form depends on the specificity of the genes and experiences as well as on the individuality of ontogeny. These elements, which can be seen to comprehend Waddingtons three time frames-the present, the lifetime, and the biological past, in an arrangement that allows the physici
4、an to analyze each case according to the individual array of constituents, which is to say, to the individuality of the case, which itself should help in the choice of treatment. Is it not also plausible that so individual an analysis of a patients disease must lead the doctor to observe the specifi
5、city of the patient as a person?第一节基因突变导致蛋白质功能异常基因突变对蛋白质所产生的影响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直接影响了相关功能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导致蛋白质产生异常的功能效应;导致组织细胞蛋白质表达类型的改变;涉及到蛋白质的分子细胞生物学效应与相应临床表型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这些机制的认识,将有助于较为深入地理解基因突变导致遗传病发生的分子细胞生物学途径。一、突变导致生成异常蛋白基因突变是蛋白质突变的根本原因;而突变蛋白(mutant protein)的形成,则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和表现形式。基因突变影响正常蛋白合成,导致细胞功能损害并引起机体疾病发生的两种基本的
6、机制是:突变影响、干扰了RNA的正常转录以及转录后的修饰、剪辑;或直接改变了被编码的多肽链中氨基酸的组成和顺序,从而使其正常功能丧失,即所谓的原发性损害(primary abnormalities);突变并不直接影响或改变某一条多肽链正常的氨基酸组成序列,而是通过干扰该多肽链的翻译合成过程;或翻译后的修饰、加工;甚至通过对蛋白质各种辅助因子的影响,间接地导致某一蛋白质功能的失常。相对于原发性损害机制,其被称之为继发性损害(secondary abnormalities)(表4-1)。表4-1 突变与疾病的关系突变涉及的步骤原发损害病例继发性损害病例核苷酸序列转录、RNA剪切地中海贫血、HPFH
7、转录的调节急性间隙性卟啉症mRNA翻译地中海贫血翻译的调节急性间隙性卟啉症多肽多肽链折叠LDL受体突变2型翻译后修饰Ehlers-Danlos综合征三维空间构象亚单位聚合、亚细胞定位胶原形成缺陷亚单位聚合和亚细胞定位的调节Zellweger综合征、I细胞病生物学功能蛋白质降解Tay-Sachs病蛋白质降解的调节未知(一)基因突变影响功能蛋白质的正常生物合成通过原发性损害机制造成对蛋白质合成的影响原发性损害机制对蛋白质合成的影响,其表现形式之一是:突变造成了某些蛋白质合成的异常减少。例如,-地中海贫血症的部分原因,就是由于突变减少了正常-珠蛋白的合成所致。这可能与这些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相对稳
8、定性下降有关。与之相反,其另一种表现形式则是:突变使得某些蛋白质的合成异常增加。如遗传性胎儿血红蛋白持续症(HPFH;OMIM # 142470)即是如此所致。这可能是因为在特定的发育时段,表达了不该表达的基因。通过继发性损害机制造成对蛋白质合成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形式是突变改变了mRNA和蛋白质的合成速率。通常情况下,决定某种蛋白质合成速度和效率的并非编码该蛋白质的基因本身,而是对该基因的表达具有调节作用的顺式作用元件(cis-acting element)和反式作用因子(trans-acting factor)或其他相关因素。如果这些调节因子或因素发生改变,同样地能够影响这些蛋白质的正常功能。
9、急性间隙性卟啉症(acute intermittent porphyria,AIP;OMIM # 176000)是一种AD遗传病。其相关基因定位于11q23.3。90的个体表型可正常,仅10的个体表现间隙性发作的临床症状。正常情况下-氨基-酮戊酸(-aminolevulinc acid,ALA)合成酶催化甘氨酸与琥珀酰CoA生成ALA,再转化为胆色素原(porphobilinogen,PBG);后者可在PBG脱氨酶作用下逐级合成血红素(heme)(图4-1)。图4-1血红素的合成与急性间隙性卟啉症的发生AIP患者由于缺乏PBG脱氨酶,使细胞内的ALA及胆色素原不能正常转化为血红素,导致其血红素
10、含量下降;而血红素下降,则反馈性地调节ALA合成酶表达增强;ALA合成酶增加的结果,又促使了ALA和胆色素原的大量合成和严重积聚,以致疾病的发生。该病可被某些物质或药物所诱发。即当服用这些药物后,由于肝脏中以血红素为辅基的氧化反应参与了药物的代谢,使因对血红素的消耗需求增加而含量减少,致ALA合成增加。故而往往会呈现为服药后症状的出现或症状加重的间隙性发作。由此可见,AIP虽然是由于ALA合成酶合成增加直接所致,但其根本原因却是PBG脱氨酶缺陷间接作用的结果。(二)基因突变引起功能蛋白正常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对蛋白质结构的原发性损害蛋白质多肽链中特定的氨基酸组成序列及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的三维立体构
11、象,是蛋白质行使其正常生理功能的基本前提,也是反映蛋白质功能状态的两个最基本的特征。如果基因突变使其一发生了改变,都可能导致蛋白质正常功能的异常或损害。最常见的形式是:构成球蛋白分子非极性疏水区内的1个或1个以上的非极性或疏水性氨基酸,被极性或亲水性氨基酸所取代;或者在该区域有极性或亲水性氨基酸的插入,使得结构原本较为紧密的疏水区形成间隙,导致相应蛋白质稳定性的下降,引起功能的改变。这不仅涉及到蛋白质一级结构肽链中氨基酸组成的异常,而且,也牵扯到蛋白质次级结构的变化。研究表明,20以上的血红蛋白病属于这一类突变。此类突变往往发生于直接为蛋白质编码的结构基因。基因突变对蛋白质结构的继发性损害绝大
12、多数蛋白质在它们翻译合成的过程中或翻译合成后,还须经过一定形式的加工、修饰,才能满足其功能的需要。而许多疾病的发生,却正是因为蛋白质的修饰、加工过程缺陷,继发性地改变和损害了蛋白质的正常结构所引起。例如Ehlers-Danlos综合征型(OMIM # 130010)是由于赖氨酸羟化酶的继发性结构缺陷,使得正常胶原分子上的赖氨酸不能被羟化而造成胶原分子间的连接障碍,无法满足细胞组织间胶原网络结构形成的需要,最终引起结缔组织的结构改变和功能紊乱所致。(三)基因突变影响蛋白质的正常亚细胞定位细胞内各类蛋白质合成后,只有经过准确的修饰加工,正确的折叠,形成特定的空间构象或结构形式,被定向地转运到其特定
13、的空间位置,才能发挥、行使它们各自的正常生理功能。这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障碍,都可能导致蛋白功能的异常。影响蛋白质细胞内转运的原发性缺陷蛋白质的细胞内定位,是由其多肽链的氨基酸组成序列所决定的。例如,一些由细胞核基因编码的线粒体蛋白,在其多肽链氨基端,均含有一段可被线粒体膜受体识别的特殊氨基酸序列,称为导肽(leader sequence或targeting sequence)。这是线粒体蛋白转运所必需的。如果导肽序列的编码基因DNA发生突变,就会导致相应的核编码线粒体蛋白的线粒体导入障碍,从而影响到线粒体的正常功能。甲基丙二酸尿症(methylmalonic aciduria;OMIM #
14、 251000)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该病是由于机体内甲基丙二酰辅酶A羧基变位酶(methylmalonyl CoAmutase)缺乏,使得甲基丙酰CoA不能够转变为琥珀酰CoA,造成甲基丙二酸(methylmalonic acid,MMA)在线粒体内的堆积所致。然而,究其根本,则是因为MM-CoA变位酶氨基端导肽序列的氨基酸残基组成出现错误使该酶不能进入线粒体所致(图4-2)。 图4-2MMA-CoA变位酶与琥珀酰CoA的合成影响蛋白质细胞内转运的继发性缺陷与上述核编码线粒体蛋白的定位机制不同,另一类型的蛋白质定位,是由蛋白质翻译、合成后的修饰所决定。如溶酶体内的酸性水解酶就是通过这一机
15、制实现其胞内转运定位的。正常情况下,酸性水解酶在合成后通过内质网的转运过程中,首先经过糖基化作用,形成带有甘露糖的糖蛋白;该糖蛋白再经磷酸化而形成-磷酸-甘露糖(M-6P);M-6-P残基进而与内质网膜上的M-6-P受体结合,并以出芽的形式形成胞内囊泡;胞内囊泡与溶酶体融合后释放酸性水解酶进入溶酶体。由此可见,酸性水解酶的糖基化及磷酸化是其实现正常转运定位的关键步骤。但是,在某些病理情况下,由于催化甘露糖磷酸化的酶缺陷,结果使得酸性水解酶不能够正常进入溶酶体,而经由非正常途径释放积聚于细胞中。 溶酶体酸性水解酶涉及到多种物质的分解代谢。其异常分泌,必然地会导致严重的细胞生物学损伤效应。此类患者
16、可有骨骼发育异常、生长迟缓和智力低下等多种临床体征表现。体外培养的患者细胞中会看到异常的溶酶体或包涵体(inclusion body),故称之为包涵体细胞(inclusion-cell,I-cells)。包涵体细胞病又简称为I-细胞病。(四)突变影响功能性辅基基团或辅助因子与蛋白质结合或解离的突变许多蛋白质生物学功能的获得,必须依赖于同某些非蛋白辅助基团(prosthetic group)或辅助因子(cofactor)的结合或解离。例如,珠蛋白只有在和血红素结合后,才能形成具有气体携带功能的血红蛋白。因此,凡是影响到多肽链与辅助基团或辅助因子结合解离的突变;或使辅助基团与辅助因子的形成、转运过
17、程发生缺陷的突变,都可能成为遗传病发生的分子病理学机制。影响辅助因子与蛋白质结合解离的原发性突变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同型胱氨酸尿症(homo cystinuria,OMIM # 220100),是由胱硫醚合成酶(cystathionine synthase)缺陷引起的一种氨基酸代谢病。该症患者临床上表现为多器官损害。其分子病理学机制,是由于基因缺陷而致胱硫醚合成酶与其辅助因子磷酸吡哆醛(pyridoxal phosphate)的结合障碍(图4-3)。大剂量的吡哆醛(维生素B6)对该病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图4-3胱硫醚合成酶缺陷与同型胱氨酸尿症影响辅助因子与蛋白质结合解离的继发性突变某些情况下,那
18、些可催化蛋白质分子辅助基团或辅助因子合成、转运的酶缺陷;或者催化蛋白质与其辅助基团及辅助因子结合解离的酶缺陷,也会影响到蛋白质功能活性的获得,从而表现为一种继发性的功能损害。(五)突变影响蛋白质分子与其功能性亚基及其他因子之间结构组成关系的突变影响蛋白质各组成亚单位之间相互组装的原发性突变对于那些由2个以上亚单位组成的蛋白质来说,其分子构象的改变,往往会影响到亚单位之间的相互聚合,使之不能形成正常的功能结构复合体。例如,pro1(I)和pro2(I)基因的突变,会致使它们聚合形成I型胶原的组装受阻,造成骨发育不良,引发多种临床病理症状。导致组装后复合蛋白功能结构失常的继发性突变某些多肽链(亚单
19、位)的遗传缺陷,或许并不直接影响蛋白质功的聚合与组装,但是在组装后却会造成复合蛋白整体功能结构的异常而导致疾病的发生,从而表现为继发性的突变损伤效应。较为典型的例证如Zellweger综合征(OMIM #214100)。其已经基本确认的相关易感基因分布于包括1q22;2p15;6q23q24;7q21-q22在内的染色体区带。二、突变导致蛋白产生的异常功能效应影响蛋白质功能而产生多种不同分子细胞生物学效应的突变表现形式,主要地可归纳为:导致功能丢失的突变、造成功能增强的突变和产生新特征的突变(图4-4)。兹依次分别简述如下:图4-4影响蛋白质功能而产生多种分子细胞生物学效应的突变(一)功能丢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因突变 细胞 分子生物学 效应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