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楼通信综合布线系统(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楼通信综合布线系统(3).doc(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大楼通信综合布线系统(3).精品文档.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大楼通信综合布线系统第3部分:综合布线用连接硬件技术要求Telecommunication generic cabling system for buildingPart3:Connecting hardware requirements for generic cablingYD/T 9263.31998前 言本标准非等效采用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ISO/IEC 11801:1995信息技术用户房屋综合布线进行编写。本标准对ISO/IEC 11801中收容的品种系列
2、进行了优选,个别品种系列未被本标准采纳。本标准同时参考了美国ANSI/EIA/TIA 568A:1995商务建筑电信布线标准。符合本标准的综合布线用连接硬件也符合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ISO/IEC 11801:1995。本标准的下列几点与ISO/IEC 11801不同:a) 未采用特性阻抗为120电缆的连接硬件;b) 明确连接硬件的近端串音衰减等传输硬件;c) 将IEC6037和IEC8078中有关通信引出端可靠性试验方法和要求归纳整理列于本标准中;d) 对连接硬件检验规则进行了补充。本标准为大楼通信综合布线系统技术要求系列标准的第3部分,与第1部分和第2部分配套使用。本标准的附
3、录A是提示的附录。本标准的附录B是标准的附录。本标准的附录C是提示的附录。本标准由邮电部电信科学研究规划院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原邮电部第五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维潭 程奇松 王则民 高安敏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综合布线连接硬件的主要机械物理性能、电气特性、环境试验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有安装要求等。本标准规定的连接硬件包括连接器(包括插头、插座)及其组件和接插软线。本标准适用于综合布线用连接硬件的设计、生产与选用。本标准不包括某些应用有源或无源电子线路的中间适配器或其它器件(如:变量器、匹配电阻、滤波器和保护器件等)的技术要求。本标准中各类对称电缆布线用连接硬件的最高传输频率分别
4、为: 3类 16MHz 4类 20MHz 5类 100MHz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T 24211989 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 总则GB/T 2423.21989 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 试验B:高温试验方法GB/T 2423.101995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规程 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Fc和导则:振动(正弦)GB/T 2423.341986 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 试验Z/AD:温度/湿度组合循环试验方法GB/
5、T 2424.111982 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 接触件和连接件的二氧化硫试验导则GB/T 2424.121982 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 接触件和连接的硫化氢试验导则GB/T 2951.41994 电线电缆机械性能试验方法 外径测量GB/T 4909.21985 裸电线试验方法 尺寸测量GB/T 50951985 电子设备用机电元件基本试验规程与测量方法GB/T 5169.71985 电工电子产品着火危险试验 本生灯型火焰试验方法YD/T 926.11997 大楼通信综合布线系统 第1部分:总规范YD/T926.2-1997 大楼通信综合布线系统 第2部分:综合布线用电缆光缆技
6、术要求IEC 60068260 TTD:1990 基本环境试验规程 第2部分:试验Ke:极低污染浓度的模拟大气腐蚀试验GB 11327.1:1989 聚氯乙烯绝缘聚氯乙烯护套低频电线电缆 第1部分:通用试验测量方法IEC 606037:1990 印刷板用频率低于3MHz的连接器 第7部分:具有通用插合性能的8接触件固定连接器和自由端连接器详细规范IEC 6079312:1995 光纤 第1部分:总规范 第2节 尺寸测量方法IEC 608078:1992 频率低于3MHz的长方形连接器 第8部分:具有4接触件和一个接地触点的屏蔽电缆用连接器详细规范IEC 608251:1993 激光产品的安全
7、第1部分:设备分类、要求和用户指南IEC 608741:1993 光纤和光缆连接器 第1部分:总规范1994年第1次修订IEC 6087410:1992 光纤和光缆连接器 第10部分:BFOC/2.5型光纤连接器分规范IEC 6087414:1993 光纤和光缆连接器 第14部分:SC型光纤连接器分规范IEC 610731:1994 光纤和光缆的接头 第1部分:总规范IEC 611961:1995 射频电缆 第1部分:总规范总则、定义、要求和试验方法ISO/IEC88025:1992 信息处理系统 局域网和城域网 第5部分:令牌接入方法和物理层规范ITUT G.117:1998 对地不平衡的传
8、输特性(定义和方法)ITU-T K.20:1996 通信交换设备耐过电压和过电流的能力ITU-T 0.9:1988 确定对地不平衡度的测量装置3 术语除YD/T926.1规定的术语外,本标准还采用下列术语。3.1 连接器 connector连接两条电缆、光缆或几个电缆、 光缆元件所用的器件及其组合。3.2 定位销 keying使插合使用的连接器能进行正确定位连接的一种机械结构,用以防止连接到其它型式的插头、插座或光纤适配器上。3.3 光纤以芯连接器 optical fibre duplex connector一对光纤与另一对光纤间传送光功率的终端器件。3.4 光纤双芯适配器 optical f
9、ibre duplex adapter对准和连接两个光纤双芯连接器的器件。3.5 接头 splice光纤或电缆导线的连接点。4 要求4.1 一般要求下列要求适用于综合布线中使用的所有连接硬件。4.1.1 用途连接硬件用于:a) 建筑群配线架(CD)上,连接建筑物主干布线、建筑群主干布线和有源设备;b) 建筑物配线架(BD)上,连接建筑物主干布线和有源设备;c) 楼层配线架(FD)上,交接主干布线和水平布线并连接有源设备;d) 水平布线的转接点上(当选用时);e) 通信引出端(T0)上。若配线架上所装的连接器与通信引出端用的连接器型式相同时,均应符合相应的通信引出端连接器的要求。本标准对于这类连
10、接器,不分其安装场合统称为通信引出端连接器。对于其他与通信引出端不同型式的连接硬件,统称为非通信引出端连接硬件。4.1.2 设计连接硬件的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a) 能为电缆、光缆、配线架、配线盘或应用设备提供互连;b) 具有满足安装和管理要求的适当的识别标志;c) 便于电缆、光缆的管理和维护;d) 能接入测量仪表进行布线试验和有源设备试验;e) 提供适当的防护,防止物理损伤和杂质的侵入;f) 端子密度和操作空间适当;g) 当应用系统要求时,能符合屏蔽和接地要求。4.1.3 工作环境连接硬件应能在温度1060范围内可靠工作。连接硬件应能提供适当保护,以防止物理损伤,并避免直接暴露在潮湿环境和其它
11、腐馈性环境中。4.1.4 安装方式连接硬件应便于安装在墙上、墙壁内、机架上、配线架上或其它固定装置上。4.1.5 接插软线接插软线的要求由有关产品标准规定。接插软线用的插头和相应的插座应符合本章的要求。接插软线用对称软电缆、软光缆的最大长度规定在YD/T926.1中,对称软电缆、软光缆的性能要求规定在YD/T 926.2中。4.1.6 安装操作安装连接硬件时应保证:a) 按生产厂的要求进行端接操作,以使信号损失最小并得到有效的屏蔽(使用屏蔽电缆时)。注:对称电缆线对和屏蔽的不正确端接操作,除信号损失外,还会产生环形天线效应,使信号电平的发射可能超过规定要求。b) 安装时应留有适当的通道和整理电
12、缆、光缆的操作空间,并应考虑到与各种应用设备连接方便。c) 在布线通道和连接硬件附近,电缆、光缆应符合YD/T926.2规定的弯曲半径。d) 进行电缆、光缆安装操作时,应消除由张力、急弯和过紧地捆扎电缆、光缆所引起的应力。e) 电缆线对端接到连接硬件时,电缆护套只宜剥除端接所需的最小长度。端接时,线对松开扭绞的长度不应超过13mm。这是为了使端接对传输特性的影响最小,并不是对电缆或跳线节距长度的限制。f) 屏蔽对称电缆布线用连接硬件的接地要求和屏蔽连续性要求规定在YD/T926.1中。4.1.7 标志与代码为保证连接硬件与相关电缆、光缆元件端接的正确对应关系,应采用必要的标志或代码。如颜色、阿
13、拉伯字母或其它方法。同一个子系统中使用不同的性能类别接插软线或连接器,应有清楚的标志加以区分,详见YD/T926.1。4.2 100通信引出端连接器4.2.1 一般要求下列要求适用于100通信引出端连接器。这些连接器与电缆线对的连接应采用绝缘压穿方式。4.2.2 特性标志100通信引出端连接器应标出传输特性的类别,这种标志应能清晰可见。注:这种特性标志不能取代4.1.7和YD/T926.1或相关标准规定的其它标志。4.2.3 机械物理性能100通信引出端连接器应符合表1规定的各项机械物理性能要求。表1 100通信引出端连接器的机械物理性能序号机械物理性能单位要求1.1接口尺寸IEC606037
14、1)1.2适用范围1.2.1标称导体直径mm0.500.652)1.2.2导体类型接插软线/跳线绞合导体或实心导体其他实心导体1.2.3标称绝缘外径mm0.71.43)1.2.4导体数81.2.5电缆外径,不大于mm204)1.2.6屏蔽性能5)见表2的2.21.3燃烧性能由有关产品标准规定1.4耐久性试验1.4.1插头与插座的插合次数次7501.4.2导线端接次数次由有关产品标准规定1.4.3锁定装置寿命试验次15001.5机械试验1.5.1插入力和拔出力N插入力不大于20;拔出力不小于201.5.2连接器连接装置的效果50N60s5s1) IEC 606037规定的连接器最高传输频率为3M
15、Hz。本标准规定的100通信引出端连接器有8个接触件(以下简称簧片),采用与IEC606037相同的尺寸。 2) 导体直径小于0.5mm的电缆可能需要特殊的连接硬件。3) 100通信引出端连接器的插头,一般只用于端接绝缘外径为0.8mm到1.0mm的电缆。4) 100通信引出端连接器的插头,一般只用于端接外径为4.0mm到6.0mm的电缆。5) 采用屏蔽对称电缆布线时,应使用专门端接屏蔽的连接硬件。应注意,端接总屏蔽电缆的连接硬件与端接既有总屏蔽双有单位屏蔽的电缆的连接硬件不同。4.2.4 电气特性100通信引出端连接器应符合表2和表3规定的各项电气特性要求。表2 100通信引出连接器的传输特
16、性(20)序号传输特性单位频率f(MHz)要求连接硬件类别3类4类5类2.1某些频率点的衰减,不大于1)dB1.00.23)0.10.14.00.23)0.10.110.00.23)0.10.116.00.23)0.20.220.00.20.231.250.262.50.31000.4全频带的衰减dB1100频率f采用对数刻度,所有点的测量值不应高于以上各点连成的折线(以向上作为正方向)2.2某些频率点的近端串音衰减,不小于dB1.05865654.046586510.038506016.034465620.0445431.255062.54410040全频带的近端串音衰减dB1100频率f采
17、用对数刻度,所有点的测量值不应高于以上各点连成的折线(以向上作为正方向)2.3回波损耗dB1f20232320f100142.4转移阻抗3),不大于m1100(暂定)10100(暂定)100在考虑中1) 3类连接硬件允许个回路的衰减超过0.2dB,但不允许超过0.4dB,而且,该连接硬件所有回路衰减的平衡值应小于或等于0.2dB。 2) 这项要求只适用于带屏蔽的连接硬件。注:表2规定的传输特性要求也适用于100非通信引出端连接硬件。表3 100通信引出端连接器的其它电气特性(20)序号项目单位要求3.1直流电阻m不大于3003.2初始接触电阻: 插头与插座的接点间连接器与电缆屏蔽间1)m不大于
18、20不大于203.3环境试验中间及试验后的接触电阻: 插头与插座的接点连接器与电缆屏蔽间1)m不大于40不大于203.4绝缘电阻: 任一簧片对其余簧片及安装板或屏蔽间m不小于100(暂定,试验电压直流500V)3.5耐压试验: 簧片与簧片所有簧片与安装板或地间V直流1000或交流有效值700直流1500或交流有效值10003.63.6.13.6.2电冲击试验: 簧片与簧片插头与插座ITUT K20第7章,判定准则AITUT K20第7章,判定准则B1) 这些要求只适用于带屏蔽的连接硬件。4.2.5 环境试验序列4.2.5.1 总则100通信引出端连接器,按照生产厂要求进行正常安装与连接时,它们
19、应能通过图1所示的环境试验序列。除非另有规定,插头与插座应呈插合状态。环境试验的全部试样称为P组。P组试样再分为5组,分别称为AP、BP、CP、DP和FP组。4.2.5.2 初始试验P组的全部试样都应先通过表4所规定的初始试验。初始试验按表4中的试验阶段依次进行。表4 100通信引出端连接器初始试验试验阶段试验项目试验条件初始检验要求P1外观检查目力检查尺寸检查量规检查应无可能影响正常运行的缺陷 尺寸应符合IEC606037的规定见5.1.2P2定位方式用正确方法应能使连接器插合并定位 用任何不正确的方式应不能使连接器插合P3接触电阻见表3的3.2P4绝缘电阻见表3的3.3P5耐压试验见表3的
20、3.4图1 100通信引出端连接器的环境试验序列4.2.5.3 分组环境试验各组试样应分别通过相关组所规定的环境试验,这些环境试验按下列各表列出的试验阶段依次进行。表5 AP组环境试验试验阶段试验项目严酷等级或试验条件中间检验或最终检验项目要求AP2.1插入力和拔出力松开连接器的锁定装置见表1的1.5.1AP2.2连接器连接装置的效果施加负载的速率:最大44.5N/s见表1的1.5.2AP4耐压试验见表3的3.5AP9温度急变4070AP10绝缘电阻见表3的3.4AP11耐压试验见表3的3.5AP12外观检查目力检查应无可能影响正常运行的缺陷AP13气候顺序试验AP13.1干热70,16hAP
21、13.2交变湿热55,周期:1天 循环次数:1次在正常大气条件下恢复2hAP13.3低温55,2hAP13.5交变湿热55,周期:1天 循环次数:1次在正常大气条件下恢复2hAP14绝缘电阻见表3的3.4AP15接触电阻见表3的3.3AP16耐压试验见表3的3.5AP17.1插入力和拔出力松开连接器锁定装置见表1的1.5.1AP17.2连接器连接装置的效果施加负载的速率:最大4.5N/s见表1的1.5.2AP18外观检查目力检查应无可能影响正常运行的缺陷表6 BP组环境试验试验阶段试验项目严酷等级或试验条件中间检验或最终检验项目要求BP2.1锁定装置寿命试验操作次数:1500次BP2.2耐久性
22、试验验插合次数:375次。速率10mm/s,静止5s(不插合时)。使锁定装置不起作用BP3干热70,500hBP5耐久性试验插合次数:375次。速率10mm/s,静止5s(不插合时)。使锁定装置不起作用接触电阻见表3的3.3BP6绝缘电阻见表3的3.4BP7耐压试验见表3的3.5BP10外观检查目力检查应无可能影响正常运行的缺陷表7 CP组环境试验试验阶段试验项目严酷等级或试验条件中间检验或最终检验项目要求CP1恒定湿热,静态21d插合的连接器CP2绝缘电阻见表3的3.4CP3接触电阻见表3的3.3CP4耐压试验见表3的3.5CP5外观检查目力检查应无可能影响正常运行的缺陷表8 DP组环境试验
23、试验阶段试验项目严酷等级或试验条件中间检验或最终检验项目要求DP2电负载和温度70,500h恢复时间3h电负载1ADP3接触电阻见表3的3.3DP4耐压试验见表3的3.5DP5外观检查目力检查应无可能影响正常运行的缺陷表9 FP组环境试验试验阶段试验项目严酷等级或试验条件中间检验或最终检验项目要求FP1接触电阻见表3的3.3载流容量电流1A(直流或交流有效值)循环次数:1次FP2电冲击试验簧片/簧片 非暴露环境见表3的3.6.1插合的连接器见表3的3.6.2FP3绝缘电阻见表3的3.4FP4外观检查目力检查应无可能影响正常运行的缺陷4.2.6 插座颜色标志及线对分配100通信引出端连接器的插座
24、的簧片应有颜色标志,推荐的颜色标志及线对分配如图2所示。当用户要求时,簧片的颜色标志及线对分配可以按其它方式。例如图3。但在一个布线系统中应统一。4.3 150通信引出端连接器4.3.1 一般要求下列要求适用于150对称电缆屏蔽布线用通信引出端连接器。这些连接器与电缆线对的连接应采用绝缘压穿方式。图2 插座簧片的推荐颜色标志及线对分配图图3 插座簧片的可用颜色标志及线对分配图注:1 图2和图3中的白蓝、白橙等双色标志也可用白色代替。2 为保证布线线对正确的对应关系,配线架与通信引出端所端接的线对应保持相同的排列顺序。布线系统管理见YD/T926.1。4.3.2 特性标志150通信引出端连接器应
25、标出传输特性类别,这种标志应能清晰可见。注:这种特性标志不能取代4.1.7和YD/T926.1及相关标准中规定的标志。4.3.3 机械物理性能150通信引出端连接器应符合表10规定的各项机械物理性能要求。表10 150通信引出端连接器的机械物理性能序号机械物理性能单位要求10.1接口尺寸IEC60603810.2适用范围10.2.1标称导体直径mm0.500.651)10.2.2导体类型接插软线/跳线绞合导体或实心导体其他实心导体10.2.3标称绝缘外径mm1.11.92)10.2.4导体数410.2.5电缆外径,不大于mm203)10.2.6屏蔽性能4)见表11的11.410.3燃烧性能由有
26、关产品标准规定10.4耐久性试验10.4.1插头与插座的插合次数次1000次10.4.2导线端接次数次由产品标准规定10.5机械试验10.5.1插入力和拔出力插入力不大于68N;拔出力不小于36N10.5.2连接器连接装置的效果不小于18N,施加力的速率5mm/min1) 导体直径小于0.5mm的电缆可能需要特殊的连接硬件。 2) 导体绝缘外径大于1.9mm的电缆可能需要特殊的连接硬件。3) IEC608078规定的通信引出端连接器(以下简称150通信引出端连接器),宜用于外径9.5mm或以下的的电缆。也可以用于具有等效截面积的扇电缆/椭圆电缆。4) 屏蔽电缆应使用专门端接屏蔽的连接硬件。应注
27、意,端接总屏蔽电缆的连接硬件与端接既有总屏蔽又有单位屏蔽的电缆的连接硬件不同。4.3.4 电气特性150通信引出端连接器应符合表11和表12规定的各项电气特性要求。表11 150通信引出端连接器的传输特性(20)序号传输特性单位频率(MHz)要求11.1某些频率点的衰减,不大于2)dB1.00.054.00.0510.00.1016.00.1520.00.1531.250.1562.50.201000.25全频带的衰减dB1100频率f采用对数刻度,所有点的测量值不应高于以上各点连成的折线(以向上作为正方向)11.2近端串音衰减,不小于dB1.0654.06510.06516.062.420.
28、060.531.2556.662.550.610046.5全频带的近端串音衰减dB1100频率f采用对数刻度,所有点的测量值不应高于以上各点连成的折线(以向上作为正方向)11.3回波损耗dB在考虑中在考虑中11.4转移阻抗1),不大于m1100(暂定)10200(暂定)100在考虑中1) 这项要求只适用于带屏蔽的连接器。注:表11规定的传输特性要求也适用于150非通信引出端连接硬件。表12 150通信引出端连接器的其它电气特性(20)序号项目单位要求12.1直流电阻,不大于m在考虑中12.2初始接触电阻1): 插头与插座的接点间连接器接点与电缆导线间插头与插座的屏蔽间m最大值100,平均值25
29、 最大值100,平均值40最大值40,平均值2512.3环境试验中及试验后的接触电阻1): 插头与插座的接点间连接器接点与电缆导线间插头与插座的屏蔽间m最大值100,平均值25 最大值100,平均值40最大值40,平均值2512.4绝缘电阻,不小于: 任一簧片对其余簧片及安装板或屏蔽间m100(暂定,试验电压9直流500V)12.5耐压试验: 簧片与簧片V直流1850或交流有效值1250 直流1850或交流有效值1250所有簧片与9安装板9或地9间12.6电冲击试验由有关产品标准规定1) 150通信引出端连接器的接触电阻试验方法见IEC608078。用10个连接器所有测量值计算得出平均值。4.
30、3.5 环境试验序列150通信引出端连接器的环境试验序列见IEC608078。4.3.6 插座颜色标志和线对分配150通信引出端连接器的插座具有4个簧片,其颜色标志和线对分配应符合ISO/IEC88025。4.4 非通信引出端连接硬件4.4.1 一般要求下列要求适用于非通信引出端连接硬件。这些连接硬件与电缆线对的连接宜采用绝缘压穿方式。4.4.2 特性标志非通信引出端连接硬件应标出传输特性类别,这种标志应能清晰可见。注:这种特性标志不能取代4.1.7和YD/T926.1及相关标准中规定的标志。4.4.3 机械物理性能非通信引出端连接硬件应符合表13规定的各项机械物理性能要求。表13 非通信引出
31、端连接硬件的机械物理性能序号机械物理性能单位要求100连接硬件150连接硬件13.1接口尺寸由有关产品标准规定13.2适用范围13.2.1标称导体直径mm0.500.651)13.2.2导体类型接插软线/跳线绞合导体或实心导体其他实心导体13.2.3标称绝缘外径mm0.71.42)1.11.93)13.2.4导体数2n(n1、2、3)13.2.5电缆外径mm13.2.6屏蔽性能4)见表2的2.4见表11的2.413.3燃烧性能由有关产品标准规定13.4耐久性试验13.4.1插头与插座的插合次数次750100013.4.2导线端接次数次20020013.5机械试验13.5.1插入力和拔出力N由有
32、关产品标准规定13.5.2连接器连接装置的效果由有关产品标准规定1) 导体直径小于0.5mm的电缆可能需要特殊的连接硬件。 2) 100非通信引出端连接硬件,一般适用于绝缘外径不大于1.4mm 的电缆。3) 150非通信引出端连接硬件,一般适用于绝缘外径不大于1.9mm的电缆。4) 采用屏蔽电缆对称电缆布线时,应使用专门端接屏蔽的连接硬件。应注意,端接总屏蔽电缆的连接硬件与端接既有总屏蔽又有单位屏蔽的电缆的连接硬件不同。5) 或按有关产品标准规定。4.4.4 电气特性a) 100非通信引出端连接器的传输特性应符合表2规定的要求。注:对不用接插软线和交接跳线进行交接的连接器(例如:带有内部转换接
33、点的转换连接器),其衰减、直流电阻和转移阻抗(暂定)不应越南 类的2个连接器和5m软电缆的等效值。同时,这类100非通信引出端连接器的近端串音衰减劣于表2中2.2款的差值,不应超过6dB(暂定)。b) 150非通信引出端连接器的传输特性应符合表11规定的要求。注:对不用接插软线和交接跳线进行交接的连接器(例如:带有内部转换接点的转换连接器),其衰减、直流电阻和转移阻抗(暂定)不应越南 类的2个连接器和5m软电缆的等效值。同时,这类150非通信引出端连接器的近端串音衰减劣于表11中11.2款的差值,不应超过9dB(暂定)。c) 非通信引出端连接硬件的其它电气特性应符合表14规定的要求。表14 非
34、通信引出端连接硬件的其它电气特性(20)序号项目单位要求14.1直流电阻,不大于m100非通信引出端连接硬件150非通信引出端连接硬件300在考虑中14.2初始接触电阻,不大于: 插头与插座的接点间连接器与电缆导线间连接器与电缆屏蔽间1)m2.52.52014.3环境试验中间及试验后的接触电阻,不大于: 插头与插座的接点间连接器接点与电缆导线间连接器与电缆屏蔽间1)连接器与电缆导线重新端接后m7.07.0205.014.4绝缘电阻,不大于: 任一簧片对其余簧片及安装板或屏蔽间M100(暂定,试验电压直流500V)14.5耐压试验V由有关产品标准规定14.6电冲击试验由有关产品标准规定1) 这项
35、要求只适用于带屏蔽的连接器。4.4.5 环境试验序列4.4.5.1 总则非通信引出端连接硬件,按照生产厂要求进行正常安装与连接时,它们应能通过图4所示的环境试验序列。对于插合使用的连接器(插头与插座),除非另有规定,应以插合方式进行试验。环境试验的全部试样称为P组。P组试样再分为5组,分别称为A、B、C、D和E组。图4 非通信引出端连接硬件的环境试验序列4.4.5.2 初始试验P组的全部试样应先通过表14所规定的初始试验。初始试验按表14中的试验阶段依次进行。表15 非通信引出端连接硬件的初始试验试验阶段试验项目试验条件初始检验要求1外观检查目力检查尺寸检查应无可能影响正常运行的缺陷 应符合有
36、关产品标准的规定。2定位方式应符合有关产品标准的规定。3接触电阻见表14的14.24.4.5.3 分组环境试验各组试样应分别通过相关组所规定的环境试验,这些环境试验按下列各表中列出的试验阶段依次进行。表16 A组环境试验试验阶段试验项目严酷等级或试验条件中间检验或最终检验项目要求A1绝缘电阻见表14的14.4A2热冲击低温(TA):(402) 高温(TB):(702)最小平均变温速率:3/min持续时间(t1):每个温度30min循环次数:100次对于插合使用的连接器(插头与插座),半数试样插合,另半数试样不插合;A3温度/湿度组合循环低温:(252) 高温:(652) 冷冻子循环:(102)
37、相对湿度(高低温下):93%3%持续时间:24h循环次数:21次对于插合使用的连接器(插头与插座 ),半数试样插合,另半数试样不插合;A4绝缘电阻在标准大气条件下,恢复1h后,绝缘电阻应不小于100MA5外观检查目力检查应无可能影响正常运行的缺陷表17 B组环境试验试验阶段试验项目严酷等级或试验条件中间检验或最终检验项目要求B1耐久性试验导体端接次数:100次 100-用0.5mm导线150-先用0.5mm导线端接10次,再用0.65mm导线端接90次插头插座插合次数:100-375次150-500次B2接触电阻见表14的14.3B3热冲击低温:(402)高温:(702) 最小平均变温速率:3
38、/min持续时间(t1):每个温度30min循环次数:100次(505)次端接循环后测量接触电阻见表14的14.3B4温度/湿度组合循环低温:(252) 高温:(652) 冷冻子循环:(102)相对湿度(高低温下):93%3%持续时间:24h循环次数:21次在试验进行7天、14天后各进行导体端接:33次 100-用0.5mm导线150-用0.65mm导线耐久性试验后测量接触电阻见表14的14.3B5耐久性试验导体端接:34次 100-先用0.5mm导线端接24次再用0.65mm导线端接10次150-用0.65mm导线插头与插座插合次数:100-375次150-500次B6接触电阻见表14的14
39、.3B7外观检查目力检查应无可能影响正常运行的缺陷表18 C组环境试验试验阶段试验项目严酷等级或试验条件中间检验或最终检验项目要求C1振动频率范围:1055Hz 振幅:0.75mm在3个互相垂直的轴线上进行,每一轴线的循环扫频次数:20每一轴线持续时间:105min每一轴线循环扫频振动完成后,测量接触电阻见表14的14.3C2外观检查目力检查应无可能影响正常运行的缺陷表19 D组环境试验试验阶段试验项目严酷等级或试验条件中间检验或最终检验项目要求D1腐蚀混合气体:SO2(0.50.1)PPM H2S(0.10.02)PPM温度:(252)相对湿度:75%+3%持续时间:10dD2接触电阻见表14的14.3D3外观检查目力检查应无可能影响正常运行的缺陷表20 E组环境试验试验阶段试验项目严酷等级或试验条件中间检验或最终检验项目要求E1应力松弛试验温度:(702) 持续时间:500h每间隔(16810)h测量 接触电阻见表14的14.3E3外观检查目力检查应无可能影响正常运行的缺陷4.5 光纤连接硬件4.5.1 一般要求下列要求适用于光缆布线的所有连接硬件。这些连接硬件可用于水平光缆布线和主干光缆布线。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