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校本古诗教材.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小学一年级校本古诗教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一年级校本古诗教材.doc(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一年级校本古诗教材咏 鹅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咏鹅 创作年代初唐 文学体裁五言古诗 作者骆宾王 简介:咏鹅是初唐诗人骆宾王于七岁时写的一首五言古诗。 这首诗开篇先声夺人,“鹅!鹅!鹅!”写出鹅的声响美,又通过“曲项”与“向天”、“白毛”与“绿水”、“红掌”与“清波”的对比写出鹅的线条美与色彩美,同时,“歌”、“浮”、“拨”等字又写出鹅的动态美,听觉与视觉、静态与动态、音声与色彩完美结合,将鹅的形神活现而出。 目 录1. 作品原文 2. 注释译文 诗词注释 诗句译文 3 创作背景 4 作品鉴赏 5 作者简介 作品原文 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1。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2。 注释译文 诗词注释 1
2、. 曲项:弯着脖子。歌:长鸣。2. 拨:划动。1 诗句译文 白天鹅啊白天鹅,脖颈弯弯,向天欢叫,洁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水面;红红的脚掌,拨动着清清水波。2 创作背景 小时候的骆宾王,住在义乌县城北的一个小村子里。村外有一口池塘叫骆家塘。每到春天,塘边柳丝飘拂,池水清澈见底,水上鹅儿成群,景色格外迷人。有一天,家中来了一位客人。客人见他面容清秀,聪敏伶俐,就问他几个问题。骆宾王皆对答如流,使客人惊讶不已。骆宾王跟着客人走到骆家塘时,一群白鹅正在池塘里浮游,客人有意试试骆宾王,便指着鹅儿要他以鹅作诗,骆宾王略略思索便创作了此诗。 作品鉴赏 赵玄荒院士楷书刻石拓片咏鹅诗的第一句连用三个“鹅字,这种反
3、复咏唱方法的使用,表达了诗人对鹅的热爱,增强了感情上的效果。第二句写鹅鸣叫的神态,给人以声声入耳之感。鹅的声音高亢嘹亮,一个“曲”字,把鹅伸长脖子,而且仰头弯曲着嘎嘎嘎地朝天长鸣的形象写得十分生动。这句先写所见,再写所听,极有层次。以上是写鹅在陆地上行进中的情形,下面两句则写鹅群到水中悠然自得游泳的情形。小诗人用一组对偶句,着重从色彩方面来铺叙鹅群戏水的情况。鹅儿的毛是白的,而江水却是绿的,“白”“绿”对照,鲜明耀眼,这是当句对;同样,鹅掌是红的,而水波是青的,“红”“青”映衬,十分艳丽,这也是当句对。而两句中又“白”“红”相对,“绿”“青”相对,这是上下对。这样,回环往复,都是对仗,其妙无穷
4、。在这组对偶句中,动词的使用也恰到好处。“浮”字说明鹅儿在水中悠然自得,一动不动。“拨”字则说明鹅儿在水中用力划水,以致掀起了水波。这样,动静相生,写出了一种变化美。 作者简介 骆宾王(约640?),婺州义乌(今属浙江省)人,唐代文学家。 骆宾王画像与王勃、杨炯、卢照邻一起,被人们称为“初唐四杰”。七岁时因作咏鹅诗而有”神通“之誉,曾经担任临海县丞,后随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兵败后下落不明,或说是被乱军所杀,或说是遁入了空门。其诗气势充沛,挥洒自如,富有一种清新俊逸的气息,诗善歌行体,有骆临海集。 一年级校本古诗教材 基本信息:作品名称小池 创作年代南宋 文学体裁七言绝句 作者杨万里简介:小池
5、是宋朝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中,作者运用丰富、新颖的想象和拟人的手法,细腻地描写了小池周边自然景物的特征和变化。第一句写小池有活水相通。次句写小池之上有一抹绿荫相护。第三句写小荷出水与小池相伴。结句写蜻蜓有情,飞来与小荷为伴。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目目 录1. 1 作品原文 2. 2 注释译文 3. 诗词注释 4. 诗句译文 5. 3 作品鉴赏 6. 4 作者简介 作品原文 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1,树阴照水爱晴柔2。小荷才露尖尖角3,早有蜻蜓立上头4。 注释译文 诗词注释 1. 泉眼:泉水的出口。惜:吝惜。2. 照水:映在水里。晴柔:晴天里柔和的风光。3. 尖尖角:初
6、出水端还没有舒展的荷叶尖端。4. 上头:上面,顶端。为了押韵,“头”不读轻声。3 4 诗句译文 泉眼悄然无声是因舍不得细细的水流,树阴倒映水面是喜爱晴天和风的轻柔。娇嫩的小荷叶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有一只调皮的小蜻蜓立在它的上头。作品鉴赏这首诗小巧、精致,宛如一幅花草虫鸟彩墨画。画面之中,池、泉、流、荷和蜻蜓,落笔都小,却玲珑剔透,生机盎然。第一句,紧扣题目写小池的源泉,一股涓涓细流的泉水。泉水从洞口流出,没有一丝声响,当然是小之又小的。流出的泉水形成一股细流,更是小而又小了。这本来很寻常,然而作者却凭空加一“惜”字,说好像泉眼很爱惜这股细流,吝啬地舍不得多流一点儿。于是这句诗就立刻飞动起来
7、,变得有情有趣,富有人性。第二句,写树阴在晴朗柔和的风光里,遮住水面。这也是极平常之事,可诗人加一“爱”字,似乎用她的阴凉盖住小池,以免水分蒸发而干涸,这样就化无情为有情了。而且,诗舍形取影,重点表现水面上的柔枝婆娑弄影,十分空灵。三、四句把焦点缩小,写池中一株小荷以及荷上的蜻蜓。小荷刚把她的含苞待放的嫩尖露出水面,显露出勃勃生机,可在这尖尖嫩角上却早有一只小小蜻蜓立在上面,它似乎要捷足先登,领略春光。小荷与蜻蜓,一个“才露”,一个“早有”,以新奇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一切,捕捉那稍纵即逝的景物。诗人触物起兴,用敏捷灵巧的手法,描绘充满情趣的特定场景,把大自然中的极平常的细小事物写得相亲相依,和谐一
8、体,活泼自然,流转圆活,风趣诙谐,通俗明快。且将此诗写的犹如一幅画,画面层次丰富:太阳、树木、小荷、小池,色彩艳丽,还有明亮的阳光、深绿的树荫、翠绿的小荷、鲜活的蜻蜓,清亮的泉水。画面充满动感:飞舞的蜻蜓、影绰的池水,充满了诗情画意。1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属江西)人。政治上杨万里 主张抗金,正直敢言。宁宗时因奸相当权,辞官退居,终忧愤而死,赐谥文节。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称“南宋四大家”。其诗早年学“江西诗派”,后用心于晚唐诗人,50岁后忽有所悟,摒弃诸家,由师法前人到师法自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诚斋体”。诗歌多吟咏自然景物,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细
9、节,乘兴走笔,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幽默诙谐,笔调清新。一年级校本古诗教材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静夜思 作品别名夜思 创作年代盛唐 作品出处李太白集 文学体裁五言绝句 作者李白 简介: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绝小诗。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诗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含蓄无穷,历来广为传诵。目 录1. 1 作品原文 2. 明代版本 3. 宋代版本 4. 2 注释译文 5. 词句注释 1. 白话译文 2. 3 创作背景 3. 4 作品鉴赏 4. 文学赏析 5. 名家点评 1. 5 版本考证 2. 6 作者简介 3. 7 作品影响 作
10、品原文 明代版本 静夜思 赵玄荒院士楷书刻石拓片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1-2 宋代版本 静夜思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抬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3-4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静夜思诗配画 静夜思:安静的夜晚产生的思绪。床:此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今传五种说法。指井台。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窗”的通假字。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
11、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至迟在唐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一种坐具)。疑:好像。举头:抬头。4 5 白话译文 床前一片皎洁月光,好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一年级 校本 古诗 教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