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平与效率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平与效率研究.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平与效率研究.精品文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平与效率研究【摘要】本文阐述了公平与效率的含义及公平的辩证关系,重点探讨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指处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公平与效率应该有所侧重;在现阶段要从“效率优先”转向“公平与效率并重”:社会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目标,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柱。【关键词】市场经济公平效率辩证关系 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一、公平与效率论争的由来关于公平与效率问题的论争,在西方国家主要起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
2、此之前,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虽然已看到了由财富分配不均所引起的尖锐的社会矛盾,但他们中的多数人却往往把贫困和收入不平等的根源归咎于生产太少,以此来掩盖剥削制度的弊端。但在二战以后,资本主义生产有了巨大的增长,收入的不平等问题却反而更为突出了。只是在这时,分配的不平等问题才使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有所触动,从而引发了关于公平与效率的论争。论争最初主要在福利经济学家之间展开。在福利经济学家看来,收入均等意味着“公平”,资源有效配置意味着“效率”,公平和效率这两个政策目标是相互抵触的,二者之间是此长彼消的交替关系。如果要做到公平,那就要牺牲效率;反之,如果要提高效率,那就必然要扩大收入差距,难以实现公平。在公
3、平与效率的取舍次序问题上,西方经济学家们存在较大的分歧。有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平等只能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来实现,而不能依靠政治组织的措施来实现。因为在人人都有机会得到私有财产的社会中,用政治或法律来限制一些人获得财产或减少一些人的财产的做法,这本身就是不公平的。他们认为,最大的平等是机会平等,应当把经济效率的提高放在首位,而不应当采取人为的收入均等化措施强求平等。与上述观点相反,另一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则认为,如果听任市场竞争机制充分发挥作用而不采取人为的干预措施,那么不仅收入不可能公平地分配,甚至资源也不可能有效地配置。他们明确地主张要使平等优先,也就是主张进行国家干预,限制市场机制的作用。除上述针
4、锋相对的两种不同观点外,还有一种折衷的观点,认为既不能效率优先,也不能平等优先,而是二者兼顾。他们试图找到一条既维护市场机制,又消除收入差距扩大,设法使公平和效率两者都有增进的途径。持这种观点的突出代表要算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了,他认为,市场竞争机制在某些情况下需要加些限制,但不能限制过分;收入均等化措施需要保留一些,但也不能过度。这是因为,为了平等而实行的政府干预将侵犯个人自由,产生官僚主义,因而有必要同时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使之限制官僚主义制度的权力,维护个人自由,刺激工作积极性;反之,如果不对市场机制的过度膨胀加以适当限制,货币将成为专横跋扈的力量,低收入者将得不到保障。奥肯主张,既不过
5、分强调平等,又不要对市场的作用加以限制。他说:“民主的资本主义社会,将继续寻求在权利领域和金钱领域之间划出界线的更好方法。”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关于公平与效率的论争,虽然众说纷纭,但他们都认为,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对立是不可避免的。这一结论是符合资本主义实际的。因为公平与效率之间的矛盾,从根本上来看,就是分配和生产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基础上,收入分配是不可能实现公平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按照原则来说,不应当再存在分配不公的问题。在我国改革之前的20多年中,看起来好象也的确是这样。然而事实上,实践中的社会主义并没有能够真正做到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按劳分配,而是实行了一
6、种以否定人的天赋、才能方面的差别为前提的平均主义大锅饭式的分配方式,这种分配方式实际上已经构成了另一种分配不公。尽管人们对这种不公没有明显地表现出义愤和不满,客观规律却早已以经济的低效率无情地报复了我们。在我国,公平与效率问题之争,起于80年代中期,它是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而发生的。由于改革中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特别是在体制转轨过程中出现的宏观约束失灵,使得个人收入分配差距明显拉大。这种差距,较大成份是对过去平均主义分配的矫正,但也同时出现一些因非劳动收入过度膨胀而形成的分配不公问题,从而引发了理论界关于公平与效率问题的论争。争论的焦点主要是:在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是否仍然存在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冲突?怎样认识和处理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与西方学者不同的是,在我国理论界,有相当多的人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公平与效率是可以得到和谐与统一的。因为从理论上说,社会主义本身就是效率与公平的统一,社会主义的本质首先在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实质上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问题;社会主义的本质还在于“消灭剥削,共同富裕”这又是社会公平问题。总之,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公平与效率之间不存在根本性的对立。但多数人同时也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特别是在现阶段,还会存在公平和效率的矛盾。二、公平与效率的含义及一般关系1公平与效率的含义。 11公平的含义。
8、什么是公平,其内涵是什么,自古以来就是引人注目,与每个人密切相关的概念,尽管古往今来人们对究竟什么是公平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有说服力的看法。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公平是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人群中,被人们公认是最佳的,或者说与别的规则相比不得不选择它的,用于评价社会中的竞赛规则、交易规则和分配规则等合理与否的价值尺度。“公平”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公平”是一个规范性概念,它衡量和评价的对象只能是涉及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利益关系的规则;“公平”是一个既有主观性又有客观性的价值评价尺度;公平与正义紧密相联。 12效率的含义。什么是效率?效率是一个经济学概念。主要是指产出和投入之比较,可以说
9、劳动生产率水平基本上反映了效率的高低。换句话说,它是指劳动的绩效,绩效的高低,并不直接影响分配方式(而只有通过所有制形式才会发生影响),更不影响人们对这个问题作出是否公平、公道的判断。效率体现的是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反映的是人与物的技术结合和组织形式,呈现的是客观事实而不是人们的主观评价。 2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 21两者相互依存,相互统一。首先,公平是保证效率的前提,没有公平的社会就不可能实现效率目标;其次,效率是实现公平和推动公平发展的基本条件;最后,从实际的历史过程来看,没有效率的社会,其公平的实现只能停留在低水平上,不公平的社会必定是一个低效率的社会。 22二者相互制约,互相对立。在某
10、一时期,如果政府调控过多地向公平倾斜,就会使一部分生产要素的价值得不到实现,劳动力与资本就会失去活力,从而使效率降低;相反,如果过分地向效率倾斜,则会使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扩大,出现两极分化,进而影响社会稳定,影响效率的持续提高。三、怎样认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具体地分析经济公平、社会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可以看到,在它们所适用的范围,存在着与效率相一致的方面,只有超出它的使用范围,才会导致与效率的对立。从经济公平来看,其内涵与经济效率是相一致的。经济公平的基本原则在于保证人人有平等的竞争机会,并保证公平竞争的顺利进行。毫无疑问,这个原则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促进效率的提高:第一,推动生产者缩小个别劳
11、动时间,提高经济的动态效率,即提高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在市场经济中,每个商品生产者都是在现实的生产要素组合下进行生产的,各个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不会完全相等。如果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超过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那就意味着该生产者的投入产出比是低的,即低效率;反之,如果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其投入产出比必然是较高的,因而是高效率。在前一个场合,生产者获利较少或者不获利,甚至亏本;在后一场合,则获利较丰。规律面前人人平等,每个商品生产者都将受到规律的公正评判。正是在这一规律的作用下,促使各个商品生产者千方百计优化自己的生产要素及其组合,以期获得市场超额利润。由于每个生产者都做这样的努
12、力,其结果便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第二,促进资源的合理流动,提高经济的静态效率,即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在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中,由于也存在着各生产部门和产业之间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周转速度不同的问题,因而必然存在着利润率的差别问题。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利大大干,利小小干,无利不干”的想法和做法,是经常要受到严厉批判的,因而,企业面临着不能自主转产利润率较高产品的不公正限制,从而限制了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导致静态经济效率的低下。现在允许生产要素向利润率较高部门和产业转移,便是为了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条件。第三,由机会均等形成的个人收入差别境界,有利于提高微观经济组
13、织内部的劳动效率。一定的合理的差距,不仅使人从绝对值(即领取的实际报酬)上得到物质上的满足,而且从相对值(即与群体其他成员比较)上也得到了观念上的满足,在心理上感到“我之付出”与“我之所得”之比同“他人之付出”与“他人之所得”之比相比较是公平的,因而感到自己付出劳动值得;而付出少的人也不会因收入较少而感到不公平。在经济公平的范围内,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只要是因劳动所得引起,就不会超出合理的限度。所须防止发生的只是靠寻租、投机、钻营、违法等非劳动手段“暴富”而引起的悬殊差距的出现。一旦这种情况出现,就会发生不公平,效率也会因此受到影响。经济公平与经济效率的一致性,主要是限于经济单位内部而言的。一
14、旦走到经济组织外部来看,我们就会发现两者存在的矛盾。例如,在发展国民教育事业方面,在治理环境污染方面,发展国防事业以及发展基础理论研究领域,在所有这些属于经济组织外部的事业方面,实现经济公平的机制市场机制都是无能为力的。再如,当垄断出现并且没有对手对这种垄断造成威胁的情况下,机会均等就事实上是不存在的;而在市场不健全,价格和利率扭曲,要素不能流动的情况下,经济公平也难以实现。最后,市场机制运行的结果,也不能自动地按照社会公平原则所要求的那样,减少收入和财富的过分悬殊现象。所有这些属于经济公平措施“无能为力”的方面,就需要社会公平措施来弥补。结语:鉴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中国广大
15、老百姓对收入差距的不满于不切实际的追求效率,忽视公平带来收入的极度不平等,而不是因为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政策带来收入差距。在此以前,已经有学者就收入差距进行了民意调查,结果显示民众对收入差距的不满绝大多数于“分配不公”,而不是“分配不等”。第二,将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解释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有些偏差。本人以为效率和公平是内在统一的,是都必须要坚持的;而效率与平等是对立的,不能同时兼顾的。所以不能将其解释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如果要解释,也应该是: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并兼顾公平,再分配注重平等。参考文献:1陈承明,凌宗诠,方东风,简明西方经济学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2。2陈享光,当代中国经济,当代世界出版社,北京,2002.5。3 马克思,资本论,人民出版社,北京,1975.6。4 学模、史正富,政治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2003.7。5 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四川人民出版社,成都,1988。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