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doc
《小学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doc(3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小学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第1课题:形体切挖总课时1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不同形状物体的切挖方法分析生活用品的结构特点。2.过程与方法:利用泥、彩泥或可切挖的物体进行切挖练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和造型能力。教学重点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体是由哪些基本形体切挖的教学难点各个形体的切挖变化及整体的把握课前准备师:范图、实例、制作材料生:萝卜、橘子、苹果、肥皂、花泥、小刀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备注课时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不同形状物体的切挖方法分析生活用品的结构特点。2.过程与方法:利用泥、彩泥或可切挖的物体进行切挖
2、练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和造型能力。1、导入阶段复习几何形体,回顾圆柱体、六面体、圆锥体、球体等造型:这些都是大家所熟悉的几何形体,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生答。师问:我把他们称为圆柱形、六面形、圆锥形、球形,对不对?为什么?因为它们都是有长、宽、高的三度空间的立体实物。(课件帮助学生理解)你们在下面的图片中看到了它们当中谁的身影?(课件)师:立方体和圆柱体是我们最熟悉的形体之一,它们看似简单,可千万别小瞧了它,我们生活中很多东西小到杯子,大到汽车,不管是造型简单或者繁杂的,都是从六面体和圆柱体的基本形变化而来的。今天我们学习用单个六面体或圆柱体进行形体切挖的练习。(欣赏课
3、本范图,讲解结构)2、发展阶段欣赏课本图片,加深形体感受,了解草图画法。请大家根据课本范图尝试制作一个凯旋门,留意小结制作方法,师总结。欣赏具有抽象意味的有特色的建筑、日用品等等,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想像。3、本课练习根据草图,在带来的材料上进行切挖练习。4、生作业,师巡视辅导5、作品展示作品摆在展示台上,生评价,师总结。6、拓展纸虽然是一种平面的材料,但在纸上进行切挖以后,用折、卷等方法使它成为立体的形体,也能成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大家可以回家尝试着制作。板书设计教后反思课题第2课题:点的集合总课时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点、线、面在美术作品中的作用及点的集合形式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各种点
4、与线的美术作品的欣赏,使其掌握不同点的表现形式,从而有选择的进行创作。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点、线作品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提高艺术修养。教学重点点与线的集合的形式。教学难点点、线、面的联系与画面美的体现。课前准备学生:水粉或水彩颜料、彩笔、彩色纸、剪刀、胶水、铅画纸教师:多媒体课件、作画工具、材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备注课时目标1知识与技能:点、线、面在美术作品中的作用及点的集合形式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各种点与线的美术作品的欣赏,使其掌握不同点的表现形式,从而有选择的进行创作。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点、线作品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提高艺术修
5、养。(一)图片对比导入。说明:课件出示画面效果完全不同的点彩派创始人修拉的作品大碗岛的塞纳河景色以及现实主义画家米勒的作品拾穗者,请同学们分析不同作品中画面效果的不同之处。在分析回答的过程中,学生经过观察会直观地感到:点彩画画面以点排列的方式绘制,画面效果较为朦胧,与之完全不同的现实主义绘画作品的画面效仿自然、清晰而真实。1同学们是否知道这两幅画叫什么名字?作者分别是谁? 2这两件作品画面效果有什么截然不同的地方?(揭示课题) 大碗岛的塞纳河景色(修拉) 拾穗者(米勒)(二)知识全面剖析。此环节是本课的重点,以多媒体课件演示为主,结合学生小组讨论、回答等方式进行。1.点的横向排列形成什么?2.
6、点向四周排列又形成什么?3.点疏密不同的排列会形成怎样不同的效果?4.点大小不同的排列会形成怎样不同的效果?各种工具表现不同的点。(三)欣赏点的各种形式。1.欣赏生活中动植物身上点的图片。 2.中国画里的点和线。(四)点画作品分析。 课本中选择了不同种类的点绘画作品,在此,可将各种作品展示于学生面前,通过老师的引导逐一让学生以讨论的方式进行分析,得出不同作品的绘画方式,从而使学生全面了解点的作用及表现形式。1同学直观感受点彩画、纸拼贴画、纸团蘸色点画、彩笔点画等作品。2在老师的引导下,小组讨论学生不同的作品以及绘画方式。 (五)学生实际操作。说明:这一环节是学生充分展示个性、表现自我、相互交流
7、、体验乐趣的过程。学生能否根据课上所学知识与技能,将画面的艺术效果表现出来,是这一环节的根本。在此过程中,教师随时给予指导和肯定,使学生的画面及时保留较好的效果。学生操作的过程是对知识技能加深与掌握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点画方式进行作画。因为本课从技法上讲相对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学生也可选择或参考课本中的作品进行临摹。作业要求:1.选择点画方法之一进行创作或临摹。 2.画面整洁(六)课堂教学评价。说明:评价时要根据学生所选择的点画方式在自评、互评的基础上教师作总结性评价,以鼓励为主,肯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扩展性思维,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七)课外延伸拓展。说明:点的形
8、式表现点集合效果的方法很多。为拓宽学生的绘画领域与视觉领域,可将这一内容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去发现去创造新的点画方法。板书设计教后反思课题第3课题:远去的路总课时1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透视的基本变化规律。2.过程与方法:学习、了解平行线和消失点概念,联系生活,感受生活中的透视变化。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名家作品,品味透视在美术中的魅力。教学重点1.了解和掌握透视变化的基本规律。2.透视基本规律的运用。教学难点透视规律的理解和在实践中的运用。课前准备教师:名家美术作品、建筑风景照片等;学生:绘画工具。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备注课时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让
9、学生了解透视的基本变化规律。2.过程与方法:学习、了解平行线和消失点概念,联系生活,感受生活中的透视变化。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名家作品,品味透视在美术中的魅力。感知透视(基础知识)一、组织教学:二、过程设计:1、导入新课 欣赏图片,观察投影片中路的宽窄、栏杆的密疏、树木的大小等你能用简单的图形在纸上表现这些事物吗? 讨论学生们的简易画,从中发现了什么问题?生:近大远小。2、讲授新课师:是的,近大远小,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远近的奥秘的基本规律。(出示课题:远近的奥秘)在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中,除了近大远小的现象外,还有什么现象? 近高远低、近宽远窄、近长远短、近清晰远模糊、近鲜明远灰暗(色彩
10、)什么是透视呢?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同样的物体,在不同的位置上,会产生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远宽远窄的变化,这就是透视现象。你们的在一望无垠的田野里,在大海上,我们向远处眺望,天与地、天与水面之间产生了一条长长的水平线,这就是视平线。当两边的树木向远处延伸时,就慢慢地消失在视平线的一点上,这点就是消失点。说说周围环境中的透视现象? 欣赏课本上的范图,让生找图中的消失点。师示范先找到消失点。画出主要的的透视线,如马路。按近疏远密、近粗远细的规律,处理好各条竖线、斜线。将物体的外轮廓简略表现出来。3、本课练习临摹课本上范图4、生作业,师巡视辅导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5、作业展示6、讲评作业(1)、
11、两位学生为一组,相互交换作业,进行评比。(以是否准确表现出透视变化为标准)(2)、老师统一点评。三、拓展阶段可以进行现场写生或者默写体现透视变化的作业。 板书设计教后反思课题第4课题:线与造型总课时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初步认识线造型的艺术特点,并能运用正确的技法进行线造型的创作,锻炼学生手脑协调能力,使健康和谐发展。2.过程与方法:掌握硬质线材的表现手法,学会用曲卷、折叠、连接等手法进行线造型的创作。培养学生初步的立体造型能力和多维空间想像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觉线造型的艺术特点,体会线造型结构带来的审美趣味,培养学生合理用材,巧妙用材的可持续发展的理由。教学重
12、点通过本课的学习,学会用金属线材创作一个艺术造型。教学难点线造型的创意表现。课前准备教师:范例、课件、;学生:绘画工具材料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备注课时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初步认识线造型的艺术特点,并能运用正确的技法进行线造型的创作,锻炼学生手脑协调能力,使健康和谐发展。2.过程与方法:掌握硬质线材的表现手法,学会用曲卷、折叠、连接等手法进行线造型的创作。培养学生初步的立体造型能力和多维空间想像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觉线造型的艺术特点,体会线造型结构带来的审美趣味,培养学生合理用材,巧妙用材的可持续发展的理由。教学过程一、认识软材与硬材。1.组织教学,检查学生上课所备的
13、工具材料情况;2.教师从教学知识说起,引导学生认识“线”。线:两点之间作连接,便是线。3.教师拿实物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软材,什么是硬材。点明本课学习硬线造型。导入本课,板书课题。二、欣赏认识线造型。1.引导学生欣赏课本上的线造型作品和学生作品中,认识线造型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特色。2.引导学生线造型作品。三、学习线造型的表现方法。四、实践操作,练习创作线造型。五、作业展示,共享创作成果。板书设计教后反思课题第5课题:风景写生总课时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简单的风景构图知识,利用所学的透视和构图知识进行风景写生。2.过程与方法:巩固对透视概念的理解,提高造型能力与构图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4、培养在生活中发现美,并用自己双手美化生活的情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教学重点了解简单的风景构图知识,巩固对透视概念的理解。教学难点如何把透视和构图知识运用到绘画实践中。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及示范用材料;学生:写生工具与画具。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备注课时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简单的风景构图知识,利用所学的透视和构图知识进行风景写生。2.过程与方法:巩固对透视概念的理解,提高造型能力与构图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在生活中发现美,并用自己双手美化生活的情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一)引导阶段 欣赏、分析课本图例,巩固对透视概念的理解。师:“同学们学习了基本的透视知识。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一组图
15、片,看看他们是如何运用哪些透视方法的。”巩固、加深对平行透视(一点透视)和成角透视(两点透视)的理解。引导学生分析他们的特点。了解风景写生的方法与步骤。欣赏课本第2页下方的图片,了解白色方框的作用,师:“这些方框我们称之为取景框,在风景写生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它就象照相机的镜头,照出来的景色美不美和拍摄者的所取的景构图好不好有直接关系。所以画面的美不美和你们的所取的景构图好不好有直接关系。”师展示“回”字形的取景框。并介绍其使用方法。同时介绍在没有取景框的情况下,可用双手架成“口”字形进行取景。以图片或照片资料为例或通过对窗外景物的观察,讲解风景写生的方法和步骤,了解风景写生中的近景、中景、远景
16、的概念。如何利用取景框进行取景构图。在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中房屋的各条棱边会有什么变化。如何在画面中确定“视平线”和“消失点”。欣赏一些风景画和学生习作。步骤:观察取景构图描绘修改收拾完成(二)发展阶段 1、取景构图实地风景写生 选择操场或顶楼阳台先集中引导学生进行取景,观察建筑物的透视变化,然后以小组的形式分散开进行实地风景写生。 老师巡视辅导,及时帮助学生改正错误。作业点评。 板书设计教后反思课题第6课题:让剪影动起来总课时1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习用黑色卡纸制作剪影人物。2.过程与方法:了解皮影艺术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对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了解。教学重点了解皮影艺术的特
17、点。教学难点运用卡纸制作剪影人物。课前准备教师:课件、剪影制作工具、范作;学生:剪影制作材料、工具。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备注课时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用黑色卡纸制作剪影人物。2.过程与方法:了解皮影艺术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对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了解。一、引导阶段。 1、学生之间交流搜集到的有关皮影的图像和文字资料,谈谈他们所知道的皮影知识。 2、分组讨论皮影戏中人物的造型特点。(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 3、指导学生观察教科书上的图例、技法点击栏目中的剪影人物制作过程,想一想皮影该如何
18、制作。 (1)第一步:剪出人物造型。 (2)第二步:用针线缝上手臂、腿。 (3)第三步:装上木棍。 二、发展阶段。 1、将学生根据剧目或故事,分成8组,分小组进行构思、合作创作。(提示学生要根据故事的内容和情节来考虑人物的造型特点。) 2、学生进行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3、未完成的可以在课后接着制作。 4、想一想改怎样表演。 三、作业展示1、 8个小组将自己制作的剪影,轮流进行表演、展示。体验民间皮影艺人的表演技能。 四、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总结、点评。 五、总结:激发学生对民间美术的认同感。 六、拓展:用透明胶片等透明或半透明的材料,试着制作彩色的皮影,在课余,同小伙伴一起演一演。 板书设计
19、教后反思课题第7课题:漂浮的画总课时1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制作“肌理”的基本方法-吸附法,合理安排画面上的点,线,面,做到要有疏密变化。2.过程与方法:分析观察生活中的“肌理”,了解PPT中美丽风景肌理形成的原理,通过演示、实践、感悟吸附法来制作“肌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肌理的美感,体会制作的快乐,展示学生的艺术个性。教学重点如何帮助学生感受肌理的美,并运用吸附法制作简单的肌理作品。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在制作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2.合理安排画面的点,线,面。课前准备教具:扁平盛水容器、油漆、汽油,竹签,白纸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备注课时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制作
20、“肌理”的基本方法-吸附法,合理安排画面上的点,线,面,做到要有疏密变化。2.过程与方法:分析观察生活中的“肌理”,了解PPT中美丽风景肌理形成的原理,通过演示、实践、感悟吸附法来制作“肌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肌理的美感,体会制作的快乐,展示学生的艺术个性。(一) 导入:出示3幅自然风景图片,感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神奇魅力。提问:图片美在哪里?有哪些景物的存在而让你感到美丽。总结:每幅图片都由不同的点,线,面所组成,再加以漂亮的颜色搭配,而正是这种和谐的美丽让人身心愉悦。思考,我们是不是可以模仿,“制造”出这种效果呢?1、演示:在玻璃试瓶里盛一定量的清水,随后滴入几滴油漆,让学生观察
21、油漆和水之间的变化。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滴入清水中的油漆有的浮在水面上;有的一下子沉入水底;还有的在水中漂浮。说明:这个演示是为了让学生看清油漆和清水之间的变化过程,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新知识新方法的兴趣。注意:油漆中必须加入适量的汽油才会产生较满意的飘浮效果。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记录下油漆和水之间美妙的变化呢?(绘画、照片等)(二)新课:(板书)出示课题:漂浮的画 肌理的自然属性:广义的意义:“肌理”是某种物体上的纹理、质感 ,如树皮的纹理 、质感,大理石的纹理、质感等等。狭义的意义:它是绘画、雕塑等艺术创造所特有的形象化语言,如各种笔触、斧凿的痕迹、画面上的纹理等等。注意:平时我们画画都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六年级 上册 美术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