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精品教案全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精品教案全册.doc(3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精品教案全册.精品文档.第一单元 微小的生命1病毒教学设计1知识目标(1)通过学习知道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2)通过学习明白病毒的生命活动特点。(3)通过学习知道病毒对植物、动物和人体的危害以及病毒在生物防治上的作用。 (4)通过学习了解细菌病毒噬菌体的有关知识。2能力目标(l)初步具有进一步获取课本以外的生物学信息的能力。(2)通过学习噬菌体等,使学生初步具有哲学思辨的能力。3情感目标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保护情感。重点难点(1)病毒的生命活动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因为病毒的生命活动特点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2)寄生在细菌细胞
2、里的病毒即噬菌体的作用机理为本节课的难点。因为病毒是一类极特殊的微小生物,学生的感性认识很少,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方法阐释学生对于病毒的认识是具有一定的生活常识的,但是往往局限于其影响人类健康以及给农业、养殖业所造成的危害方面,缺乏对病毒与人类关系的全面、客观的认识。由于病毒的形态十分微小,所以学生对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缺乏了解,有一定学习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结合学生的生活常识来增强对病毒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客观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了解病毒的生命活动和传播方式,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流程 【课前准备】1.教师:课件(内含动漫、flas
3、h等)。2学生:搜集的有关病毒的资料、棉线、硬质纸、铁丝、废弃螺丝、胶水等。环节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动漫视频)这是一个静谧的黑夜,一名敌方的间谍悄悄地越过边界线。他小心翼翼地沿着路边爬向指挥中心,一路上都没有被人发现。越过指挥中心的安全系统后,他到了指挥室门口。最终他破门而入并控制了中心的电脑系统。这时,敌人掌握了一切。不一会儿,指挥中心防御系统启动了。依据敌军的力量和狡诈程度,防御系统也许能够在破坏并非很严重时,就击溃这次突袭。否则敌军就会获胜并攻占这块领地。师:虽然这则间谍故事读起来像一个电影片段,但是它所描述的这一切也有可能在你的体内发生。这名间谍所做的,与今天我们学习的一种生物侵入
4、人体的过程就很相似。同学们知道这种生物是什么吗?生:病毒师: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手足口病病毒、H1N1病毒,还有艾滋病病毒(如图)等,感觉病毒只能和疾病联系在一起,那么,病毒对我们人类来说是否只能引起疾病呢?甚至有的人一听到病毒就有后怕的想法,那么它到底还有什么作用呢?相信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以后,能够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师:这节课你们想要了解病毒哪些知识呢?生:与咱们到底有什么关系。生:病毒是什么样子的。生:病毒是如何生活的。生:病毒是不是和前面我们学习的细胞很相似。师:同学们想了解的问题都很有价值,那么让我们先来确认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吧(课件出示学习目标)。环节
5、二 合作探究,形成新知1.出示课件,显示病毒被发现有关资料。师:病毒是一种个体非常微小的生物,需要在电子显微镜下放大几十万倍才能观察到它。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病毒是如何发现的。(课件显示)在用电子显微镜证实病毒以前,巴斯德在研究狂犬病的时候,在人体内没有发现可能引起这种病的生物,他认为一定是这种病的病菌太小,所以无法看例,后来证实他的推测是正确的。1892年俄国的细菌学家伊凡诺夫斯基研究“烟草花叶病”时,为了抓住引起这种病的“病菌”,他用连最小的细菌也不能通过的陶过滤器来过滤液汁,因为这种“病菌”通过了过滤器,所以他当时认为过滤器一定出了毛病,使病菌通过了。1897年荷兰的细菌学家贝杰林克,重复
6、了伊凡诺夫斯基的实验得到了同样的结果,于是他断定病原菌很小,能通过过滤器,因此他把这病原菌称为“过滤性病毒”。直到1935年,美国的生物化学家斯坦利从烟草的提取液汁中获得了病毒的结晶,证实了病毒的存在。2.出示挂图或课件,显示不同形态的病毒和结构。师:那么病毒到底什么样子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它的形态和结构吧。生:(结合图形小组合作)球形、杆形,蝌蚪形,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它的结构非常简单,是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构成的。3.病毒的生命活动。师:那么病毒又是如何生活的呢?生: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活的细胞中生存。并且在活细胞中在遗传物质的作用下不断地进行复制增殖。根据寄生的活细胞的种类不
7、同,病毒又可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细菌病毒。细菌病毒又称噬菌体。师:结合课件中的flash进一步解释病毒的生命活动及增殖过程。(可借助噬菌体的增殖进行分析,有利于让同学们对细菌有新的认识)环节三 寓教于乐,巩固认知。活动制作病毒模型师:病毒的结构是非常简单的,那么你们能利用手中的材料根据自己的理解制作一个噬菌体模型吗?出示课件:友情提示在笔记本上画出如图所示的噬菌体。确定制作这个病毒模型所需的材料。制作模型。生:(小组合作,展示作品)环节四 资料共享,深化提高。师:那么病毒到底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搜集了很多与病毒有关的资料,让我们来交流分享一下吧。生:可以根据病毒生产疫苗,如图为已经批
8、准生产的甲流疫苗。生:可以利用噬菌体治疗细菌性疾病。师:那么你们能进一步的把病毒与人类有什么关系总结一下吗?生:(小组合作总结归纳)。师:到目前为止,同学们是否应该改变一下对病毒的认识呢,看来病毒干的并不都是坏事。目前,科学家们把病毒应用于一种新技术基因疗法。而基因疗法可能成为某一些病症的克星。相信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会进一步了解研究有关病毒的内容,让病毒多为我们人类做出巨大的贡献。2细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2.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3.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分析细菌是生物界中一类重要的生物
9、,了解细菌有利于更好地认识生物世界。教材通过细菌发现的过程,阐明了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这一观点。通过介绍巴斯德实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细菌的个体很小,观察它的形态需要在高倍显微镜和电镜下才能观察到,教材通过观察与思考让学生了解了细菌结构。与动植物细胞相比较,细菌突出的特征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此外,细菌没有叶绿体,这就决定了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细菌靠分裂生殖,细菌的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等特点,使其几乎无处不在。2.教学重点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结构特征及营养方式;细菌的生殖。3.教学难点巴斯德实验的理解;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
10、的比较;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的原因。4.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准备细菌的形态、结构等图片资料,CAI课件,显微镜,细菌永久涂片。教学过程1.导入从生活实例出发,提出一系列问题,如你的手上有细菌吗?你的课桌上、书上、钢笔上有细菌吗?你的衣服上有细菌吗?通过这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细菌并不陌生,其实自己时时刻刻在与细菌打交道,进而又提出问题:那么你了解细菌吗?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2.新授细菌的发现(1)过渡:为什么我们时时刻刻在与细菌打交道,却又不了解细菌呢?(细菌微小,肉眼看不见)(2)学生阅读课本71页72页,让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发现加快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进程,进而认识技术对科学发展的
11、推动作用。对于巴斯德实验,教师提出问题:读了这个故事你对科学的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学生讨论、交流看法)(3)指导学生了解巴斯德实验。这是一个对照实验,变量是有无细菌进入。(4)小结: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细菌的形态和结构(1)过渡:细菌很小,所以我们虽然时时刻刻在接触它们,却看不到,那么,它们的形态、结构到底是怎样的呢?(2)学生用显微观察细菌永久涂片,并对细菌的形态进行讨论、交流。(3)屏幕展示细菌形态图片,使学生对细菌的形态有一个理性的认识,然后介绍一些与学生身体健康有关的细菌,如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4)过渡:细菌的形态不
12、同,但基本结构相同,细菌的结构怎样呢?(5)展示细菌结构图片。学生就细菌结构进行讨论,并与动植物细胞进行比较。(6)根据细菌的结构,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是怎样的?(7)小结:细菌有杆状、球状、螺旋状等不同形态,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区别是: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有的还有荚膜、鞭毛、另外,细菌没有叶绿体,所以只能靠分解现成的有机物生活。细菌的生殖(1)过渡:我们熟悉的生物大多是怎样繁殖的?(有性生殖)那么细菌是怎样繁殖的呢?(2)课件展示细菌的生殖过程;芽孢的形成过程;芽孢遇到适宜条件萌发过程。学生观看后讨论:细菌是怎样生殖的?然后引导学生完成技能训练,并组织学生讨论:细菌的哪些特点和它们的分布广泛有
13、关?(3)小结:细菌靠分裂进行生殖。有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芽孢。细菌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的特性,使它们几乎无处不在。3馒头发霉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仔细观察发霉的食物,初步感知食物放久了会长出霉菌这一现象。2、能根据问题进行假设,并能设计实验研究霉菌的生长与环境的关系。3、能坚持记录霉菌的生长情况,会分析整理自己的记录的数据。材料准备:、发霉和新鲜馒头、培养皿,手套、镊子。、放大镜、显微镜、霉菌切片。(课前调整好)、操作材料:新鲜馒头、塑料袋、小刀、线、黑色遮光纸、透明胶带。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出示霉馒头)我这里有块馒头,看,它怎么啦?今天我们就来讨
14、论这个话题(板书课题:馒头发霉了)二、获取事实,认识霉菌(一)初步观察、安全教育这块馒头还能吃吗?对!发霉的馒头吃了对人体有害!不能吃!、明确要求现在我们来观察发霉的食物与新鲜的食物有哪些不同。在观察的时候,同学们一定要保护好自己,不要让你的身体直接接触到霉菌。(演示)戴上手套,拿上镊子。辨别气味时,像我这样(演示辨别未知气体的方法)观察时请及时把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发放材料,学生观察记录、组织汇报好,让我们听听大家都有哪些发现。当其他小组同学发言的时候,请同学们认真听,对照自己的记录做好补充发言准备。(抓住闪光及时表扬)还有哪些不同的发现?(二)细致观察、放大镜观察因为霉菌,新鲜馒头与发霉
15、馒头有了这么多不同。那么霉菌到底是什么样的东西呢?下面我们借助放大镜再来看看,并做好记录。分发放大镜、收回新鲜馒头。学生观察描述组织汇报(收回材料)哪位同学愿意带上你们小组的材料,来和大家说说:放大镜下的霉菌是什么样的?看来霉菌有很多种,颜色不同,形状各异。、显微镜观察 同学们观察得这样细致,却没有人能告诉我霉菌有几个部分,怎么办?(用显微镜来观察)我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不同的霉菌切片,调好了显微镜,想看吗?用显微镜观察的注意事项:注意,显微镜我已经调好了,同学们不要在调整它,挪动它,我们来比一比,哪个小组最讲次序。观察得最认真,记录最直观形象。交流:把各组的记录在实物展示台上集合结合同学们的图画
16、讲解:霉菌虽然很多中,但都有“孢子囊”、“菌丝”两部分。像霉菌这样用肉眼看不清,放大镜也看不清,要用显微镜来观察的生物,我们叫它微生物。三、牵引过渡: 我们还在什么物品上看到过霉菌? 关于霉菌你还想研究什么?四、对比实验(一)提出问题,进行猜想。 讨论:霉菌在什么情况下生长得快?它的生长与哪些因素有关系?有什么关系?独立思考,把你想到的列出来。在小组内小声讨论。汇报:随机简要板书:温度、水分、通风、光照等。(注意追问“什么关系”)(二)引导设计方案1、同学们认为霉菌的生长与这么多因素有关系,有些想法还互相矛盾,怎么证明你的猜想?2、引导设计方案教师以“温度”为例,引导设计实验就以温度为例吧,怎
17、样证明霉菌的生长与温度的高低有关系?具体怎么做?出示两块品质不同的馒头,这样也行?看来实验中,我们还需要一些条件加以控制。(如果很多学生恍然大悟,就不用说了,直接让他们分组从各种因素中选取一个最感性区的条件设计方案,填写实验计划。 如果学生明白的少,指名说说。)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一个最感兴趣的因素,设计验证方案。3、学生分组设计方案4、交流实验设计,对有争议的方案进行修正完善。让我们来看看哪个小组的方案更科学完善。提醒:为了便于区分,是否两块馒头是否该做点标记?(三)激发观察记录兴致,讨论注意事项。大家的方案都设计得很好,我们的猜想对不对,还得靠实际的实验现象来证明,所以,我们应该每天
18、观察记录馒头上霉菌的生长情况,及时做好记载。下一节课,用我们的事实(记录和实物)来证明,哪个小组更有科学精神!四、实验、整理、按照小组计划领取材料,进行实验。、整理实验桌。4食用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使学生识记蘑菇的形态结构特点。(2)使学生能总结识记真菌的主要特征。(3)通过学习使学生识记真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4)通过食用菌的调查,使学生初步具有进一步获取课本以外的生物学信息的能力 二、 重点难点1蘑菇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生殖方式以及对自然界的意义和它与人类的关系是教学重点。2蘑菇的繁殖是教学难点。 三、教具准备:图片 资料卡片等四、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19、播放采蘑菇的小姑娘的歌曲一小段,调节课堂气氛,引出主题。观看图片,激发情趣,再由学生引出主题。(二)实施探究活动一:观察实物标本,识记蘑菇的形态结构 蘑菇像什么?蘑菇标本呈什么颜色?都果把蘑菇比喻成一把张开的伞,那么伞盖、伞柄分别叫什么? 蘑菇是否有生长在地下的部分?如果有,叫什么? 把成熟的、新鲜的蘑菇放在白纸上,一手按住,另一只手轻轻地敲一敲,在白纸上是否发现有褐色的粉末落下来?如果有,你知道是什么吗?你能绘出一个蘑菇的外形图吗?如果能,请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你观察时是按什么顺序进行的?蘑菇 1形态结构:像把张开的伞,有菌盖、菌褶、菌柄、菌丝(地下) (板书)2营养方式:靠地下菌丝吸收土壤
20、中的水分和有机物进行腐生生活3生殖方式:产生孢子进行孢子生殖。4鉴别蘑菇,不可随便食用。师小结: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知道的也不少,看来同学们收集了很多资料,同学们把信息整理一下。活动二:真菌的主要特征及其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关于真菌与人类的关系,请学生联系实际总结,教师点评,如有没有总结到的一些大型真菌,如木耳、灵芝、猴头、银耳等,可利用软件向学生介绍。真菌对自然界的意义 对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 真菌与人类的关系 1有益方面:可食用、药用、制酱油。 2有害方面:使食品、纺织品发霉变质,使农作物患病等。五、自由活动关于如何区别有毒的蘑菇和无毒的蘑菇。一般从以下几
21、方面来鉴别,1颜色较柔和的一般无毒,而色彩艳丽的一般有毒;2有小虫叮咬的一般无毒,而不招小虫甚至周围也没有小虫痕迹的,一般有毒;3菌柄憨实粗壮的一般无毒,菌柄较细的一般有毒,等等。一定要教育学生,对不能识别的蘑菇,一定要向当地有经验的群众请教,不要随意采食,以免发生不良后果。 六、拓展活动食用菌的种类很多。我们课下继续搜集有关食用菌的资料。七、作业设计 1.蘑菇的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是怎样的?六年级科学组 第册六年级上册第3课 第 10页 集体研讨时间 9月12日主备人:薛振华 使用人: 刘建新 备课组审核: 学校审核: 一、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使学生识记蘑菇的形态结构特点。(2)使学生能总
22、结识记真菌的主要特征。(3)通过学习使学生识记真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4)通过食用菌的调查,使学生初步具有进一步获取课本以外的生物学信息的能力 二、 重点难点1蘑菇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生殖方式以及对自然界的意义和它与人类的关系是教学重点。2蘑菇的繁殖是教学难点。 三、教具准备:图片四、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播放采蘑菇的小姑娘的歌曲一小段,调节课堂气氛,引出主题。观看图片,激发情趣,再由学生引出主题。(二)实施探究活动一:观察实物标本,识记蘑菇的形态结构 蘑菇像什么?蘑菇标本呈什么颜色?都果把蘑菇比喻成一把张开的伞,那么伞盖、伞柄分别叫什么? 蘑菇是否有生长在地下的部分?如果有
23、,叫什么? 把成熟的、新鲜的蘑菇放在白纸上,一手按住,另一只手轻轻地敲一敲,在白纸上是否发现有褐色的粉末落下来?如果有,你知道是什么吗?你能绘出一个蘑菇的外形图吗?如果能,请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你观察时是按什么顺序进行的?蘑菇 1形态结构:像把张开的伞,有菌盖、菌褶、菌柄、菌丝(地下) (板书)2营养方式:靠地下菌丝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有机物进行腐生生活3生殖方式:产生孢子进行孢子生殖。4鉴别蘑菇,不可随便食用。师小结: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知道的也不少,看来同学们收集了很多资料,同学们把信息整理一下。活动二:真菌的主要特征及其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关于真菌与人类的关系,请学生联系实际总结
24、,教师点评,如有没有总结到的一些大型真菌,如木耳、灵芝、猴头、银耳等,可利用软件向学生介绍。真菌对自然界的意义 对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生自己举出一些例子真菌与人类的关系 1有益方面:可食用、药用、制酱油。 2有害方面:使食品、纺织品发霉变质,使农作物患病等。五、自由活动关于如何区别有毒的蘑菇和无毒的蘑菇。一般从以下几方面来鉴别,1颜色较柔和的一般无毒,而色彩艳丽的一般有毒;2有小虫叮咬的一般无毒,而不招小虫甚至周围也没有小虫痕迹的,一般有毒;3菌柄憨实粗壮的一般无毒,菌柄较细的一般有毒,等等。一定要教育学生,对不能识别的蘑菇,一定要向当地有经验的群众请教,不要随意采
25、食,以免发生不良后果。 六、拓展活动食用菌的种类很多。我们课下继续搜集有关食用菌的资料。讲述有关的小故事七、作业设计 1.蘑菇的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是怎样的? 书写资料卡第二单元 物质的变化5 蜡烛的变化教材分析:按照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大自然中物质变化多种多样,小苗出土,叶子变色,小狗长大,这些都是动植物的变化。本节课研究的是动植物以外的“物质世界”中的相关知识,之所以选择蜡烛为探究对象,是因为蜡烛在不同条件下既会发生形态的变化,又会发生新物质的变化。而蜡烛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比较熟悉的材料,更便于准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
26、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能力目标:2、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搜集蜡烛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情感目标:3、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综合归纳法教学过程: 落实目标一、 运用感官初步感知蜡烛的变化。1、谈话: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大自然中物质的变化是各种各样的:种子、发芽、开花、结果你还知道哪些物质的变化? 2、学生发言。 3、谈话:同学们讲了许多有生命的物质的变化,没有生命的物质会不会变化呢?如果有,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蜡烛是我们熟悉的物体,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蜡烛。(板书课题) (1)提问:
27、仔细观察蜡烛,尽可能多的说出蜡烛的特点。 (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教师概括。 学生汇报各自的发现。(老师相机板书:烟 灯芯变黑 蜡油 ) (3)提问:同学们,刚才你们是用什么进行观察的?”(“眼睛!手!) “我们还可以用什么观察?”(鼻子、耳朵!) “我们可以用手摸、用眼看、用耳朵听,要用到嘴巴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用嘴巴来尝一尝,我们可以用到全身的器官来进行观察。” (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 “你们还有发现吗?” 师小结。 (无论在教学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不知不觉地犯这样的错误,就是只通过一次观察或实验就草率地得出了结论,而这样得出的
28、结论是有失偏颇甚至是错误的。本环节就是要让学生在初步感知蜡烛燃烧后的变化后,还要通过其他一些实验来具体研究。让学生在实验中获得知识,使知识、能力、情感三维都能够得到发展。)落实目标三(情感目标)初步感受蜡烛的变化,落实目标一。二、具体研究蜡烛状态的变化。 1、提问:老师这里有一些蜡块,如果加热它,请你们预测一下,它会发生什么变化?老师边说边演示。(板书:加热)(会熔化。) 学生加热蜡烛,并观察其变化。一段时间后,同学们有了一致的结果:蜡烛溶化了。 2、提问:再请同学们预测一下,这液体冷却后又会怎样呢?”(又会变成蜡烛。)学生观察逐渐冷却的蜡烛。 谁能详细描述了蜡烛冷却的过程?(指名说) 3 、
29、提问:刚才蜡烛在加热和冷却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蜡烛加热后变成了蜡油,冷却后又变成了蜡烛。) (板书:冷却 蜡烛 ) (蜡烛受热溶化,凭借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初次观察时出现的现象学生就已经知道,再次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是为了让学生深切地感知蜡烛形态的变化。) (虽然学生即使不通过实验也已经知道实验的结果,但本本环节我还是在实验前让学生进行了预测。因为在日常生活的科学探究中,有些认识我们已经认为贴近事实了,但由于事实的因果联系复杂,难于确定,依据不充分时,我们就可以做出一些预测和猜想,来引导我们的探究方向,再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预测和猜想。)三、研究蜡烛燃烧后产生了新的物质。 1、提问:
30、取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的上方,一会儿,烧杯里会发生什么现象?老师边说边演示。 2、学生在组长的组织下,认真地进行观察。3、全班汇报实验观察所得。4、提问:同学们,这些水蒸气、黑灰都是哪里来的呢? (“是蜡烛燃烧得来的。”)(板书:燃烧 水蒸气 黑灰) (这可以是两次实验,如果学生能在一次实验中发现蜡烛燃烧后产生水蒸气和碳更好,就可以避免出现机械地重复。由于有的时候烧杯放得离火焰较近,所以一些碳附着在了烧杯上。) 5、再次实验:下面,我们要换个烧杯试试。 “先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这个烧杯壁上涂了澄清的石灰水,同样把它罩在火焰的上方,请同学们预测一下,会有什么变化?” 学生观察实验并交流实
31、验结果。师根据交流板书:二氧化碳 (在以前实验的基础上,学生产生了知识的迁移,很容易就想到二氧化碳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从而发现了蜡烛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四、比较蜡烛加热和燃烧出现的不同现象。 1、提问:同学们,刚才我们观察了蜡烛加热和燃烧时发生的变化,你们可以将这些变化分一下类吗?可以小组讨论一下。 2、全班交流: 师根据学生交流板书:形态变化 产生新物质 化学变化 ) (在学生通过试验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后,应把它上升为理性认识。但在让学生归纳时,往往有些学生只会“意会”,而不会“言传”,这就需要老师的辅助,从而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五、讨论其他物质的变化。“同学们,生活中的一些物质也会发
32、生类似的变化,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通过讨论研究,学生对物质的两种变化现象进行初步地判断。六、巩固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6 食盐和水泥科学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探究物质的变化,并作实验记录;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到的现象做假设性解释。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3、科学知识:认识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认识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对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认识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教学准备:学生依据活动准备中的
33、要求,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准备材料:杯子、筷子、食盐、火柴、水泥、盘子、小勺、锤子等。为了课堂上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也要相应准备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酒精灯、水泥块等物品以及各种物质变化的图片或视频资料。教学过程:一、引入教师先提问学生:“食盐和水泥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交流。二、探究在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提示学生设计相应的实验进行探究。探究中教师可以适时地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探究中出现的现象。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探究,给学生提供一张实验记录表,方便学生的整理和交流。在学生充分探究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交流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你
34、采用了什么方法?食盐和水泥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初步认识了食盐和水泥的变化后,教师提出问题:“生活中,还有哪些他们的变化?”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讨论,教师也可以出示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丰富学生的认识。在大量的事例面前,教师提出思考的问题:这些物质的变化有哪些相同或不同的特点?学生通过对前面观察到的各种现象的分析、讨论,认识到食盐、水、玻璃等物质都可以在变化后恢复原状,是可逆的变化;水泥、种子、木头等在变化后都不能恢复原状,是不可逆的变化。教师提出问题:“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带给我们的是利还是弊?”提示学生结合已有的认识进行讨论,结合学生的讨论,教师出示相关的视频或图片资料以丰富学生的认
35、识。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个辩论会,让学生充分认识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带给人类的利弊。三、应用教师出示已经做好的胶水,并请同学试用,在调动起学生制作欲望的时候,展开自制胶水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自己制作或与小组同学一起制作,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制作完成后,可以通过展示活动,检验学生的制作成果。四、拓展教师提出课下继续探究的问题:“生活中还有哪些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现象?它们带给我们的是利还是弊?”在课余时间,学生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观察,巩固已有的知识,丰富学生的认识。7 铁生锈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2、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
36、。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获得证据,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铁生锈的原因。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确定一种物质是否是新物质需要有足够的证据,培养证据意识。教学重点:认识铁锈是不同于铁的物质,了解形成原因。教学难点:能设计完整实验论证自己的推理猜想,并能坚持观察记录。教学准备:小组准备:一块铁片、锈铁和一些铁锈,电路、磁铁和锤子。教学过程:课前将学生准备的材料放在课桌上,各组检查是否准备好。一、情景导入 1、师生问好。师:我们在前面学习了物质变化的形式有几种?它们的区别是什么?(学生回答)2、出示生活实例图片。(课件出示)观察后思考:这些图片有什么共同特点?3、导入新课,
37、并板书课题:铁生锈了4、质疑导入探究活动,看到这些生锈了的铁你有什么想法吗?(学生发表意见)二、观察铁锈,和铁形成对比认识1、(拿出一块生锈的铁片和一块不生锈的铁片),这两个都是铁片,你发现了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提出问题,明确探究任务:铁锈是从铁变来的,那么铁锈是铁么?生答。怎样证明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呢?2、取出铁、锈铁,仔细观察回答,如何证明我们的看法? 安全提示:如果你的身体有伤口,请不要接触到铁锈!3、引导思路:要看铁锈是否是铁,除了观察等外,我们还要看铁锈是否拥有铁所具有的特性来验证,寻找证据借鉴课本资料实验探讨填写页表格。(指出:是对比实验,注意可变因素的唯一性,以及实验注意点
38、)4、反馈交流探讨结果,展示填表。如何用你的发现说明你的看法的?5、小结:我们通过观察和敲击、导电、磁铁的吸引等实验得到的结果都说明铁锈不是铁,是铁产生的一种新物质,那么就是一种化学变化。是铁和谁发生的化学变化呢?这是我们控制铁锈的关键。 三、探索铁生锈的原因 1、教师提出问题:是铁和谁发生的化学变化呢?也就是铁锈究竟是怎样形成的。2、学生大胆讨论猜测。(将学生中的猜想罗列出来)3、分组制定研究计划。4、交流研究计划,相互质疑补充,(对研究命题作出指导,通过比较“铁为什么生锈?铁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与具体学生单一猜想问题作出比较,指导问题选择的可行性,人员分工等)说明:由于铁生锈需要较长的时间
39、,我们不可能在课堂完成这个实验,希望同学下去过后按照你们制定的实验计划,用实验来证明我们的猜想,一定要作好实验记录。四、防止铁生锈的方法 1、组成合金,以改变铁内部的组织结构例如把铬、镍等金属加入普通钢里制成不锈钢,就大大地增加了钢铁制品的抗生锈能力 2、在铁制品表面覆盖保护层是防止铁制品生锈普遍而重要的方法根据保护层的成分不同,可分为如下几种: a在铁制品表面涂矿物性油、油漆或烧制搪瓷、喷塑等例如:车厢、水桶等常涂油漆;机器常涂矿物性油等 b在钢铁表面用电镀、热镀等方法镀上一层不易生锈的金属,如锌、锡、铬、镍等这些金属表面都能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从而防止铁制品和水、空气等物质接触而生锈
40、 c用化学方法使铁制品表面生成一层致密而稳定的氧化膜以防止铁制品生锈 3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洁净和干燥也是防止铁制品生锈的一种很好方法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做数学练习题,了解铁生锈的危害。因为钢铁制品的生锈,为此全世界每年损失的钢铁占当年钢铁产量的-。2007年我国的钢铁产量约有5亿吨。那么我们一年将会损失多少钢铁啊?8 牛奶的变化教学目标:1.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体思路;能利用简单表格整理有关实验数据;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2.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得科学知识改善生活;关心日常生活中的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3.认识牛奶常见的变化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认识牛奶常见的
41、变化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教学难点:实验中变量的控制。活动准备:搜集和整理一些典型的有关牛奶变化和引用牛奶方面需要注意问题方面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准备材料:烧杯、玻璃棒、醋、啤酒、食盐、柠檬汁、牛奶等。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喝牛奶吗?你知道为什么要喝牛奶吗?(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与牛奶有关的知识,看一看牛奶和一些物质混合后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二)探究活动1.牛奶的变化(1)提出问题:在牛奶中加入橘子汁、苹果汁、砂糖、食盐、咖啡、醋、酱油、味精、啤酒、白酒,会有什么变化?(2)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可选择24种物质加入牛奶)(3)小组实施探究。将活动中观察到的发现及时记录在表格中
42、(4)汇报交流2.交流有关饮用牛奶的知识(1)学生展示交流搜集到的资料(2)教师补充小结牛奶在生活中的作用3、用牛奶做胶水(1)学生用脱脂牛奶制作胶水(2)学生试验自己制作的胶水的效果(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课后学生根据教材图示做酸奶。第三单元 物质的运动9 静止和运动 教学目标:1、能够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模拟实验;能够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2、会描述物体的静止和运动,知道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3、通过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的学习,让学生接受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教学重点:选择参照物,会描述物体的静止和运动,知道静止和运动的
43、相对性。教学难点:会选择合适的参照物的选择,理解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教具学具:各种玩具、小车、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播放闪闪的红星主题曲,大屏幕呈现“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的鲜活画面。师:有什么想法?你看到了什么?(生说一说感受 )这节课我们来研究“静止和运动”。二、探究新知识1、认识物体的运动(播放动画:画面上有河水中航行的船只,天上飞行的飞机,岸边有房屋、树木等,远处是初升的太阳。)师:画面上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生:岸边的房屋,树木是静止的。生:飞行的飞机,航行的船只是运动的师:平时,大家都见到过许多静止的和运动的物体,能举几个例子吗?先说静止的物体吧
44、!生:教室里的钢琴、教室里的墙、桌子、椅子师:运动的物体呢?生:行驶着的汽车、骑着的自行车、转动的地球、跳动的心脏、走动的钟和手表、航行的轮船生:还有风也是运动的。师:例子举得很好!不仅固体会运动,气体也会运动!师:事情真的就那么简单吗?让我们再看一段电梯运行的录像。师:让我们把目光锁定在电梯里的红衣男孩,他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呢?生:他是运动的!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电梯里的人看他是静止的。师:为什么对于同一个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判断呢?生:因为我们看电梯上的人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说男孩是运动的。生:电梯里的人看男孩的位置没发生改变,所以他们判定男孩是静止的。师:分析的相当
45、到位,非常好。我们所说的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来说,它的位置发生了改变。师: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物体的位置改变了?让我们再看一段录像:正在行驶的车内,谁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你是怎么发现的?生:小男孩起身离开了座位,他的位置相对于座位发生了变化。师:你在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事先都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了一个标准,然后观察所要研究的对象相对于这个标准是否发生了位置的改变,再做出判断。这个被事先选定的标准物体,我们通常称它为参照物。如果被研究的对象相对于这个标准物体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我们就说此研究对象是什么样的?生:是静止的。师:如果被研究的对象相对于这个标准物体的位置发生改变,我们就说此研究对象是怎样的?生:是运动的。师:回忆刚才观光电梯的问题,以电梯外的人为参照物,男孩的位置改变了,男孩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生:男孩是运动的。师:以电梯内的人为参照物,男孩的位置没有改变,男孩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生:男孩是静止的。师(播放列车运行的情景):火车从学生身边开过,小孩坐在火车里观察坐在一旁的大人和窗外的树木,请你确定研究对象和参照物,并判断谁是运动的?谁是静止的? 生:以学生为参照物,火车相对于他有位置的改变,火车是运动的。 生:以桌子为参照物,大人相对于它没有位置的改变,大人是静止的。生:以小孩为参照物,窗外的树木相对于他有位置的改变,树木是运动的。2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