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阴论治精神心理睡眠障碍.doc
《少阴论治精神心理睡眠障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少阴论治精神心理睡眠障碍.doc(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少阴论治精神心理睡眠障碍.精品文档.从少阴证论治精神心理睡眠障碍摘 要 本文根据临床所见,联系伤寒论,探讨精神心理障碍与睡眠障碍的病因病机与诊治。分别从少阴证候、阳气运行、经脉三个角度论述了躁郁、失眠的病因病机。依据六经辨证,结合案例,阐述精神心理睡眠障碍的诊治规律:少阴寒化证,少阴热化证,少阴与太阴、厥阴、太阳的合并病等,药物的煎服法与自备药物,瞑眩反应的认识与处理。关键词 少阴证 躁郁 睡眠障碍 阳气 随着社会发展,物质生活的丰富和工作、生活压力的增大,精神心理障碍与睡眠障碍也逐渐增多,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就我们临床所见的精神心理睡
2、眠障碍的中医认识作一番探讨。1.概述精神障碍、心理障碍与睡眠障碍三者的关系非常密切。中医对三者的认识很早。中医领域中的“烦躁”、“郁”、“癫狂”、“惊悸”、“不寐”、“不得卧”、“目不瞑”即类似于现代医学领域的情绪障碍、心理精神障碍与失眠。早在黄帝内经就有关于“癫狂”、“夜不瞑”、“心烦”的记载。在传统中医领域,这三者也是常常并称的。如金匮要略“虚劳虚烦不得眠”,伤寒论有“虚烦不得眠”、“心中烦、不得卧”等记载。目前,中医一般将这三者的病机归结于肝气、肝火、痰热、气血两虚以及阴虚火旺,治疗以疏肝理气、清肝泻火、化痰涤痰以及补养气血、滋阴降火为主。然而我们在临床发现,很多失眠与精神心理障碍的患者
3、依据中医辨证原则难以用上述观点解释其证候,从上述角度治疗也难以得到满意疗效。经过思考与求证,我们以六经辨证为依据,认识到此类疾病的病机在于少阴伏寒连及太阴、厥阴,阳气不能潜藏而上冲。2.理论探讨2.1少阴病与躁郁、失眠临床可见,以“失眠”、“心烦”、“情绪低落”为主诉的患者,绝大部分有烦躁、焦虑、入睡困难以及维持睡眠困难等症状,同时也伴有腰膝冷、手足欠温、畏寒、常有冷汗、小便频(特别是夜间)、大便干结、食欲下降、眩晕、乏力、女性月经后期、痛经、舌淡暗、舌体胖大、苔白厚腻、脉沉等证候。上述证候应当归为少阴寒化证,病机为少阴伏寒乃至三阴伏寒、虚阳上浮。少阴证中有一群症状频繁出现,即烦躁和不寐。如第
4、289条“少阴病,恶寒而踡,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的“时自烦”,第296条“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的“躁烦”,第303条黄连阿胶汤证的“心中烦、不得卧”,第309条吴茱萸汤证的“烦躁欲死”,第310条猪肤汤证的“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第315条白通加猪胆汁汤证的“干呕、烦者”,第319条猪苓汤证的“心烦不得眠”等。上述症状即今之情绪、睡眠障碍,所谓“躁郁”者是也,为肾阳亏虚或肾阴亏虚所致。由于肾阳衰惫,寒邪深伏,阳气被下焦伏寒逼迫,浮越于上,浮越的阳气不能行温煦之职能,反而扰动神明,则导致烦躁、不寐。若肾阴不足,不能涵敛阳气,虚火内生,上扰心神,亦可导致上述症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5、,肾阳衰惫导致阳气不安者,可见下午或晚间易突然发作心悸、汗出、胸闷甚至憋闷欲死等系列症状,伴有强烈的恐惧感,类似于今之焦虑急性发作或恐怖症,以及部分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在伤寒论中谓之“奔豚”。我们在临床上所见的睡眠障碍与精神心理障碍患者,多有以下特征:眼圈色黑,面色黧黑或暗黄,唇色青,头身关节冷痛或两膝独冷,畏风寒,或有纳差、胃脘胀闷,女性多有痛经。脉多沉细,舌质偏暗,舌体胖有齿痕。依据中医诊断学,上述证候均应辨为阳虚受寒之证候。所以我们认为,精神、心理、睡眠障碍的病机,以气滞、血瘀、火热、痰饮为标,以少阴伏寒、元阳亏虚为本。所以治疗应该以温阳散寒为主。2.2.阳气运行与躁郁、寤寐密切相关另外,
6、精神心理睡眠障碍的病情变化具有时相性,明显受昼夜、季节的影响。如西医学发现春季是焦虑症和抑郁症的高发季节。而根据中医的认识,阳气的运行是有时相性的。可见精神心理睡眠障碍与阳气的运行规律密切相关。若要深刻理解这些症状,必须理解阳气的运行规律。人身有外在的皮肉筋骨脉,又有内在的五脏六腑,另有经络维系其间。阳气在人体的运行,循着经络,外而形体,内而脏腑,无非升降出入而已。经曰“升降出入,无器不有”,“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无不出入,无不升降”。阳气的升降出入,是遵循一定时间规律的。而人以天地之气生,以四时之法成,所以阳气的运行规律,与天地气机流动相合。天地的时间节律
7、,大而言之为四季,小而言之为昼夜。相应的,人身阳气也有四季节律和昼夜节律。2.2.1阳气的四季节律阳气的四季节律,集中阐述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认为阳气在一年之中的运动,春季生发,夏季长养,秋季收敛,冬季闭藏,这些环节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人体的阳气也要遵从这个规律,如果其中一个环节不与天地相顺应,会对整体节律造成不良影响。如果违逆春季生发之令,则会伤肝,供夏天长养的阳气就少了,长养不足,供秋季收敛的就减少,而收敛不足,供冬季封藏的亦减少,封藏不足,供春季生发的也减少。再者,内经通过五行模式将情志与四季联系在一起。例如,肝在志为怒,肝又属木,通于春气,所以春天多发肝气不舒,表现为
8、烦躁易怒或抑郁不乐。四气调神大论将四季的情志变化连成一体,使我们更能动态的理解到阳气在四季的运行过程对情志起到的支配作用。2.2.2阳气的昼夜节律阳气的四季节律,是比较宏观的节律,而阳气的昼夜节律,就是比较精细的节律了。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高度概括了阳气在一天的活动规律。日出时,阳气开始萌发,到中午渐渐隆盛,过午,阳气开始衰退,日入则阳气入阴,气门关闭。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进一步将一日分为四时,朝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朝则人气始生,日中人气长,夕则人气始衰,夜半人气入藏。所以疾病在人体,多表现为“旦慧、昼安、夕加、夜甚”,实是
9、阳气随昼夜节律消长,病邪又因阳气消长而进退的结果。阳气的昼夜节律另一个表现,就是营卫的循行。天地有昼夜,是以人有寤寐。支配寤寐的正是营卫的昼夜节律。灵枢营卫生会记载:“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营卫相伴而行,一昼夜运行五十周。而营卫之运行,又以卫气为主导,以卫气为阳,营气为阴故也:“卫气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二十五度,分为昼夜”,“平旦阴尽而阳受气”,“日入阳尽而阴受气”,“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根据内经所述,在阳气的运行中,最重要的环节是阳气的潜藏。阳气的潜藏阶段,在四时属于冬,在一日属于夜,在五行属于水,在五脏则属于肾,在六经则属于少阴。这一个环节是阳气弥补运行中的消
10、耗、调整运行状态的时候。如果频繁的在这一时段扰动阳气,就会扰乱阳气的运行,造成阳气运行失序的局面。阳气运行失序,就会扰乱各脏腑。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如果阳气运行失序,当升不升,当降不降,心神也会随之烦乱不能精专。如果阳气不能进入阴分,会发生睡眠障碍。2.3.经脉与躁郁失眠的关系我们临床所见失眠与烦躁、抑郁常常并见。患者除了主诉心情烦乱之外,还有坐立不安、情绪激动、惊悸甚至被跟踪感。这些表现与灵枢经脉对足少阴肾经的记载符合:“肾足少阴之脉,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坐而欲起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主肾所生病者烦心心痛”面对经文的记载,我们认为,由于少阴肾的封
11、藏被扰,精气不密,导致阳气的运行失序,而阳气的运行失序,又进一步导致了烦躁、失眠等症状的出现。所以,不仅是坐立不安和烦躁,其他情绪障碍如恐惧、焦虑乃至悲伤、抑郁甚至躁狂、激越,都可以归结为少阴证。而且此类患者又多有足趾麻木、足底电击感或热气自足底上冲感等等,均系少阴肾经所主,为少阴之气冲逆所致。2.4 阳气的亏耗时至今日,精神心理与睡眠障碍越来越多。结合前文论述,我们认为,长期不良的生活工作方式是此类疾病的主要原因。首先是过度劳累。经云“生病起于过用”。在失眠患者中,多数患者有睡眠卫生不良,经常熬夜。夜生活的丰富与工作压力的沉重无疑助长了不良睡眠习惯的养成。长期睡眠不充分,阳气久久得不到充分潜
12、藏,一味消耗,最终阳气暗亏,酿成虚寒体质。其次是贪凉。现在人们在夏日享受着冷饮、吹着空调的时候,却不曾想到寒邪已经通过口侵入了脏腑,通过皮毛侵入了经脉。当机体通过出皮疹、口腔溃疡、发热乃至腹泻的方式将寒邪排出体外时,人们又认为是“上火”而服用寒凉之品,甚至用静脉点滴消炎药抗生素,更将寒邪迫回体内,更引入新的寒邪。寒邪久留体内,深伏三阴,遇到寒冷或情志刺激就会发病。再次,由于温室效应,全球气温普遍升高。在炎热的环境下,人体的阳气更容易浮越和耗散,又加剧了少阴证的病情。3.躁郁、失眠诊治思路3.1少阴本经证3.1.1少阴寒化证少阴在脏为心肾,肾为水火之宅,一身阳气由此而发。先天阳气易损而难填。若阳
13、气亏耗,阴寒内盛于少阴,就出现少阴寒化证。由于阴寒在下,逼迫阳气浮越,裹挟阴邪上扰心神,容易出现精神睡眠障碍,故本证在躁郁、失眠患者中最为多见,治宜温阳散寒、潜阳安神。案例:刘某,女,55岁,恐惧2年。2年来,每逢密闭场合,心胸空虚感,恐惧,气血上冲而感觉烦躁、舌僵硬,心胸有气游走,社会交往退缩。手足温热,未见明显汗出,面色暗红,舌淡暗滞,苔白腻,脉沉细。40岁停经。肾在志为恐,阳虚生寒,厥气上逆,则生恐惧。中医诊断:奔豚病。方:熟附子30g(先煎),肉桂10g(焗服),沉香10g(后下),春砂仁10g(后下),山药60g,茯苓45g,泽泻45g,牛膝45g,炙甘草45g,干姜45g,磁石30
14、g(先煎),山萸肉30g,乌梅15g,龙骨30g(先煎),牡蛎30g(先煎),煎服,7剂。二诊:服药后诸症较前明显改善,时呃气,短气,阵发性眩晕而紧张,服药后呕吐大量白粘痰,手足乏力、温热,二便可。舌红,苔薄白,脉沉细。瞑眩已见,厥疾可瘳。上方不变,继服。三诊:服药后诸症较前明显改善,时呃气、短气、阵发性眩晕而紧张等症均明显减轻。仍咽喉有痰,流口水,舌淡无味,手足乏力、温热,二便可。舌红,苔薄白,脉沉细。邪以太阴为出路,脾土受湿,当调太阴。方:法半夏20g,黄连5g,黄芩10g,干姜30g,炙甘草30g,党参20g,大枣15g,茯苓60g,桂枝15g,白术30g,吴茱萸15g,边条参20g(分
15、服),煎服,7剂。按:本病缘于先天亏损,天癸早绝,肝肾亏空。肾阳虚衰,寒邪内生,发为恐惧。内经有云:“肾足少阴之脉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坐而欲起,目盳盳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患者自觉心胸空虚,时发恐惧,是典型的足少阴肾经证候,治宜温阳、潜阳,方用已故山西名中医温碧泉老的温氏奔豚汤化裁。此方为我们常用的温阳、潜阳方。阳气蓄足,出现了瞑眩反应,呕吐粘痰,说明邪气从太阴走。待反应停止,正气不足,患者开始出现脾虚湿盛的表现。遂以半夏泻心汤合苓桂术甘汤以理脾化湿,加边条参大补脾气。3.1.2少阴热化证本证的病机为少阴真阳上浮,由于肾水亏虚,阳气上浮,心火独亢,表现为烦躁、入睡困难(
16、“心中烦、不得卧”)。治法以苦寒直折上炎之火、柔润滋养肾中真阴为主。此类证候在门诊较为少见。案例:卢某,男,45岁,眠差半年。半年来入睡困难,维持睡眠时困难,早醒,醒后难以入睡,眼周黑暗,情绪易烦躁,否认明显汗出,食欲可,手心温热。舌红,苔白腻而干,脉沉细。阴不涵阳,虚阳上浮,宜温潜、滋阴并用。方:熟地45g,天冬30g,麦冬30g,茯苓15g,五味子30g,巴戟天15g,磁石30g(先煎),肉桂10g(焗服),熟附子15g(先煎),干姜30g,炙甘草30g,山萸肉30g,乌梅15g,龙骨30g(先煎),牡蛎30g(先煎),春砂仁10g(后下),水煎服,3剂。二诊:服药后睡眠改善,时咳,咽痒,
17、咳少量白痰,眼周黑暗,舌红,苔白腻而干,脉沉细。上方去熟地,加法半夏15g。7剂。按:本病虚火上浮,缘于下焦真阳、真阴俱不足,故以柔润滋养肾中真阴,配合温阳潜阳法扶助元阳。浮阳归位,睡眠即可改善。3.2少阴合并他经病证3.2.1少阴厥阴伏寒少阴在脏为心肾,厥阴在脏为肝、心包。肝主藏血,肾主藏精,精血同源,两脏关系密切。若肾中阳气不足,可致肝经受寒,血凝为瘀,阻滞经络,临床表现为巅顶畏风而痛、目珠疼痛、少腹畏寒拘急不舒、女性痛经、男性阴器挛缩拘急等肝肾俱寒之象。治法为温肾散寒,温肝通络。案例可参考下文三阴伏寒案,其中包含厥阴经证治。3.2.2太阴少阴伏寒太阴湿土主运化水谷精微。若肾中阳气不足,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少阴论治 精神 心理 睡眠 障碍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