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05年版).doc
《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05年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05年版).doc(6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05年版).精品文档.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05)目 录1 地基基础和地下空间工程技术41.1. 桩基新技术51.1.1. 灌注桩后注浆技术51.1.2. 长螺旋水下灌注成桩技术61.2. 地基处理技术61.2.1.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FG 桩)复合地基成套技术61.2.2. 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成套技术71.2.3. 真空预压法加固软基技术91.2.4. 强夯法处理大块石高填方地基91.2.5. 爆破挤淤法技术101.2.6. 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151.3. 深基坑支护及边坡防护技术161.3.1. 复合土钉墙
2、支护技术161.3.2. 预应力锚杆施工技术181.3.3. 组合内支撑技术181.3.4. 型钢水泥土复合搅拌桩支护结构技术191.3.5. 冻结排桩法进行特大型深基坑施工技术201.3.6. 高边坡防护技术211.4. 地下空间施工技术231.4.1. 暗挖法231.4.2. 逆作法241.4.3. 盾构法241.4.4. 非开挖埋管技术252 高性能混凝土技术262.1. 混凝土裂缝防治技术262.2. 自密实混凝土技术272.3. 混凝土耐久性技术272.4. 清水混凝土技术292.5. 超高泵送混凝土技术302.6. 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313 高效钢筋与预应力技术333.1. 高效
3、钢筋应用技术333.1.1. HRB400 级钢筋的应用技术333.2. 钢筋焊接网应用技术343.2.1. 冷轧带肋钢筋焊接网343.2.2. HRB400 钢筋焊接网353.2.3. 焊接箍筋笼363.3. 粗直径钢筋直螺纹机械连接技术373.4. 预应力施工技术383.4.1. 无粘结预应力成套技术383.4.2. 有粘结预应力成套技术383.4.3. 拉索施工技术394 新型模板及脚手架应用技术404.1. 清水混凝土模板技术404.2. 早拆模板成套技术424.3. 液压自动爬模技术434.4. 新型脚手架应用技术444.4.1. 碗扣式脚手架应用技术444.4.2. 爬升脚手架应用
4、技术454.4.3. 市政桥梁脚手架施工技术464.4.4. 外挂式脚手架和悬挑式脚手架应用技术475 钢结构技术485.1. 钢结构CAD 设计与CAM 制造技术485.2. 钢结构施工安装技术495.2.1. 厚钢板焊接技术495.2.2. 钢结构安装施工仿真技术495.2.3. 大跨度空间结构与大型钢构件的滑移施工技术505.2.4. 大跨度空间结构与大跨度钢结构的整体顶升与提升施工技术515.3. 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515.4. 预应力钢结构技术525.5. 住宅结构技术525.6. 高强度钢材的应用技术535.7. 钢结构的防火防腐技术546 安装工程应用技术556.1. 管道制
5、作(通风、给水管道)连接与安装技术556.1.1. 金属矩形风管薄钢板法兰连接技术556.1.2. 给水管道卡压连接技术566.2. 管线布置综合平衡技术576.3. 电缆安装成套技术586.3.1. 电缆敷设与冷缩、热缩电缆头制作技术586.4. 建筑智能化系统调试技术596.4.1. 通信网络系统596.4.2. 计算机网络系统596.4.3.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596.4.4. 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系统606.4.5. 安全防范系统606.4.6. 综合布线系统616.4.7. 智能化系统集成616.4.8. 住宅(小区)智能化616.4.9. 电源防雷与接地系统616.5. 大型设备整体安
6、装技术(整体提升吊装技术)616.5.1. 直立单桅杆整体提升桥式起重机技术626.5.2. 直立双桅杆滑移法吊装大型设备技术626.5.3. 龙门(A 字)桅杆扳立大型设备(构件)技术636.5.4. 无锚点推吊大型设备技术646.5.5. 气顶升组装大型扁平罐顶盖技术646.5.6. 液压顶升拱顶罐倒装法656.5.7. 超高空斜承索吊运设备技术666.5.8. 集群液压千斤顶整体提升(滑移)大型设备与构件技术676.6. 建筑智能化系统检测与评估686.6.1. 系统检测686.6.2. 系统评估687 建筑节能和环保应用技术697.1. 节能型围护结构应用技术697.1.1. 新型墙体
7、材料应用技术及施工技术697.1.2. 节能型门窗应用技术727.1.3. 节能型建筑检测与评估技术747.2. 新型空调和采暖技术757.2.1. 地源热泵供暖空调技术757.2.2. 供热采暖系统温控与热计量技术787.3. 预拌砂浆技术798 建筑防水新技术818.1. 新型防水卷材应用技术818.1.1. 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应用技术828.1.2. 自粘型橡胶沥青防水卷材838.1.3. 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包括合成橡胶类防水卷材和合成树脂类防水片(卷)材838.2. 建筑防水涂料848.3. 建筑密封材料868.4. 刚性防水砂浆878.5. 防渗堵漏技术879 施工过程监测和控
8、制技术889.1. 施工过程测量技术889.1.1. 施工控制网建立技术889.1.2. 施工放样技术899.2. 特殊施工过程监测和控制技术919.2.1. 深基坑工程监测和控制919.2.2.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和控制929.2.3. 大跨度结构施工过程中受力与变形监测和控制9310 建筑企业管理信息化技术9410.1. 工具类技术9410.2. 管理信息化技术9610.3. 信息化标准技术97地基基础和地下空间工程技术桩基新技术灌注桩后注浆技术(1)主要技术内容在钢筋笼上预埋注浆管和注浆阀,在成桩后一定时间内实施桩侧和桩底后注浆,一是加固桩底沉渣和桩侧泥皮;二是对桩底和桩侧一定范围的土
9、体通过渗入(粗粒土)、劈裂(细粒土)和压密(非饱和松散土)注浆起到加固作用,从而增强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提高单桩承载力,减小沉降。在优化工艺参数的条件下,可使单桩承载力提高40%120%,粗粒土增幅高于细粒土,软土增幅最小,桩侧桩底复式注浆高于桩底注浆;桩基沉降减小30%左右。(2) 技术指标根据地层性质、桩长、承载力增幅和桩的使用功能(抗压、抗拔)等因素,灌注桩后注浆可采用桩底注浆、桩侧注浆、桩侧桩底复式注浆。主要技术指标为:浆液水灰比: 地下水位以下0.450.7,地下水位以上0.70.9最大注浆压力:软土层2 MPa,软土层48 MPa,风化岩1016MPa。注浆水泥量: Gc=apd(
10、桩端)+asnd(桩侧)ap=1.51.8,as =0.50.7n 桩侧注浆断面数 d 桩径(m)实际工程中,以上参数根据土的类别、土的饱和度、桩的尺寸、承载力增幅等因素适当调整,并通过现场试注浆最终确定。(3) 适用范围适用于泥浆护壁钻、挖孔灌注桩及干作业钻、挖孔灌注桩。(4) 已应用的典型工程该技术已在北京、天津、上海、福州、汕头、武汉、宜春、济南、廊坊、西宁、西安、德州、哈尔滨等地200 余项高层、超高层建筑桩基工程中应用,经济效益显著,据对80 项工程的初步统计,节约工程投资1.5 亿元以上。对于单桩混凝土体积820m3的桩,每根可节约造价0.20.8 万元,具有极好的应用前景。该技术
11、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基基础研究所研发,获2 项发明专利,2000年建设部认定其为国家工法。长螺旋水下灌注成桩技术(1) 主要技术内容长螺旋水下成桩技术是采用长螺旋钻机钻孔至设计标高,利用混凝土泵将混凝土从钻头底压出,边压灌混凝土边提钻直至成桩,然后利用专门振动装置将钢筋笼一次插入桩体,形成钢筋混凝土灌注桩。后插钢筋笼应与压灌混凝土宜连续进行。与普通水下灌注桩施工工艺相比,长螺旋水下成桩施工,由于不需要泥浆护壁,无泥皮,无沉渣,无泥浆污染,施工速度快,造价低。(2) 技术指标基桩承载力: 设计要求;桩径:设计要求;桩长:设计要求;桩垂直度:1%;混凝土强度: 满足设计要求,不小于C20;混凝土
12、塌落度:宜为200220mm;提钻速度:宜为1.21.5m/min;钢筋笼:设计要求,应具有一定刚度。(3) 适用范围适用于灌注桩水下施工。(4) 已应用典型工程该技术为一项灌注桩施工新技术,已在北京、天津、唐山等地10 多项工程中应用,受到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的欢迎,经济效益显著,具有极好的应用前景。该技术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基基础研究所研发并获发明专利。地基处理技术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FG 桩)复合地基成套技术(1) 主要技术内容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是由水泥、粉煤灰、碎石、石屑或砂加水拌合形成的高粘结强度桩(简称CFG 桩),通过在基础和桩顶之间设置一定厚度的褥垫层保证桩、土
13、共同承担荷载,使桩、桩间土和褥垫层一起构成复合地基。桩端持力层应选择承载力相对较高的土层。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具有承载力提高幅度大,地基变形小等特点,并具有较大的使用范围。(2) 技术指标根据工程实际情况,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常用的施工工艺包括长螺旋钻孔、管内泵压混合料成桩、振动沉管灌注成桩和长螺旋钻孔灌注成桩。主要技术指标为:地基承载力:设计要求;桩径:宜取350600mm;桩长;设计要求,桩端持力层应选择承载力相对较高的土层;桩身强度:混凝土强度满足设计要求,通常C15;桩间距:宜取35 倍桩径;桩垂直度:1.5%;褥垫层:宜用中砂、粗砂、碎石或级配砂石等,不宜选用卵石,最大粒径不宜大于3
14、0mm。厚度150300mm, 夯填度0.9。实际工程中,以上参数根据地质条件、基础类型、结构类型、地基承载力和变形要求等条件或现场试验确定。(3) 适用范围适用于处理粘性土、粉土、砂土和已自重固结的素填土等地基。对淤泥质土应按当地经验或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就基础形式而言,既可用于条形基础、独立基础,又可用于箱形基础、筏形基础。(4) 应用情况该技术已在北京、天津、廊坊、石家庄、唐山、成都、南宁、深圳、德州、长春、哈尔滨、新疆等地多层、高层建筑、工业厂房地基处理工程中广泛应用,经济效益显著,具有极好的应用前景。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成套技术(1) 主要技术内容夯实水泥土桩是用人工或机械成孔
15、,选用相对单一的土质材料,与水泥按一定配比,在孔外充分拌和均匀制成水泥土,分层向孔内回填并强力夯实,制成均匀的水泥土桩。通过在基础和桩顶之间设置一定厚度的褥垫层,使桩、桩间土和褥垫层一起构成复合地基。由于夯实中形成的高密度及水泥土本身的强度,与搅拌水泥土桩相比,夯实水泥土桩桩体有较高强度。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具有桩身强度均匀、施工速度快、不受场地的影响、造价低、无污染等特点。(2) 技术指标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夯实水泥土桩成孔可采用机械成孔(挤土、不挤土)或人工成孔,混合料夯填可采用人工夯填和机械夯填。技术指标为:地基承载力:设计要求;桩径:宜为300600mm;桩长:设计要求,人工成孔,深度不
16、宜超过6m;桩距:宜为24 倍桩径;桩垂直度:=1.5%;桩体干密度:设计要求;混合料配比:设计要求;混合料含水率:人工夯实土料最优含水率Wop+(12);机械夯实土料最优含水率Wop-(12);混合料压实系数:=0.93;褥垫层:宜用中砂、粗砂、碎石等,最大粒径不宜大于20mm。厚度100300mm, 夯填度=0.9。实际工程中,以上参数根据地质条件、基础类型、结构类型、地基承载力和变形要求等条件或现场试验确定。(3) 适用范围适用于处理地下水位以上的粉土、素填土、杂填土、粘性土等地基。处理深度不宜超过10m。(4) 应用典型工程夯实水泥土桩技术自开发应用以来,就受到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的欢迎
17、,目前已在华北地区广泛应用,已处理工程数千项,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真空预压法加固软基技术(1) 主要技术内容真空预压法是在需要加固的软粘土地基内设置砂井或塑料排水板,然后在地面铺设砂垫层,其上覆盖不透气的密封膜使与大气隔绝,通过埋设于砂垫层中的吸水管道,用真空装置进行抽气,将膜内空气排出,因而在膜内外产生一个气压差,这部分气压差即变成作用于地基上的荷载。地基随着等向应力的增加而固结。抽真空前,土中的有效应力等于土的自重应力,抽真空后,土体完成固结时,真空压力完全转化为有效应力。(2) 技术指标该加固方法的技术指标有:密封膜内的真空度、加固土层要求达到的平均固结度、加固区的沉降值。当
18、采用合理的施工工艺和设备,膜内真空度一般可维持相当于80kPa 的真空压力;加固区要求达到的平均固结度,一般可采用80%的固结度,如工期许可,也可采用更大一些的固结度作为设计要求达到的固结度;先计算加固前建筑物荷载作用下天然地基的沉降量,然后计算真空预压期间完成的沉降量,两者之差即为预压后建筑物使用荷载作用下可能发生的沉降。(3) 适用范围该地基加固方法适用于软粘土的地基加固,在我国广泛存在着海相、湖相及河相沉积的软弱粘土层。这种土的特点是含水量大、压缩性高、强度低、透水性差。在建筑物荷载作用下会产生相当大的沉降和沉降差。对于该种地基,尤其是大面积处理时,如在该地基上建造码头、机场等,真空预压
19、法是处理软粘土地基的有效方法之一。(4) 已应用的典型工程黄骅港码头、深圳福田开发区、天津塘沽开发区、深圳宝安大道等。强夯法处理大块石高填方地基(1) 主要技术内容强夯法处理大块石高填方地基方法主要是指强夯置换法,与其他地基处理方法相比具有费用低、施工简单等优点,分整式置换和桩式置换二种方法。整式置换法是用强夯的冲击能将软弱土挤开置换成块石层,其机理与换填垫层法作用相似。桩式置换法是采用巨大的夯击能量将块石夯穿被加固土层并使块石沉底形成桩体,并与周围土体形成复合地基。由于桩体的加筋作用,地基中应力向桩体集中,使其分担了大部分基底传来的荷载;同时桩体的存在也使得土体中由于强夯引起的超静水孔隙水压
20、力迅速消散,加快土体固结,提高土体抗剪强度,从而复合地基承载力相应提高。(2) 技术指标 夯击能量:单击夯击能量按Menard 公式进行估算,锤底单位面积静压力不得小于100kN/m2。整式置换法单位夯击能不宜小于1500kN?m/m2;桩式置换法单位夯击能不宜小于300kN?m/m2。 夯击次数:通过现场试验确定,整式置换法宜控制在最后一击夯沉量不大于50mm;桩式置换法宜控制在最后一击夯沉量不大于200mm。 夯点间距:夯点位置可按三角形、正方形布置。整式置换法的夯点间距S=D+(0.30.4)H;桩式置换法的夯点间距S=23D;D 为锤径,H 为加固深度。 夯沉量:每阵夯沉量不宜大于0.
21、8 倍锤高,累计夯沉量宜为1.52.0H。 加固宽度:每边应超出基础外边缘(0.51.0)H,且不小于3m。(3) 适用范围强夯置换法适用于坐落在回填土、碎石土、湿陷性黄土、粘土、粉土、淤泥质土、淤泥等多种土层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加固深度不宜超过7m。(4) 已应用的典型工程已应用的代表性工程有深圳国际机场停机坪、深圳西部通道工程等。爆破挤淤法技术(1) 主要技术内容通过爆炸冲击作用降低淤泥结构性强度,同时利用抛石体本身的自重使爆前处于平衡状态的抛石体向强度降低处的淤泥内滑移,达到泥、石置换的目的。首先沿堤轴线陆上抛填达到爆炸处理的设计高程与宽度(见图1),形成爆前抛石堤纵断面线,然后在抛石堤前
22、端“泥石”交界面前方一定位置、一定深度处的淤泥层内埋置单排群药包,引爆群药包,在淤泥内形成爆炸空腔,抛石体随即坍塌充填空腔形成“石舌”,同时抛石体前方和下方一定范围内的淤泥被爆炸弱化,强度降低,抛石体下沉滑移挤淤。随后进行抛石,当淤泥内剪应力超过其抗剪强度时,抛石体沿定向滑移线朝前方定向滑移,达到新的平衡后滑移停止。继续加高抛填,从而又出现新的定向滑移下沉,如此反复出现多次,直到抛石堤稳定为止,此时单循环结束。另外,当新的循环开始时,其爆炸作用对已形成的抛石体仍有密实和挤淤作用。(2) 技术指标 爆破参数设计1) 药量计算(4)(1)(3)(6)(5)(2)抛石堤推进方向下一循环淤泥淤泥面水面
23、堆石体部分未完全置换的淤泥持力层淤泥爆后抛石堤断面线; 单排群药包;抛石堤前方“泥-石”交界面; 爆前抛石堤纵断面线; 说明:爆后重新抛石形成的断面线;抛石堤定向滑移方向; 药包;7 线药量q(kg/m)式中:LH单循环进尺量,一般为47m;Hmw计入覆盖水深的折算淤泥深度,m;Hm淤泥深度,m;Hw覆盖水深,即淤泥面以上的水深,m;q0爆破挤淤法单耗,即爆除单位体积淤泥所需的药量(kg/m3),一般为0.61.0。w水重度(kN/m3);m水重度(kN/m3); 单次爆炸药量QQ(0.81.2)Bq式中:B堤头处宽度,m。2) 药包埋深HbHb(0.20.45)Hmw3) 药包间距a一般取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建筑业 10 新技术 2005 年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