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考试重点.doc
《微生物考试重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考试重点.doc(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微生物考试重点.精品文档.去年微生物重点1、 分类学:(1)进化树;(2)以前分类和现代分类差别2、 生态学:(1)结构和信息的传递与交流;结构和功能;(2)肠道生态学的安全性;(3)极端生态环境:从分子机制上解释微生物怎么存活,机制上总结归纳,从角度上分析;(4)环境样品中怎么样认识它,微生物的结构(复杂体系中);(5)结构特征反应生态学效应。3、 代谢:(1)代谢网络;(2)NRPS模型:核糖体和非核糖体的形成机制;(2)细胞的生理过程来考虑,代谢网络对微生物的影响。4、 生理学:(1)微生物的发育,细菌的分裂(关键事件);(2)菌丝发育
2、:内因子的影响;(3)异核体和单孢子形成关系;(4)孢子形成机制;(5)表型联 现象;5、 发酵过程控制:(1)哪些因素对过程产生影响:泡沫,溶氧,染菌等;(2)应用微生物的开发从哪些方面考虑。一、分类学:(1)进化树;微生物的进化是指微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其遗传系统随时间发生一系列不可逆的改变,在大多数情况下,导致微生物表型改变和对生存环境的相对适应。系统发育是指生物进化的历史。生物进化测量指征一、能标示生物进化的指征分子二、作为进化标尺的生物大分子的选择原则三、16S rRNA是最佳的生物进化的指征分子,16S rRNA被普遍公认为是一把好的谱系分析的“分子尺”1、rRNA具有
3、重要且恒定的生理功能。2、在16S rRNA分子中,含有高度保守、中度保守序列区域和高度变化的序列区域。3、16S rRNA分子量大小适中,便于序列分析;4、和真核生物中的18S rRNA同源四. 16S rRNA序列的顺序和进化微生物间16S rRNA序列变化量越大,亲缘关系越远。进化树是由相互关联的分支线条做成的图形。进化树具有时空概念。分支线条代表着属或种等分类单位;分支末端代表着某种生活着的生物个体。树还有时间尺度,其分支长度代表着已经发生在两线条间的分子进化时间距离。进化树可以是有根树也可是无根树。进化树在生物学中,用来表示物种之间的进化关系,又称“系统树”、“系谱树”。生物分类学家
4、和进化论者根据各类生物间的亲缘关系的远近,把各类生物安置在有分枝的树状的图表上,简明地表示生物的进化历程和亲缘关系。在进化树上每个叶子结点代表一个物种,如果每一条边都被赋予一个适当的权值,那么两个叶子结点之间的最短距离就可以表示相应的两个物种之间的差异程度。从进化树中还可看出:生物进化有一个规律,都是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2)以前分类和现代分类差别1、经典微生物分类鉴定手段 形态学特征:形态学特征分为个体形态(细胞形状、大小、芽孢有无等)和群体形态(菌落形状、培养基中生长状态等)两个方面。 生理生化特征:营养要求(能源、碳源、氮源、生长因子等);酶(产酶种类和反应特性);
5、代谢产物(种类、产量等);对药物敏感性;对O2的要求(好氧、厌氧或兼性) 生态学特征:生长温度,酸碱度,嗜盐性,致病性,寄生、共生关系等 血清学反应:用已知菌种或菌株制成抗血清,然后根据它们与待鉴定微生物是否发生特异性的血清学反应,来确定未知菌种或菌株。 对噬菌体的敏感性2、微生物分类鉴定中的现代方法 DNA(G+C)mol%值的测定 lDNA(G+C)mol%值是微生物(除少数以RNA为遗传物 质的病毒)的一个基本遗传特征,对特定微生物来说, (G+C)mol%是恒定的l一般认为,种内菌株间(G+C)mol%相差不超过4%,属 内菌株间相差不超过10%,相差低于2%时没有分类学意义 DNA指
6、纹技术通常指那些以DNA为基础的分型方法,对微生物的种进行鉴别的技术。(1)RFLP分析法:最早的DNA分型方法是全细胞基因组限制性酶切片段分析。即提取全细胞基因组DNA,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后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型性,缺点是DNA酶切片段往往较复杂,难以比较。(2)LFRFA(low-frequency restriction fragment analysis):即选用专一识另6-8个碱基序列的限制酶内切,则DNA片段数量大大减少,称为低频限制性本科切片段分析。(3)核酸分子印记(ribotyping)分析:DNA酶切后电泳,然后转移到膜上与标记的rDNA探针进行杂交的
7、一种方法。特点是简便快速。(4)PCR技术:应用:随机引物PCR分析、随机扩增的多型性DNA分析,DNA扩增指纹分析,DNA扩增与限制性酶切分析相结合的扩增rDNA限制性酶切片段分析(ARDRA),扩增片段长度多型性分析AFLP。 RNA同源性分析(1)16S rRNA:其所代表的信息量即能反映生物界的进化关系,又较容易进行操作,适用于各级分析单元,因此是目前进行系统和进化研究的最理想材料。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16S rRNA提纯后用反转录酶和保守引物进行测序;另一种是扩增16S rRNA基因的16S rDNA,然后与特定质粒连接进行克隆测序或用PCR产物直接测序。16S rDNA已成为研究
8、细菌系统发育,建立发育分类系统的主要依据之一。(2)构建进化树:进化树是由相互关联的分支线条做成的图形。进化树具有时空概念。分支线条代表着属或种等分类单位;分支末端代表着某种生活着的生物个体。(3)rDNA转录间隔区序列分析:转录间隔区序列(Internally Transcribed Spacer SequencesmITSs)是指rRNA 操纵子中位于16S rRNA和23S rRNA以及23S rRNA与5S rRNA之间的序列。不同间隔区所含tRNA数目和类型不同,具有长度和序列上的多型性,而且较16S rDNA具有更强的变异性,因而可以作为菌种鉴定的一种分子指征。(4)随机扩增的多型
9、性DNA(ARDRA):用高保真的16S rRNA基因来研究生物体间进化关系。ARDRA与16S rDNA测序的不同之处在于16S rDNA的切割和片段在凝胶上的分离,可用于属内分类。二、生态学:(1)结构和信息的传递与交流;结构和功能;微生物以群落的形式存在于各种环境中,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微生物群落的种群结构组成决定其生态功能。例如:活性污泥的微生物群落的种群组成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废水处理的效果。用微生物处理、净化污水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污水处理装置这一小型人工生态系统内,利于不同生理、生化功能微生物间的协同作用而进行的一种物质循环过程。当高BOD的污水进入污水处理系统后,其中的自然
10、菌群在好氧条件下,根据污水这一“选择培养基”的性质和成分,随时间的推延,发生着有规律的群落演替,从而使污水中的有机物或毒物不断被降解、氧化、分解、转化或吸附、沉降,进而达到消除污染和降解、分层效果。另外,对于自然水体的自净作用,除包含物理性的沉淀、扩散、稀释作用和化学性的氧化作用外,起关键作用的则是生物学和生物化学作用,例如好养性细菌对有机物的降解和分解作用,原生动物对细菌的吞噬作用,噬菌体对细菌的裂解作用,细胞糖被(荚膜物质)对污染物的吸附、沉淀作用,以及藻类的光合作用。(2)肠道生态学的安全性;肠道生态学安全性主要是考虑肠道中益生菌的安全性。肠道益生菌的安全性:(一)副作用: 毒力 毒性
11、过敏性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证据表明用于食品发酵的乳酸菌种中存在任何危害,但有必要指出的是:A. 目前公布的部分临床感染牵涉到乳酸菌的病倒都来自于处于患病状态的人群;B. 在健康人群中还没能观察到乳酸菌与临床感染有关的病例;C. 与正常人群相比,还没有在那些长期接触高剂量乳酸菌的人群中观察到更多的与乳酸菌相关的感染情况。D. 还没有发现食用发酵食品、益生菌或含乳酸菌的药物导致由乳酸菌引起感染的病例。 毒力、毒性、过敏性(二)安全性和耐受性 对益生菌安全性的忧虑a)人体试验b)动物模型c)体外试验d)市场调查 益生菌的安全性a)致病性和感染性b)代谢活性c)血小板凝集活力与粘膜降解活性d)粘膜降解活
12、力e)抗药性(3)极端生态环境:从分子机制上解释微生物怎么存活,机制上总结归纳,从角度上分析:极端微生物通常可分成五个类群:嗜热微生物、嗜冷微生物、嗜盐微生物、嗜碱微生物、嗜酸微生物。1、嗜热微生物的高温分子适应性最适生长温度在45以上的微生物称为嗜热微生物;最适生长温度在80以上的称为超嗜热微生物。 基于细胞内分子的结构变化所造成的分子相互综合作用是决定耐热的直接原因。tRNA分子内G-C相对增加而变得稳定,平均3个A-U对碱基换成G-C对时,Tm值就会升高7-8左右。另一方面,嗜热菌内的许多酶蛋白与细菌的耐热性有直接关系。 外界环境中的诱导型和组成型的保护因子:a. 组成型保护因子:特定金
13、属离子或低分子物质与细胞内分子相结合时会导致细菌的耐热性。如Ca2+对于蛋白和淀粉酶;Mg2+可以保持细菌的tRNA稳定性。b. 诱导型的保护因子:多胺,对于高度嗜热菌的蛋白质合成系统的保护作用,在高温条件下由于四胺的量增加了,蛋白质合成系统变得更耐热。 通过生物化学修饰反应获得耐热性:(1)酶分子中一个或几个关键氨基酸的变化即可形成不同的折叠方式从而对热环境产生适应性。(2)研究表明嗜热蛋白的热稳定性可能通过蛋白中氨基酸上的负电荷与环境中的Na+等正离子之间形成盐桥数目的增加而得到改善。(3)膜脂具有高饱和度的脂肪酸,形成更强的疏水键,使细胞膜可在高温下保持稳定性和功能性。(4)某些小分子量
14、相容性溶质的积累也有利于加强超嗜热蛋白的稳定性。(5)另外,某些特殊蛋白对于上限高温时的生长也是必须的。(6)其它耐热机制还有:尽量减少蛋白与环境接触的表面积、增加蛋白的堆积密度从而减少疏水核心的空腔、增加蛋白核心的疏水性、多亚基的蛋白更有利于热稳定的维持等。2、嗜冷微生物的低温分子适应性嗜冷菌产生一些在低温下行使功能而在正常温和条件下却变性或失活的酶类;另一特征就是在低温下嗜冷菌的主动运输系统运行良好,这归功于其细胞膜的特殊结构组成: 冷激蛋白和冷激响应当一些微生物从其最适生长温度迁移接近最低生长温度时,细胞内多聚核糖体数目暂时减少,同时伴随70S单核糖体和50S、30S核糖体亚基数目的增加
15、。由于翻译起始的暂时受阻,细胞内绝大多数蛋白质的合成暂时关闭,细胞生长暂时停止或延迟。这一时期称为适应期,此时冷激响应被诱导,产生一组冷激蛋白,其中有些冷激蛋白对细胞在低温下恢复生长是必需的。最迫切的问题有二种:一是细胞膜流动性降低从而阻碍一引起与细胞膜有关的生理功能,可以通过增加脂肪酸不饱和度、降低链长或改变脂肪酸结构和组成、缩短链长来解决。二是RNA和DNA的二级结构被固定,从而影响mRNA翻译、转录和DNA复制的效率。可通过CspA蛋白的RNA伴娘功能,防止mRNA分子中二级结构的形成。 蛋白质结构还存在一引起具有特殊活性的“冷”稳定酶。它们在温度的适应性方面通常比相应的中温菌的酶要低2
16、0-30,有些酶的最适温度在15-20。嗜冷性的基础主要是在于蛋白质的结构。 嗜冷菌的核糖体蛋白特别适合于在低温下行使功能。 冷激后,“管家”基因表达受抑制,但冷激蛋白的基因增加了合成。 当细菌长期处于低温环境时,另一套蛋白将被合成,称为冷适应蛋白,它们响应低温下的等温生长而连续合成,它们可能是有效低温表达系统的主要成分。3、嗜酸微生物的分子适应性嗜酸微生物pH:1.05.0,上限5.5极端嗜酸微生物pH:1.02.5,上限3.0.一般来说极端微生物对酸碱环境的适应性不需要象对高温、高盐环境那样广范围或全细胞的适应,因为这种环境影响只涉及细胞外部分成分,即细胞只需要通过膜蛋白和离子泵通道即可达
17、到适应的目的。大量研究表明,虽然嗜酸菌生长的外部环境呈酸性,但细胞内部的pH接近中性,胞内酶系和代谢过程通常与中性菌相似。对于常温型G-嗜酸菌,其细胞周质中酶蛋白含量较高,这些酶的定位对于酸性环境的适应性有重要作用。相对低的电荷密度导致了在酸性pH环境的稳定性。专一嗜酸性的最关键的因子就是细胞膜,当pH上升到中性时,专性嗜酸菌的质膜会裂解。嗜酸机制可能是细胞壁和细胞膜具有排阻外来H+和从细胞中排出H+的能力,且它们的细胞壁和细胞膜还需高H+浓度才能维持其正常结构。4、嗜碱微生物的分子适应性除了碱性环境外,几乎所有嗜碱芽孢杆菌的生长、发芽以及芽孢形成都需要钠离子的存在。Na+对这些极端嗜碱细菌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微生物 考试 重点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