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冯先生1007.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冯先生1007.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冯先生1007.doc(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冯先生1007.精品文档.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于丽英 冯之浚(上海大学循环经济研究院,上海,200072)(全国人大环资委,北京,100080)摘要 本文在研究国际上衡量社会发展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提出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指出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是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该指标体系以产业、城市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和社会消费四大体系为设计基础,基于经济发展指数、绿色发展指数和人文发展指数,共涵盖了24个指标。关键词: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模型Design of the Evaluation Ind
2、ex System on Circular EconomyLiYing YU, ZhiJun FENG(Institute of Circular Economy,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72,China )(全国人大环资委,Beijing,100080, China)Abstract: Based on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world,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Circular Economy for a city
3、is put forward. It is pointed that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Circular Economy is the basis of the evaluation of achievement in ones post.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Circular Economy in basis of the industry system, the city infrastructure system, the environment system and the social consum
4、ption system, which contains 24 indexes, is comprised by the index of Economy Development, the index of Green Development and the index of Human Development. Keywords: Circular Econom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Evaluation Model.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循环经济是一次深刻的范式革命,是按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方式运行的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以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
5、为特征,也可称为资源循环型经济。这种全新的范式与生产过程末端治理模式有本质区别。末端治理模式只是就环境论环境,过分依赖技术。而循环经济模式不仅强调技术进步,而是将制度、体制、管理、文化等因素通盘考虑,注重观念创新和生产、消费方式的变革,从源头上防止破坏环境因素的出现。循环经济的提出,是人类对难以为继的传统发展模式反思后的创新,是对于人与自然关系在认识上不断升华的结果。循环经济要求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它把整个经济系统(即所有同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消费有关联的活动)作为生态系统的一个特殊形式来看待,基于这一点出发,改进经济系统使之能与生物圈兼容,以能最终持久生存下去。所以说,循环经
6、济就是要借助于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的认识,特别是产业代谢研究,找到能使经济系统与生物生态系统“正常”运行相匹配的可能的革新途径,最终建立理想的经济生态系统。随着环境问题在全球范围内的日益突出,末端治理范式逐渐被循环经济范式所替代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1在现实操作中,循环经济需遵循减量化原则、再利用原则和资源化原则。减量化原则,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在生产中,减量化原则常常表现为要求产品体积小型化和产品质量轻型化。此外,也要求产品的包装简化以及产品功能的增大化,以达到减少废弃物排放量的目的。再利用原则,要求产品
7、和包装器具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和反复使用,而不是一次性消费,使用完毕就丢弃。同时要求系列产品和相关产品零部件及包装物兼容配套,产品更新换代零部件及包装物不淘汰,可为新一代产品和相关产品再次使用。资源化原则,要求产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尽可能重新变成可以重复利用的资源而不是有害的垃圾,即从原料制成成品,经过市场直到最后消费变成废物,又被引入新的“生产消费生产”的循环系统。2循环经济研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评价循环经济发展的水平,也就是说循环经济发展应由哪些指标来表征,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指标来评估目前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不仅是量化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循环经济发
8、展理论研究的基本内容,是评判循环经济发展质量的主要依据。它可以使政府明确循环经济发展进程中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同时帮助决策者和公众了解和认识循环经济发展进程的有效信息。只有建立了一套科学、严密、完整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才能利用一定的方法手段对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监测和预测,从而为循环经济的发展规划提供决策服务。也只有建立了循环经济评价体系,才能对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科学评判,找出存在的问题,校正其发展方向。因此,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是对循环经济研究从定性向定量迈进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本文主要研究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1 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与已有的社会发展评价指标
9、体系的关系3-13自从凯恩斯提出以国内生产总值(GDP)度量经济增长,GDP一直被沿用为衡量发展的综合指标,它对衡量发展具有一定的优势,同时在GDP的运用中还存在许多需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从GDP的计算可以看出,GDP作为发展的度量指标没有很好地体现可持续发展。从经济角度看,GDP未将成为积累进入存量的投资与现实消费加以区分,它仅仅反映经济中的“货币化”部分,而没有包括如环境破坏和家务劳动等未进入市场的项目,而这些影响了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从社会角度看,GDP不能反映社会贫富差距,不能反映社会分配不公,不能反映国民生活的真实质量,而这些影响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环境角度看,GDP没有计算自然资源
10、与环境的价值与贬值,而它们关系到未来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环境保护运动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兴起,一些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们,尝试将环境要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发展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这便是绿色GDP。它是对GDP指标的一种调整,是扣除经济活动中投入的环境成本后的国内生产总值。国内外许多专家多年来致力于此项研究,虽取得了重大进展,却也存在着不少争论。目前,有些国家已开始试行绿色GDP,但迄今为止,全世界还没有一套公认的绿色GDP核算模式,也没有一个国家以政府的名义发布绿色GDP结果。各国的学者在对新型国民核算体系的建立过程中做了各种努力。提出了一些注重经
11、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指标,比如经济福利指标、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标(ISEW)、人文发展指数(HDI)、真实进步指数(GPI)、扩展的财富指标、真实储蓄率指标、生态足迹、国内发展指数(MDP)等。1973年诺德豪斯和托宾(Nordhaus and Tobin)提出“经济福利量(MEW)”主张将劳动保障、警察服务、卫生服务、道路维护和国防开支等从GDP中扣除,同时增加被忽略的家政劳动和社会义务等经济活动的价值。在国家层面上,最早调整国民经济核算方法以反映国家福利问题的是日本。1973年,日本基于诺德豪斯和托宾的指标提出“净国家福利”(Net National Welfare, NNW),该指标包
12、含了环境污染和交通事故的成本,而没有考虑对家庭劳动的估价。特别是,日本对水污染、空气污染和废物处理都有一定的标准,超过污染标准的,列出改善所需要的费用。人文发展指数(HDI,Human Development Index)是联合国专家在经济社会理事会的支持下经6年努力得出的研究成果,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UNDP)于1990年5月发表的第一份具有权威性的年度报告1990年人文发展报告中首先使用的一个发展尺度。人文发展的衡量以人生的三大要素为重点:即能过健康长寿的生活,有受教育的机会和拥有过上体面生活所需的资源。所以HDI的
13、计算中只取了其中四个作为代表性指标:国民平均预期寿命(代表寿命变量);成人识字率、综合入学率(代表知识变量);按购买力平价(PPP$)计算的人均GNP(代表收入变量或经济变量)。HDI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反映收入分配不公形成的两极分化对发展的负面影响;二是能体现财富的“破坏性”,如富裕导致的营养过剩与贫困导致的营养不良一样可以在HDI中的寿命变量上得以反映。HDI的主要缺点是它着重于现状的描述和对历史过程的时序分析,它无法对未来的发展态势进行有效的预测与把握。除外HDI仅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可持续性原则,还不能覆盖可持续发展如环境等方面的内涵。真实进步指数(GPI)和可持续经济福
14、利指数(ISEW)虽然是对社会政治测量方法的深入研究,但也考虑到了环境的成本。1989年戴尔和库伯(Herman Daly and John Cobb)提出的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ISEW),该指标考虑了社会因素所造成的成本损失,如财富分配不公,失业率,犯罪率对社会带来的危害,更明晰地区分经济活动中的成本与效益。1995年,美国的一个公共政策研究室“发展重定义组织”(Redefining Progress)所建立的真实进步指数(GPI)克服了GDP的缺陷,它包含了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账户,扩展了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框架,从而使GPI囊括了家庭和社区领域及自然环境的经济贡献和传统上所衡量的经济生产的
15、贡献。在GPI中特别考虑了社会成本和环境恶化和资源损耗的成本。1995年,世界银行首次公布了用“扩展的财富”指标作为衡量全球或区域发展的新指标。扩展的财富概念中包含了“自然资本”、“生产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四大组要素。“财富”的内涵不同于传统的含义,具有更为丰富的内容。专家公认“扩展的财富”比较客观、公正、科学地反映世界各地区发展的真实情况,为国家拥有的真实“财富”及其发展随时间的动态变化,提供了一种可比的统一尺度。1995年,世界银行在监测环境进展中提出了“真实储蓄” (genuine saving)的一套估算国家财富的方法,1997年在扩展衡量国家财富的手段中进一步作了介绍。
16、真实储蓄率为真实储蓄占GDP的百分比。真实储蓄率重点说明的是环境与经济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各种资本的数量变动,强调的是环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其核心是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1996年由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继承了PSR模型的基础上,根据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将其扩展到环境之外的社会、经济和制度问题,并将PSR模型中的“压力”一词改为“驱动力”,即DFSP(Driving Force-State-Response)模型,提出覆盖了社会、经济、环境、制度四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其中,社会类有反映消除贫困的指标、反映人口动态和可持续性的指标、反映促进教育、公众认识和培训指标、反映保护和增进人
17、类健康的指标、反映促进可持续人口居住发展的指标;经济类有反映加速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和相关国内政策的指标、反映消费方式的改变的指标、反映财政资源和机制的指标、反映环境完全的技术转移、合作和能力的建设的指标;环境类有反映淡水资源的质量保护与供给的指标、反映海洋、各种海域以及沿海地区的保护的指标、反映陆地资源的规划和管理的指标土地利用的变化、土地条件的变化、开放型地区自然资源管理、反映管理薄弱的生态系统的指标、反映管理薄弱生态系统:可持续山区发展的指标、反映促进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的指标、反映森林毁灭的治理的指标、反映生物多样化保护的指标、反映生物技术的环境完好管理的指标、反映大气层保护的指标、
18、反映固体废物和污染问题的环境无害管理的指标、反映有毒化学品环境无害管理的指标、反映有害废物环境无害管理的指标、反映放射性废物的安全和环境无害管理的指标;制度类有反映将环境与发展纳入决策过程的指标、反映可持续发展科学的指标、反映国际法律手段和机制的指标、反映决策信息的指标、反映主要团体的作用的指标。可见,该指标体系包括了可持续发展有关的所有指标,但各国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有差别,资料完备程度不同,所以它只是一个可以供参考的备选方案。1996年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威廉(William)及其博士生瓦克纳戈尔(Wackernagel) 提出生态足迹的概念和模型,它是对解决如何判定全人类是否生存于地球生
19、态系统承载力范围内问题的一种研究尝试。生态足迹用于衡量人类现在究竟消耗多少用于延续人类发展的自然资源。生态足迹模型主要用来计算在一定的人口与经济规模条件下,维持资源消费和废物消纳所必需的生物生产面积(Biologically productive area)。Wackernagel等于1997年在国家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 of Nations)的论文中应用生态足迹模型对世界上52个国家和地区的1997年生态足迹进行了实证计算研究。结果表明所计算的52国家和地区中的35个国家和地区存在生态赤字,只有12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均生态足迹低于全球人均生态承载力。在Wacker
20、nagel等的计算中,中国1997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为1.2hm2,而其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8hm2,人均生态赤字为0.4 hm2。就全球平均而言,1997年人均生态足迹为2.8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仅为2.3 hm2,若按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所建议的,留出12%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以保护地球生物多样性即保护地球上的其他3000万个物种的话,则全球实际人均生物生产面积仅为2.Ohm2。因此,1997年全球人均生态赤字为0.8hm2。所以人均2hm2的生物生产面积就是1997年全球人均生态承载力的底线。因此,从全球范围而言,人类的生态足迹己超过了全球生态承载力的30%
21、,人类现今的消费量已超出自然系统的再生产能力,即人类正在耗尽全球的自然资产存量。最近,在英国提出的国内发展指数(MDP)中也考虑了长期的环境损毁和自然资本贬值、社会和环境成本而耗费的开支等。它特别强调了环境指标,细化了污染指标和污染控制指标。在中国科学院的2004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也特别突出了环境,环境支持系统是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重要一部分。在已有的衡量社会发展的指标体系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必须考虑社会进步、生态环境和人文发展所付出的成本。已有的这些指标体系各具特点,有的偏重经济增长指标,有的偏重社会进步指标,有的偏重环境保护指标。循环经济追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
22、展,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依据它的指导原则实现对资源使用的减量化、产品的反复使用和废弃物的资源化,从而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循环过程。因此,循环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应体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三维统一,它与已有的衡量社会发展的指标必然有很密切的联系。2 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是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发展循环经济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全新模式和基本途径。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一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从而使得所有的原料和能源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因此,发展循环经济使得全社会降低了资源的消耗
23、、解决资源短缺的矛盾。正是由于循环经济是以环境友好、保护生态和最有效地利用资源为特征,它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提高了经济运行的质量。可以说,发展循环经济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扩大了就业,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共赢。从这些方面看,可以得出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途径。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成,必须建起政府大力推动、市场有效驱动、公众自觉参与的机制,必须要求各级人大和政府加强对循环经济的宏观指导,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纳入政府政绩考核。改变原有的单一对GDP增长数量和增长速度的追求,更注重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协调,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市循环经济评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循环 经济评价 指标体系 设计 先生 1007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