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计算机组成原理.doc





《微型计算机组成原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型计算机组成原理.doc(5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微型计算机组成原理.精品文档.实验指导书2009.9目 录第一章 计算机的诞生及基本组成第二章 BIOS(基本输入输出系统)设置程序第三章 微机的组装第四章 硬盘复制备份工具Norton Ghost第一章 计算机的诞生及基本组成第一节 ENIAC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称为ENIAC(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的简称,英文全称为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它于1946年2月15日在美国宣告诞生。研制电子计算机的想法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行期间。当时为了给美国军械试验提供准
2、确而及时的弹道火力表,迫切需要有一种高速的计算工具。因此在美国军方的大力支持下,美国陆军军械部在马里兰州的阿伯丁设立了“弹道研究实验室”。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于1943年开始研制,参加研制工作的是以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电机工程学院的莫西利和埃克特为首的研制小组。在研制中期,当时任弹道研究所顾问、正在参加美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工作的数学家冯诺依曼(vn weumann,美籍匈牙利人)带着原子弹研制过程中遇到的大量计算问题,在研制过程中期加入了研制小组。他对计算机的许多关键性问题的解决作出了重要贡献,给出了一个全新的程序存储的通用计算机方案EDVAC,从而保证了计算机的顺利问世。目前大部分
3、计算机的设计思路还是在这个基础之上,也就是所谓“冯诺依曼计算机构架”。ENIAC采用电子管作为基本电子元件。足足有18800个电子管,而每个电子管大约有一个普通家用25瓦灯泡那么大!这样ENIAC就有了8英尺高(约244米)、3英尺宽、100英尺长(约用48米)的身躯,重达30吨,耗电140千瓦。ENIAC这个庞然大物能每秒能进行5000次加法运算(据测算,人最快的运算速度每秒仅 5次加法运算),它还能进行平方和立方运算,计算正弦和余弦等三角函数的值及其它一些更复杂的运算。虽然ENIAC体积庞大,耗电惊人,运算速度不过几千次(现在的超级计算机的速度最快每秒运算达万亿次!),但它比当时已有的计算
4、装置要快1000倍,而且还有按事先编好的程序自动执行算术运算、逻辑运算和存储数据的功能。ENIAC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从此科学计算的大门也被打开了。由于当时冯诺依曼正参与原子弹的研制工作,他是带着原子弹研制过程中遇到的大量计算问题加入到计算机的研制工作中来的。因此可以说,ENIAC为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的诞生也出了不少力。自第一台计算机问世以后,越来越多的高性能计算机被研制出来。计算机已从第一代发展到了第四代,目前正在向第五代、第六代智能化计算机发展。像最初制造出来的ENIAC一样,许多高性能的计算机总是在为尖端和常规武器、特别是核武器的研制服务。冯诺依曼构架计算机示意图1.运算器 运算器又
5、称算术逻辑单元(Arithmetic Logic Unit简称ALU)。它是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的部件,包括算术运算(加、减、乘、除等)和逻辑运算(与、或、非、异或、比较等)。 2.控制器 控制器负责从存储器中取出指令,并对指令进行译码;根据指令的要求,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负责向其它各部件发出控制信号,保证各部件协调一致地工作,一步一步地完成各种操作。控制器主要由指令寄存器、译码器、程序计数器、操作控制器等组成。 硬件系统的核心是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简称 CPU)。它主要由控制器、运算器等组成,并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或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工艺制成的芯片,又称
6、微处理器芯片。 3.存储器 存储器是计算机记忆或暂存数据的部件。计算机中的全部信息,包括原始的输入数据。经过初步加工的中间数据以及最后处理完成的有用信息都存放在存储器中。而且,指挥计算机运行的各种程序,即规定对输入数据如何进行加工处理的一系列指令也都存放在存储器中。存储器分为内存储器(内存)和外存储器(外存)两种。 4.输入设备 输入设备是给计算机输入信息的设备。它是重要的人机接口,负责将输入的信息(包括数据和指令)转换成计算机能识别的二进制代码,送入存储器保存。 5.输出设备 输出设备是输出计算机处理结果的设备。在大多数情况下,它将这些结果转换成便于人们识别的形式。第二节:微型计算机系统的三
7、个层次:微处理器 微型计算机 微型计算机系统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微处理器存储器I/O接口总线 硬 件软 件软 件微 型计算机系 统微 型计算机外 设ALU寄存器控制部件键盘、鼠标显示器软驱、硬盘、光驱 打印机、扫描仪存储器I/O接口输入设备I/O接口数据总线 DB控制总线 CB地址总线 AB输出设备CPU各部件通过总线连接,总线连接多个功能部件的一组公共信号线微型计算机的结构地址总线AB:用来传送CPU输出的地址信号,确定被访问的存储单元、I/O端口。地址总线的条数决定微处理器的寻址能力。数据总线DB:用来在CPU与存储器、I/O接口之间进行数据传送,数据总线的条数决定微处理器一次最多可以传送的数
8、据宽度。控制总线CB:用来传送各种控制信号。微型计算机主机的组成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大部分组成第三节 微处理器(CPU)的发展和组成1971年1977年是微处理器发展的早期阶段:1971年:Intel 4004,是世界上第一片单片4位微处理器,寻址空间为4096个半字节, 指令系统包括45条指令。1972年:Intel 8008,是世界上第一片8位微处理器。8008采用了10mm生产工艺,集成度为3500个晶体管,工作频率为200KHz。1974年:Intel 8080采用了6mm生产工艺,集成度为6000个晶体管,主频为2MHz。1975年4月,MITS公司推出了以
9、8080为CPU的世界上第一台个人计算机Altair 8800。值得一提的是,Altair 8800的BASIC语言解释器是Bill Gates编写的。1976年: Intel 8080 Intel公司生产的最后一种8位通用微处理器,8085的工作频率提高到5MHz,指令系统的指令数上升到246条。u X86系列微型计算机的发展第一代:8086/8088(1978年-1981年)1978年-8086采用了3mm工艺,集成了29,000个晶体管,工作频率为4.77 MHz。它的寄存器和数据总线均为16位,地址总线为20位,从而使寻址空间达1MB。同时,CPU的内部结构也有很大的改进,采用了流水线
10、结构,并设置了6字节的指令预取队列。1979年-8088除了它的数据总线为8位以外,其余均与8086相同。8088采用8位数据总线是为了利用当时现有的8位设备控制芯片。由于8088内部支持16位运算,而与I/O之间传输为8位,故8088称为准16位微处理器。1981年8月IBM公司推出以8088为CPU的世界上第一台16位微型计算机IBM 5150 Personal Computer,即著名的IMB PC。第二代:80286(1982年-1984年)采用1.5mm工艺,集成了134,000个晶体管,工作频率为6MHz。80286的数据总线仍然为16位,但是地址总线增加到24位,使存储器寻址空间
11、达到16MB。1985年IBM公司推出以80286为CPU的微型计算机IBM PC/AT,并制定了一个新的开放系统总线结构,这就是的工业标准结构(ISA)。该结构提供了一个16位、高性能的I/O扩展总线。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80286一直是微型计算机的主流CPU。在这一时期,还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芯片组(chipsets)。第三代:80386(1985年-1988年)第一个实用的32位微处理器,采用了1.5mm工艺,集成了275,000个晶体管,工作频率达到16MHz。80386的内部寄存器、数据总线和地址总线都是32位的。通过32位的地址总线,80386的可寻址空间达到4GB。这时由32
12、位微处理器组成的微型计算机已经达到超级小型机的水平。80386的其他一些版本:80386SX,包含16位数据总线和24位地址总线,寻址空间为16MB;80386SL80386SLC,包含 l6位数据总线和25位地址总线,寻址空间为32MB。由于这些微处理器与I/O之间传输为16位,故也称为准32位微处理器。第四代:80486(1989年-1992年)采用1mm工艺,集成了120万个晶体管,工作频率为25MHz。80486微处理器由三个部件组成:一个80386体系结构的主处理器,一个与80387相兼容的数学协处理器和一个8KB容量的高速缓冲存储器。80486把80386的内部结构做了修改,大约有
13、一半的指令在一个时钟周期内完成,而不是原来的两个,这样80486的处理速度一般比80386快2到3倍。Intel公司还生产过80486的其他一些版本:80486SX,工作频率20MHz,不包含数学协处理器;80486DX2,采用双倍时钟,内部执行速度达到66MHZ,内存存取速度为33MHz;80486DX4,采用三倍时钟,内部执行速度达到100MHZ,内存存取速度为33MHz。第五代:Pentium(1993年-1997年)Pentium处理器的发展分成三代第一代Pentium处理器(以P5代称,1993年)采用0.8mm工艺技术,集成了310万个晶体管,工作频率为60MHz/66MHz。第二
14、代Pentium处理器(以P54C代称,1994年)采用0.6mm工艺,工作频率为90MHz/100MHz。第三代Pentium MMX(以P55C代称1997年)增加了57条多媒体指令在体系结构上, Pentium在内核中采用了RISC技术,可以说它是CISC和RISC技术相结合的产物。第六代:P6(1996-至今)。Pentium Pro、Pentium II、Pentium III、Pentium 采用0.6 mm -0.18mm工艺,集成度550万-1. 2亿晶体管,时钟频率166MHz-3.2GHz,采用二级高速缓存,2级超标量流水线结构,一个时钟周期可以执行3条指令。第七代:未来-
15、64位Mecerd(P7)以及双核CPU发展趋势。微处理器是微型计算机硬件系统中的核心部件,它有运算器、控制器、数据和地址缓冲器四大部分组成,而每部分又各由一些基本部件组成。现在的Pentium系列CPU核心部件结构与它相同。下图为 8086微处理器的内部结构。56第四节 外部设备计算机能连接大量的外部设备,除外存储器:软盘、硬盘、光盘、U盘外,最主要的输入设备有键盘和鼠标,输出设备有显示器和打印机。特别是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e,CAM)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外部设备的品种大大增加
16、,例如绘图机、扫描仪、摄像头、照片输出机、数码照相机、声卡、音响等等。键盘: 大家对键盘都不陌生,只简单作一些介绍。键盘是最常用也是最主要的输入设备,通过键盘,可以将英文字母、数字、标点符号等输入到计算机中,从而向计算机发出命令、输入数据等。自IBM PC推出以来,键盘经历了83键、84键和101/102键,Windows95面世后,在101键盘的基础上改进成了104/105键盘,增加了两个Windows 按键。 为了使人操作电脑更舒适,于是出现人体键盘,键盘的形状非常符合两手的摆放姿势,操作起来就特别的轻松。鼠标:首先应用于苹果电脑。随着Windows操作系统的流行,鼠标变成了必需品,更有些
17、软件必须要安装鼠标才能运行,简直是无鼠寸步难行。鼠标结构:从系统内部来讲,鼠标有两种类型:PS/2型鼠标和串行鼠标,比较常见的是串行鼠标。串行鼠标利用串行口,在电脑上为COM1或COM2。PS/2鼠标使用一个6芯的圆形接口,它需要主板提供一个PS/2的端口。从鼠标的构造来讲,有机械式和光电式。 打开鼠标后,我们可以看到机械鼠标的结构:鼠标内有一个圆的实心的橡皮球,在它的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各有一个转轮和它相接触,这两个转轮各连接着一个光栅轮,光栅轮的两侧各有一个发光二级管和光敏三极管。当鼠标移动时,橡皮球滚动,并带动两个飞轮转动,光敏三级管便感受到光线的变化,并把信号传输到鼠标内的控制芯片,再由
18、芯片将鼠标的变化数据传给电脑。此时屏幕上的鼠标箭头就开始移动了。其它的鼠标:跟踪球(轨迹球)实际上是一个倒过来的机械鼠标,工作原理也是类似的。其球座固定不动,直接用手拨动轨迹球来向电脑发号施令,控制鼠标的箭头在屏幕上移动。有的跟踪球干脆就和键盘合成在一起。无线遥控式鼠标:可以分为两种:红外无线型鼠标和电波无线型鼠标。红外无线型鼠标一定要对准红外线发射器后才可以活动自如,否则就没有反应;相反,电波无线型鼠标可以随时随地传信息。Net Mouse网络鼠标 随着Internet的发展,Net Mouse应运而生。最先是微软先声夺人,出售这种便于浏览网页的鼠标,它在原有两键鼠标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滚轮键
19、。安装相应的驱动程序后,它会令您在网上冲浪时更加舒适,如果您使用Windows 2000的话,驱动程序也可以不用安装。它拥有特殊的滑动和放大功能,手指轻滑动滚轮就可以使网页上下翻动。声卡:是多媒体电脑的主要部件之一,它包含记录和播放声音所需的硬件。声卡的种类很多,功能也不完全相同,但它们有一些共同的基本功能:能录制话音(声音)和音乐,能选择以单声道或双声道录音,并且能控制采样速率。声卡上有数模转换芯片(DAC),用来把数字化的声音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同时还有模数转换芯片(ADC),用来把模拟声音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声卡上有音乐数字接口(MIDI),能使用MIDI乐器,诸如钢琴键、合成器和其它M
20、IDI设备。声卡有声音混合功能,允许控制声源和音频信号的大小。好的声卡能对低音部分和高音部分进行控制。声卡上还有一个或几个CD 音频输入接口,用以接收CD-ROM的声音采集信号。显示器:显示器是计算机的主要输出设备。按照显示器的显示管分类 分为传统的显示器,也就采用电子枪产生图像的CRT(cathode-ray-tube阴极显示管)显示器和液晶显示器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按显示色彩分类分为单色显示器和彩色显示器;单色显示器已经成为历史。按显示屏幕大小分类 以英寸单位(1英寸=2.54cm),通常有14寸、15寸、17寸和20寸,或者更大。按显示器屏幕的分类早期
21、14寸的显示屏幕多是球面的,就好像屏幕是从一个球体上切下来的一块,图像在屏幕的边缘就会变形,现在已被淘汰。现显示器大部分采用平面直角,图像十分的逼真,还有一部分显示器采用柱面显示管,屏幕的表面就象一个巨大圆柱体的一部分,看上去立体感比较强,可视面积也比较大。在VGA显示器出现之前,曾有过CGA、EGA等类型的显示器,它们采用数字系统,显示的颜色种类很有限,分辨率也较低。现在普遍使用SVGA显示器,采用模拟系统,分辨率和显示的颜色种类大大提高。显示器原理 显示器的显示系统和电视机类似,主要部件是显像管 (电子枪)。在彩色显示器中,通常是3个电子枪,索尼Trinitron的三个电子枪在一起,也称为
22、单枪。显示管的屏幕上涂有一层荧光粉,电子枪发射出的电子击打在屏幕上,使被击打位置的荧光粉发光,从而产生了图像,每一个发光点又由“红”“绿”“蓝”三个小的发光点组成,这个发光点也就是一个象素。由于电子束是分为三条的,它们分别射向屏幕上的这三种不同的发光小点,从而在屏幕上出现绚丽多彩的画面。显示器显示画面是由显示卡来控制的。显示卡(有时简称显卡)必须与显示器相配,按总线类型可分为ISA显卡、EISA显卡、VISA显卡和PCI显卡,它们决定了显示卡和主机交换数据用的总线的宽度,PCI总线的宽度为64位,交换数据的速度也就最快,目前流行的都是PCI总线的显示卡。 显示面积显示面积指显像管的可见部分的面
23、积。显像管的大小通常以对角线的长度来衡量,以英寸单位(1英寸=2.54cm),常见的有14英寸、15英寸、17英寸、20英寸几种。显示面积都会小于显示管的大小。显示面积用长与高的乘积来表示,通常人们也用屏幕可见部分的对角线长度来表示,比如15英寸显示器的显示面积一般是13.5英寸,这会因显示器的品牌不同略有差异,比较好的15寸显示器的显示面积可以达到13.8英寸。很显然,显示面积越大越好,但这意味着价格的大幅上升。 液晶显示器在个人计算机方面的应用,最早应该算是笔记本电脑了,这种显示器体积小,耗电量也特别低,不过价格就比较高了,现在液晶显示器也大量应用在了手持电脑和台式PC上了。液晶显示器又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微型计算机 组成 原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