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doc





《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doc(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精品文档.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一、心律失常的定义正常节律:起源于窦房结(SAN);频率在60-100次/分;RR间期变异100次/分) 窦性心动过缓(0.12s)2.被动性异位心搏(逸搏)及异位心律(逸搏心律):被动异位心搏及被动性异位心律指SAN自律性降低或功能衰竭,不能以正常频率按时地产生冲动,或产生的冲动不能外传时,自律性较低的次级起搏点(房室结、AVN)或三级起搏点(心室内的传导系统)起而代之,对心脏有保护作用。异位起搏点于AVN者,称房室交界性逸搏或心律;起源于心室内传导系统者,称为室性逸搏或心律。分类:2.1 逸
2、搏 被动发出1-2个激动,特征:过迟发生;非窦P所生(P-R间期0.11s);心室波形(QRS波)可宽大畸形或正常,视逸搏发生部位在心室还是在房室交界处而定。2.2 逸搏性心律 连续发生3个以上的激动,如第度房室传导阻滞(AVB)引起的室性被动性心律,特征:HR40次/分;P与QRS无固定关系; 起源于房室束分叉以上,QRS无畸形,起源于分叉以下者,QRS波宽大畸形。产生原因:SAN受抑制(如迷走神经兴奋)或激动下传受阻(如AVB),潜在起搏点被动发出激动。3.主动性异位心搏(期前收缩)与主动性异位心律:3.1 期前收缩 指SAN以下的异位起搏点自律性增强,抢先发出一或二次激动。原因:异位节律
3、点有传入阻滞;异位节律点兴奋性升高;SAN对异位节律点的抑制失效(超速抑制不起作用)。根据异位起搏点部位的不同,将期前收缩分为房性、房室交界性和室性期前收缩。3.2 非阵发性心动过速 发作和终止都是逐渐的,不是突发突止的,它由异位节律点增速引起。3.2.1 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加速的室性自搏心律)为连续3个或3个以上的宽大畸形QRS波,心率为100次/分,可能有心室夺获,室性融合波(在异位室率0.10s者为房性,反之,逆P,P-RSAN频率。干扰性AV脱节与AVB区别:干扰性AV脱节P波数R波数共同点:心房、心室节律分别由两个节律点控制;R-R间期与P-P间期规则,互不相关。2.2 单纯传导
4、失常2.2.1 按阻滞程度和性质有传导减慢、传导速度不一致(不均匀性传导)、递减传导和部分或完全传导阻滞等。递减传导不均匀传导(传导速度不一致)隐匿性传导(常发生于AVN区)2.2.2 按阻滞部位分窦房结传导阻滞、心房内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最常见)、心室内传导阻滞产生原因:MP减小、膜反应性降低、不应期延长和快反应细胞变成慢反应细胞等,当心肌细胞受损、炎症、缺血和低氧时均可发生上述变化。第一度房室传导阻滞(IAVB)特征:房室传导时间延长;心房冲动能全部传入心室。PR间期超过正常最高限度(正常PR间期的长短与心率、年龄有关),一般0.20秒。第二度房室传导阻滞(IIAVB)特征:部分心房激
5、动不能传至心室,但仍有部分能够传入心室使之兴奋.IIAVB 一型莫氏I型AVN阻滞。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脱落一个R波后,PR间期缩短,继之又延长,周而复始。IIAVB 二型莫氏II型结下阻滞。规律的窦性PP中,突然有一长间歇与短PP成倍数关系。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IIIAVB)特征:心房冲动均不能传至心室,P波和R波无固定关系,并有各自频率1、PP间期相等,RR间期相等.2、P与R无固定时间关系(PR间期不等).3、心房率快于心室率. 4、QRS正常,表示心室起搏点在交界区;QRS增宽变形,表示起搏点在心室。3. 单向阻滞与折返3.1 单向阻滞定义:冲动可向一个方向传导,但向另一方向传导受阻
6、,在钠泵活性降低或局部缺血造成膜电位下降,冲动传导这些散在缺血灶或病灶时,冲动传导减慢,当传导速度过小时,冲动不能向前扩布,形成单向阻滞。机制:不对称损伤,膜电位高低不一;不同步性复极,造成膜电位不匀称。病理学意义:单向阻滞是形成折返激动、行心律和反复心律等的基础。3.2 折返兴奋冲动通道单向阻滞区后,逆传到兴奋起始部位时,该处不应期已经过去,可以再次产生兴奋(折返激动)。从原先兴奋到再次兴奋的传导途径称为折返环路。这种环路属于功能性折返环路,另一种为解剖性环行通路,心脏中存在冲动折返环路的形态学基础。3.2.1 产生折返条件 单向阻滞或不应期参差不齐;不应期短;传导速度慢;传导速度慢;传导途
7、径长。后三者使折返环路内兴奋的传导时间大于兴奋性的恢复时间,导致兴奋在环路内折返。3.2.2 折返的分类按性状分:规律性折返:折返环路相对稳定,可形成房、室期前兴奋和心动过速散乱性折返:兴奋在不断变化其折返部位和范围,由于细胞群间兴奋得电异常造成,参与心房纤颤的形成。按部位分:浦肯野纤维:心室肌折返;在SAN附近的心房肌,围绕腔静脉而形成环形的心房肌,可形成心房纤颤与心房扑动的折返激动;房室结兴奋折返:折返环路时心房-AVN-心房;房室旁路折返:环路是心房-AVN-心室-房室旁路-心房心室内束支折返;三层心肌之间折返:由于M细胞的APD长于心外膜和心内膜下心肌的APD,M细胞层容易形成功能性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心律失常 发生 机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