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病科专科技术及特色疗法.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心病科专科技术及特色疗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病科专科技术及特色疗法.doc(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心病科专科技术及特色疗法.精品文档.心病科专科技术及特色疗法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 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 1. 进针法 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 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提
2、捏进针法: 用左手拇、 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 右手持针, 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2. 进针角度和深度 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 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 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 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
3、龄、病情及针 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 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3. 行针基本手法 3.1 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 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3.2 捻转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大幅度捻转,幅度愈大,频 率愈快,刺激量也就愈大。当针刺部位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时,术者手下
4、 也会有沉、紧、涩的感觉,即为“得气”,说明针刺起到了作用。 4. 补泻手法 4.1 补法:进针慢而浅,提插轻,捻转幅度小,留针后不捻转,出针后多揉 按针孔。多用于虚证。 4.2 泻法:进针快而深,提插重,捻转幅度大,留针时间长,并反复捻转, 出针后不按针孔。多用于实证。 4.3 平补平泻法:进针深浅适中,刺激强度适宜,提插和捻转的幅度中等, 进针和出针用力均匀。适用于一般患者。 【操作程序】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 3. 选好腧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有无感觉。 4. 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腧穴深浅和患者胖瘦,
5、选取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 针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或带钩,术者消毒手指。 5. 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正确进针。 6. 当刺入一定深度时,患者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或向远处传导, 即为“得气”。得气后调节针感,一般留针1020分钟。 7. 在针刺及留针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晕针、滯针等情况。如出现意外, 紧急处理。 8. 起针:一般用左手拇(食)指端按压在针孔周围皮肤处,右手持针柄慢 慢捻动将针尖退至皮下, 迅速拔出, 随即用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 防止出血。 最后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9. 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整理床铺。 10.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6、 【注意事项】 1. 患者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对身体瘦 弱,气虚血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应尽量选用卧位。 2. 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3. 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4. 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肿大、肺 气肿患者更应注意。如刺胸、背、腋、胁、缺盆等部位的腧穴,若直刺过深,都 有伤及肺脏的可能,使空气进入胸腔,导致创伤性气胸,轻者出现胸痛、胸闷、 心慌、呼吸不畅;甚则呼吸困难,唇甲发绀、出汗、血压下降等症。因此,医者 在进行针刺过程中精神必须高度集中,令患者选择适当的体
7、位,严格掌握进针的 深度、角度,以防止事故的发生。5. 针刺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 的角度,更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 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6. 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也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 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的事故。 二、穴位注射操作规范 【目的】 穴位注射法是用注射器的针头代为针具刺人穴位, 在得气后注入药液来治疗疾病 的方法。 它是把针刺与药理及药水等对穴位的渗透刺激作用结合在一起发挥综合 效能,故对某些疾病能提高疗效。【用具及常用药液】 1 用具使用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根据药物
8、的剂量大小和针刺的深度选 用不同的注射器和针头。常用的注射器规格为 1 毫升、2 毫升、5 毫升、10 毫升、 20 毫升;常用的针头为 5-7 号普通注射针头,牙科用 5 号长针头,以及封闭用 的长针头。 2常用药物 凡是可供肌肉注射用的药物,都可供穴位注射用。常用的药 物有以下 3 类: (1)中草药制剂:复方当归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生脉注射液、人参注射液等; (2)维生素类制剂:维生素 Bl 注射液、维生素 B6 注射液、维生素 B12 注射液、 维生素 C 注射液;(3)其他常用药:5-10葡萄糖注射液、09生理盐水、 注射用水、三磷酸腺苷等。 3.穴位的选择 一般可根据针灸治疗时的
9、处方原则辨证取穴;也可结合经络、经穴的触诊法 选取阳性反应点进行治疗;软组织损伤者先取最明显的压痛点。选穴宜精练,以 1-2 个穴位为妥, 最多不超过 4 个穴位, 并宜选用肌肉丰满的部位进行穴位注射。 【操作方法】 1操作程序 根据所选穴位处方选取舒适、持久的体位,按注射药量的不 同选用注射器和针头。 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无痛快速进针法将针刺人皮下组 织,然后慢慢推进或上下提插,探得酸胀等“得气”感应后,回抽一下,如无回 血,即可将药物注入。一般疾病用 中等速度推人药液;慢性病或体弱者用轻刺激,将药液缓慢推人;急性病或体强 者,可用强刺激,快速推人药液。如需注入药液较多时,可由深至浅,边推
10、药液 边退针,或将注射针头向几个方向刺人注射药液。 2注射剂量 穴位注射的用药剂量决定于注射部位及药物的性质和浓度。 作小剂量注射时,可用原药物常规剂量的 15-12。一般以穴位部位来分,头 面部可注射 0305 毫升,耳穴可注射 01 毫升,四肢部可注射 05-2 毫 升,胸背部可注射 05-1 毫升,腰臀部可注射 2-5 毫升或 5-10葡萄糖注射 液 1020 毫升。 3疗程 急症每日 1-2 次,慢性病一般每日或隔日 1 次,6-10 次为 1 疗 程。反应强烈者,可隔 2-3 日 1 次,穴位可左右交替使用。每疗程间可休息 3 5 日。 【适用范围】 穴位注射法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凡
11、是针灸的适应症大部分都可用本法治疗,本科主要用于治疗失眠、心悸、心绞痛、高血压、眩晕、哮喘等。 【注意事项】 1 治疗时应对患者说明治疗的特点和注射后的正常反应,如注射后局部可 能有酸胀感,48 小时内局部有轻度不适,有时持续时间较长,但一般不超过 1 日。如因消毒不严而引起局部红肿、发热等,应及时处理。 2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3注意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剂量、配伍禁忌、副作用、过敏反应、药 物的有效期、药物有无沉淀变质等情况。 4应注意穴位注射法避开神经干,以免损伤神经。 5年老、体弱者,选穴宜少,药液剂量应酌减。 三、敷药(敷贴)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敷药法是将药物敷布于患处或穴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心病 专科 技术 特色 疗法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