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免疫学.doc





《微生物免疫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免疫学.doc(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微生物免疫学.精品文档.1.免疫: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2.白细胞分化抗原:主要指造血干c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各个谱系分化不同阶段,以及成熟细胞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分子。3.抗原提呈细胞:是指能够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T淋巴c的一类细胞,在机体的免疫识别、免疫应答与免疫调节中起重要作用。4.超敏反应:是指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的异常适应性免疫应答。5.肿瘤相关性抗原:(TAA)是指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组织均可表达的抗原,只是其含量在细胞癌变时明显增高。6.表位:抗原分子中
2、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称为抗原表位,又称抗原决定簇。7.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编码产物是抗原提呈和T细胞活化的关键分子,在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中起重要作用。器官移植中MHC是决定个体间组织相容性的主要基因,参与移植物排斥。8.免疫耐受:这种在对抗原特异应答的T细胞与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不能被激活,不能产生特异免疫效应细胞及(或)特异性抗体,从而不能执行正免疫应答的现象,称为免疫耐受。融合而成,而每个B细胞克隆仅识别一种抗原表位,故经筛选和克隆后的杂交瘤细胞仅能合成及分泌一种均一的抗体,即为单克隆抗体。 9.单克隆抗体(mAb) :由于每个杂交瘤
3、细胞由一个B细胞10.人工自动免疫:是指采用人工免疫的方法将疫苗、类毒素和菌苗等免疫原接种至人体,使宿主自身的免疫系统产生对于相关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11.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人T细胞表面上的一种糖蛋白。在T细胞抗原识别方面起关键作用,分为类、类和类组织相容性抗原。通常非活化T细胞只表达HLA类抗原,活化的T细胞同时表达HLA和HLA类抗原。12.补体系统:包括30余种作分,是广泛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是一个具有精密调控机制的蛋白质反应系统。(由近40种可溶性蛋白和膜结合蛋白组成的多分子系统,称为补体系统。)13.免疫原性:即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诱导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
4、胞的能力。 1.简述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和主要生物学功能。3答:免疫球蛋白(Ig):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这类球蛋白过去也称为球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液和其他分泌液中,也可作为抗原识别受体存在于B细胞膜上。1)Ig基本结构:由两条相同的重链和两条相同的轻链通过链间二硫键连接而成的对称四肽链结构。四条肽链排列形似“Y”分子,称为Ig分子的单体。2)主要生物学功能:免疫球蛋白V区和C区的功能各异:V区主要功能是特异性接合抗原,从而中和毒性、阻断病原入侵;C区则在V区与特异性抗原结合后,通过激活补体及与靶细胞表面Fc受体接合,发挥调理作用、ADCC效应、介导超敏反应和穿越胎盘等作用
5、。3.简述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答:抗原进入外环境,被吞噬细胞吞噬,露出特异性抗原。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刺激B细胞,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分泌抗体。有部分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分泌抗体。在二次免疫时,抗原直接刺激浆细胞,产生抗体。 4.简述青霉素引起全身过敏性休克的作用机制。180 答:青霉素具有抗原表位,本身无免疫原性,但其降解产物青霉素噻唑醛酸或青霉烯酸,与体内组织蛋白共价结合后,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IgE抗体,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致敏。当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时,青霉噻唑醛酸或青霉烯酸蛋白可通过交联结合靶细胞表面特异性IgE分子而触发过敏反应,重者可发生过敏
6、性休克甚至死亡。青霉素制剂在弱碱性溶液中易形成青霉烯酸,因此使用青霉素时应临用前配制,放置2h后不宜使用。临床发现少数人在初次注射青霉素时也可发生过敏性休克,这可能与其曾经使用过被青霉素污染的注射器等医疗器械,或吸入空气中青霉素孢子而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有关。.简述T细胞5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的过程。答: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也称细胞免疫应答。细胞免疫应答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T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阶段;T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阶段;效应性T细胞的产生及效应阶段。1.条件致病菌:有些细菌在正常情况下并不致病,当在某些条件改变的特殊机会下可以致病,这类菌称为条件致病菌。2.顿挫感染:病
7、毒进入宿主细胞后,如细胞不能为病毒增殖提供所需要的酶、能量及必要的成分,则病毒就不能合成本身的成分,或者虽合成部分或合成全部病毒成分,但不能组装和释放出有感染性病毒颗粒,称为顿挫感染。3.干扰现象: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称为干扰现象。4.脓毒血症:指化脓性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至宿主体内的其他组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5.败血症:致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性中毒症状。6.菌血症:致病菌由局部侵入血流后,但未在血流中生长繁殖,只是短暂的一过性通过血循环到达体内适宜部位后再进行繁殖而致病。7.转化:
8、是供菌裂解释放的DNA片段被受菌直接摄取,使受菌获得新的性状。8.接合: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遗传物质从供菌转给受菌的方式称为接合。9.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灭细菌芽孢。病毒和霉菌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10.消毒: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并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孢或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11.传染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是个体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与病原体及其产物等抗原分子接触后产生一系列免疫防御功能。12.Dane颗粒:是一种结构完整、有感染性的HBV颗粒,存在与HBV感染者的血液中。1970年Dane用电镜首次观察到,故命名为Dane颗粒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微生物 免疫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