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遗传复习.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微生物遗传复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遗传复习.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微生物遗传复习.精品文档.Ames试验 原理:鼠伤寒沙门氏菌的组氨酸营养缺陷型菌株,在含微量组氨酸的培养基中,除极少数自发回复突变细胞外,只能分裂几次,形成显微镜下才可见的 微菌落。 受诱变剂作用后,大量细胞回复突变,自行合成组氨酸,发育成肉眼可见的菌落。菌株鉴定:用于测试的菌株,需经基因型和生物学性状鉴定,符合要求才能投入使用。 鉴定项目:脂多糖屏障丢失;R因子;紫外线损伤修复缺陷;自发回变;回变特性1.脂多糖屏障丢失(rfa)用滤纸浸染结晶紫溶液,贴放在平板上与各接种平行线垂直相交,培养24h后观察结果。2.R因子用滤纸条浸湿氨苄青霉素钠
2、溶液,贴放在平板上,再另用滤纸条浸湿四环素溶液后贴放于划线接种的平板上。3. 紫外线损伤修复缺陷(uvrB)划线接种后,一半接种线用黑玻璃遮盖,另一半暴露于紫外光下8sec,然后盖好皿盖并用黑纸包裹平皿,防止可见光修复作用。培养同上。4. 自发回变预先制备底平板;向灭菌并在水浴内保温45的上层软琼脂中注入0.1ml菌液;混匀后倾于底平板上并铺平。平皿倒置于37温箱培养48h。5. 回变特性诊断性试验上层软琼脂中除菌液外,还注入已知阳性物之溶液,需活化系统者并加入S9mix,余同上。 组氨酸营养缺陷型由自发回变即可知。目前推荐使用的一套菌株是TA97、TA98、TA100和TA102。鉴定前先进
3、行增菌培养。为鉴定结果可靠,需同时培养野生型TV菌株,作为测试菌基因型之对照。三、 试验方法1.斑点试验1).吸取菌液0.1ml,注入融化并保温45左右的上层软琼脂中混匀,倾于平板上,铺平冷凝。2).用纸片浸湿受试物溶液,或直接取固态受试物,贴放于上层培养基的表面,做溶剂对照和阳性对照。在纸片外围长出密集菌落圈,为阳性;菌落散布,密度与自发回变相似,为阴性。 2.平板掺入试验1).将样液和测试菌液均加入上层软琼脂中,混匀后迅速倒平板。2).同时做阴性和阳性对照,每种处理做3个平行。试样通常设4个5个剂量。同一剂量各皿回变菌落均数与各阴性对照皿自发回变菌落均数之比,为致变比(MR)。MR值2,且
4、有剂量-反应关系,背景正常,则判为致突变阳性。四、应用1斑点试验只局限于能在琼脂上扩散的化学物质,适用于快速筛选大量受试化合物。 2平板掺入试验可定量测试样品致突变性的强弱。此法较敏感,获阳性结果所需的剂量较低。 3致变作用迟缓或有抑菌作用的试样,培养时间延长至72h。 4挥发性液体和气体试样,可用干燥器内试验法测试。 5目前,Ames试验作为检测环境诱变剂的一组试验中的首选试验,广泛应用于致突变化学物的初筛端粒酶如何保护染色体的-端粒酶解决末端丢失问题的原因 真核生物线性DNA的复制始于内部起始点,以短链RNA分子作引物,沿5 3方向延伸互补链。其中,前导链连续合成,后随链先分段沿5 3方向
5、合成冈崎片段 ,然后切去各段引物,再由DNA 连接酶将冈崎片段连接成完整的DNA链。分析上 述过程时不难发现,由于DNA聚合酶不能催化 DNA链3 5方向的延伸,子代DNA链5端的引 物被切去后会留下一段空隙,导致子代DNA分子上 有一段不完整的5末端,DNA链也会随着不断的复制而逐渐缩短。 端粒酶是一种能将真核生物染色体末端DNA端粒DNA加以延伸的酶它是一种核酸蛋白质复合物目前认为端粒酶是由端粒酶RNA组分(telomer2Lse RNA,TR),端粒酶相关蛋白和端粒酶催化亚基三部分组成的蛋自质复合物 p123和EST2蛋白上的逆转录酶基序对于端粒酶催 化延伸端粒至关重要,说明端粒酶是一种
6、特殊类型 的逆转录酶,其能以自身含有的RNA为模板,延伸 染色体的端粒,保证染色体末端复制的完整。 端粒酶催化端粒延伸模型 嗜热四膜虫端粒G链上带有一个13个碱基的悬突(0velllng) (1)端粒酶识别端粒底物末端的TTGGGG重复序列,并与端粒 酶RNA上的5-CAACCCCAA-3 7模板序列配对;(2)合成TrG序 列;(3)端粒酶移位使末端的TrGGGGTIV,重新与模板序列配 对;(4)继续延伸端粒,复制模板序列完成TTGGGGTrG序列的 合成。能沿 3硝方向先将G链延长,再以此为模板合成互补 的c链,这样就保证了子代DNA链5端的完整性测定从单个细菌中裂解的噬菌体的数目 实验
7、原理:利用单细胞裂解实验,将感染噬菌体的细菌悬浮液在潜伏期之前进行高倍稀释,注入多个试管中,使每个试管中的细菌数量不超过一个。经过一段时间发生溶菌后,测定各试管中产生的全部噬菌体数,得知各个细胞产生的噬菌体数目。研究噬菌体感染的方法1.噬菌斑 是噬菌体感染宿主细菌后在含受体菌的涂布平板上形成肉眼可见的透明圈。嗜菌斑的大小、形状和透明度、边缘是噬菌体的特征。一个嗜菌斑是由原来的一个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再反复侵染造成细菌裂解的结果。2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m值为单个宿主细菌细胞感染的噬菌体颗粒数, 它等于试验时所用的噬菌体与细菌的数量比例, 即:m 噬菌体颗
8、粒数/宿主细菌细胞数 m值1000时,宿主细胞常因噬菌体的过度侵染而 死亡,以致难于实现噬菌体的复制和扩增。因此, 通常在制备、扩增或保存噬菌体裂解液时,应将m 值控制在25之间。进行噬菌体杂交试验时,m值 以510为宜。测定噬菌体的一步生长曲线或裂解 液效价时,m值应更低,通常为10-6数量级实验材料:E. coli K12 F菌种,牛肉膏蛋白胨固,液体培养基,磷酸缓冲液,氯仿,噬菌体裂解液,素琼脂液体。实验步骤:1.制备一定浓度的大肠杆菌悬浮液2.制备一定浓度的噬菌体试样3.将试样噬菌体与敏感大肠杆菌细胞按一定M值混合4.稀释混合菌液,并分装到一系列试管保存5.将试管中样品与大量敏感细菌混
9、合6.涂布培养7.观察并记录每个培养皿上长出的噬菌斑的个数1.制备一定浓度敏感的大肠杆菌悬浮液 从E. coli K12 F菌种斜面上取一环菌种,接种于2mL牛肉膏蛋白胨液体培养基中,离心10min,弃去上清液,用等体积磷酸缓冲液悬浮细胞,制成菌悬液。将菌悬液加至带有搅拌子的小培养皿中,并将培养皿置于紫外灯下方的磁力搅拌器上,先照射1min后打开皿盖,同时打开搅拌器开关,用紫外线准确照射13s后马上盖上皿盖。处理后加入2mL牛肉膏蛋白胨液体培养基,37条件下恒温避光培养2h。 取上述已避光培养的培养液4mL,加至无菌离心管中,然后加入0.2mL氯仿,振荡,静置5min后离心10min。并将上清
10、液吸入新的无菌试管中,在4冰箱中冷冻备用。2.制备一定浓度的噬菌体试样 将噬菌体裂解液活化后,取0.5mL,用4.5mL/管的牛肉膏蛋白胨液体培养基进行10倍系列稀释至稀释到原液的10-4。将素琼脂培养基融化后向每个试管中加入4mL50的素琼脂液体,待使用。3.将供试噬菌体与敏感细菌按一定的m值混合,吸附5min后立即取样并将菌液稀释至每毫升只含2-3个敏感细菌细胞,再从中取 0.2mL分装到一系列试管中(这样每一试管平均 不到1个寄主细胞)。保存30min后将样品与大量敏感细菌混合后再涂布在培养平板上,经培养后将从每一培养皿上长出的噬菌斑数平均,即为该噬菌体的裂解量。预测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有三
11、种类型:第一种是大部分培养皿上没有噬菌斑; 第二种是少数培养皿上出现几十甚或一千以上个噬菌斑;第三种是大部分是单个细菌所释放的噬菌体所形成 的噬菌斑。噬菌体TI的单菌释放量多数是100200。MS2可 高达510 103。两种噬菌体同时感染,出现噬菌斑则为什么说是突变不同基因位点未出现噬菌斑为什么说突变同一个基因的不同位点噬菌体互补测验 实验材料为:五种噬菌体:rIIa1 rIIa2 rIIb1 rIIb2 野生型 两种受体细菌:K12()型 B型概念:噬菌体T4突变体rII的很多表型相同的突变型,能在E.collB中生长,不能在E.collK()中生长。已知野生噬菌体能产生噬菌斑,rIIa1
12、,rIIa2,rIIb1,rIIb2均不能单独产生噬菌斑。证明突变的显隐性:和野生型噬菌体同时入侵一个大肠杆菌,若有噬菌斑则突变为隐性,若没有噬菌斑则突变为显性。用两种突变噬菌体同时入侵大肠杆菌噬菌体突变型的互补测试质粒消除时,用的方法都是会引起基因突变的诱变剂,在进行质粒消除实验时,如何进行区分?质粒消除方法燃料类 非啶类,二苯甲烷类表面活性剂 十二烷基磺酸钠 苯硫酚 某些脂肪酸抗生素 福利脱氧尿苷 利福平 大炭霉素其他 高温 紫外线辐射 胸腺嘧啶饥饿处理Pcr利用已知序列,筛选质粒特定序列,并设计引物配制体系,进行PCR将反应产物跑DNA琼脂糖凝胶电泳1.若出现条带则,说明质粒消除失败2.
13、若不出现条带,则说明质粒消除成功质粒筛选抗性利用已知序列,分析筛选是否有抗性基因(如氨苄青霉素抗性、卡纳抗生素抗性)利用固体基础培养基培养(加抗生素)1.若菌生长,则说明质粒消除失败2.若菌不生长,则说明质粒消除成功琼脂糖电泳利用一定方法抽提DNA(如CTAB法、异硫氰酸胍法、碱裂解等)将抽取的DNA跑琼脂糖凝胶电泳1.若出现两条带,则质粒消除失败2.若出现单一条带,则质粒消除成功回复突变将菌在基础培养基上培养并传代1.若传代若干次后,产生原有性状菌体,则质粒消除失败2.若传代若干次后,不产生原有性状菌体,则质粒消除成功如何分析两个质粒是否能共存于同一个宿主细胞中?质粒的不相容性质粒不相容性的
14、定义:1. 同种的或亲缘关系相近的两种质粒不能同时稳定地保持在一个细胞内的现象,称为质粒不相容性2. 当一种新的质粒进入已经含有质粒的细胞中时,若两种质粒同源或近缘,它们就会竞争资源,而竞争的结果就是一个胜利另一个则被消除。但此过程需要几代或几十代或更长的细菌繁殖周期,而并不是一个快速的过程。(存在松弛控制型质粒)3. 不相容群:两种质粒被吸入同一个细胞内,则他们是相容的,属于不同的不相容群。若两种质粒不能共存于统一细胞内,那么它们是不相容的。质粒不相容的机制:1.在保有质粒来说十分重要的某个阶段,它们不能彼此区分,这些阶段如DNA复制和分离。2.阻遏蛋白:细菌质粒复制过程中产生一种专一性的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微生物 遗传 复习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