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街名的文化内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成都街名的文化内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都街名的文化内涵.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成都街名的文化内涵.精品文档.成都在历史上是古代蜀国的国都,今天是四川省省会,全省政治、文化和科学的中心。在四川乃至全国的大城市中,成都的街名不仅具有代表性而且具有特殊性。成都街名涉及的历史最为久远,它包罗的内容或者说文化内涵极其丰富。一、街道通名“街、里、坊、巷、胡同、路、道”的沿用与变化成都是一座古老而年轻的文化名城,如果从周赧王四年(公元前311年)“(张)仪与(张)若城成都”算起,迄今已有2300多年了,何况古蜀国时就有旧城在先。成都的第一个街名始见于晋人常璩华阳国志蜀志:“成都县本治赤里街”。可以说,成都的街名在古蜀国时期就出现了。
2、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成都的街名种类不断增多,街、里、坊、巷、胡同、路、道等称谓不断演化。“街”是成都街名中使用历史最长,出现频率最高,生命力最旺盛的一个通名。“东大街、西大街、总府街、小北街、大田坎街”,真是处处都是街。据任乃强(18941989)先生研究,“街”字不是中原古语,而是“出于羌、氐、蜀、焚等民族语言,表示为氏族酋长所驻的市易集中之处后汉时,街衢通为一义,又才使用到指京城的市街”(成都城池变迁考)。因此,西汉以前的中原典籍中是找不到“街”的。秦并巴蜀,在成都筑太城,少城,“修整里阓,市张列肆,与咸阳同制”。这以后成都便有了“笋里,锦里”。今有“树德里、仁寿里、三多里、建业里”。“
3、里”,古代为居民区单位,后演变为“里巷”,在街名中属于小街小巷。成都用“坊”字名街,大约起于南北朝时期,最晚不迟于萧梁。萧梁时人李膺益州记云:“成都之坊百有二十,第四日碧鸡坊。”这是成都以“坊”为街名的最早记录。以后有“金马坊”、“碧鸡坊”,今天还有“一街坊、二街坊、三街坊、四街坊”。昔日的“金马”、“碧鸡”二坊现在合并为“金马街”了。而“街坊”二字连用,市民常将它作为“邻舍”(邻居)的代名词。作为里中道路的“巷”,左思蜀都赋与常璩华阳国志都曾有所记述(“巷无居人”)。然而成都以“巷”名街,则是晋以后的事。唐代杜-光庭道教灵验记云:“范希越,成都人,初居煮胶巷。”今天成都以“巷”名街的很不少,
4、如“石室巷、落酱园巷、大福建营巷、九思巷、鹦哥巷、锣锅巷、包家巷、红墙巷、桂花巷、龙须巷、年丰巷、科甲巷、梁家巷”等;有的名“巷”“胡同”原是北方街道的通称。清康熙年间,成都增建满城为八旗官兵眷属居住,依照旗人的习惯,开始以“胡同”名街。成都通览所记“成都之内城街巷”以“胡同”命名的就有48条,如“都统胡同、永庆胡同、左司胡同、清顺胡同、清远胡同”。这些“胡同”命名的街道,在民国初年拆除满城时,又改作“街”或“巷”了。从民国7年(1918年)起,成都开始以“路”名街;至今仍很盛行,如“人民路、春熙路、玉沙路、文武路、草堂路、通锦路、致民路、培根路”。现在市区的主要干道除以“路”命名外,还有以“
5、道”命名的“蜀都大道”和“新华大道”。二、街名记载着成都的文化习俗街道的命名或出于政府机关,或出于文人雅士,或来自民间。从成都街名的演变看,有许多是约定俗成的。这数以千计的街道名称,记载着成都由古蜀国的都城到今天走向国际大都市的漫长的历史,它反映了成都历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以及民情风俗。1、古蜀国“大石文化”的见证如“支矶石街”,民国初年因街西有支矶石庙,故改此名。“支矶(机)石”一说为古蜀地大石遗迹,一说为陨石,一说乃古蜀国墓志。相传严君平谓其为织女支矶之石。清康熙间于街西头建关帝庙,人称支矶石庙,有褐色巨石(高212米,宽08米)立于庙内,即传说中之支矶石。“天涯石南街”街内有一块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成都 街名 文化 内涵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