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反流性肾病.doc
《慢性反流性肾病.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慢性反流性肾病.doc(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慢性反流性肾病.精品文档.摘要慢性反流性肾病(chronicrefluxnephropathy),以往称为“慢性萎缩性肾盂肾炎”,是间质性肾病的一种以肾表面的不规则粗大瘢痕、受累肾盏杵状肥大和扩张变形、受累皮质萎陷退缩、膀胱输尿管反流(VUR)为特征在探测到瘢痕时VUR可能不明确或VUR已经消失部分病例的特征是反复尿路感染(UTI)由于瘢痕形成的程度不同,肾损害可为局限性和弥漫性。疾病概述中文名:慢性反流性肾病英文名:chronicrefluxnephropathy别名:慢性萎缩性肾盂肾炎;慢性返流性肾病;慢性逆流性肾病;慢性返流性肾病变检查
2、反流性肾病主要运用影像学手段1959年Hodson提出本病放射诊断标准。1973年Bailey将膀胱输尿管反流引起的肾脏瘢痕和与反复尿道感染有密切关系的肾损害定义为“反流性肾病”,以此取代了“慢性萎缩性肾盂肾炎”的概念近来国内外对反流性肾病的研究越来越多,但临床医师对于本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方面依然存在很多困难。流行病学反流性肾病(RN)是由于膀胱-输尿管反流(VUR)引起的肾实质性疾病,也是儿童时期肾功能衰竭最重要的原因之据文献报道在表现为健康的儿童中0.4%1.8%存在反流,Messi报道在Trieste地区014岁儿童VUR发病率为0.25%,学龄儿童中发病率约0.3%。1893年Poz
3、zi第一次描述了人类的膀胱-输尿管反流(VUR),现在认识到VUR成人也相当常见,在泌尿科常规检查中,170名可诊断1例。在50岁以下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中本病超过15%,多数年龄在35岁以下;男女比例为14,UTI发病率为1.38%,其中女性儿童发病率高达2.36%,男性儿童仅为0.46%,RN也是慢性间质性肾炎的常见原因约占慢性肾衰病因的10%。发病原因反流性肾病的病因是膀胱输尿管反流。膀胱输尿管反流是尿液通过不健全的膀胱输尿管连接处的反流生理情况下,输尿管最后一段的活瓣机制的解剖功能完整性能防止这种反流。这一活瓣机制包括:输尿管斜行穿过膀胱壁;输尿管壁特殊的肌组织;输尿管口黏膜瓣前述活瓣
4、机制解剖功能完整性的改变,将导致原发或继发性VUR。1.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原发性VUR临床最常见多见于小儿为膀胱黏膜下输尿管段的先天性异常.,如先天性膀胱黏膜下输尿管过短,膀胱三角肌组织发育不良等随着小儿成长,膀胱基部发育完善反流多数会消失。目前普遍认为原发反流大多是由于膀胱黏膜下部分输尿管长度、直径肌组织或神经支配的先天性缺陷,由于输尿管口异位造成黏膜下部分输尿管过短可能是非常重要的。当膀胱充盈时黏膜下部分输尿管可能进一步缩短而出现反流这与反流只发生在膀胱充盈时或排尿过程中的观察结果是一致的。原发性VUR明显地具有在青春发育期前自愈的倾向,不伴输尿管扩张的轻度反流(级)患者有近75%85%
5、反流停止,中度反流的患者有66%反流消失,伴有输尿管扩张的较严重反流(级)患者有近25%30%反流停止Woodard认为其机制是壁内段输尿管随年龄增长而延长的研究表明98%的轻度和中度反流的婴儿三年内正常,25%的大量反流婴儿在较长时期内保持正常Robert的报道证实原发高度反流的持续时间比中度反流长。家庭集中倾向为8%32%与散发病例比较家族性病例反流更严重且更多为双侧性。对43例希腊VUR患儿进行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检查的结果是,携带HLAAw19+29的儿童本病发病率较高。研究表明在1/20的反流患者,反流与尿路梗阻有关。在轻微反流病例同时存在的梗阻容易被诊断出;在有输尿管扩张和(或
6、)扭曲的病例与输尿管扩张不成比例的肾盂扩张提示可能有梗阻。有报道147例VUR患者中17例(14%)同时存在输尿管肾盂连接处梗阻,有学者建议对考虑有输尿管肾盂连接处梗的患儿常规行排泄性膀胱尿路造影检查。Bisset研究了尿路重复畸形患者的VUR发病率结果69%的完全尿路重复畸形患者和22%的部分尿路重复畸形患者可见VUR。2.继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继发性VUR可继发于多种原因所致的膀胱颈或尿道梗阻(膀胱高压),神经性膀胱(膀胱肌无力)、膀胱结核及膀胱手术后(引起输尿管的损伤)等常见继发本病的有以下情况,(1)输尿管憩室:一些研究指出膀胱不稳定收缩和高压排尿以及输尿管局部先天性薄弱造成索的输尿管憩
7、室形成在VUR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2)非神经性神经源性膀胱综合征(nonneuroticneurogenicbladdersyndrome):这是一种在临床和放射学上表现为膀胱括约肌不协调的精神和行为紊乱症状和一种见于儿童的、无解剖和神经异常的膀胱功能性梗阻这种综合征常表现为尿床、排尿不连续、排尿特征性姿势、反复下尿路感染和膀胱形态学改变尿动力学检查显示膀胱反射亢进逼尿肌与括约肌协同困难这种病理机制与引起所谓“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并使之持续存在有关。多数病例在神经系统发育成熟后,逼尿肌高活性状态随之消失。(3)下尿路功能异常:有两种类型尿动力学特征相反的反流功能异常,无神经异常或肉眼解剖异
8、常第1种类型存在反流但膀胱具有有力的排尿收缩稳定性反流常出现在单侧,少见反流性肾病或上尿路异常。第2种类型常见排尿过程中膀胱收缩乏力和尿道关闭机制功能过强反流常出现于双侧,反流性肾病或上尿路异常相当常见。(4)便秘:便秘引起直肠扩张,直肠扩张造成会阴逼尿肌不协调、三角区扭曲、输尿管瓣膜功能异常,可引起尿路感染、遗尿和VUR。(5)累及膀胱输尿管连接部位的炎性疾病:继发性VUR也发生于累及膀胱输尿管连接部位的炎性疾病,如结核和吸虫病等如果膀胱炎症不损害输尿管黏膜下段一般不引起VUR。(6)膀胱颈病变:膀胱颈梗阻、对膀胱行放射治疗以及其他先天异常可能引起VUR。(7)新生物。(8)尿路内管道的拔出
9、:有报道2例患者在输尿管镜检查后发生VUR。(9)尿道后瓣膜:有尿道后瓣膜的患儿近半数有严重的膀胱-肾反流全部病例中的53%肾功能减退双侧VUR发生率为25%。(10)先天性或获得性神经疾病:与先天性或获得性神经疾病有关的VUR发生率较高。在脑脊膜膨出患儿,反流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增高,生后1个月为28%,5岁时为45%在脊髓发育不良病例VUR发生率为36%52%脊髓损伤8年以上随访报道显示10%的病例有VUR的放射学表现反流发现于损伤后424个月在星形胶质细胞变性的阿尔茨海默(Alzheimer)病,伴随神经性肠(neurogenicbowel)和神经病变性膀胱(neuropathicblad
10、der),可有多种反流同时存在包括颊唾液反流、胃食管反流膀胱输尿管反流、尿道前列腺反流和尿道膀胱反流。(11)膀胱炎:有报道在环磷酰胺引起的膀胱炎患者可发生VUR占39%且17%有肾积水,13%的患者膀胱纤维化收缩。(12)肾移植:有报道术后3天29%的移植肾有肾盂-肾反流发生反流的移植肾中近半数移植失败而在无反流的移植肾中移植失败者只有16%与反流有关的移植肾衰竭进展缓慢,与增加的蛋白尿、镜下血尿、高血压和系膜毛细血管肾病有关。3.膀胱输尿管反流分级目前被广泛接受的仍是国际儿童膀胱输尿管反流研究组提出的反流程度分级标准:级:仅累及输尿管。级:累及输尿管和肾盂,肾盏无扩张,肾盏穹窿正常。级:输
11、尿管轻中度扩张和(或)弯曲,肾盂轻中度扩张,穹窿无或仅轻微变钝。级:输尿管中度扩张和(或)弯曲,肾盂肾盏中度扩张,穹窿锐角消失但大多数肾盏乳头外形存在。级:输尿管、肾盂肾盏严重扩张和弯曲大多数肾盏乳头外形消失。发病机制RN的确切发病机制目前仍未完全阐明。尿液反流引起的肾损害可能与下面几个因素有关:1.尿路感染尿路感染(UTI)在反流性肾病(RN)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尿路感染是瘢痕形成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VUR是允许细菌从感染的膀胱进入肾脏的重要机制UTI与RN常密切相关15%60%的UTI婴儿和儿童有一定程度的反流被发现有潜在菌尿的妊娠女性中,5%33%有尿路异常其中最常见的是VUR4%5%
12、反复发作的症状性UTI患者有反流性肾病。反流导致UTI时肾盂肾炎发病率增加文献报道在有反流的患者,肾盂肾炎见于82%的UTI有VUR伴的儿童肾移植患者肾盂肾炎也显著增加。实验研究表明,严重反流时肾皮质可见无菌性间质肾炎类似慢性肾盂肾炎感染加重间质无菌性炎症,能在轻度反流情况下引起严重病变。临床上本病患者发生感染时肾功能急剧减退抗生素治疗后肾功能改善。2.VUR及肾瘢痕的关系VUR引起肾内反流(IRR),IRR的部位即为后来瘢痕形成的部位。在VUR病人中发现肾瘢痕者15%73%VUR引起IRR及肾瘢痕可受一些因素影响如:(1)年龄:以往认为肾瘢痕多数形成于5岁以前现在发现不少病人大于5岁,甚至1
13、0岁以上仍可形成瘢痕。(2)尿路感染:肾瘢痕形成常是VUR合并感染及肾内反流的结果。(3)VUR的严重程度:反流越严重,持续时间越长则肾瘢痕发生率越高,一般1、2、3级的VUR较少引起RN,4、5级的VUR几乎都有RN。(4)肾乳头类型:肾瘢痕主要分布在肾极区最常见于肾上极,这主要因为肾极区多为复合乳头,呈扁平型开口大而直这种乳头很易产生IRR。(5)有旧瘢痕者易形成新瘢痕。3.VUR时非感染性肾损害有报道显示部分反流性肾病在无UTI病史的情况下出现VUR时称为非感染性肾损害。部分文献报道的半数左右反流性肾病既往无UTI病史VUR时非感染性肾损害的发病机制与许多因素参与有关。(1)肾内反流:近
14、年认识到肾盂小管反流肾乳头结构特点、以及有效抗反流机制的缺乏在RN发病机制中的重要性。Ransley和Risdon报道了两种肾乳头:复合肾乳头和单一肾乳头。前者引流多个小叶,其凹面管口呈圆形并在高压时处于开放状态。单一肾乳头管口向凸面开放压力增高时管口关闭,防止向肾内反流复合肾乳头和单一肾乳头的比例为14,多数复合肾乳头在肾上极。Tamminen和Kaprio发现婴儿和儿童有2/3肾乳头无凸面且开口处有扩大的前庭是允许肾内反流的乳头类型正常肾脏发生肾盂-肾反流的压力是80100mmHg而肾内反流肾脏在较低压力时即可发生肾盂-肾反流应用排尿膀胱尿路造影显示,20例肾内反流肾脏中13例有反流性肾病
15、。另外尿流动力学改变也可有IRR产生肾损害。(2)继发于高血压的血管损害导致缺血。(3)静水压力的直接作用。(4)乳头瘢痕阻碍邻近正常乳头的抗反流机制,导致进一步损害。(5)Tamm-Horsfall蛋白和尿中其他成分进入间质引起纤维化和血管周围空间的改变,继发缺血病变。(6)免疫损伤:抗原可能为反流尿液中细菌或Tamm-Horsfall蛋白曾有报告认为后者所致的免疫反应,在RN的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7)残余肾继发于高滤过的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这种病变常见于双肾受累功能损害和蛋白尿超过1g/d的患者。临床表现本病临床表现各异。尿路感染发作次数、症状严重程度与反流程度和肾脏瘢痕程度无关,仅
16、有一次感染病史的病例也可有严重反流。儿童发生第一次尿路感染不论其年龄、性别和症状严重程度均应进行有关检查。小儿常在4岁以下发病,以反复发作的尿感就诊。内科病者多为女性中青年,多因单侧肾萎缩、肾衰尿感症状,高血压等来就诊。本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尿路感染和多发生于排尿时的胁腹痛。尿路感染发生率有63%88%;蛋白尿的发生率为34.5%54.7%,也可为RN的首发症状,因常在严重瘢痕形成数年后出现,提示VUR已导致肾小球病变,为预后不良指征。即使术后VUR消失肾功能仍继续恶化。另外本病还具有潜伏性的特点,常在妊娠时因尿路感染、蛋白尿高血压先兆子痫或肾功能衰竭被首次发现。个别患者偶尔因其他原因接受影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慢性 反流性 肾病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