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发展“研培一体化”管理初探+张立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专业发展“研培一体化”管理初探+张立功.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教师专业发展“研培一体化”管理初探+张立功.精品文档.教师专业发展“研培一体化”管理初探黑龙江省鹤岗市教师进修学院 张立功摘要:当前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师的教学工作与教研、科研、培训等工作脱节,实施“研(教研、科研)培一体化”管理模式有利于减轻教师工作负担,提高教学工作效益。通过实施以教研工作为中心、以科研工作为先导、以培训工作为支撑的研培一体化管理,解决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教研;科研;培训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日益凸显。为提高教师专业化水
2、平,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及学校千方百计为教师搭建学习提高平台,以此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然而,美好的愿望未必会带来良好的效益。诸多部门的任务相对于教师个体而言重叠交错,教师不堪重负。为促进教师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实施教师专业发展“研(包括教研、科研)培一体化”管理势在必行。一、当前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以教师个人成长为导向,以专业化或成熟为目标,以教师知识、技能、信念、态度、情意等专业素质提高为内容的教师个体专业内在动态持续的终生发展过程,教师个体在此过程中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人生价值得以最大限度实现。教师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
3、专业水平,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通过师范院校的岗前教育,一位教师已基本具备从教资格。走上工作岗位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日益成熟,教研、科研、培训成为促进教师成长的主要途径。目前,在应试教育体系重压下,学校教研、科研、培训工作相互脱节,存在着许多无效或低效现象。例如,有的学校教研与科研脱节,教师听课及讲课只为完成任务,缺少反思与研究;有的学校科研课题大、多、空,教师研究只是走形式、拼材料;有的学校教师培训赶时髦、走过场,缺少系统性、连续性。再加上个别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学校安排杂事多,教师的专业发展时间和空间均受到限制。解决不好教师专业发展这个核心问题,推进课程改革、促进学校发展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实
4、施教研、科研、培训一体化管理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策略。二、实施教师专业发展“研培一体化”管理的意义所谓“研培一体化”管理是指基层学校的管理工作者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把教研与科研、培训工作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校管理效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学校管理活动形式。这种管理模式可以整合多方力量,针对学校发展进程中的重点问题开展各项工作,避免部门工作重复,减轻教师工作负担,进而推进学校教育工作发展。具体来讲,我认为实施此种管理模式有以下意义。(一)有利于解决学校教研、培训、科研工作间的矛盾。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化管理日益受到重视。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学校由于受旧有工作习惯的影响,在实
5、施以校为本的教研、培训、科研工作中各部门职责分工不明,各行其政,出现了教研、培训、科研分离或教研、培训、科研脱节的现象。教研、培训、科研分离指学校的教学工作、科研和培训工作,各做各的事,造成相互抵触或重复劳动的局面。所谓教研、培训、科研脱节,指的是学校管理者和教师重教学研讨轻培训,重结果轻过程,搞虚假科研,或将科研当门面。在这种工作状态下,虽然学校各个部门每天忙忙碌碌,但是由于缺乏方向性和整体性,做了大量低效甚至无效的工作,实际效果并不好。从管理入手,实现教研、培训、科研一体化管理有利于解决学校教研、培训、科研工作间的矛盾,进而提高学校工作效率,促进学校发展。(二)有利于减轻教师负担,促进教师
6、专业发展。教育改革的关键在教师,各校基本上能够认识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但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呢?这成为摆在学校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难题。各校在培养骨干教师方面,分别在教研、培训、科研方面给教师加了一些担子,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如果教研、培训、科研分离脱节,这三项任务就会如同“三座大山”一般压在一个个教师头上,让本已承受教学、班任、生活等方面压力的教师们不堪重负。加强学校管理的科学性,以有效管理推进校本教研、校本培训与科研工作的实效性,让教师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促进自身专业成长和学校发展上,这应当是学校领导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着力思考的问题。(三)以校为本整合教研、培训、科研力量,有利于解决学校发
7、展进程中遇到的问题。针对学校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学校管理者应整合教研、培训、科研方面的力量集中研究解决。学校工作千头万绪,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就会分不出重点,终日忙忙碌碌但无所作为。做为学校的管理者应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开展各项工作,以新课程的有效实施满足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满足教师自身生命价值实现的需要,同时也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针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实现教研、培训、科研一体化管理,有利于集中力量解决关键问题,有利于产生质量较高的科研成果。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推动教师、学校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创造出学校的个性与特色品牌。三、实施教师专业发展“研培一体化”管理的做法学校在实施教师专业发展“
8、研培一体化”管理工作中,应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以教研工作为中心、以科研工作为先导、以培训工作为支撑,基于问题开展研究,切实满足教师的发展需求。(一)健全机构,明确职责,统筹规划。成立以校长为组长,以教学校长为副组长,以各学科教研室主任为主要成员的学校“教、科、培”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为第一责任人,具体工作由教学校长主抓。教学校长对学校的教研、科研、培训工作整体规划,统筹安排。每学期教学校长召集分管教研、科研、培训的领导定期开会,结合省、市要求及学校发展规划确定本学期工作计划。确定工作计划时,应注意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开展各项活动,各分管部门要了解学校的整体安排和其它部门的主要工作,部门计划应兼顾整
9、体性与协调性。我认为,以校为本的教研、科研、培训一体化管理工作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如下图:教、科研培训培训管理教师专业发展 该关系图如同弓箭一般:教、科研与培训分别置于弓的两端,二者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各有其作用,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同时二者最终目标又都指向教师专业发展,具有相同的目的性。此图中,管理对教、科研与培训作用的发挥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管理对教、科研及培训施加的力越大,弓的弯度就会越大,射向教师专业发展的力就会越大。由此可见,教研、科研、培训三者只有在科学管理的作用下才会形成合力,才能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如果弓、箭、弦不能很好配合,既“研”、“训”在管理的作用下形不成合力,射向教师专
10、业发展的箭必定会偏离方向。(二)以教学中的问题为中心,整合教研、科研、培训部门力量开展研究。教师在教学及专业发展进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问题,学校的管理者要帮助教师树立问题意识,注意积累和梳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问题的真伪与大小,选择重点问题展开研究,开展工作。我认为,根据问题的大小及性质,学校可利用不同的机构开展研究。比如,个性问题可以由备课组或教研组采用同伴互助方式解决;共性问题可以利用学科研究组(或成立课题组)力量解决。针对共性问题,学校管理者可以整合培训、教研、科研力量集中“攻关”。培训侧重研究者的理论水平和研究方法的提高,教研侧重实验研究,科研侧重研究成果的整理
11、与应用。通过这种“研训一体化”的工作模式,各环节工作密切联系且各有侧重,目标直指问题的解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教师“为培训而培训”、“为科研而科研”、“为教研而教研”等将工作功利化的倾向。工作流程图如下:教师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研(教、科研)训一体校本教研个性问题共性问题课例实验理论培训课题研究(三)学校管理要为教师“松绑”,让教师体会学习与研究的乐趣。目前,教师们普遍感到负担沉重,究竟是什么“绑”住了教师?这是教育管理者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据我了解,教学任务重、担任班主任、课题多、应付检查多、各种活动频繁、编制不足、人事分工不合理等原因是教师负担重的主要原因。学校中的教师并非都是负担过重
12、,有的副科教师或非骨干教师往往课时不多,负担不重。作为学校管理者应了解教师的实际工作量,给负担过重者“减负”,为负担过轻者“增负”,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你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学校乃至学生的发展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习与研究正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学校管理者应该高度重视教师的学习与研究:一方面,学校通过合理的人事分工减轻教师工作量,通过整合教研、培训、科研等工作提高教师工作效率,客观上为教师提供学习时间;另一方面,作为教师也要善于“挤时间”,逐一筛选现在
13、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删除一些可做可不做的事情,甚至牺牲一些业余爱好,把学习和研究安排进自己的日常计划,让学习和研究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力求做到“教学工作研究化”。天长日久,教师们就会逐渐体会到学习与研究的乐趣,课堂就会变成实验室,办公室就会变成学习室,学校自然就成为学习型的学校了。(四)从教师需求出发,改变学校培训空洞化、教研形式化、科研功利化现状。目前的教师培训存在培训内容空洞现状,很多培训的培训者空谈理论,脱离教师教学实际,参训者花费时间与精力所获甚少,久而久之教师们参加培训积极性大打折扣。我想,作为学校培训的管理者应该研究教师需求,充分考虑教师的差异性,采取分类逐层的办法进行培训。比如
14、,我们可以研究教师职业成长不同阶段的特点,对处于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采取不同的内容和方式进行培训。还可以结合教研问题及科研课题对参加者进行教育理论与方法的培训。目前学校的教研活动主题性不强,有流于形式化倾向。针对教研形式化的现状,我们应加强对教学的反思,从反思中提炼教研问题,这样的问题源于教学实践,可操作性强,切口小。找准“真问题”应该是实现有效教研的第一步。接着,备课组或学科研究组的成员应该围绕这个共同问题查找资料,交流观点,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个过程既需要教师个体的思考(即自我反思),又需要集体的交流(即同伴互助),必要时还需要请教专家(即专业引领)。目前学校的科研工作功利化色彩
15、日益浓厚,一些学校盲目立项,以为科研课题越大、级别越高越好,一些教师拼凑论文、凭空臆造研究报告,“科研”成了学校装点门面的广告,成了教师晋级升职的工具。如此异化科研,教师们的负担不加重才怪。针对教研功利化现象,我觉得应从教师及学校发展需求出发,控制课题数量,提高课题质量。首先,学校学术委员会对课题立项进行把关,严禁“假”、“大”、“空”的题目立项,对与培训及教研内容相联系的题目优先立项,控制课题数量;其次,科研部门要加强对课题研究过程的监督与指导,严禁“有立项没过程,有成果没实践”的课题结题;再次,学校应加强对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将好的科研成果应用到教师培训与教师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科研
16、工作的效益。(五)以教研工作为中心,加强教研网络的机制建设。在实施“研培一体化”管理的过程中,各级教育管理部门要注意以教研工作为中心,充分发挥各级教研机构的作用。拥有比较完整的教研工作组织网络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大特色,从国家层面的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到省教研室,再到市县教研室,最终到学校的学科教研组,层级化的教研网络非常完备。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主任刘宝剑曾指出“一个地方如果有一个机构健全的教研室,有一批素质较高的教研员,这个地方教师的整体素质就会比较高,教学质量也会比较好。”“教研机构的职能除了研究、指导、服务外,还应有管理的职能。”2省级教研部门需要关注课程设置、教材建设、质量检测、教学评
17、价等问题,市教研部门则应多关注教师发展、教学指导、质量监测等问题,学校教研组则应充分发挥其“保障学校教学质量的核心实体、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主要机体、学校课程资源开发与经验积累的基本主体” 3功能。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各级教研部门必须将工作重心下移到基层学校和课堂教学,将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主要问题转化为科研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开展行动研究,针对共性问题进行培训,以此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研培一体化”管理的工作机制。参考文献:1李瑛.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综述J.巢湖学院学报,2006(8):151-155.2钱丽欣.教研员的专业自觉与自我修炼访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主任刘宝剑J.人民教育,2009(23):47-49.3赵才欣.有效教研基础教育教研工作导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300.注: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构筑有效教研工作机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子课题有效教研促进教师有效教学的研究子课题;课题编号:DHA070164-032作者:张立功,男,1971年生,职称:中学高级,学位: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中教研、培训。单位:黑龙江省鹤岗市教师进修学院高中教研部 邮编:154101电话:15946605795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