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考试重点病理学.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执业医师考试重点病理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执业医师考试重点病理学.doc(2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执业医师考试重点病理学.精品文档.第16章 病理学本章重点 本章较为重要,20002009年约考过221题。除了内分泌系统疾病不常考,其余章节几乎每年必考,但各章节每年题量最多在5题左右。考生应重点掌握:细胞组织损伤和修复;血栓的类别及特点;急性炎症的类型及病理变化;肿瘤的命名和分类、肉瘤的概念;小叶性肺炎和慢性支气管炎的病理变化、临床并发症;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病理类型及疾病特点;结核病的病变的性质、特征。第1单元 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和修复重点提示 本单元20002009年约考过39题,适应6道,损伤25道,占本章总题量的60,修复8道。出
2、题量很大,几乎每年都考,每年5题左右。 重点掌握细胞组织损伤和修复,多以概念考查及理解分析题型为主,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在平日复习中牢固掌握概念,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预计在今后考试中此知识点的出题量仍会维持在较高水平,且难度有加大的趋势,因此,应在平日的学习中多下工夫。考点串讲 一、适应性改变 (一)萎缩 已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称为萎缩(2002),根据病因分为生理性萎缩和病理性萎缩两大类。如心、脑动然粥样硬化时,斑块使血管腔变小,引起心、脑等器官萎缩(2004)。 (二)肥大、增生及化生 1肥大 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的增大称为肥大。 2增生 实质细胞数量增多而引起组织、器官
3、的体积增大称为增生。 3化生 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因受刺激因素的作用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的过程(2008)。其类型如下。 (1)鳞状上皮化生:支气管柱状上皮因慢性炎症化生为鳞状上皮(2000)。 (2)肠上皮化生。 (3)结缔组织和支持组织化生:一种间叶组织化生为另一种间叶组织,如结缔组织可化生为骨、软骨等组织(2001)。 二、损伤 (一)可逆性损伤 可逆性损伤(也称“变性”)是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因代谢发生障碍,而使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的现象,常伴功能低下。 1细胞水肿 电镜下观察,实为肿胀的线粒体和扩张的内质网,也称细胞的水变性(2002、2003、2
4、005)。病毒性肝炎时,肝细胞重度水肿,整个细胞变圆如气球,故称气球样变(2002、2003)。 2脂肪沉积 (1)正常情况下,除脂肪细胞外,其他细胞内一般不见或仅见少量脂滴,如出现脂滴或脂滴明显增多,称脂肪沉积(脂肪变性)。脂肪沉积常见于肝,也可见于心、肾等器官(2002、2006)。 (2)慢性酒精中毒或缺氧引起心肌脂肪变,常累及左心室内膜下和乳头肌部位。脂肪变心肌呈黄色,与正常心肌的暗红色相间,形成黄红色斑纹,称为虎斑心(2002)。 (3)肝细胞脂肪变性时,肝细胞内出现大小不等的空泡,脂滴可被苏丹染成橘红色(2000)。肝淤血时,小叶中央区缺氧较重,该处肝细胞常发生月旨肪变性(2006
5、、2008)。 3玻璃样变性 在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半透明均质、红染、无结构物质称玻璃样变性,又称透明变性(2007)。玻璃样变性的类型分为如下几种。 (1)结缔组织玻璃样变:常见于纤维瘢痕组织、纤维化的肾小球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的纤维性斑块等。病变处纤维细胞明显减少,胶原纤维增粗且互相溶合呈半透明均质状,质地坚韧(2003、2008)。 (2)血管壁玻璃样变:常见于高血压病时的肾、脑、脾和视网膜的细动脉。细动脉持续痉挛,内膜通透性增高,在内皮细胞下凝固成无结构的均匀红染物质,导致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甚至闭塞,使组织器官缺血(2008)。 (3)细胞内玻璃样变:多种原因引起细胞质内出现大小不等、圆球形
6、,均质红染的物质。慢性肾小球肾炎时,肾小管上二皮细胞的胞浆内融合成玻璃样小滴;病毒性肝炎时,肝细胞胞质内出现圆形、红染的玻璃样小滴,亦称嗜酸性小滴(2001、2006)。 4淀粉样变原发性全身性淀粉样变主要来源王血清-免疫球蛋白轻链(2008)。 (二)不可逆性损伤细胞死亡 细胞发生致死性代谢、结构和功能障碍可引起细胞不可逆性损伤,即细胞死亡。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凋亡,二是坏死。 1坏死是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2007)。细胞核的变化是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学标志(2003)。 2坏死通常分为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和纤维素样坏死三个基本类型,此外还有干酪样坏死、脂肪坏死、坏
7、疽等一些特殊类型的坏死。 (1)凝固性坏死最常见,多见于心、肝、肾、脾等实质器官(2007)。 (2)速饯蛙坯殛见于细菌或某些真菌感染引起的脓肿、缺血缺氧引起的脑软化以及溶解性坏死等。 (3)纤维素样坏死见于某些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以及急进型高血压等。 (4)坏疽是指局部组织大块坏死并继发腐败菌感染(2007)。 干性坏疽,常见于动脉阻塞但静脉回流尚通畅的四肢末端。坏死区干燥、皱、缩、呈黑色,与正常组织界限清楚(2000、2007)。 湿性坏疽多发生于与外界相通的内脏,如肺、肠、子宫、阑尾、胆囊等(2003、2005)。 气性坏疽系深达肌肉的开放性创伤,合并厌氧菌感染。坏死区按
8、之有捻发感。 三、修复 (一)再生的概念 组织和细胞损伤后,由周围健康的细胞进行增生,以实现修复的过程称为再生(2005)。 (二)各种细胞的再生能力 根据再生能力的强弱分为三类:不稳定细胞、稳定细胞和永久性细胞。 1不稳定细胞 这类细胞再生能力很强,如表皮细胞,呼吸、消化及生殖道的黏膜上皮,淋巴、造血细胞,间质细胞等(2004、2007)。 2稳定细胞 有较强的再生能力,生理情况下处于细胞增生周期的静止期,一旦受到损伤,则迅速增生,进行修复。这类细胞包括各种腺器官的实质细胞以及原始间叶细胞。 3永久性细胞 这类细胞再生能力缺乏或极微弱,包括神经细胞、骨骼肌及心肌细胞。 (三)肉芽组织的结构和
9、功能 1肉芽组织的结构 肉芽组织主要由纤维母细胞和新生的毛细血管组成(2002、2005)。常有大量渗出液及炎性细胞,主要是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2000、2002、2007)。肉芽组织最后变为瘢痕组织(2006)。 2功能 抗感染及保护创面;填补伤口及其他组织缺损;机化血凝块和坏死组织。 (四)创伤愈合 创伤愈合是指机体遭受外力作用,皮肤等组织出现离断或缺损后的愈复过程。历年经典试题1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性反应不包括(C) A化生 B萎缩 C再生 D肥大 E增生2软组织中出现骨和软骨组织,应考虑是(D) A再生性增生 B过再生性增生 c内分泌性增生 D组织的化生 E癌前病变3细胞水肿时,主要发生
10、病变的细胞器是(A) A线粒体和内质网 B高尔基复合体和线粒体 C核糖体和内质网 D内质网和中心体 E核糖体和中心体4肉芽组织的成分不包括(C) A血管内皮细胞 B成纤维细胞 C平滑肌细胞 D炎症细胞 E肌纤维母细胞5下列组织中最易完全再生修复的是(D) A心肌组织 B骨组织 c神经组织 D上皮组织 E平滑肌组织6. 不属于凝固性坏死的病变是(A)A脑梗死B心肌梗死C肾梗死D干酪样坏死E脾坏死7. 男,24岁,吸烟,近一年来右下肢行走后疼痛,休息后好转,出现间歇性跛行。近1月来,右脚坶趾变黑、皱缩,失去知觉,此种病变是(C)A液化性坏死B固缩坏死C干性坏疽D湿性坏疽E干酪样坏死(89题共用备选
11、答案) A细胞水肿 B脂质沉积 C结缔组织玻璃样变 D血管壁玻璃样变 E细胞内玻璃样变8肝细胞脂肪变性为(B)9高血压病肾小球细动脉管壁增厚狭窄(D)(1011题共用备选答案) A细胞水肿 B玻璃样变 c黏液变性 D淀粉样变 E脂肪沉积(脂肪变性)10虎斑心(E)11病毒性肝炎肝细胞气球样变(A)第2单元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重点提示 本单元20002009年约考过24题,血栓形成8道,栓塞7道,充血与淤血5道,梗死4道。每年均考3题左右。 应重点掌握血栓的类别及特点(多为概念记忆型题目,难度不大,但需掌握各种概念定义的联系与细微差别,预计在今后的考试中仍会涉及此知识点,多加注意)和栓塞类型。考点
12、串讲 一、充血和淤血 (一)充血概念和类型 1概念 充血指器官或局部组织血管内血液含量的增多(2002)。 2类型 可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两类。动脉性充血包括生理性充血及病理性充血上后者如炎症性充血及减压后充血等(2007)。静脉性充血又称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 (二)淤血的原因、病理变化和对机体的影响 1淤血的原因 静脉受压;静脉管腔阻塞;心力衰竭。 2淤血的病理变化 (1)肉眼:淤血的器官和组织体积增大,呈暗红色。 (2)光镜下: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盈,可见出血、间质水肿。 3常见器官淤血举例 (1)肺淤血:多为左心衰竭引起。肉眼表现为肺脏肿胀、色暗红或呈棕褐色,质地变硬(2001
13、)。肺水肿、肺出血可见心力衰竭细胞,即吞噬有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2008)。 (2)肝淤血:主要见于右心衰竭。肉眼肝脏体积增大,切面为红、黄相间,呈花纹状,故称槟榔肝。光镜下可见肝静脉、中央静脉和肝窦扩张淤血。 4淤血对机体的影响(2004) 淤血性出血、组织水肿;脏器实质细胞的萎缩、变性和坏死;脏器硬化;侧支循环的建立。 二、血栓形成 (一)概念 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腔内,血液中某些成分互相粘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质块为血栓。 (二)血栓形成条件(2001、2002) 1心血管内膜损伤 2血流缓慢或涡流 3血液凝固性增高 (三)血栓的类型(2002、2008) 1白色
14、血栓由血小板和纤维素构成,见于血栓的头以及心瓣膜血栓(2004)。 2混合血栓由血小板小梁和纤维素构成的梁,见于血栓的体。 3红色血栓是血液按墓组成成分凝凰乙见于血栓的尾。 4透明血栓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见到,由纤维素构成,常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生于微动脉、毛细血管和微静脉内(2007)。 (四)血栓的结局(2006) 软化、机化、钙化、脱落。 (五)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阻塞血管、栓塞、形成瓣膜病、出血或休克。 三、栓塞 (一)栓塞与栓子的概念 在循环血液中是常物体沿血流运行阻塞相应血管的过程称为栓塞(2005),阻塞血管的物质称(2007)。 (二)栓子运行途径 1来源于右心或体静
15、脉的栓子阻塞肺动脉及其分支。 2来源于左心或主动脉的栓子阻塞体动脉分支。 3来源于肝外门静脉的栓子阻塞肝内门静脉及其分支。 4交叉性栓塞。 5逆行性栓塞。 (三)栓塞类型和各自对机体的影响 1血栓栓塞 肺动脉及其分支血栓栓塞,栓子90左右来源于下肢深静脉或盆腔的静脉(2000)。体积巨大的血栓栓子突然阻塞肺动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可引起急性右心衰竭,同时引起肺动脉、冠状动脉和支气管动脉痉挛,进一步影响心肺功能而引起猝死(2000、2001)。体循环的动脉栓塞,栓子主要来源于左心房和左心室的附壁血栓及动脉粥样硬化处的血栓。 2脂肪栓塞 常见于长骨的骨折或脂肪组织严重创伤,表现为微循环血管腔内有多数
16、脂肪滴,可通过苏丹IIl染色证明(2002)。 3气体栓塞 多量空气迅速进入血循环或原已溶解于血液内的气体迅速游离,均可形成气体栓塞。常见于潜水员病和其他减压病以及心脏大血管手术(2002)。 4羊水栓塞 由于羊水中含有促凝血物质可引起DIC,病人表现为猝死、休克、昏迷或出血(2001)。 5其他栓塞 肿瘤细胞栓塞可引起肿瘤转移。细菌团栓塞引起多发性栓塞性小脓肿。 四、梗死 (一)概念 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流阻断,又不能建立有效的侧支循环而发生的坏死,称为梗死。 (二)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1血管阻塞是梗死发生的主要原因。 2血管受压闭塞。 3动脉痉挛。 4未能建立有效的侧支循环。 5局部组织对缺
17、血的耐受性和全身血液循环状态。 (三)梗死的类型和病理变化 1贫血性梗死 发生于组织结构较致密、侧支循环不充分的实质器官,如脾、肾、心肌和脑组织。梗死灶呈灰白色(2005)。 2出血性梗死 常见于肺、肠等具有双重血液循环的器官,梗死灶内有大量的出血(2001、2005)。 3败血性梗死历年经典试题1来自下肢深部静脉的血栓栓子最常引起栓塞的器官是(B) A脑B肺C肝D心 E肾2血栓形成的条件不正确的是(D) A血管内皮损伤 B新生血小板增多 C涡流形成 D纤维蛋白溶酶增加 E组织因子释放3出血性梗死常发生于(C) A肾、肠 B脾、肺 C肺、肠 D心、肠 E肾、心4减压病引起的栓塞为(A) A气体
18、栓塞 B血栓栓塞 C羊水栓塞 D脂肪栓塞 E异物栓塞5淤血不会引起(E) A水肿 B血栓形成 C变性、坏死 D纤维组织增生 E实质细胞增生6贫血性梗死主要发生于(c) A心、肝、肾 B心、肺、脾 C心、肾、脾 D大脑、肺、肾 E小肠、肝、心7血栓转归中不会发生的是(C) A钙化 B溶解 C化生 D机化 E形成栓子8病理表现为透明血栓的疾病是(A) A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B深静脉血栓形成 C风湿性心内膜炎瓣膜赘生物 D冠状动脉内原位血栓 E扩张型心肌病的附壁血栓第3单元 炎 症重点提示 本单元20002009年约考过23题,其中,急性炎症l3道,超过了本章总出题量的一半,慢性炎症3道。每年出题量在
19、3道左右。 重点集中在急性炎症,特别是类型及病理变化,以概念考查和理解记忆为主,难度相对不大,但较灵活,需要对概念理解深刻。考点串讲 一、概述 (一)定义 炎症是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各种损伤因子的刺激所发生的一种以防御反应为主的基本病理过程(2008)。局部的血管反应是炎症过程的主要特征和防御反应的中心环节。 (二)原因 生物性因子(细菌、病毒)、物理、化学因子等。 (三)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1变质 炎症局部组织所发生的变性和坏死称为变质。变质既可发生在实质细胞,也可见于间质细胞(2005)。 2渗出 血管内的液体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质、体腔、黏膜表面和体表。 3增生 包括实质
20、细胞增生和问质细胞的增生。问质细胞的增生包括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成纤维细胞增生可产生大量胶原纤维。 (四)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 1炎症的局部表现 红血管扩张,炎性充血(2000);肿充血、淤血、水肿;热一一动脉性充血,血量升高,代谢加强产热增多;痛神经末梢压迫、牵拉和刺激(2000);功能障碍损伤、代谢异常、炎性渗出物、疼痛等综合造成。 2炎症的全身反应 发热。白细胞增多:急性化脓性炎时中性粒细胞增多;慢性炎症和病毒性炎症时淋巴细胞增多(2007);过敏性炎症和寄生虫性炎症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2004)。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加强。免疫系统活跃。实质脏器出现变性坏死。 (五)炎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执业 医师 考试 重点 病理学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