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考试考前笔记.doc
《摄像考试考前笔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摄像考试考前笔记.doc(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摄像考试考前笔记.精品文档.摄像考试考前笔记第一章 电视画面一、电视画面在传播信息方面较之其他媒体具有优势:1、直观性 2、综合性 3、同时性二、电视节目制作流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前期制作、制作、后期制作。1、前期制作阶段包括:节目的选题设计、剧本创作、计划准备(摄录方式、拍摄场地、制作经费、拍摄技术准备、美工)。2、制作阶段即具体拍摄。3、后期制作包括:磁带审看、粗(初)编、(精)编辑。三、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的三主体:记者 摄像 后期四、电视新闻的构成要素(电视新闻语言): 画面 音响(背景声、同期声、解说词) 字幕五、电视画面概述1、如果说电
2、视摄像是一项技术工种,那么其“产品”就是电视画面;如果说电视摄像是一种艺术创作,毫无疑问,其“作品”还是电视画面。2、电视画面是一切电视节目的“原材料”。3、电视画面是电视造型语言的基本要素,是组成电视节目的基本单位。六、电视画面1、定义:是指由电子摄录系统拍摄和制作的,由电视屏幕显示的图象。从电视的意义上说,画面是利用电视设备的扫描成像电路产生的一帧画格。从视觉暂留的原理看,这是一帧相对静止的图像,是一个“画面”。2、涵义:但这个画面,与绘画、照相意义上的画面,有着本质的差异:绘画、照相画面,是现实生活典型瞬间的凝固,是个稳定的空间完形,其画面内涵是静止不变的;电视画面,它是“动作时间”分解
3、后的暂停,画面语言用这种暂停画格开始陈述的第一步,在每秒钟的25帧(幅)上成像,然后,这一个个在空间上展开的画格向前推移,画面的连续运动,让时间的“点”随空间的出现得到了延续,形成了电视画面语言。七、电视画面的特性:1、自义性和联系性电视画面的自义性:每一个画面都表达一定的意义,传播 一定的信息。电视画面的联系性:画面之间的组合、 变化会产生大于画面简单相加的整体意义。2、平面造型利用人眼视觉经验创造纵深、立体。利用运动物体显现纵深、立体。利用摄象机运动突破平面局限。电视画面的造型特点表现具象表现运动运动表现3、框架结构(1)通过框架结构对被摄景物作不同的截取。(2)框架构成了被摄景物在画面中
4、的相对位置。(3)框架为电视画面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基底。 (4)框架为画面内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提供参照 4、时间特性(1)单向性。(2)连续性。(3)同时性(可直播)。八、 电视画面的构成要素1、电视画面是结构电视节目的基础元素,是电视节目实现传播的主体符号。2、构成要素:电视画面似一个内容丰富的容器,它容纳了构成电视有效传播画面的六大基本元素,除了屏幕上显现出来的诸多可视性语言符号(画内文字和编辑添加文字)和非语言符号外,还有可听性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诸如对白、播讲、唱词、音乐等)。3、 物态形象的多元性:电视画面除了形象素材,也就是图像外,还应该包括摄影照片、图画、电子特技画面、屏幕文字等。
5、 4、电视画面与眼睛(1)电视画面:是指由电子摄录系统拍摄和制作的,由电视屏幕显示的图象。(2)电视画面能够表达一定的含义,与我们的眼睛、思维有很大的联系。5、随意观看无画面(1)观看 = 感觉 选择 理解(2)随意观看无画面6、观看 感觉 选择 理解感觉选择理解=观看(赫荷黎)7、要坚持“挑、等、抢”技法,提高电视从业人员对画面细节的捕获能力。 “挑”是指电视从业人员通过深入生活,在拍摄现场进行观察、分析、综合、演绎,将那些最能体现事物本质的,最能阐明事理且又适合拍摄的素材挑选出来。 “等”是指电视从业人员以坚韧的作风等候拍摄时机的到来。 “抢”是指电视从业人员以忠于职守的职业道德力量和纯熟
6、的拍摄技巧,不失时机地抓取事物发展过程中最富于表现力的场面与细节。 九、电视画面与电视镜头1、就电视摄像而言,电视画面又称电视镜头。电视镜头:是摄象机从开机到关机不间断地拍摄所记录下来的一个片段。 电视画面:是从电影画面借用来的。画面这个词,本是绘画艺术用语,一幅画称一个画面。因为电影最初是无声片 ,它和绘画有许多相近之处。电影画面的定义是:“一段连续放映的影片中的形象,看来是由一台摄影机不间断的一次拍摄下来的,无论这段多么长都叫做一个镜头”(即画面)(电影观念)。第二章 摄像机一、摄像机与人眼的异同 1、摄像机是把光学图像转化为电子信号的一种设备。2、如果把电视系统比作一个人的话,摄像机就相
7、当于人的眼睛。二、摄像机不如人眼的地方:调节能力、辨别能力、时间放大效应、边框局限调节能力:人眼可自动调节光线,但摄像机却不能。只能在光线均匀的场合中工作。辨别能力:细节丢失。在镜头中,若在暗处的东西不动,观众是不会知道的,所以在镜头中暗处的东西较模糊;观点:电视因其画面少,应尽量少用全景,否则会既分散注意力又浪费镜头。而用全景拍东西时要尽量拍引人注目的事物;时间放大效应:心理时间比物理时间显得长。观点:屏幕是对时间的放大,所以在使用画面时要尽量节约,给观众提供可看的东西。边框局限:在不平的路面,因摄像机通过固定的框框去拍景物,所以镜头显得很不稳,不断晃动。观点:摄像机会夸大晃动;但人眼不会这
8、样,因人行走有一个平行器官。而摄像机因景深有限,所以视角越小,晃动便越明显。其中特写视角小,晃动便大,广角视角大,晃动便少观点:判断画面质量的标准:主要看其水平线和垂直线是否一致(即水平线一定要平,垂直县一定要直)。三、摄像机比人眼优越之处1、多距离,选择性强n 不同景别。2、集合作用n 能把不同场合的画面归在一起,表现同一主题。3、能改变物体运动的速度n 定格,倒退,快慢动作。4、工作范围广四、 摄像机的类别:广播级、专业级(广播级)、业务级、民用机五、几项主要的工作性能:信噪比、工作亮度级、分解力1、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 S/N):信噪比是视频信号电平和噪声
9、电平之比。所有电子设备都会产生一定量的噪声。视频噪声表现在图象上,就是均匀布满了的“雪花”式的麻点。摄像机信噪比越高,图象越干净。2、工作亮度级n 所有摄像机都有一个基本工作亮度级来保证它的正常工作。n 信噪比越高,摄像机就能工作在越低的亮度级上。n 灵敏度越高,最小物体照度越低,表示摄像机越好。3、分解力n 分解力相当于清晰度。用画面上可分辨的电视线数来表示。n 分解力分为水平分解力和垂直分解力,通常指标上给出的都是在画面中心的水平分解力的数值。n 画面边缘的分解力要比中心低些。六、摄像机的基本部件1、镜头系统:镜头、光圈、聚集、附加镜2、主机:摄像头、视频信号处理单元、同步信号发生器、编码
10、器、其他3、寻像器:为一个微型监视器,作用是用来取景。n 上面还可以显示系列文字、数字、符号等说明字符,用以指示摄像机的状态。4、电源5、传声器6、录制单元7、按钮与开关:电源、功能转换、录制、推拉键、放像系统、增益、滤光片、黑白平衡七、附件:摄像过程中除了摄像机的主体功能外,诸多附件的辅助功能也不可小视,它们是保证影像构成趋于完美的重要工具。n 主要有:灯具,通讯系统,传声器;支撑系统等。1、三脚架作用:稳定机器,保证图像质量。类别:简单、复杂2、反光板作用:提高图像质量。类别:柔性反光与镜面反光。第三章 摄像机的使用一、摄前准备:电源、话筒、电缆、三脚架、照明设备二、调整1、预热:有条件的
11、情况下,对节目质量要求又比较高时,可以在整机接通电源后,经几分钟后再作调整。因为电源接通后,机内温度逐渐上升,可能会使某些元器件参数有微小漂移。几分钟后,温度基本稳定。以电池作为拍摄电源时,或要求还是太高时,也可不进行整机预热。2、选择滤光镜: 根据具体的照明情况,选择相应的滤光片。 室内灯光为3200K。 自然光为5600K3、调整白平衡(1)什么情况下要进行白平衡调整:在拍摄中,如果拍摄现场的照度发生变化或拍摄现场转移,都必须重新调整白平衡,每次拍摄前,都应确认白平衡已调整好。自动白平衡使用方便、简单,但调整范围有限,在以下情况下,自动白平衡调整不能提供正确的白平衡,最好使用手动白平衡调整
12、:(2)白平衡调整实例: 被摄景物或摄像机处于阴影中; 使用氖灯、水银灯等特别明亮的光源时; 照度不足时; 景物有强烈的彩色照明时,如日出、日落、蓝天、雪地等; 拍大特定镜头; 进行微距拍摄时。4、调整黑平衡:通常黑平衡的调整会影响白平衡的状态,所以调整完黑平衡后应现再调一次白平衡。即:白平衡黑平衡白平衡。5、增益 一般情况置于0dB处。 当光照不足时,置于6 dB 或9dB处。 特殊情况,置于18 dB 处,噪声点明显。三、摄像的基本原则:平;稳;清;准;匀;避免滥用运动镜头;多录5秒钟;录前演练。1、平画面保持水平,不倾斜2、稳画面保持稳定,不抖动3、清画面保持清晰,不模糊4、准取景、调焦
13、、曝光准确5、匀拍摄运动速度均匀6、避免“拉风箱”、“刷墙”式的摄像机运动7、多录5秒钟8、录前演练四、拍摄:电视画面拍摄可分为固定拍摄和运动拍摄。(拍摄应从固定拍摄开始着手)1、固定拍摄定义: 固定画面,是指摄像机在机位不动、镜头光轴不变、镜头焦距固定的情况下拍摄的电视画面。 机位、光轴、焦距“三不变”是拍摄固定画面的前提条件。机位不动,则摄像机无移、跟、升、降等运动;光轴不动,则摄像机无摇摄;焦距不动,则摄像机无推、拉运动。 固定画面的核心一点就是画面所依附的框架不动。2、功能: A、固定画面有利于表现静态环境。 B、固定画面对静态的人物有突出表现的作用。 C、固定画面能够比较客观地记录和
14、反映被摄主体的运动速度和节奏变化。 D、利用框架因素突出和强化动感。 E、固定画面在造型上有绘画和图片效果,与运动画面相比,更富有静态造型之美及美术作品的审美体验。 F、固定画面由于其稳定的视点和静止的框架等特点,便于通过静态造型引发趋向于“静”的心理反应。 G、固定画面与运动画面相比较少主观因素,镜头表现出一定的客观性,特别是较少运动摄像所带来的指向性。 H、固定画面与运动画面所表现的时间感觉有差异。 运动画面有一种“近”的感觉,即正在发生、正在进行的时间感;而固定画面则易于表现出“远”的感觉,如时间上的过去感、历史感和往事感。3、局限: A、固定画面视点单一,视域区受到画面框架的限制。 B
15、、固定画面在一个镜头中构图难以发生很大变化。 C、固定画面对运动轨迹和运动范围较大的被摄主体难以很好的表现。 D、固定画面难以表现复杂、曲折的环境和空间。 E、固定画面由于单一画面的框架限制,不如运动画面那样能够比较完整、真实地记录和再现一段生活流程。4、 拍摄要求:A、注意捕捉动感因素,增强画面内部活力。B、要注意纵向空间和纵深方向上的调度和表现。C、固定画面的拍摄与组接应注意镜头内在的连贯性。D、固定画面的构图一定要注意艺术性、可视性。E、固定画面在拍摄中有一点必须牢牢记住,那就是“稳”字当头。5、摄像稳定器械:三脚架、独脚架、导轨、各类托架。五、运动的拍摄:1、运动镜头的组成:起幅运动过
16、程落幅。起幅:运动镜头开始的画面。 要求 :讲究构图,要有适当长度。运动过程:也就是移动过程中的画面。 要求:自然流畅、不可生硬,突然。落幅:运动镜头终结的画面 。 要求 :由运动转为固定画面时能平稳、自然 , 尤其要准确。2、摇镜头的主要作用: A、表现画面以外的场景或事物; B、表明两个位置之间的关系; C、用较近的视距表现数量较多或形体太高或太长的物体; D、追随某一物体的运动; E、表现某物体的另一面; F、缓慢的摇镜头能造成拉长时间和扩大空间的效果; G、调整构图。3、摇镜头拍摄的要求: A、以主体的运动为依据。摇镜头必须按照主体运动的方向、速度和节奏的要求,保持镜头外部摇动和画面内
17、部主体运动的一致性,并在镜头衔接中保持动作的连贯性。 B、摇速要均匀。 C、摇速要适中。 D、起幅落幅准确。5、 推拉镜头的作用:A、改变视野;B、追随某一物体的运动;C、可以给出各种景别的镜头;D、强调戏剧效果;E、调整构图。6、推拉镜头的拍摄要求:准确、敏捷、均匀。(1)推镜头的画面特征:框架后移,视点前移景别由大变小,被摄主体由小变大,环境由大变小具有明确的主体目标 (2)拉镜头的画面特征:框架向前运动,视点后移景别有小变大,被摄主体由大变小,环境由小变大。有退出感7、变焦拍摄的要求: A、符合视觉习惯。 B、焦点要保持清晰。 C、变焦速度应以被摄体的运动速度为依据。 D、以固定画面作为
18、起幅和落幅。8、移、跟镜头的主要作用: A、应用视野的变化; B、改变被摄体与背景间的关系; C、实现画面中的流动感; D、加强戏剧效果; E、调整构图。9、综合运用推、拉摇、移、跟、升降等摄像机的运动手法进行拍摄的方法。作用: 特别适合于活跃气氛,加快运动速度。 几种运动形态结合,可以同时或先后拍摄不同方向、不同层次的景物,可以形成完整的段落镜头,形成多构图、多景别、多层次的“镜头内部蒙太奇”。10、拍摄运动镜头应注意的问题 (1)镜头运动应有目的:运动方式、运动速度应根据画面内容需要而定。 (2)应有意识地控制固定镜头与运动镜头的比例。 (3)力求保持画面平稳:避免画面大幅度的倾斜摆动,造
19、成观众产生视觉感受上的不安和眩晕。 (4)注意拍摄时焦点的变化,始终将被摄主体形象处理在景深范围内。第四章 轴线与大三角机位一、轴线的概念:轴线是指被摄对象的视线方向、运动方向和不同对象之间的关系所形成的一条虚拟直线。1、轴线类型视线方向轴线:是处于相对静止的人物视线方向构成的轴线。运动轴线:处于运动中的人或物,其运动方向构成的轴线。关系轴线:两个人物头部之间的交流线构成的轴线。2、越轴概念:越轴是指摄像机要在轴线一侧180范围内设置机位,违反这一原则叫作越轴。也就是越过轴线拍摄。 越轴的危害:越轴后的画面,被摄对象与前面所摄画面中主体的位置或方向是不一致的,会出现镜头方向上的矛盾,造成前后画
20、面无法组接。轴线总结:轴线是一条假想的直线,架设机位时,不同的机位应处于轴线的同一侧,否则就是越轴拍摄,越轴拍摄的镜头组接在一起会给观众错觉,使观众分不清楚方向或位置关系。二、大三角机位1、大三角机位的规律:(1)1号机位做为定位镜头在每种组合中都包含,而且位置也相同。(2)每种组合中的三台机位都是处于A和B关系轴线的同侧,即应遵循轴线规律。(3)每台摄像机都可在一定的范围内做位置的调整,也即大三角机位既固定又灵活。大三角机位类型:大三角内反拍机位:机位方向基本相背,各拍一个人物,称为内反拍角度。大三角外反拍机位:机位拍摄方向基本相对,这两个角度称为外反拍角度。大三角平行机位:平行三角形底边上
21、的两个机位各自拍摄一个人物。第五章 景别和角度一、画面的构成因素:1.外部构成因素 框架的大小景别 拍摄的方向正面、侧面、斜侧、背面 拍摄的角度平摄、仰摄、俯摄、顶摄2.内部构成要素 画面内部的点线面以及色彩的结构形式,表现为点、线、面、色彩等。 可以归纳为:主体、前景、背景、陪体、空白。二、景别的认识:景别的划分:根据景物在画面中所表现的范围的大小,可粗略的分为:全景、中景、近景全景:表现被摄物体的全貌中景:表现被摄物体的一部分近景:表现被摄物体的局部细节景别的改变可通过拍摄距离,也可通过调节焦距。远景注重对景物和事物的宏观表现,人物的表现降为次要位置。常用来表现如:荒芜的大漠、一望无际的大
22、草原、雪域高原、壮丽的山河、蔚蓝的大海、城市景观、战争场面、群众集会等。 远景总结:作用:表现自然环境、介绍地理概况、创造气势、渲染气氛、抒发感情。 画面特点:有很强的空间透视感,画面大气,有较强的气势。 构图技巧:从大处着眼,注意利用延伸的线条、物体远小近大的变化、色调和影调的变化来 创造空间感; 要用侧光或侧逆光来形成空间的透视感。全景介绍:全景可分为人物全景、物体全景、景物全景 特点:既有较完全的环境描写,又有较完整的人物行动的描写。因此全景镜头特别适合于用环境来烘托、渲染和描绘人物和主题。 作用: 交代被摄体的全貌及其附近的环境。 构图方法:注意表现主体富有特征的线条和形状; * 注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摄像 考试 考前 笔记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