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后6组-重要性与审计重要性水平.doc
《改后6组-重要性与审计重要性水平.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后6组-重要性与审计重要性水平.doc(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改后6组-重要性与审计重要性水平.精品文档.审计重要性水平摘要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应当编制审计计划,对审计工作做出合理安排。审计项目负责人对被审计单位的基本业务情况进行了解和执行分析程序之后,应对审计工作做出规划。在编制审计计划时,审计人员应对审计重要性做出恰当的判断,并对重要性水平进行适当的评估。在确定审计程序和评价审计结果时,如果审计师能合理运用重要性水平,恰当分配重要性账户,就能较好的控制成本,提高审计效率,否则,将降低审计效率,增加审计风险。对审计重要性水平的把握,影响着审计风险的大小,从而影响着审计项目的评估与实施。本文从对审计重
2、要性和重要性水平内涵的解析开始,着重论述了审计重要性和重要性水平的运用情况,以及对审计风险的影响。另外,对重要性的评估是审计人员的一种专业判断。本文也阐述了审计师的专业判断对审计风险不同程度的影响,并相应的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会对加强审计重要性水平在实践中的应用有所帮助。深刻认识审计重要性是正确运用的前提;其次,过硬的专业判断恰当确定重要性水平的根本保证;再次,恰当处理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关系,是应用好审计重要性水平的关键。 关键词 审计重要性水平 审计风险 审计人员专业判断目 录第一章 前言2第二章 审计重要性概述22.1审计重要性定义22.2重要性概念在会计学和审计学中的比较22.3审计
3、重要性的意义2第三章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23.1审计风险的涵义23.2审计风险的几种形式23.3审计风险与审计重要性的关系2第四章 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24.1审计重要性水平与“度”24.2确定重要性水平需要考虑的因素24.3确定重要性水平的要求24.4确定重要性水平的步骤及方法2第五章 影响审计重要性的因素分析及相关建议25.1影响审计重要性水平判断的因素25.2提升审计重要性水平判断合理性的建议2结论2第一章 前 言审计重要性是现代审计理论和实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审计重要性概念的运用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现代审计由于受审计时间和审计成本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广泛采用审计抽样,审计人员不可能就
4、会计报表的所有方面发表审计意见,而只能就所有重要方面发表审计意见。因此,重要性概念的合理运用不仅是现代审计的特征之一,而且还是实现审计总体目标的必要手段。在计划审计工作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原因,并应当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基础上,确定一个可接受的重要性水平,即首先为财务报表层次确定重要性水平,以发现在金额上重大的错报。同时,注册会计师还应当评估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及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以便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在确定审计意见类型是,注册会计师也需要考虑重要性水平。第二章 审计重要性概述2.1审计重要性定义一、国际上对审计
5、重要性的定义在确定所出具的恰当审计报告时,重要性是一个主要考虑因素。各国现有的审计重要性准则对重要性所作的定义大都沿用会计准则的定义。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对重要性的定义是:如果信息的错报或漏报会影响使用者根据报表采取的经济决策,信息就有重要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对重要性的定义为:一项会计信息的错报或漏报是重要的,指在特定的环境下,一个理性的人依赖信息所做的决策可能因为这一错报或漏报得以变化或修正。其实,它们都作出了一致的解释:信息的错报或漏报可能影响到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就是重要性。这里的漏报是指会计报表完全遗漏某事项或金额;错报是指会计报表已报但是有误。重要性的错报
6、包含漏报,会计报表的错报包括报表金额的错报和报表披露的错报。二、我国对审计重要性的定义我国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重要性基本参照FASB和IASC对审计重要性的定义,将它表述为:重要性取决于在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的判断。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在理解和应用重要性概念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重要性是针对财务报表而言的,它的判断应从财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出发。2.重要性的判断与特定的环境有关。特定的环境譬如被审计单位规模大小对重要性水平绝对值的影响,不同类型的审计对其重要性标准的影响,时间的差异对同一审计
7、对象重要性的判断的影响。3.重要性的判断既要重视数量因素又要重视质量因素。4.重要性的判断要考虑错漏报对财务报表的影响范围。具体来讲,错报或漏报在财务报表中涉及的面越广,该错报或漏报就越重要。5.运用重要性原则需要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重要性原则的运用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注册会计师应根据被审计单位的不同情况,考虑影响重要性的其他因素,才能对重要性作出恰当的判断。6.重要性原则的运用贯穿整个审计过程。2.2重要性概念在会计学和审计学中的比较一、会计学和审计学中重要性概念的区别:1.出发点和立足点不同:重要性概念同时应用与会计和审计中,但由于会计和审计属于两类不同性质的工作,运用重要性的出发点和
8、立足点是不同的。会计审计目的不同,判断重要性的依据不同:会计人员加工会计信息、编制会计报表的目的是为报表使用者提供决策信息。由于报表使用者种类、数量的不定性,所以会计报表具有通用性。这一特征决定了重要性概念在会计职业界的运用必须考虑所有报表使用者的利益,不能顾此失彼;而审计则不然,它主要考虑审计委托人的以图及其审计的类型和性质而定。譬如,被审计单位为取得银行贷款而要求审计机构对其资信和偿债能力做出评估时,判断重要性的标准主要侧重于对债权人利益的影响。审计中的重要性标准在数量上一般大于或等于会计中的重要性标准:会计要考虑的是所有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对于会计报告中的每一个项目的重要性标准,应主要选择
9、各个报表使用者决策的所有数量标准中最小的一个;而审计人员必须根据审计委托人的以图以及审计的类型及性质,选择影响响应的一部分使用者的所有数量标准中最小的一个。重要性概念在会计及审计中的要求不同:会计人员的责任是为会计报表的真实性负责。他们必须保证那些在会计报告中披露的对会计报告使用者决策产生重大影响的金额百分之百的正确性,对于一些不重要的事项则可以简化处理。因此,会计中运用重要性的界限以不对会计报表使用者产生误导为限;审计则不同,审计人员的责任是为审计报告的真实性负责,审计人员在运用重要性概念做出选择时,需要对会计报表中存在的差错是否超过会计中的重要性可以接受的那个数量界限予以证实。2.性质地位
10、不同:在会计中,重要性原则属于起补充、修正作用的原则,并非主导作用;在审计中,重要性原则是用来保证审计质量和提高审计效率的,起在审计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3.运用主体及其要求不同:会计人员是会计重要性原则运用主体;审计人员是审计重要性的运用主体。在会计中,由于重要性原则在运用时有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指导,标准明确,所以运用主题只需懂得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便可进行实际操作;在审计中,主体不但要有丰富的会计、审计知识、相关的法律知识,而且还哟啊对审计相关的环境因素和所审计的业务具有较深的了解,要求相对较高。4.运用范围和复杂程度不同:在会计实际运用中,主要是从金额方面考虑,性质被房子啊次要位置,判
11、断标准也较简单,大多在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中规定,不需要太多复杂的判断;而审计重要性原则的运用贯穿审计的全过程,时时处处都要用到。5.运用方式不同:会计重要性原则的运用无层次性要求,而审计重要性运用分为报表层次和账项交易层次。6.风险责任不同:会计人员在运用重要性原则时,法律责任较轻;审计人员则由于其直接关系到审计质量且直接面对会计信息使用者,因此承担的风险较大。二、会计学和审计学中重要性概念的联系:重要性概念的提出都是为了保证会计和审计质量前提下,提高会计和审计工作效率;它对会计和审计实务均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会计和审计中的运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会计和审计对重要性的
12、判断,无论从性质上还是从数量角度,最终都是以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需要为依据;实证研究是合理确定会计和审计重要新个标准的有效途径。2.3审计重要性的意义一、审计重要性是现代审计理论和实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审计的预备阶段,审计人员要对重要性进行界定,作出初步判定,并将重要性价值分配到各个项目,以此作为各个项目答应出现差错的最高限额;审计实施阶段,审计人员根据在预备阶段确定的重要性标准,评价所发现的问题是否重要,以此确定是否要作进一步的审查,并作出相应的记录;在审计终结阶段,审计人员根据重要性标准,对在实施阶段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价,以此确定发表何种审计意见。由此可见,在
13、审计过程中运用重要性,对做好审计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二、审计重要性是决定审计风险、检查范围和审计程序的直接依据之一。三、审计重要性对于会计报表审计有着广泛的影响。正确理解、具体把握和科学运用重要性原则,对注册会计师制定审计计划,选择审计方法,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和审计风险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章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在审计理论中,审计风险与审计重要性和审计证据等概念密切相关;在审计实务中,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在制定审计计划、执行审计程序、出具审计报告等阶段必须时时加以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3.1审计风险的涵义关于审计风险的涵义,目前国内外业界尚没有形成一个完全一致的定义。但国际审计准则第
14、25号重要性和审计风险以及美国审计准则说明第47号都对它作出一定的定义。我国对此在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中作出的审计风险定义为: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审计的定义虽然在形式上并不完全一致,但在对其内涵的阐释上却是相同的,即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对存有重大错报和漏报的财务报表审计后,却认为该重大错报和漏报并不存在,从而发表与事实不符的审计意见的风险。因此,可以判定审计风险是由两方面的风险组成:财务报表本身存在重大错报漏报的风险;审计人员审计后表并不存在重大错报漏报的风险。也就是说,审计风险是客观的存在和主观的判定的结合。然而,客观
15、存在可以通过主观努力去调节,但主观上的判定又要受到成本效益原则的约束。3.2审计风险的几种形式一、评估审计风险评估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接受某审计项目后,在初步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采用一定的审计手段,所评估的该项目可能存在的审计风险。二、可接受审计风险可接受审计风险是指审计项目完成后,审计人员或会计师事务所准备承担或可以接受的审计风险。它受会计师事务所的风险承受能力、财务报表和审计报告使用者的情况以及行业之间的竞争情况三个因素控制。其中,会计师事务所的风险承受能力与可接受审计风险是正相关关系,其余的呈负相关关系。三、终极审计风险终极审计风险是指审计项目完成后所实际形成或审计人员实际承
16、担的审计风险。终极审计风险主要与审计程序的设计和执行情况有关。审计程序设计和执行得越好,终极审计风险越低。终极审计风险在数量关系上、理论上应与可接受审计风险一致,但实际上,它既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可接受审计风险,因为审计程序的设计和执行受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某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因为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过程中,应尽量按计划规范操作,以使终极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审计风险范围内。综上所诉,其实评估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可接受审计风险是主观确定的,而终极审计风险是两者结合、相互作用的结果。审计人员在承接审计项目时,应该将评估审计风险与可接受审计风险进行比较,然后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决定取舍。接受该项目后,
17、审计人员应尽量在审计过程中严格执行所涉及的审计程序,使终极审计风险等于或小于预先设定的可接受审计风险。虽然终极审计风险取决于可接受审计风险,但并不完全等同于后者,它是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或者是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共同作用的结果。33审计风险与审计重要性的关系一、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几种形式的关系由之前的阐述可知,审计风险与审计重要性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1.评估审计风险与审计重要性之间是反向关系,即评估审计风险越高,所确定的重要性水平越低,这样才能保证终极审计风险在一定水平内;反之,评估审计风险越低,重要性水平越高,这样可以节约审计成本。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第八条指出
18、:“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的反向关系。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高。”这里的审计风险指的就是评估审计风险。这一反向关系也可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计划确定的重要性水平越高,对审计工作质和量的要求就越低,在此条件下做出正确审计结论的可能性越大,审计风险因而也就越低。2可接受审计风险与审计重要性之间是正向关系,即可接受审计风险越高,所确定的重要性水平也应越低,这样才能保证审计质量的控制。因为可接受审计风险越低,说明审计人员要求的财务报表错报的可容忍程度越低,则其重要性水平也应越低,才能满足较低的审计风险要求。3.终极审计风险与审计重要性之间也是正向关系
19、,因而终极审计风险基本上取决于可接受审计风险。由于终极审计风险不完全等同于可接受审计风险,在传统风险导向时期,是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构成的,由它们作用;而在经营风险导向时期,则是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时期,审计风险计量模式为:在经营风险导向审计时代,审计风险计量模式为: 其中,固有风险是指假定不存在相关内部控制时,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控制风险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错报,而未能被内部控制防止、发现或纠正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
20、产生错报,而未能被实质性测试发现的可能性;而重大错报风险是指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由于审计工作固有的限制,审计风险的存在是必然的,而重要性水平则是抽样审计理论下的产物。在现代的审计理论与实务中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的相互作用表现在:一是重要性水平的确定需要考虑可接受的审计风险,如果注册会计师认为检查风险高,则重要性水平就会计划或估计的低一些,如果检查风险低,则重要性水平就会高。二是重要性水平的确定会影响审计风险。总之在审计的理论与实务中我们要从两方面考虑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的关系:从重要性的确定角度考虑审计风险;从审计风险的角度考虑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只有考虑这两方面才会更加深入的理解
21、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的反向关系。从而指导审计理论与实务的工作与学习。第四章 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4.1审计重要性水平与“度”由我国独立审计准则对审计重要性的定义可知,重要性实质上强调了一个“度”,在审计报告中,允许一定程度的不准确性或不正确的存在,但要以这个“度”为界。这里的重要性包括性质和数量两个方面,而重要性水平则专门指数量上衡量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是否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是重要性的量化临界线。独立审计准则没有给重要性水平下明确的定义,但从对重要性定义看,这个重要性是指客观存在的重要性。由于重要性水平包含于重要性之中,所以,独立审计准则所指的重要性水平也是客观的。任何被
22、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由于受其资产总额、经济业务性质、内控情况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其客观存在的重要性水平高低是千差万别不断变化的,具有不可确知性。注册会计师对此所做的努力是正确运用自己的住哪也判断,在对被审计单位较充分了解的情况下,对重要性水平进行评估,并使这种主观评估的重要性水平尽量接近客观存在的重要性水平。因此,这里所讲的重要性水平其实分为有会计报表客观存在的重要性水平和注册会计师主观评估的重要性水平。传统认知上,对客观存在的重要性水平与注册会计师主观评估的重要性水平并没有严格区分,甚至有些混淆不清。但从“度”的理解上,是有这种差别的。客观存在的重要性水平是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它的评估由于受到
23、诸多限制是具有不确定性的;而主观上判断的重要性是基于现实条件作出的对客观重要性水平的认识,这样,由于它产生的主观性和客观重要性水平本身的不可确知性,它是很难与前者重合的,所以必然要产生差距。而这种差距却不一定是“度”。这中主观评估的重要性水平偏差要么偏高要么偏低,但如果满足定义中所说的“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那么就不适“度”。只有当这种偏差在可允许的范围之内,不影响使用者对客观重要性水平的认识使,才适“度”。由此,“度”是有上下限的,即有两条临界线。4.2确定重要性水平需要考虑的因素审计准备阶段,审计人员应运用职业判断初步确定重要性水平。
24、重要性水平是确定审计重点和抽样样本的一局。确定时应考虑以下因素:一、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包括被审计单位的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等其他外部因素,以及被审计单位的性质,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与应用,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的经营风险,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以及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因素等。1.就企业自身而言,主要考虑企业规模和内部控制情况:一般来说,规模大的企业,重要性的绝对数较大,相对数较小;规模小的企业,重要性的绝对数较小,相对数较大;内部控制作为组织内部的一种制度安排,能为会计报表的公允性提供合理的保证。但是,它存在固有的限制,并不能在完全意义上对审计的结果做出保证,所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重要性 审计 水平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