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易筋经版本{含标准示范图简易讲解_周潜川_曹英峰}.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最好的易筋经版本{含标准示范图简易讲解_周潜川_曹英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好的易筋经版本{含标准示范图简易讲解_周潜川_曹英峰}.doc(5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最好的易筋经版本含标准示范图简易讲解_周潜川_曹英峰.精品文档.曹英峰论易筋经中华武功,博大精深。传承至今,更见繁复。时有故弄玄虚者渲染夸张, 渐失武术本来面目,其中尤以易筋经等武学巨著易流于玄虚之弊。本期精武以“易筋经”为专题,意在还其真相。 今有辽宁曹公历十数载,搜罗易筋经坊间版本十余种,择其一二精品献于观者,并洋洋万余言,坦诚己见之心,披肝沥胆之意,惟愿国人强身健 体,益寿延年。说起易筋经,尽管我们至今无法准确地揭示它的神秘内涵,但历经千年 的沧桑,它依然散发着巨大的魅力,它的震撼力和影响力使它无愧于被称为 一部伟大的武学圣经,一部放之
2、四海皆准的武道教科书!笔者出于对易筋经 的挚爱向往,集多年来自己体悟和求学访道的心得,遂成此文。学术乃天下 之公器,虽为一家之谈,然见仁见智,则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关于易筋经的起源,一直众说纷纭,佛说佛理,道说道源。其实易筋经作 为一种纯粹的技术,其传承绝不依赖任何宗教的教理教义而得以延续。易筋 经的本质乃作用于人体,改造人体生理功能,获得超于常人的生理潜力和对 固有生理极限的突破,这才是易筋经千年不衰的生命力所在。任何宗教附会 和神话臆造对于学术研究都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如果非得用理论来诠释易 筋经的技术内涵的话,我认为中医理论是最科学的一种手段。从目前的文献资料上看,易筋经应该起源于“五禽戏
3、”和“八段锦”, 因为无论是坊间各种版本还是民间秘传流派,三者之间的修炼本源和指导 思想都是一致的。从发展年代上看,五禽戏早在汉代就已十分完善和成熟,到唐代则衍生出诸多流派。八段锦的最早文字记载是北宋政和年间,而“易筋经”一词的真正确立较晚,约在清代中晚期。但是,据宋朝张君房所著云 笈七签茅山贤者服内气诀载:“所谓易者,能易精易形也,常法能爱精, 握固,闭气,吞液,则气化为血,血化为精,精化为液,液化为骨,常行之不倦, 为之一年易气,二年易骸,三年易血,四年易骨,八年易发,九年易形,十年成 道”可见,以“易”为修炼核心和鲜明手段的锻炼方法,在宋代就已经 广为流传,但这些方法还局限在中国古代导引
4、、吐纳、存思等专注于养生的 内炼方面。那么,易筋经与武学技术相融汇是在何时呢?应在明代。回溯历史,元末 明初,频繁的战争导致军事格斗技术的改革和发展,也必然促进徒手格斗技 术的繁荣。另一方面,道教在明代繁荣时期的世俗化趋向,使一向注重养生 实践的道家学术得以广泛地深入社会的各个阶层。在这个特定历史条件下, 由“五禽戏”、“八段锦”衍生出来的养生技术与武学技术在完美结合后,得 到最大限度的加强和升华。在这个时期,成就了一位武道合一的典范,一位 继往开来、震烁古今的大宗师张三丰。而清朝凌延堪所著校礼堂文 集与程雨仲书中提到的天台紫凝道人,可能是易筋经发展过程中起到推 动作用的关键人物,或是易筋经修
5、炼的有成就者。在研究易筋经的时候,我从资料上看到一个很有趣的故事:清朝乾隆年 间,各派武林人士为了争夺易筋经而互相残杀,引起了统治阶级的重视。于 是,乾隆皇帝颁旨,令少林寺将珍藏的易筋经交出,由国家刊印发行,广为传 播。虽然我没有考证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但故老相传,易筋经因为少林寺而 名闻天下,确是事实。从现有的版本刊行年代上看,也都出自清朝,说明它经历一个相当漫长的完善过程,到了清代,易筋经已经发展到了空前鼎盛的时期,其锻炼方法广为释、道、儒、医、武诸家所借鉴和融合,形成了各自风 格独特的流派。行文至此,还要特别提一下蜀东五禽图,我曾从中得到过很大的启示, 无论研究易筋经的起源还是技术特征,这
6、都是一个非常有力的佐证。五禽图 是四川巴县王礼亭先生传出,其方法与易筋经同出一源,但比易筋经更为精 练,操作性极强,功成后不但全身任人击打,而且反使打人者手足受伤。在我 的师门中,曾有患肺癌者修炼此功得以存活至今,其功效卓著,如是叹为奇 迹!王礼亭先生通过炼习五禽图治愈顽疾,并成为重庆地区一代名师,其事 迹被向恺然先生写入侠义英雄传,广为流传,影响甚深!近代著名丹医实 践家张觉人先生(道学大师陈撄宁先生弟子)曾将其方法写成五禽气功 一书,有志于斯者可按图索骥。世传之易筋经实际由两个部分组成,即易筋经和洗髓经。易筋者,欲坚 其外;洗髓者,欲清其内。所谓“易”就是改变、改善,取生生不已之意。“筋”
7、 是人体的经脉。按中医的说法,骨节之外,肌肉之内,四肢百骸,血气运行,都 以此为联络。“易筋”就是通过导引、吐纳、推揉等方法,使筋壮则强,筋舒 则长,筋劲则刚,筋和则康,同时配合器具、药物的辅助,成就外壮神勇,使血 肉之躯如同金石那样坚固,不为外邪所侵害,为日后修道提供保障。所谓 “洗”,就是洗涤、净尽的意思。“髓”是人体血气生发之地,而脑又为髓之 海,主人之思维灵明。“洗髓”的关键,就是通过修炼使肾水充盈,真气旺盛, 开关展窍,将有形之身后天沾染的渣滓洗涤干净,从而智慧大开,神通显现, 返还青壮,甚至可以了悟生死!世人习惯称之为“易筋经”,往往省略了“洗髓经”的称谓,但学术内容的完整性是不能
8、割裂的。易筋经是后天的层次,可积弱成强,是过渡阶段 的有为方法。而洗髓经求的是先天的境界,是由武入道的归宿。宋朝张伯端的悟真篇中说:“但知无为为要妙,岂知有作是根基。” 严格来讲,洗髓经中也有有为的方法,但就层次而言,比易筋经高明许多。清 朝刘一明的破迷诗中说:“有为岂是弄皮囊,做作千般总受伤,怎晓心传 真妙诀,鬼神莫测扭阴阳。”因此尽管易筋经方法种种,流派众多,但终不见 洗髓经传世,足见其珍贵!真正意义上的洗髓经是中国道家养生的最高法则和核心机密,历代有 成就者固然如鳞角,即使得全诀全法亦不多见。洗髓经之修炼法甚为艰巨, 其中艰难非普通人所能希冀,基本不具备现实意义。故本文专讲易筋,不谈 洗
9、髓。先前曾见有人将易筋洗髓指为一件事,或有无知野僧将佛门“参话 头”、“坐禅”冒充洗髓者,实乃断人慧命,不可信之。明末,海岱游人曾将易 筋经的功效总结为九条:一曰祛病、二曰永不生疾、三曰终身健壮、四曰饥 寒不迫、五曰多男秀、六曰房战百胜、七曰泥水探珠、八曰御侮不惴、九 曰功成不退。而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中也归纳了十条效验,其中将“意 之所至,坚于铁石,骈指可破牛腹,侧掌可断牛颈,去拳可碎虎脑”以及人体 最薄弱的部位都可以“虽曰隐处,亦不畏椎梃”的如此骇人的武学境界都视 为“末技”,说明易筋经之所以令习者无限神往,其中必有诸多高深莫测的 方法。但令人困惑的是,大凡修炼易筋经者却百无一验,这种强烈
10、的反差,恐 怕真正是近百年来易筋经争议的焦点所在。这个问题也一直困扰了笔者很 多年,是技术本身的问题,还是传承中人为的因素呢?中国的传统武学在传承上“三口不传,六耳不闻”,讲究的是言传身教,潜移默化。这种近乎迂腐保守的师徒传承,用现代人的思维方式是无法理解 的。可是如果有一天你真正窥入门径,登堂入室,就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才 会发现原来别有一番天地。这就好像一件文物,它的珍贵正是因为年代久 远、稀有和神秘,才有传世的价值。如果随便就买得到,那么最后它的命运 只能在垃圾箱里了。这种保守的传承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学术的纯洁性,避免 了人为的阉割和拼接。前人用生命为代价,穷尽了几代人的心血总结验证出来的
11、东西,被今人 在几个小时里便完成了改革和创编,这简直是对生命的蔑视和践踏,也是对 先哲的嘲弄和污辱!前些年风靡一时的“武术热”、“气功热”和五花八门的 神功大法,的确让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然后躲在一旁很滋润地享受着生活, 也让另一部分人走进了精神病院,继续憧憬着“超人”之梦。难道这还不能 说明问题吗?我为易筋经的这种传承感到庆幸!其实技术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经过了几百上千年的提炼优化,应该是 非常完善了。那么问题只有出在传承中的失真了,是人为的因素导致了易筋 经的支离破碎,关键的技术和细微的火候变化都被隐藏起来或已经遗失掉。 修炼者一开始修炼功夫,也许会有一些效果,可到了后来就“差之毫厘,谬之
12、 千里”,只好半途而废,望功兴叹。不能说哪一家或哪一派的易筋经是正宗的,释、道、儒、武、医皆各有 传授。纵观易筋经的结构体系,我认为只要具备了“炼气”、“炼形”、“器具” 这三大核心要素,以改变和优化人体生理结构、祛病强身、由武入道为修炼 本质的方法,皆可认为是完整意义上的易筋经。这不是我个人的发明创造,而是综合各流派的技术特点和师传秘要总结出来的。其中“炼气”为一切功法之核心,“器具”为武学之梯航,“炼形”为纠偏补弊之佐辅。 接下来,将围绕这三个核心展开对易筋经的剖析和探究,以期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炼气,非但易筋赖于此,更是洗髓必由之门径,是易筋经中最为核心的部分。目前除张义尚先生在真传易筋
13、经中披露“九转呼吸法”外,余下 各版本均不见记述。这里所说的“炼气”,是有别于世面流传的所谓“气功” 方法的。“内炼一口气,外炼筋骨皮”,这“一口气”,简而言之,就是锻炼呼 吸的方法。前文在形中提到的形气合一,只是比较粗浅的炼气功夫。因为动功是有 为法,着于迹相,属于后天的范畴。动功炼气,要以呼吸为功,以运使为效,以 刚柔为主旨。就像古时打铁要用橐龠(音驼月)来鼓吹炉火一样,火借风势, 钢才得以锤炼。风极柔软,却可以炼钢至纯,这就是呼吸妙用的比喻。故原 传太极十三势讲“极柔软才能极坚刚”,后有人干脆直接讲“会呼吸才能极 坚刚”,玄机尽泄。打铁当然要看火候,全靠风力来掌控,引申到练功中,呼 吸的
14、快慢、长短、轻重、升降、吞吐自然很精细、巧妙,这样才能使生理发 生变化,筋骨气血得以改善,从而达到内壮外坚的效果,即如古本易筋经 中云“其气元升降抑扬,呼吸之顿荡往来,神明于心而不执于一方,斯为得窍 也”。而真正的易筋经炼气功夫,追求的是神气合一、返还先天、与道合一 的境界,与形气合一同为呼吸之功,但境界不同,层次有别,火候各异。它不 弄玄虚,不涉神怪,朴实无华,是以对生命的实践来完成人生目标的一门人 体科学。人从出生那一刻起,禀自父母的先天内呼吸即成为生命的原动力(人能自主呼吸,就是内呼吸的作用。中医脉学上讲一呼一吸,脉行六寸,故称内呼 吸为原动力),后天的口鼻外呼吸即开始工作,一呼一吸之间
15、,一切生命活动 均赖于此。呼吸一停止,生命很快终结。既然呼吸系之生死,不妨反其道而 行之。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运气说中说“:人能运气生精,使精生神, 则五脏六腑、十二经络以及四肢百体,毫发皮肤,皆有光天化日之气象,无嶂 翳昏迷境界,不亦羲皇上人哉。谚语云:人亦小天地。洵不诬也。古仙云:服 气不死。又云:还丹永命。气是添年药,心为使气神,若知行气诀,便是学仙 人。皆为导引逆流而发也。修炼之士,可不留心于呼吸哉!”炼气功夫集中 体现了道家“盗天地,夺造化”的学术思想和人生态度。说来有意思,道家 所谓的“返还”其实就是要回到人在母体内胎儿时的样子,使机体处于平衡 生长状态。什么返老还童、长生久视、
16、返璞归真,无不基于这一理念而去实 践。人的外在形体是不可能回复到胎儿时的样子的,只有“胎息”(内呼吸 的基本表现形式)这一状态通过特定的呼吸方法是可以达到的。现代医学所 讲的胎儿在母体时借助脐带吸收养分的说法,没有古人在生命微观世界里 的探索所揭示得深刻。古人早在几千年前就曾经对“胎息”有了详尽的记述和深刻的认识。胎 息经云:“胎从伏气中结,气从有胎中息。气入身来为之生,神去离形为之 死。知神气可以长生,固守虚无,以养神气。神行即气行,神住即气住。若欲 长生,神气相注,心不动念,无来无去,不出不入,自然常住,勤而行之,是真 道路。”胎息铭又说:“三十六咽,一咽为先。吐唯细细,纳唯绵绵,坐卧 亦
17、尔,行立坦然,戒于喧杂,忌以腥膻,假名胎息,实曰内丹。非唯治病,决定延年。久久行之,名列上仙。”前者明理,后者讲法,两部经合起来虽不过百余字,却述尽玄机,真抵丹书万卷!曹文逸真人在灵源大道歌中亦云“: 元和内运即成真,呼吸外施终未了。”由于人的后天呼吸是短促、粗重的,必须通过炼气的方法,使之匀、细、 深、长,这样支持外呼吸的内呼吸就会随着功夫的深入,被慢慢地激活,并且 越来越旺盛,进入“胎息”的状态。通过“胎息”打开了“玄关一窍”,一 切生理机能都处于高度的自主化和有序化,这就是中国道家学术追求的“天 人合一”的境界。其实现代科学就人体修炼中的“胎息”这一现象,也曾做过深入的研究。 据有关资料
18、显示,人体在保持外呼吸频率极低的条件下,可大大降低细胞的 兴奋度,有效消除神经细胞的紧张。这时人体能量消耗降低,新陈代谢减慢, 机体耗氧量减少,而机体储能开始大大增加。已知的科学数据显示,人体在 完全“胎息”状态下,基础代谢甚至可减少百分之六十左右,耗氧量可减少 百分之三十左右,而血液中的氧浓度明显升高,血流加快,身体末梢毛细血 管得以疏通,短时间内体温会有上升,说明机体热能开始增加。一方面在低 氧状态下,人体内的癌细胞受到抑制,并逐渐切断其能量的供给,使之不再 继续生长,并慢慢萎缩至死亡;另一方面,“热”是高级生命的重要体征,随 着体内热能的增加,健康细胞的活性和自我识别能力大大增强,对能量
19、的摄 取要高于那些病老的细胞,这就加快了那些病老细胞的死亡进程,最后被新 生细胞所代替。这种方法被称之为细胞的“饥饿疗法”,目前引起了西方医 学界的极大关注,针对诸如肿瘤等一些疑难疾病,此法已经开始用于临床实 践。在人体恢复健康、进入具有旺盛活力的状态后,体温会比正常人低二三度。现代科学已经证明,低体温状态是人类长寿因素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其 实,在自然界中,呼吸频率越高寿命越短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狗每分钟呼 吸五十次左右,平均寿命只有十到十五年;而龟只有每分钟二到三次,寿命 可达五百到一千年。我们的祖先通过对这些自然现象的观察,在长期与自然 灾害、疾病作抗争的同时,不断进行模仿、探索和实践,总
20、结出了这些抵抗 疾病、延缓衰老、开发潜能的方法。今天,强大的现代科学在某些疾病面前 依然显得有些无力,而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那个生产力水平极低的古代, 就已经很完整地掌握了克制疾病与延缓衰老的方法。我们在炫耀古老文明 源远流长的时候,是不是要从另一个方面重新审视它的客观价值呢?知道了“胎息”的重要性,下面简单谈一谈炼气功夫练至“胎息”的步 骤和方法。关于自身清静修法的道家书籍可谓汗牛充栋,但是面对满纸铅汞 之类的譬语,如果不知道其中真正所指的实事,恐怕在故纸堆里转了一辈子 也不知其所以然。其实古人用心良苦,既担心大道湮灭,又恐落入奸邪手中, 故以隐语著书传世。在钟吕传道集论朝元中吕洞宾说:“炼
21、形止于住 世,炼气方可升仙。世人不达玄机,无药而先行胎息。强留在腹,或积冷气而 成病,或发虚阳而作疾。修行本望长生,似此执迷,尚不免于疾病。殊不知胎 仙就而真气生,真气生而自然胎息。胎息以炼气,炼气以成神。”每见世人传 一些炼气方法,入手即教人屏住呼吸,然后心中默数,并辅以咽气观想等等, 吕祖的话可谓一针见血地指出其弊端。炼气功夫做到胎息的境地,是一个漫 长而艰苦的修炼过程。真传易筋经中所传的炼气功夫有九转,其中导气、 火气、水气实际上是借鉴了藏密修法,前文讲过,这和它的流传地域有关。在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中,有“气为官骸使说”、“气有度数证”、“呼吸论”、“呼吸歌”、“呼吸诀”等章节专门论述
22、炼气功夫,其原理次序极 为详尽,但具体操作以及火候运用却没有讲。由此可见,当年周述官已得炼 气真传,但亦遵古训秘而不宣,但一句“导引内功,呼吸第一”已证明炼气确 为易筋经核心之秘。据我所知,按道家所传的易筋经炼气方法,有服气、调 气、闭气、伏气四转,即可尽其妙。按中医理论,人的外呼吸是靠肺来主司 的,三焦之中,上焦以心肺为主,肺主气,心主血,气血灌溉,营卫一身。心肺 功能的强弱是生命体征的重要标志,所以服气的功夫入手即要心息相依,这 是它的主旨。心息相依有一句重要的口诀叫“心随息转”,意思是说,呼吸 成了主人公,心神是寄托在呼吸上而存在的。一些初练功夫的人,尤其是练 静功的时候,想尽办法来排除
23、杂念,追求所谓的“一念代万念”,殊不知这一 念还是杂念,和练功有什么关系呢?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到头来搞得 神疲气乏,练功很久却没多大进步。而真正掌握了心随息转的操作要领,很 快就会使纷乱的心神平静下来,头脑空明,原来粗重的呼吸也渐渐平伏下来, 而变得匀、细、深、长,当感觉到内息亦随之一起一伏的时候,那就真正是 “吐唯细细,纳唯绵绵”了。这就是道家功夫的善巧。平时无论行走坐卧, 一有闲暇,即行此法,命功纯处,性功亦显,静极生动,习者自会觉得体内气 机变化万千,整日身心如春风荡漾,气血舒畅,百疾不生。调气是闭气的前行, 经过服气的锻炼,心神专注,意用已纯,可稍有一丝有为的火候,调动内呼吸
24、显现,与外呼吸一进一出之间相互呼应,其中有调天中呼吸、地中呼吸以及 天地同调的细微火候运用,当由师传,方可体会“息息归根”之验。调气功 深,即可转入闭气的锻炼。即以鼻引气而闭之,心中默数,待不能忍受时以口微微呼气吐出,再引气闭之,反复行之,渐渐增加闭气的时间,不可勉强,以自然为要。呼吸之轻,要以“鸿毛著于鼻口之上,吐而鸿毛不动”为度。 因为有前面服气、调气的基础,闭气行之较易,但不适合中老年人练习。年老体弱的人炼气,以服气、调气为主,待气机发动,即有祛病强身的效果, 但也可练至胎息的境地,不过与个人的禀赋高低和勤奋与否大有关联。以前 常听到有人因为练吐纳功夫生吐血之疾,那是没有前行的基础,强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好 易筋经 版本 标准 示范 简易 讲解 周潜川 曹英峰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