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审美与欣赏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资源审美与欣赏论文.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旅游资源审美与欣赏论文.精品文档.浅谈旅游资源的欣赏 -欣赏佛教建筑 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08级动画1班 黄兆庆学号:200818037“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佛教文化现在已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吸引着众多中外游客,佛教建筑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寺庙的建筑之美在于殿落、亭廊与群山、松柏、流水、白云的相互呼应之间,含蓄温蕴,展示出文化与自然所赋予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的宁静与韵味。 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互融互补的文化,宗教文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文化与旅游接下了不解之缘,其中佛
2、教建筑的庄严肃穆、雄伟大气更是给旅游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极大的审美享受。 佛教建筑包含了丰富的人文内容,当它们成为古迹为我们所欣赏时,其人文内涵亦融进山水风景之内,成为山水文化的一部分。佛教建筑以其特有的形式美给山水增添了特异的声色和韵致。在我国,五台山、峨眉山等佛教四大名山、莫高窟、龙门窟等四大石窟名扬天下,陕西宝鸡法门寺等佛教圣地都是旅游文化精品,都放射着历史文化灿烂的光芒,展示出佛教文化与旅游的完美结合。 佛教是在公元一世纪左右,从印度经过现在的巴基斯坦、阿富汗,而传入中国的。在大约两千年的期间,佛教对于中国人民的思想、文化,以及物质生活都发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一切在中国的建筑上都有所反映
3、,并且集中地表现在中国的佛教建筑上。佛教传入中国文化,仅仅按照已经有文字的记录来说,就已经有了将近两千余年的历史。作为物质文化的一部分,中国建筑的历史实际上比有文字记录的历史要长若干倍。估计从石器时代开始,经过可能达到一两万年的长时间,一直到佛教传入中国时,中国的匠师已经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在工程结构方面,形成了一套有高度科学性的结构方法;在建筑的艺术处理方面,也形成了一套特殊风格的手法,成为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那就是今天一般被称作中国建筑的这样一个建筑体系。在这些建筑之中,有住宅、宫殿、衙署、作坊、仓库等等,也有为满足各种精神需要的特殊建筑,如中国传统祭祀天地和五谷之神的坛庙,拜祖先的家庙
4、,模拟神仙世界的仙山楼阁,迎接从云端下来的仙人的高台等等。中国的佛教建筑就是在这样一个历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佛教建筑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我国佛教建筑在初期受到印度影响,塔庙里,以塔为中心,周围建以殿堂、僧舍。塔中供奉着舍利、佛像等,是寺院的中心建筑。晋唐以后,殿堂逐渐成为主要建筑,佛塔被移于寺外,多建寺前、寺后或另建塔院,形成了以大雄宝殿为中心的佛寺结构。寺院坐北朝南,主要殿堂依次分布在中轴线上,层次分明,布局严谨。西藏的佛寺建筑,一般有庞大的建筑群,体现出汉藏文化融合的风格,北京的雍和宫,拉萨的布达拉宫,承德的外八庙等是这种建筑的典型。 我国现存的佛塔建筑,可分二类,一是带有中国特色的
5、印度式;二是采取中国楼阁形式的,平面正方形和八角形居多,一般为七至九层。结构有木塔、砖塔、砖木塔、石塔、铜塔、铁塔和琉璃砖塔等。石窟是开凿在山崖壁上的石洞,是早期佛教建筑的一种形式。分布在中国从北到南广大地区的佛教石窟寺,不仅记录了中国佛教的发展历史,这些石窟里大量的壁画、雕塑以及其他文物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的艺术与文花。 二、佛教寺院的布局:寺院主要殿堂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楼、方丈室等。东侧有僧房、香积厨、斋堂、职事房、茶堂、延寿堂等。西侧多为接待云游僧人的禅堂等。一些大寺院,门前还有放生池。许多寺院都在深山密林中,所以第一道门便称“山门”,而三、山音近,故此一般山门又由三道
6、门组成,象征佛教的空门、无相门、无作门的“三解脱门”。 天王殿内,两旁四大天王,中为袒胸露腹的大肚弥勒佛,潭柘寺一副对联写他: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弥勒佛身后为韦驮将军。韦驮为四天王座下三十二将之首,是佛教护法神。韦驮背对弥勒佛,面向大雄宝殿,降魔伏鬼,保护佛法。 大雄殿供奉主尊释迦牟尼像。释迦佛或毗卢佛或接引佛,有的供三尊佛,或三世佛(中释迦佛、左东方药师琉璃光佛、右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或三身佛主尊两侧,常有左右胁侍,即老“迦叶”、少“阿难”,或塑文殊、普贤两菩萨。殿内东西两侧面,多塑十八罗汉像或二十诸天。 寺中常供奉的还有菩萨。菩萨中,属文殊、普贤、观音、地
7、藏菩萨最为著名,其道场分别在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这四山并称我国四大佛教名山。河南洛阳白马寺为中国佛教的“释源”和“祖庭”。 法堂是演说佛法、皈戒集会之处,是寺中仅次于大殿的主要建筑。最后是藏经楼,珍藏佛经的地方。大雄宝殿两旁的东西配殿,其他尚有库房、客房、厨房、浴室等等,分布四周。 此外,园林式建筑格局的佛寺也较普遍。以寺为主,或包以园林,或附缀园林,或穿插园林。与寺庙均衡、对称、封闭相反,园林的配置则追慕自然,灵活多变,园林中水涧溪流,似源头无尽;曲径通幽,柳暗花明,似境界无穷。这两种相反的艺术格局构成了中国寺院既有典雅庄重的庙堂气氛,又有自然情趣、意境层深的欣赏
8、。如苏州的灵岩寺、杭州的灵隐寺、夫台山国清寺、广东曲江南华寺、湖南衡山祝圣寺、湖北当阳玉泉寺、成都文殊院等等,都属于此类格局。 三、佛教建筑之美学特征 :中国的寺院建筑样式融会了中国宫殿建筑的美学特征:屋顶的形状和装饰占重要地位,屋顶的曲线和微翘的飞檐呈现着向上、向外的张力。配以宽厚的正身、廓大的台基,主次分明,升降有致,加上严谨对称的结构布局使整个建筑群显得庄严浑厚,行观其间,不难体验到强烈的节奏感和鲜明的流动美。 基座,分为普通基座与高级基座,以显示建筑寺庙的等级和风格。普通基座一般用在天王殿,随着院落的进深,基座逐渐升高。大雄宝殿的基座,人们常称为须弥座,须弥是佛教中“位于世界中心的最高
9、之山”,把大雄宝殿置于须弥座上,借助于台基高隆的地势,周围建筑群体的烘托,以显示佛殿的宏伟庄严。 开间,平面组合中的佛寺院落大多数开间都是单数,这是因为中国古代以单数为吉祥。开间越多,等级越高,如大雄宝殿用九、五开间,以象征“帝王之尊”。其余大殿一般为三间。间的纵深为进深,开间与进深形成一定的比例关系,使整体建筑取得和谐统一的效果。 屋顶,寺院建筑的体身部分,体型都显得庞大笨拙,但在屋顶上却利用木结构的特点把屋顶做成曲面形。寺院屋顶造型有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等,庑殿、歇山屋顶又有单檐和重檐两种。 琉璃瓦饰,建筑屋顶的正脊、垂脊、檐角上置有多种琉璃瓦饰,如正脊与垂脊相交处的大吻,因它有
10、张牙舞爪欲将正脊吞下之势,故又称“吞脊兽”。檐角上常排列一队有趣的小兽,小兽的大小多少视寺庙宫殿的等级而定,最高等级共有十个。它们或象征吉祥安定,能灭火消灾,或是正义公道的化身,能剪除邪恶。这些造型精美,神态各异的小兽,还具有很强的装饰性,使本来极无趣笨拙的实际部分,成为整个建筑物美丽的冠冕。 斗拱,是在屋顶与屋身交接部分设置一种木构件,也是古寺建筑的一个显著特征。它是用短木枋组成的一种悬挑结构,主要起支撑巨大屋顶出檐和减少室内大梁跨度的作用。唐宋时期的斗拱硕大雄健,与梁、枋结合为一体。明清斗拱的结构作用逐渐蜕化,成了柱网和屋顶构架间主要起装饰作用的构件。由于斗拱构造精巧,造型变化复杂多变,具
11、有很高的装饰效果。 中国古代建筑,还十分重视色彩,特别是重要建筑,往往是屋不呈材,墙不露形”,形成了独特的东方建筑色彩艺术,这一特点在佛寺建筑上也同样得到体现。比如彩画,它原是为了木结构防腐,宋元以后,彩画已成为寺院建筑不可缺少的装饰艺术。特别是梁枋上的旋子彩画,几乎成了明清寺庙建筑彩绘的主要形式。那些用琢墨、大点金、和雅五墨绘成的龙锦图案、旋花、翎毛花卉与寺庙黑黄色的瓦面、朱色的檐柱、白色的台基相配,色彩浓重而有鲜明的对比感,把整体建筑装点得更加绚丽灿烂。 中国佛寺的这种院落式的布局是有它的历史和社会根源的。除了它一般地采取了中国传统的院落布局之外,还因为在历史上最初的佛寺就是按照汉朝的官署
12、的布局建造的。我们可以推测,既然用寺这样一个官署的名称改做佛教寺院的名称,那么,在形式上佛教的寺很可能也在很大程度上采用了汉朝官署的寺的形式。另一方面,在南北朝的历史记载中,除了许多人,从皇帝到一般的老百姓,舍身入寺之外,还有许多贵族官吏和富有的人家,还舍宅为寺,把他们的住宅府第施舍给他们所信仰的宗教。这样,有很多佛寺原来就是一所由许多院落组成的住宅。由于这两个原因,佛寺在它以后两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一般都采取了这种世俗建筑的院落形式,加以发展,而成为中国佛教布局的一个特征。佛寺的建筑对于中国古代的城市面貌带来很大的变化。可以想像,在没有佛寺以前,在中国古代的城市里,主要的大型建筑只有皇帝的宫殿
13、,贵族的府第,以及行政衙署。这些建筑对于广大人民都是警卫森严的禁地,在形象上,和广大人民的比较矮小的住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以想像,旧的城市轮廓面貌是比较单调的。但是,有了佛教建筑之后,在中国古代的城市里,除了那些宫殿、府第、衙署之外,也出现了巍峨的殿堂,甚至于比宫殿还高得多的佛塔。这些佛教建筑丰富了城市人民的生活,因为广大人民可以进去礼佛、焚香,可以在广阔的庭院里休息交际,可以到佛塔上面瞭望。可以说,尽管这些佛寺是宗教建筑,它们却起了后代公共建筑的作用。同时,这些佛寺也起了促进贸易的作用,因为古代中国的佛寺也同古代的希腊神庙、基督教教堂前的广场一样,成了劳动人民交换他们产品和生活用品的市集。
14、另一方面,这些佛教建筑不仅大大丰富了城市的面貌;而且在原野山林之中,我们可以说,佛教建筑丰富了整个中国的风景线。有许多著名的佛教寺院都是选择在著名风景区建造起来的。原来美好的风景区,有了这些寺塔,就更加美丽幽雅。它本身除了宣扬佛法之外,同时也吸引了游人特别是许多诗人画家,为无数的诗人画家提供了创作的灵感。诗人画家的创作反过来又使这些寺塔在人民的生活中引起了深厚的感情。总的说来,单纯从佛教建筑这一个角度来看,佛教以及它的建筑对于中国文化,对于中国的艺术创作,对于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都有巨大的影响,巨大的贡献。在两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的佛教建筑,经过一代代经验的积累,不断地发展,不断地丰富起来,
15、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珍贵的遗产。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代,由于不同的社会的需要,不同的技术科学上的进步,佛教建筑也同其他建筑一样,产生了许多不同的结构布局和不同的形式、风格。四、佛教建筑之审美感受:游历大江南北,纵观这些巍峨壮观、千姿百态的宏伟建筑,我们会有一些感悟: 第一是自然风光之美。佛教寺庙多建在风景秀丽的地方,依山傍水,林草繁茂,鸟语花香,曲径通幽,使大自然的动静在这儿和谐共存。在这里能领略到大自然之美,能激发我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比热爱之情。 第二是人文景观之美。名山胜景之中的寺庙,是人们思想智慧、劳动创造的人文经典。佛教建筑特有的线条和色彩极富形式美,比如掩映于山林之中的寺院以及塔刹,
16、在线条上,往往打破了山峦起伏与绿波伸延的节奏,远远望去,一片寺院往往成为线条延伸的一个暂停点,高耸的塔刹又突兀打破蓝天与绿山的分界线,使画面产生了变化,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在色彩上,寺院屋顶、屋檐往往镶以暖色的琉璃瓦,再配以土红色的门栏窗棂,塔刹或以青砖,或以红砖,或是木构而涂以红色,与整个山林和谐共荣,相得益彰,真是:“动人春色无须多,万绿丛中一点红。”无论是精心布局,还是巧妙构思;无论是建楼修阁,还是造佛塑像;无论是晨钟暮鼓,还是经文书画,一切都把人文的关怀、人文的元素自然流畅地组合在一起,充满了历史文化的美感。加上这些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交相辉映,给人以天上人间的快乐感受。 第三是精神享
17、受之美。佛教宣扬转世轮回的善恶因果之说,其目的是“神道设教,戒恶扬善”,以人们的顿悟和修行唤起公平正义、和睦相处的良知。在精神上有着博大之美。例如它超出尘世,站在宇宙的角度来看待人间万象,虽有些玄虚,但其胸怀是博大的。再如它认为最高精神境界是“四大皆空”,没有自我、私欲、争名夺利之苦,虽有远离现实之弊,但其精神是高尚的。佛教更多的是人生哲学、道德、情感等泛神论的东西,开悟灵性、净化人心、修养道德、乐行善施,与现实比较贴近,突出的表现为宽容、仁厚、理智、通达、和平、信义。这种传统的精神之美,对人们陶冶性情、加强修养有积极意义。 总之,人们拥有宗教式情感,宗教旅游成为他们的情感寄托,越来越受青睐。我国佛教建筑大多与美丽山水相结合,很多佛寺庙宇都是3A级以上旅游景区,自然风景秀美,建筑风格多样,文化底蕴深厚,这正是吸引成千上万游客的重要旅游资源。我们要历史地辩证地看待宗教及宗教文化场所,以尊重历史、尊重文化的心态来领略宗教建筑和人物的神韵与风采。充分挖掘旅游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并引导人们正确认识、欣赏佛教建筑,通过旅游引导宗教文化在社会和群众中发挥积极作用。也通过旅游,让人们感觉到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