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生物学专业名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生生物学专业名词.doc(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水生生物学专业名词.精品文档.1. 水螅型(polyp) 亦称“多足体”。腔肠动物部分种类生活史中出现的两种不同体型(即水螅型与水母型)之一。体壁由内、外胚层及其所分泌的中胶层构成。体呈圆筒状,基部称基盘,适于附着生活;与基部相对的一端称口盘,中央有口,口朝上,周围具触手。体内为较大的呈盲管状或被垂直隔膜分成小室的原肠腔。水螅型为腔肠动物生活史中的无性世代。2. 水母型(medusa) 腔肠动物部分种类生活史中出现的两种不同体型(即水螅型与水母型)之一。基本结构同水螅型,惟水母型比较扁平,中胶层较厚,呈圆盘状或古钟状,适于水中漂浮生活;体分伞
2、部与垂管两部分。伞部上方隆起的一面称外伞,下方凹入的一面称内伞。内伞中央着生延长的垂管,垂管末端有口,口朝下。伞缘有1圈触手。神经系统在伞缘比较集中,形成神经环,并且有感觉器官如平衡囊。水母型的原肠腔分出辐管,通入环管。水母型为腔肠动物生活史中的有性世代。 3. 刺细胞(cnidoblast) 腔肠动物外胚层中的一种特殊细胞。它遍布于体表,触手上特别多。刺细胞内有一个细胞核和一个囊状的刺丝囊,囊内储有毒液及一卷曲的丝状管。当受到刺激时,卷曲的刺丝立即翻出,刺入其他动物组织中,放出毒液,起麻醉或杀伤的作用;或不放出毒液,只缠绕被捕物。4. 刺丝囊(capsule) 见“刺细胞”。5. 消化循环腔
3、(gastrovascular cavity) 亦称“消循腔”、“原肠腔”、“腔肠”。腔肠动物体壁内侧围成的相当于原肠腔的管腔。其周围为内胚层细胞。它相当于多细胞动物个体发育过程中原肠胚时期的原肠腔,具有消化的功能,可以行细胞内消化和细胞外消化;又兼有循环的功能,能将消化后的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它只有一个开口,此口兼有摄食和排遗的功能。水螅型的消化腔简单,水母型的则较复杂。在群体种类中,各个体的消化腔经共肉腔而连通。6. 栉毛带(comb row) 栉水母体表八列纵行的由栉毛板排列而成的纤毛带。为运动器官。每一栉板由一列基部相连的纤毛组成,栉板下面有肌纤维使栉板运动。7. 胃管系统(ga
4、strovascular system) 栉水母所具有的由一两辐对称排列的水管系统组成的复杂的腔管系统。为消化和吸收的器官。从口经过口道,沿着极轴向反口极进入胃腔,胃腔连接7种水管,即口道管、横辐管、间辐管、子午管、触手管、背口管和肛门管,管壁遍生纤毛。各种水管均具输送养料、氧气及排泄物的功能。复杂的胃管系统是栉水母的显著特征之一。8. 浮囊体(pneumatophore) 腔肠动物管水母类体上的一个胞状气囊。位于群体的顶端,囊内体壁含有气腺,能分泌与空气相似的气体,该气体能使管水母群体漂浮于水面。9. 内脏囊(visceral mass) 亦称“内脏团”。软体动物内脏器官所在部分。位于身体背
5、面,包括心脏、肾脏、胃、肠和消化腺等脏器。除某些腹足类扭曲成螺旋状外,基本呈左右对称。10. 内壳(endoshell) 某些头足类软体动物的贝壳。其壳包被在外套膜(胴部)下,故称内壳。内壳分石灰质和角质两种,如乌贼目的内壳为石灰质,很发达,俗称海螵蛸;枪形目的内壳为角质,薄而透明呈羽状。11. 本鳃(ctenidium) 通常指软体动物中由外套腔内面的上皮伸张而成的鳃。鳃的形状各异,有的鳃轴两侧均有鳃丝,其先端游离,呈羽状,称楯鳃;有的仅鳃轴一侧生有鳃丝,呈梳状,称栉鳃;有的鳃呈瓣状,称瓣鳃;有些种类的鳃延长成丝状,称丝鳃。有的本鳃消失,又在背侧皮肤表面生出次生鳃。均有呼吸功能。12. 外套
6、膜(mantle) 软体动物身体背侧皮肤褶襞向下延伸而成的薄膜。由内外两层表皮和其间的结缔组织及少许肌肉纤维组成。通常向下包裹整个内脏囊和足部。外套膜布有血管,可行呼吸功能;外套膜表皮能分泌贝壳。外套膜的形状因种类不同而异,瓣鳃类的悬于体躯两侧,包被身体全部;乌贼、鱿鱼等的外套膜则成筒状,又称胴。腕足动物和尾索动物等覆盖体外的膜状物质也称外套膜。13. 外套腔(mantle cavity) 亦称“呼吸腔”或“鳃腔”。软体动物外套膜和内脏囊之间的空腔。大多数种类在腔内有呼吸器官(鳃)、排泄孔、生殖孔和肛门,甚至于有些瓣鳃类的口亦开在外套腔内。14. 外套痕(pallial impression)
7、 双壳类软体动物外套膜环走肌在壳内留下的痕迹。15. 外套窦(pallial sinus) 双壳类软体动物水管肌在壳内面留下的痕迹。外套窦的发达程度与水管的发达程度有关,水管发达的种类外套窦深,不发达的种类则较浅,没有水管的种类无外套窦。16. 外套沟(pallial groove) 多板纲软体动物(如石鳖)足与外套膜之间的狭沟。沟内有多对着生于足两侧的栉鳃,生殖孔、排泄孔和肛门均开口于此。17. 生长线(growth lines) 亦称“生长纹”。软体动物贝壳或靥以及鱼类的鳞片、脊椎骨和耳石等顺次生长留下的线纹状痕迹。通常可以此推测动物的年龄。18. 闭壳肌(adductor muscle)
8、 瓣鳃纲软体动物外套膜分化而成的横行肌肉束。附着在左右两贝壳,通常前后各一束,也只有一束的。收缩时使贝壳紧闭,断续收缩时可控制壳内水的出入。19. 齿舌(radula) 软体动物(瓣鳃纲除外)消化系统中的特殊器官。位于口腔底部的舌突起表面,由横列的角质齿板组成,状似锉刀,许多排角质齿构成齿舌。软体动物摄食时齿舌作前后伸缩运动,锉碎并刮取食物。齿舌上小齿(角质齿)的形状和数目,为软体动物分类的主要依据之一。20. 齿式(dental formula) 表示软体动物、鱼类及其它动物口腔内不同种类齿的数目及排列次序的公式。如软体动物的齿长在齿舌带上,为角质,横列的角质齿板通常由中央齿一个、侧齿一对或
9、数对、缘齿一对或多对组成。例如中华圆田螺的齿式为22122,表示每列角质齿板由中央齿1个、左右对称排列的侧齿和缘齿各2个组成。鱼类的齿式见“下咽齿”。21. 栉鳃(ctenidium) 见“本鳃”。22. 海螵蛸(cuttle bone) 俗称“乌贼骨”。乌贼目软体动物由外套膜分泌的埋于体内的石灰质内壳。可作牙粉原料,洗擦餐具,中医用于止血、收敛药,性微温,可入药。23. 触腕(tentacular arms) 枪形目和乌贼目头足类软体动物的十条腕中专门用来捕捉食物的一对特化口腕。位于第三和第四对腕之间,通常比较狭长,顶端具舌状的触腕穗,其内面长有吸盘,有时还有钩,适于捕食。游泳时,触腕可完全
10、缩入基部的触腕囊内。24. 墨囊(ink sac) 头足类软体动物(除鹦鹉螺、须蛸和章鱼外)体内的一个能分泌墨汁的囊。它是一个非常发达的直肠盲囊,由墨腺和墨囊腔组成,墨腺分泌的墨汁积蓄在墨囊内。当头足类惊恐时,自漏斗口排出墨液,使周围的海水变黑,借以隐藏避敌。墨液还具麻痹敌害作用。乌贼的墨囊可作止血药,墨汁可制染料。25. 头胸部(cephalothorax) 虾蟹等甲壳类和鲎等剑尾类头部通常与胸部部分或全部愈合后的称谓。头胸部上常覆盖一坚硬几丁质外骨骼的头胸甲,具有保护的功能。26. 头胸甲(carapace) 见“头胸部”。27. 仔虾(post larvae) 虾类孵幼过程中所经历的最后
11、一个幼体时期。此期体形构造基本已与母体相似,以腹肢为主要的游泳器官,并开始以腹面朝下水平游泳。28. 叶状幼体(phyllosoma) 龙虾的幼体。身体扁平透明,呈叶片状,附肢细长且分叉的幼体。29. 小颚腺(maxillary glands) 亦称“壳腺(shell gland)”。甲壳动物的排泄器官。由一导管和一腺体构成。导管一端膨大以便贮存废物。腺体位于并开口于第二小颚基部。腺体部分浸入血液中,摄取废物而贮于一膨大之囊中再排出体外。小颚腺具有排泄及调节身体平衡压的功能。30. 叶肢型附肢(phyllopod appendage) 一些低等甲壳类(如鳃足类)附肢的一种类型。肢体一般呈扁平而
12、宽的叶片状,没有明显的分节。司运动兼呼吸的功能。31. 内肢(endopodite) 双枝型附肢的内侧分枝。由原肢顶端内侧发出,节数因种而异。软甲类甲壳动物附肢的内肢一般分座节、长节、腕节、掌节和指节等5节。32. 外肢(exopodite) 双枝型附肢的外侧分枝。由原肢顶端外侧发出,由多数不等长的肢节构成。33. 内附肢(appendix interna) 高等甲壳类的一些种类(如十足目)腹肢原肢或内肢内侧的细长指状突起。突起末端常有小钩,可使左右各对附肢以钩刺相互连接,便于游泳时一起拨水。34. 雄性附肢(appendix masculine) 虾类雄体第二腹肢内肢内侧的细棒形带刺突起。有
13、辅助交尾的功能。35. 雄性交接器(petasma) 十足类甲壳动物雄性个体第一或第二腹肢左右内肢联结成的管状交接器。在交配时协助将精荚输送到雌体的纳精囊中。不同种类的雄性交接器构造不同,为分类重要依据。36. 雌性交接器(thelycum) 亦称“纳精囊”。十足类甲壳动物雌性个体位于第四及第五胸足基部之间的交配器官。它由前叶、后叶和侧叶组成。中央为一开口,通常呈囊袋状。具有贮存精子的功能。其形态是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37. 执握器(grasping organ) 某些甲壳动物的雄性个体在繁殖季节用来抱握雌体的部分变形附肢。如桡足类雄体的第一触角常左右不对称,一对或其中一只变为执握器或称执握肢
14、、生殖触角。生殖触角有不少节相互愈合,常具长刺与齿板,并有一关节,可弯曲,用来捉握雌体;中部通常膨大,内有强壮的肌肉。感觉管长而密,十分发达。樱虾科虾类雄体第一触角下鞭(内鞭)特化为执握器官。磷虾类手磷虾的第3步足也特化为执握器。38. 平衡囊(balancing disc) 一种专管平衡感觉的囊状物。腔肠动物的水母,软体动物的蚌、钉螺、乌贼等,节肢动物的虾、糠虾等都具有。有封闭和开放两型。封闭型平衡囊中有石细胞分泌的平衡石,囊壁有具纤毛的感觉细胞。开放型平衡囊中沙石是外来的,有刚毛支持。身体活动时,平衡石跟着转动,触碰感觉毛或刚毛,动物便能感觉到身体在空间的位置或游泳的方向。39. 肢鳃(m
15、astigobranchia) 亦称“上肢”。十足类甲壳动物胸肢底节(第一节)外侧长出的呈薄片状或丝状的鳃。末端可能分叉,有拂刷鳃面的作用,也有呼吸的功能。40. 侧鳃(pleurobranchia) 着生在十足类甲壳动物附肢基部上方身体侧壁上的鳃。包被在头胸甲两侧所形成的空腔内。除具呼吸功能外,也是甲壳动物分类依据之一。41. 足鳃(podobranchia) 着生在十足类甲壳动物胸肢底节上的鳃。除具呼吸功能外,也是甲壳动物分类依据之一。42. 关节鳃(arthrobranchia) 着生在十足类甲壳动物附肢底节与体壁之间的关节膜上的鳃。除具呼吸功能外,也是甲壳动物分类依据之一。43. 蔓足
16、(cirri) 蔓足类甲壳动物胸部卷曲如蔓的6对附肢。双枝型,原肢2节,第一节长于第二节,内外肢均向前卷曲,分为多节,节数各属不同,随龄期增加而增加。自第一至第六蔓足长度与节数渐增。蔓足可从口中伸出,其上刚毛形成网状,行有节奏的伸缩运动,以达到摄食和呼吸的目的。44. 复眼(compound eye,facet eye) 甲壳类、昆虫类和其他一些节肢动物用来感受物体的形状、大小和颜色的视觉器官。通常一对,位于头部左右两侧,枝角类的常愈合。复眼具眼柄(柄眼)或无眼柄(座眼)。每一个复眼由少数(如等足类为4个)或多数(如大部分十足类10000个以上)“个眼”( “个眼”亦称“小眼”,为视觉单位)组
17、成。每一个个眼呈长管状,表面为六角形透明角膜,内连视觉细胞和神经。个眼周围还有用来遮挡光线的色素细胞。复眼中的个眼数目越多,辨别物像越正确。45. 第一触角(antennula, first antenna) 亦称“小触角”、“内触角”。甲壳动物头部第一对附肢。一般甲壳动物的第一触角比较发达,但无甲类、蔓足类的退化。第一触角单枝型,由节数不多的触角柄和分成多节的节鞭构成。具多数感觉管,司化学感觉。此外,介形类和大部分甲壳动物的无节幼体利用第一触角游泳。绝大多数桡足类雄体第一触角形成执握器(称生殖触角或执握触角),交配时用来抱握雌体。十足类的第一触角第一柄节内有平衡囊,用来感知身体的方位。46.
18、 第二触角(antenna, second antenna) 亦称“大触角”、“外触角”。甲壳动物头部第二对附肢。甲壳动物(蔓足类成体除外)一般都有第二触角。通常呈双枝型,原肢2或3节。第二触角的内外肢在不同种类构造不同。在切甲类,内、外肢多节,均呈棒状;在软甲类,内肢明显由粗壮而只有少数几节的基部和细而多节的节鞭组成,内肢的基部和原肢合成第二触角的触角柄,而外肢通常不分节,扁平而呈鳞状,形成触角鳞片,对身体起升降作用。有些种类的外肢完全退化,成为单枝型。第二触角主要司感觉功能,介形类及无节幼体的还司游泳功能。47. 大颚(mandible) 甲壳动物头部的第三对附肢。它与第一、第二小颚共同组
19、成口器(口肢)的主要部分。大多数甲壳动物成体的大颚仅用来咀嚼食物,为单枝型,外肢完全退化,内肢演变成只有少数几节的大颚须,有的种类甚至大颚须也退化。其原肢不分节,十分坚硬,可分为咀嚼体与基柄两部分,前者又分门齿突(processus incisivus)与臼齿突(processus molaris);门齿突用来撕裂食物,臼齿突用来研磨食物。基柄着生可引起左右大颚相向活动的大颚肌。无节幼体阶段的大颚几乎都为双枝型,主要司游泳。48. 第一小颚(maxillula) 甲壳动物头部的第四对附肢。和大颚、第二小颚组成口器的主要部分。第一小颚十分扁平,呈叶片状。通常呈双枝型,原肢萎缩,基部有分节的大而扁
20、平的内叶(称“小颚片”),内外肢(有时称小颚须)都不发达。第一小颚和第二小颚常用来辅助大颚或咀嚼或传送或过滤食物。49. 第二小颚(maxilla secunda) 甲壳动物头部的第五对附肢。它和大颚、第一小颚组成口器的主要部分。十足类的第二小颚双枝型,内肢细小,外肢极发达,呈叶片状,称颚舟片,它不断摆动,使鳃腔内的水不断流动,辅助呼吸。50. 胸肢(thoracic appendage,thoracopod) 亦称“胸足”。节肢动物胸部体节的附肢。胸肢因类群不同而区别很大。鳃足类为叶肢型;鳃尾类、蔓足类为双肢型;桡足类、软甲类的胸肢前13对常特化为颚足,颚足是协同口肢碎化食物的器官;后续的几
21、对为步足。步足一般着生在游离的胸节上,外肢退化或消失,内肢发达,顶端两节呈钳状或半钳状,司游泳、爬行或执握的功能。51. 内叶(endite) 节肢动物附肢的原肢内侧由原肢壁的皱褶所形成的附属物。出现在口附近几对附肢上外被坚厚角质膜、用来弄碎食物的内叶,特称为颚基(gnathobasis)、小颚突起(maxillary)或咀嚼板(kaulade)。52. 外叶(exite) 节肢动物附肢的原肢外侧由原肢壁的皱褶所形成的附属物。从原肢基节上发出的表面角质膜很薄,同时又很发达,具有广阔表面积,用于呼吸的外叶,特称为上肢(epipodit)。53. 生殖节(gonotome) 具有外生殖器的腹节。多
22、数昆虫腹部的第八和第九节为雌性生殖节,上有产卵器和生殖孔;第九和第十节为雄性生殖节,上有交接器和雄性生殖孔。桡足类雌性通常腹部前两节愈合为生殖节,上有一突起,突起上有成对或不成对的排卵孔;雄性第一节为生殖节,生殖孔1个偏向左方或两个而左右不对称。54. 卵囊(oogonium, egg sac) 褐藻在进行卵式生殖时,配子体上所出现的一种能产生孢子的雌性繁殖体(oogonium)。 动物雌体产生的用以容纳卵子的小囊(egg sac)。如剑水蚤雌体附着在生殖孔附近的卵囊。55. 营养生殖(vegetative propagation) 不通过任何生殖细胞而进行繁殖的方法。如许多单细胞藻类的细胞分
23、裂,一些丝状体藻类的藻丝体断裂繁殖等,水生维管束植物如金鱼藻、轮叶黑藻等的植株断裂繁殖。56. 单性生殖(parthenogenesis) 亦称“孤雌生殖”、“非混交生殖”。指母本无需父本配子的参与其卵细胞即可行有丝分裂繁殖后代。如轮虫和某些低等甲壳动物(卤虫和溞等),在良好的环境条件下,一般行孤雌生殖。57. 两性生殖(bisexual reproduction) 两性配子通过受精进行结合的生殖方式。根据雌雄配子形态大小的差异,可分为同配生殖、异配生殖和卵配生殖。雌雄配子结合时形成接合管的有性生殖方式,特称接合生殖。58. 非混交生殖(amictic reproduction) 见“单性生殖
24、”。59. 休眠卵(resting egg) 某些甲壳动物和轮虫的混交雌体在减数分裂产生的需精卵受精后形成的卵。其卵壳厚,壳上具有花纹和刺,能抵御如高温和低温、干涸以及水质恶化等各种不良的环境条件。休眠卵经过一段时间滞育,待环境条件良好的情况下萌发为非混交雌体。60. 非混交雌体(amictic female) 某些甲壳动物和轮虫以孤雌生殖方式繁殖子代的雌体。61. 非混交卵(amictic egg) 亦称“非需精卵”、“夏卵”。某些甲壳动物和轮虫的非混交雌体经有丝分裂产生的双倍体卵。其卵壳很薄,不需经过受精,发育也不经减数分裂,即可直接发育为非混交雌体。62. 夏卵(summer egg)
25、见“非混交卵”。63. 非需精卵(amictic egg) 见“非混交卵”。64. 混交生殖(mictic reproduction) 亦称“两性生殖”。见“两性生殖”。65. 混交雌体(mictic female) 某些甲壳动物和轮虫在环境条件不良时进行非孤雌生殖的雌体个体。其染色体是双倍体,所产的卵其染色体是单倍体,需经交配受精后,才形成双倍体的休眠卵。66. 出芽生殖(budding) 无脊椎动物无性生殖方式之一。生物体在一定部位长出与母体相似的芽体,芽体逐渐长大,以后脱离母体长成新个体的过程。海绵动物、腔肠动物以及被囊动物中普遍存在。67. 接合生殖(conjugation) 有性生殖
26、方式之一。某些绿藻和纤毛虫纲的原生动物行有性生殖时,两个配子或两个个体细胞互相靠拢形成接合部位,并发生原生质融合而生成接合子,由接合子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近年来发现大肠杆菌也行接合生殖,合子细胞分裂为二时,染色体彼此分开,形成两个细菌。68. 裂殖(fission) 单细胞生物中常见的以细胞横分裂进行繁殖的一种方式。裂殖后形成子细胞与母细胞大小不相等,称异形裂殖;子细胞与母细胞大小相等,称为同形裂殖。营养体多重分裂的无性生殖称为裂殖生殖。少数种类的酵母菌如裂殖酵母属(Schizosaccharomyces)、海鞘以及钵水母类的钵口幼体常营裂殖生殖。69. 精子囊(spermatogonium)
27、 某些藻类(如绿藻、红藻、褐藻等)和菌类植物进行卵式生殖时,配子体上出现的一种能够产生精子的雄性繁殖器。红藻门的通常称精子囊器。70. 卵(egg) 亦称“卵子”。成熟的雌性生殖细胞。一般呈球形或卵圆形,多不能活动。卵子围有一层至数层卵膜,表面多生有微绒毛,卵核一般偏位,体积大,卵内贮有营养物质。不同种类的卵,大小差别取决于卵中所积累的营养物质(如卵黄)的多寡。71. 卵黄囊(yolk sac) 位于胚体腹方包围在卵黄外具有丰富血管的膜囊。囊壁是由内层的胚外内胚层和外层的胚外中胚层组成。卵黄囊随胚体的增长及卵黄的消耗而逐渐萎缩,最终被完全吸收,融合形成小肠的一部分。低等哺乳动物的卵富含卵黄,其
28、卵黄囊相当发达;胎生哺乳动物的卵为少黄卵,其卵黄囊小且不含卵黄。由于原始生殖细胞最早也出现于卵黄囊壁,因而卵黄囊又是生殖细胞的最初发源地。卵黄囊也可出现于其他脊椎动物如鱼类及软体动物头足类等。72. 世代(generation) 大体上同时期出生的一群个体称为一个世代。从亲体出生到子体出生的平均时间,称为世代长度或世代时间。不同世代的各龄期个体同时共存时,称为完全世代重迭;只存在一部分龄期的,称为不完全世代重迭。73. 有性世代(sexual generation) 亦称“配子体世代”。在世代交替中以配子体作为生活主体进行有性生殖的世代。配子的核相为单倍核。蕨类植物、原生动物、腔肠动物、轮虫等
29、都存在有性世代和无性世代进行世代交替的现象。74. 无性世代(asexual generation) 亦称“孢子体世代”。在世代交替中以孢子体为生活主体或以裂殖方式进行无性生殖的世代。孢子的核相为双倍核。从受精后的合子开始,直到孢子形成前发生减数分裂时为止。蕨类植物、原生动物、腔肠动物、轮虫等都存在有性世代和无性世代进行世代交替的现象75. 群育(asogeny) 亦称“群体形成”。即以出芽的方式形成一群体。如苔藓动物的群体发育。76. 滞育(diepause) 动物生活史中出现的生长、发育或生殖暂时中止的生理现象。滞育发生于不同发育阶段,主要与温度、湿度、食物以及光周期变化有关。动物进入滞育
30、状态后,须经过较长时间,在低温等因素的刺激下或者环境条件适宜的状态下,才能继续生长发育。很多甲壳类动物和昆虫及它们的卵都具有滞育现象。77. 蜕皮(ecdysis, molt) 昆虫纲和甲壳纲等节肢动物以及线形动物等把体表坚硬的几丁质层脱去再长出宽大的新表皮的现象。坚硬的几丁质表皮虽有保护身体的作用,但限制动物的生长、发育。动物必须在胚后发育过程中,进行1次或数次脱皮,才能长大或变成成虫。如十足类甲壳动物,从卵孵化出幼体后,要经历多次蜕皮变态才成为成体,成体在生长发育中,还要多次蜕皮。78. 趋光性(phototaxis) 某些鱼类和水生无脊椎动物等所特有的朝向光源移动的一种习性。在渔业生产上
31、,可利用这一特性,用灯光诱集捕捞经济水生动物。 79. 趋触性(thigmotaxis) 动物身体对固体表面主动接触的一种习性。如鳗鲡具有穿越狭缝,底层鱼类具有使身体局部贴靠海底或岩礁等特性。80. 趋流性(rheotaxis) 水生生物趋向水流的一种习性。这些生物身体纵轴与水流平行,头部向着水流或背向水流,即正趋流性或负趋流性。如降河洄游的鱼类为负趋流性。81. 趋氧性(aerotaxis) 生物对氧气做出反应的一种习性。如微生物在盖玻片下沿着气泡周围成同心圆的排列现象。82. 趋化性(chemotaxis) 生物对某些化学物质做出反应的一种习性。朝向化学物质浓度高的方向移动的称正趋化性,反
32、之为负趋化性。如大肠菌,其对单糖和氨基酸等是呈正的趋化性,对醋酸、吲哚、苯甲酸等便呈负的趋化性。83. 拟态(mimicry) 动物具有与其它动、植物体或非生物体相类似的颜色、形态或姿势等的一种现象。能起到御敌、保护的作用,或帮助动物突然袭击猎物的作用。如十足类甲壳动物的藻虾类,体表色素随环境而改变,起隐蔽作用以御敌;海马的背鳍似海藻,轻轻摇动可以吸引以海藻为食物的小鱼,而捕食之。84. 休眠(dormancy) 一般是指生物在发育过程中生长和活动一时性停止的现象。在植物,如种子、孢子和芽的休眠;在动物,如一些种类如蛇等的冬眠和海参等的夏眠、原生动物的被囊孢子、枝角类和轮虫的冬卵、淡水苔藓虫的
33、休眠芽、淡水海绵的芽球等,都是一种休眠现象。85. 生物钟(biological clock) 亦称“生理钟”、“生物节律”。生物体内存在的能够调节生物生命活动内在节奏性的一种类似时钟的生物学现象。生物通过它能感受外界环境的周期性变化,如昼夜的转换、光线的强弱、温度的升降、气压的高低、湿度的大小、环境的静噪等变化,并调节本身生理活动的节律,使其在一定的时期开始、进行或结束以保持内环境稳态以及适应外环境。植物在每年的一定季节开花,海滩动物在潮汐周期的一定时期产卵,鸟类按时迁徙等,大多是生物钟的作用。86. 生物节律(biological rhythm) 见“生物钟”。87. 自切(autotom
34、y) 某些动物当受惊扰或受到袭击时,把身体的一部分折断舍弃后逃脱的一种现象。具有自卫、避敌等作用。如海星折断腕、纽虫折断身体、蟹折断附肢等都是自切。88. 再生(regeneration) 生物体的一部分在受到损坏、脱落或截除之后,又重新生成的过程。再生分生理再生和补偿再生。生物体在正常生命活动中进行的再生,称生理再生,如虾蟹类的蜕皮,它是组织更新的正常过程;当生物体由于自切或受损伤引起的再生,称为补偿再生,如海星的断腕等。再生能力在植物和低等动物特别明显,如金鱼藻的断枝可培养成整株植物,水螅的身体碎片能再生为完整的个体等。89. 海洋生态系(marine ecosystems) 在一定的海洋
35、环境空间内,由所有生物和非生物成分所构成的、互相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动态综合体系。其中,生物成分指相互联系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群落,而非生物成分即是海洋环境,包括阳光、空气、海水、无机盐等。90. 河口生态学(estuary ecology) 主要研究河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征及其开发应用的生态学新兴分支学科。包括:河口生态环境、河口生物资源、河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等。91. 上升流生态系(upperwelling ecosystems) 由上升流区的生物及周围的无机环境构成的生态体系。在海洋水团剧烈活动的海域,水团从深处向海面涌升形成上升流,同时把富含营养物质的深层海
36、水带到表层并不断混合,使表层水变得肥沃,从而增加生产力。该生态系以低温、高营养盐、生物多样性丰富、高生产力为特点,常常成为重要的渔场。 92. 深海生态学(deep sea ecology) 研究在大陆架以外超过2000米深层水域和海底生活的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主要研究深海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深海环境要素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子、海洋上层与深海生态系统的耦合关系以及自然事件和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93. 生态平衡(ecological equilibrium) 亦称“自然平衡”。特定的生态系统在其发展过程中达到的一种动态平衡状态。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物质循环相对稳
37、定,能量的输入与输出长时间内趋于相等,并具自我调节能力。94. 生物修复(bioremediation) 亦称“生物整治”、“生物恢复”、“生态修复”。利用生物,主要是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来降低环境污染物的浓度或使其无害化的过程。作为环境工程领域刚刚兴起的一门新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土壤、地下水、河道和近海洋面的污染治理。95. 生态交错带(ecotone) 亦称“群落交错区”、“生态过渡带”。相邻生态系统之间(或生态地带之间)的过渡区域。其形状与大小各不相同。其特征由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空间、时间及强度所决定。96. 营养盐垂直流人工湿地(Nutrients-Vertical Flow Con
38、structed Wetlands) 特为高效净化水质而构建的一种生物处理系统。该系统是在一定的填料上种植特定的湿地植物,当污水流经该系统,通过多层过滤、物理沉降、根系阻截、化学沉淀、土壤及植物根系表面的吸附与吸收以及微生物代谢等共同作用,其中的污染物和营养物质被吸收或分解,水质得到净化。人工湿地对污水的净化机理综合了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种作用。湿地系统成熟后,填料表面和植物根系将由于大量微生物的生长而形成生物膜。废水流经生物膜时,大量的悬浮物质被填料和植物根系阻挡截留,有机污染物则通过生物膜的吸收、同化及异化作用而被除去。97. 生物累积(bioaccumulation) 生物通过直接吸收或
39、者摄食等途径,蓄积环境中的某种物质,致使随生物的生长发育以及食物链的传递,其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大多数水生生物都存在该现象。98. 能量转移(energy transfer) 在一个生态系中,通过生物的机体活动和生理作用,同时伴随高能化合物的合成与分解,能量经各种特定生理机构作用进行个体内或个体间传输的过程。生物界的能量来源是太阳光能,经光合作用产生了储存于化合物中的化学能,可转变为机械能、光能、电能、物质运输能及热能。能量转移过程中的核心物质是腺苷三磷酸,核心机构为光合作用以及呼吸链。99. 能量分布(energy distribution) 特定且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层次能量的
40、分布情况。在一个生态系中,自养生物直接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能量通过食物网链和不同的营养层次传递,总体呈锥形分布。100.能量金字塔(pyramid of energy) 亦称“能量锥体”。物质和能量通过食物链由低向高转移传递流动并逐级递减,据此规律把通过各营养级的能流量由低到高绘制成图,即呈现一个金字塔形。同样,如果以生物量或个体数目表示,可以得到生物量金字塔或数量金字塔。101.食物链(food chain) 亦称“营养链”。生态系统各生物群落中,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彼此之间因取食和被取食而形成的一种链条状联系。物质和能量通过食物链而转移和流动。水域中食物链的起点大致分为3种类型:即以浮游或底
41、栖植物为起点的植食食物链;以碎屑为起点的碎屑食物链;以腐生的细菌和以化学能合成的细菌为起点的腐食食物链。上述植物或动物被动物摄食后,这些摄食者又被一级肉食动物摄食,二级肉食动物又摄食一级肉食动物,这种生物类群阶层,叫做营养级次。102.食物网(food web) 亦称“食物链网”。每种生物在一个生态系中往往处于不同食物链,多种食物链相互交错、互相联系、彼此交织所形成的错综复杂的网络状结构。食物网更能反映群落内的各种群之间的关系,一个复杂的食物网是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的重要条件。因而一个生态系的食物网越复杂,其结构和功能就越稳定。103.营养级(trophic level) 亦称“营养级次”。见“
42、食物链”。104.数量金字塔(pyramid of number) 亦称“生物量金字塔”。见“能量金字塔”。105.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1992年5月联合国内罗毕最终谈判会议通过生物多样性公约;1993年12月29日该公约作为野生生物保护新框架生效。该公约将各种植物和动物物种及其生境的保护和养护作为目标,拥有180个缔约国,其义务和责任在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确保生物物种的可持续发展及确保各国公平享用遗传资源给人类带来的好处。106.浮游生物(plankton) 生活在水层中,运动器官不发达,无游泳能力或游泳能力弱,在水体中
43、随波逐流的一类生物的统称。根据营养方式可分为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它们个体微小,一般肉眼看不见。107.浮游植物(phytoplankton) 在水域中营漂浮生活,随波逐流的一类藻类的统称。一般只分布于真光层,能通过光合作用固定无机碳,是水域初级生产者。包括蓝藻、隐藻、甲藻、金藻、黄藻、硅藻、裸藻和绿藻。108.浮游藻类(phytoplankton) 见“浮游植物”。109.浮游动物(zooplankton) 生活在水层中、无游泳能力或游泳能力很弱、个体微小的一类动物的统称。包括浮游的原生动物、腔肠动物、轮虫、甲壳动物、软体动物的翼虫类、毛萼动物、被囊动物、浮游幼虫等。可作为鱼类等经济水生动物的
44、天然饵料,对水产养殖具有重要意义。海水中有些种类可作为海流指示种。110.生物发光(bioluminescence) 活的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光的现象。该现象是在荧光酶存在时,荧光素氧化而产生,或在钙离子激发下,发光蛋白反应而发光。而细菌的发光则是一种呼吸现象,光是连续的。海洋生物中,从细菌、原生动物到高等的被囊动物以及深海鱼类,都有发光的种类。111.昼夜垂直移动(diurnal vertical migration) 海洋或淡水中的生物随着昼夜的交替而在水层上下往返游动的现象。如糠虾、磷虾和桡足类等在白天匿居深层水中,到了晚间上升至表层水中;另外有些种类则表现出夜晚下降、白天上升,以及傍
45、晚与黎明上升、午夜与白天下降的现象。112.游泳生物(nekton) 具有发达的游泳器官,移动力强,并能逆水自由游泳的水生生物之总称。这是根据水生生物多种多样的生活方式而划分的生态群,并不是按生物的种而分类的概念。113.底栖生物(benthos;benthon; benthonic organisms) 生活在水域底上、底内或接近于底上的动植物之总称。是水生生物三大生态类群之一,另两类分别为浮游生物和游泳生物。底栖生物按营养方式分为底栖动物和底栖植物;按生活方式,分为营固着生活、底埋生活、水底爬行、钻蚀生活、底层游泳等类型;按个体大小可分为微型底栖生物、小型底栖生物和大型底栖生物。114.底
46、栖藻类(benthic algae) 在水域中营固着或附着生活的藻类。以水体中的动植物、建筑物等物体以及水体底质作基质,用附着器、基细胞或假根等营固着或附着生活。红藻、褐藻、轮藻和绿藻门的大型种类是底栖藻类的基本组分,其中许多种类为重要的经济海藻;硅藻门很多种类也营底栖生活,成为底栖动物的重要饵料。 115.间隙动物(interstitial fauna) 亦称“沙隙动物(mesopsammon)”。栖息于水底或沿岸的砂粒、深层土壤、多裂缝的岩石等细小间隙中的动物的总称。水生的间隙动物相当于中型底栖动物。如软体动物双壳类的青蚶栖息在岩石缝中。116.嗜硫动物(thiophilic zoo) 细
47、胞内外有硫细菌共生的一个很特化的小型和微型动物类群。主要由纤毛虫、轮虫、颚咽动物和某些线虫组成。它们生活在沉积物的无氧还原层内,对氧十分敏感,缺乏线粒体和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是专性厌氧生物。嗜硫菌可以氧化有机硫化合物或还原态硫而获得其生命活动所需之能量。117.底栖生物拖网(benthos trawl;biological dredge) 定性或半定量采集底栖生物的网具。常用的有阿氏拖网、桁拖网、三角拖网、双开拖网和板式拖网等。118.阿氏拖网(Agassiz trawl) 定性或半定量采集底栖生物的网具的一种。水深小于200米的海区用于采集底栖生物,使用网口宽度为1.2-2.0米,港湾调查可用网口宽度为0.7-1.0米,深海调查一般多用网口宽度为3米。119.小型底栖生物取样管(meiobenthos sampling-pipe) 小型底栖生物定量取样工具。管长80厘米,内径2.2厘米,取样面积4平方厘米。附有释放器,便于在调查船上取样时自动启、闭。120.小型底栖生物拖网(meiobenthos dredge) 采集海底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