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对病原菌的防御.doc
《植物对病原菌的防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对病原菌的防御.doc(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植物对病原菌的防御(中国农业大学昆虫系, 北京100094) 摘要: 植物被昆虫取食后可产生直接防御或间接防御。直接防御通过增加有毒的次生代谢产物或防御蛋白对昆虫生理代谢产生不利的影响,但对植物的消耗较大。间接防御通过释放挥发性化合物吸引天敌昆虫,并以此控制植食性昆虫。特异性的昆虫激发子(insect specific elicitors)能够诱导挥发性化合物的释放。多种信号途径参与昆虫取食诱导的植物防御反应,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协同或拮抗。了解昆虫取食诱导的植物防御反应,对于害虫综合治理策略的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对昆虫和病原菌
2、危害形成了多种防御机制,一般分为组成型防御机制(constitutive defenses)和诱导型防御机制(induced defenses)。前者指植物中原本就存在的、阻碍昆虫取食或病原菌侵染的物理和化学因子;后者是由昆虫和病原菌诱导产生的(Mauricio et al.,1997)。诱导防御机制在植物自我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Maleck and Dietrid,1999)。包括:增加有毒物质含量;产生局部过敏反应或系统获得抗性(systematic acquired resistance);产生有毒化合物和防御蛋白,延缓昆虫发育速度;以及释放挥发性化合物来吸引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等作用。
3、关于植物对病原菌防御反应在细胞水平的研究已取得了许多进展(Baker et al.,1997),而对植物是如何识别昆虫取食机制的了解还非常有限, 第1个昆虫特异性的激发子昆虫口腔分泌物volicitin直到1997年才得到详细描述。将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幼虫口腔分泌物中的活性成分N17羟基亚麻酰基L谷氨酰氨涂抹于玉米伤口部位,能够增加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释放(Alborn et al.,1997),这些释放的物质具有吸引天敌的作用。表明植物能够招引三级营养关系中的天敌来消灭害虫,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这一点与抵抗病原菌不同。近年来,植物诱导抗性的研究报道较多,尤其是昆虫取食诱
4、导的植物间接防御,已经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昆虫与植物相互关系的研究在生态学、害虫综合治理研究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关于植物诱导抗虫性的基本特征、理化机制和对昆虫及其天敌的影响,松树诱导抗虫性机制,外源茉莉酸类物质诱导的植物抗虫性及作用机理,昆虫诱导的植物蛋白酶抑制剂和挥发性化合物国内已有一些研究 综述(娄永根和程家安, 1997, 2001; 宗娜等, 2003; 刘兴平等, 2003; 桂友连等, 2004)。本文主要从植物生物化学角度,对昆虫取食诱导的植物次生代谢及其相关信号途径进行综述。1植物直接防御反应直接防御反应分为3类:(1)产生有毒的次生化合物(如烟碱、呋喃香豆素等)直接杀
5、伤昆虫或病原菌;(2)产生防御蛋白(如蛋白酶抑制剂、多酚氧化酶等)降低昆虫对食物的消化能力;(3)改变自身的营养状况使昆虫不能获得足够的营养。虫害诱导的植物直接防御反应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番茄、马铃薯、大豆等植物受虫害诱导后,能够系统性累积蛋白酶抑制剂来抑制昆虫消化道中的丝氨酸蛋白酶活性,从而减少昆虫的进一步取食(Farmer and Ryan, 1992),烟草等植物叶片受机械伤害或昆虫取食后诱导叶片和根部烟碱的合成(Baldwin et al.,1997)。根部的烟碱运输到叶片和繁殖器官,可阻止昆虫的进一步取食。11产生防御蛋白或防御酶活性升高植物产生的防御蛋白包括蛋白酶抑制剂、氧化酶系、苯丙
6、烷类代谢途径酶、糖结合蛋白和病程相关蛋白(pathogenesisrelatedprotein)等。在番茄中,昆虫取食会导致原系统素(prosystemin)断裂,产生18个氨基酸的系统素 (systemin)。系统素由木质部传导至叶端引起磷脂的羟基化,进而引起亚麻酸的释放。亚麻酸经过十八烷代谢途径,迅速生成信号物质茉莉酸(jasmonic acid),茉莉酸激活编码蛋白酶抑制剂的基因,产生蛋白酶抑制剂。虫害诱导植物产生蛋白酶抑制剂需要茉莉酸和乙烯的参与(ODonnell et al.,1996)。植物被昆虫取食后,通过系统素或细胞膜信号级联反应,经茉莉酸途径在转录水平上正向调控蛋白酶抑制剂基
7、因的表达,引起蛋白酶抑制剂快速增加(Koiwa et al.,1997)。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可诱导水稻脂氧合酶基因和丙二烯氧化物合成酶基因(徐涛等,2003);尺蠖能够诱导棉花脂氧合酶的活性,增强棉花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的抗性(Kranthi et al.,2003)。美洲棉铃虫Helicoverpa zea能够诱导大豆脂氧合酶以及脂质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增加(Felton et al.,1994)。脂氧合酶与酚氧化酶联合作用能释放H2O2,为植物合成代谢提供活性氧(Liu et al.,1993)。蚜虫取食植物后能引起乙烯的大量释放,并诱导可溶
8、性过氧化物酶以及细胞膜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增加。蚜虫侵染大麦、棉花后,引起苯丙烷类代谢途径的关键酶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升高,在大麦中抗蚜品种的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以及水杨酸的含量均高于敏感品种(Chaman et al.,2003)。虫害还能诱导植物体内催化酚类物质氧化的多酚氧化酶,多酚氧化酶在腺体香毛簇中与适当的酚类底物结合后产生类似“超级黏着(super glue)”作用的物质,借以捕获体型微小的昆虫(Constabel et al.,1996; Stout et al.,1998);多酚氧化酶在叶肉细胞中能共价修饰(covalently modify)昆虫的消化蛋白(dietary protei
9、ns)并与之交连,降低昆虫中肠蛋白酶的水解能力。在番茄中,茉莉酮酸类和系统素可诱导多酚氧化酶基因家族高度特异性表达(Constabel et al.,1996),其中的多酚氧化酶F基因可被乙烯、茉莉酸和水杨酸激活 (Thipyapong and Steffens,1997)。表1为昆虫取食诱导植物产生的防御蛋白和酶。12产生有毒的次生代谢物昆虫取食或机械损伤还可诱导植物产生酚类化合物、萜类化合物和烟碱等3类次生化合物。野生型欧洲防风草(parsnip)受害后,呋喃香豆素类和肉豆蔻醚浓度大大增加(Zangerl et al., 1997)。呋喃香豆素类化合物能被昆虫细胞色素P450降解,而肉豆蔻
10、醚作为双氧基苯抑制剂,可作为呋喃香豆素的增效剂(Berenbaum and Zangerl, 1993)。棉铃虫取食棉花后能够诱导棉酚以及过氧化物的增加。尺蠖能够诱导棉花体内总碳水化合物、单宁、棉酚、槲皮素、芦丁和氯原酸的增加,从而增强棉花对棉铃虫的抗性。表2为昆虫取食诱导的非挥发性植物次生物。13植物直接防御的局限性植物在遭受胁迫与激活防御反应之间存在一定时间上的间隔。通常在数小时甚至数天内对生物胁迫都很敏感,以后,随胁迫天数的增加植物抗虫性增强, 但自身适应度(fitness)降低。虫害诱导的直接防御反应中,植物次生代谢的消耗很大(Karban and Baldwin,1997)。例如,昆
11、虫取食野生型欧州防风草,可诱导呋喃香豆素的合成(Zangerl et al.,1997),结果植物大部分能量用于增加呼吸代谢而使分配给其他活动的能量减少。烟草遭受害虫攻击后,植物6的氮素用于增加烟碱的合成, 造成供给其他活动(如种子生长)的氮素不足(van Dam and Baldwin,1998)。在昆虫与植物的协同进化过程中,特定的昆虫种类对某些植物化学防御会产生适应,它们不仅可以利用植物次生化合物的特殊气味寻找寄主食物,还可利用植物次生物质防御天敌。因此,植物直接防御反应虽能阻止大多数昆虫的取食,但是能量消耗巨大而且不能阻止特定种类的昆虫取食(Agrawal and Karban,199
12、7)。一些种类的昆虫在取食含有高浓度的蛋白酶抑制剂的叶肉组织后,会改变消化道内的蛋白酶的种类,从而保证正常的消化功能。甜菜夜蛾幼虫取食高度表达蛋白酶抑制剂基因的烟草后,中肠只有18的蛋白酶活力被抑制,取食低蛋白酶抑制剂水平的非转基因烟草后,78的蛋白酶活力被抑制。马铃薯被茉莉酸甲酯诱导后,木瓜蛋白酶抑制剂的含量增加,马铃薯甲虫取食茉莉酸甲酯诱导的马铃薯,也会产生类似的反应。植食性昆虫的这种补偿性反应,在取食高水平蛋白酶抑制剂的昆虫中是非常普遍的(Jongsma and Bolter,1997;Giri et al.,1998)。烟草天蛾Manduca sexta取食含有烟碱的植物后,诱导幼虫体
13、内P450解毒酶的活性,从而增加对烟碱的解毒作用(SnyderandGlendinmig,1996)。近年来研究发现,一些昆虫能够截获茉莉酸和水杨酸发出的信号,在植物次生物质产生之前就增加体内解毒酶活性,以此来抵消植物的防御策略(Li et al.,2002)。总之,植物的直接防御反应不仅消耗较大的能量,在某种程度上还能引起特定昆虫解毒代谢能力的增强,使昆虫对其产生适应性。因此,植物要保护自身免受虫害,仅仅依靠直接防御反应还是不够的。2昆虫取食诱导的植物间接防御反应许多植物被昆虫取食后能释放挥发性物质吸引昆虫天敌。例如,利马豆Phaseolas lunatus受螨类取食后释放出萜类和莽草酸途径
14、产生的挥发性化合物,吸引二斑叶螨的捕食性螨(Dicke et al.,1990);玉米受甜菜夜蛾幼虫危害后,释放出萜类、吲哚和脂氧合途径的产物,吸引小茧蜂Cotesia marginiventris在甜菜夜蛾幼虫体内产卵,导至被寄生的幼虫取食能力显著降低(Turlings et al.,1990)。植物中有13个科20多种植物受虫害诱导可产生吸引天敌的挥发性物质,吸引多种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表3)。21昆虫取食诱导的挥发性化合物昆虫取食植物诱导的挥发性化合物(volatiles,VOC), 按合成途径分为3类:第1类是绿叶挥发物,主要为C6的醇或醛,来源于脂氧合途径,由亚麻酸和亚油酸氧化生成。
15、一些绿叶挥发物可能还参与直接防御反应,如去除HPL(脂氧合途径中的过氧化物水解酶)基因的马铃薯抗蚜性极低。绿叶挥发物还可作为利它素起作用,如顺式3己烯1醇是害虫取食后植物释放的一种常见物质(Turlings and Benrey, 1998; Halitschke et al., 2001),可以吸引捕食性天敌;而另一种反式2己烯醛具有生物杀伤性能,在昆虫取食后由植物体释放,激发棉花和拟南芥积累倍半萜类植保素,还可能在植物体内或植物之间作为信号物质起作用;许多亲电子的,不饱和羰基化合物可能具有诱导植物抗逆反应和防御反应的作用(Farmer, 2001)。一般虫害诱导后释放较快的VOC来自于脂氧
16、合途径,包括(Z)3己烯醛、(E)2己烯醛、异构化己烯醛和丁醛化合物(Loughrin et al., 1994)。第2类VOC来源于甲羟戊酸途径和脱氧5磷酸木酮糖途径。单萜和倍半萜不仅作为植保素对昆虫取食起直接防御作用(Howell et al., 2000),还作为吸引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的利它素发挥重要作用(Turlings and Benrey,1998)。昆虫取食或口腔分泌物中的激发子,可诱导植物释放单萜和倍半萜化合物(Halitschko et al.,2001)。许多单萜,同型萜和倍半萜受昆虫取食后数小时由植物体全程合成。其中,4,8二甲基1,3,7壬三烯(DMNT)是许多植物VO
17、C的一个重要组分。一些植物种类能够转化烯丙基倍半萜醇(3S)(E)橙花叔醇形成DMNT 。受二斑叶螨危害的利马豆和黄瓜,(3S)(E)橙花叔醇合成酶活性急剧增加,与释放的DMNT的量存在很好的相关性,因此,(3S)(E)橙花叔合成酶在信号分子DMNT释放中具有调控作用。橙花叔合成酶可能调控DMNT合成的起始和其后一系列步骤(Degenhardt and Gershenzon, 2000)。虫害诱导的其他萜类化合物的产生最早发现是依赖于甲羟戊酸的途径,后来发现了1脱氧D木酮糖5磷酸途径,最终都能产生异戊烯焦磷酸,该途径在虫害诱导的单萜释放中起重要作用(Piel et al., 1998)。对于植
18、物利用不同的代谢途径产生同一类化合物的生理和生态学意义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第3类VOC来源于莽草酸途径。利马豆和野生型烟草被昆虫取食后释放出水杨酸甲酯,水杨酸甲酯对利马豆田捕食性螨类具有吸引作用(Baldwin, 2001)。玉米释放的萜类和吲哚的混合气体对鳞翅目内寄生蜂Cotesia marginiventris有吸引作用(Turlings and Benrey,1998)。鳞翅目昆虫口腔分泌物能够激活吲哚3甘油磷酸化酶基因。寄生蜂和捕食性天敌利用特定的VOC寻找寄主。卵寄生蜂Oomyzusgallerucae容易被释放VOC的叶片吸引,从而选择被甲虫取食的植物叶片,在榆叶象甲Xanthog
19、aleruca luteola的卵上寄生。另外,昆虫的龄期可能影响VOC的组成。寄生蜂Cotesia kariyal仅被13龄粘虫幼虫取食的玉米所吸引,而对4龄以后幼虫无效应(Takabayashi and Dicke, 1996)。可能寄生前者对植物组织损伤程度较小,然而引起这种特异的机制目前还不清楚。虫害诱导植物释放的VOC还可以影响相邻的健康植株。利马豆被二斑叶螨侵染后,其相邻植株对捕食性螨的吸引力增加,对二斑叶螨的敏感性降低。用雌二斑叶螨侵染利马豆叶片13天,可诱导相邻未被侵染叶片中编码病程相关蛋白、脂氧合酶、苯丙氨酸解氨酶和法尼基焦磷酸合成酶(异戊二烯类化合物合成途径中的酶)基因的表
20、达(Arimura et al., 2000)。这些基因的表达方式与外源性茉莉酸诱导的基因表达方式类似,但脂氧合酶抑制剂羟氨基水杨酸能够阻止基因的表达,说明茉莉酸是诱导相邻植物基因表达所必须的信号物质之一。22昆虫的特异性激发子(insect specific elicitors)任何来源于昆虫并与植物在细胞水平发生互作的化合物都是潜在的激发子(Kessler and Baldwin, 2001)。从鳞翅目昆虫口腔分泌物和象甲的产卵液中分离得到了昆虫特异性的激发子,2类物质都能与虫害造成的伤口相接触。昆虫消化道中的一些微生物与口腔分泌物中激发子的形成有关(Spiteller et al., 2
21、000)。昆虫取食诱导的VOC的释放可以利用咀嚼式口器昆虫的口腔分泌物或茉莉酸处理进行模拟。鳞翅目昆虫口腔分泌物中有2类物质可引起植物的防御反应。第1类为水解酶,例如大菜粉蝶Pieris brassica幼虫口腔中葡萄糖苷酶可引起甘蓝VOC的释放(Mattiacci et al., 1995);又如美洲棉铃虫唾液腺中的葡萄糖氧化酶,葡萄糖氧化酶通过伤口部位产生H2O2,抑制植物体中烟碱的合成(Felton and Eichenseer, 1999);此外,白粉虱Bemisia tabaci唾液中的碱性磷酸酶(Funk, 2001)以及蚜虫唾液中一系列水溶性的消化酶(Miles, 1999)也可
22、能是激发子;第2类激发子是在夜蛾科幼虫中发现的脂肪酸氨基酸轭合物(Albornetal.,1997;Pohnert et al., 1999)。如甜菜夜蛾口腔分泌物 (oral secretion) 的N(17羟基亚麻酰基)L谷胺酰胺,能够诱导离体的玉米叶片产生萜类和吲哚混合物质。随后,许多脂肪酸氨基酸轭合物被证明具有诱导植物释放挥发物的作用。虫害诱导的许多间接防御反应都可用脂肪酸氨基酸轭合物在伤口上涂抹进行模拟。脂肪酸氨基酸轭合物与挥发性萜类化合物释放、内源性茉莉酸增加以及虫害防御基因调控有关(Halitschko et al.,2001)。与茉莉酸相比,昆虫口腔分泌物激发的VOC,释放能力
23、较差(Schittko et al., 2000)。另一类昆虫特异性的激发子由长链二元醇和3羟丙酸单酯化或双酯化而成,它和菜豆象或豇豆象产卵液一起排出,因此称为“Bruchins。在某些基因型的菜豆中,这种激发子可激发豆荚的螯生性生长,使卵的位置从产卵部位升高,延长初孵幼虫进入豆荚的时间,同时使卵暴露于天敌和干燥环境 (Doss et al., 2000)。与此相似,榆叶象甲的产卵液也能激发寄主植物产生特异性的VOC (Meiners and Hilker, 2000),这些挥发性化合物能够吸引象甲寄生蜂。目前昆虫激发子诱导植物防御反应的过程还不清楚。病原菌激发植物防御反应时,植物中存在识别抗
24、性基因产物的受体,而昆虫激发的防御反应没有发现相似的受体。一种机制认为,激发子中的葡萄糖氧化酶可能增加取食部位的过氧化氢产物,通过形成活性氧激发防御反应(Felton and Eichenseer, 1999);另一种机制认为,寄生性真菌Trichoderma viridae产生的通道形成肽(channelforming peptides)激发了利马豆挥发物释放(Engelberth et al., 2000),但在昆虫唾液中尚未发现这种通道形成肽。在烟草烟草天蛾体系中,烟草天蛾口腔分泌物中的脂肪酸氨基酸轭合物激发茉莉酸和乙烯激增,从而改变损伤造成的反应。23茉莉酸和水杨酸的作用茉莉酸是一种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植物 病原菌 防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