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管内麻醉的并发症.doc
《椎管内麻醉的并发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椎管内麻醉的并发症.doc(3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椎管内麻醉的并发症.精品文档.椎管内麻醉并发症的防治(专家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 王俊科椎管内麻醉在我国,尤其在基层医院仍是一种广泛应用的麻醉技术。椎管内麻醉并发症是指椎管内注射药物所引起的生理反应、毒性作用以及技术操作给机体带来的不良影响。椎管内麻醉后发生的永久性严重并发症对病人和麻醉医生来说无疑是灾难性的。但值得注意的是,与外科操作及体位相关或由于病人潜在疾病所表现出的不良反应,在临床上也时常被误认为是椎管内麻醉的“并发症”。有关椎管内麻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医疗机构存在着差异,目前尚无全国性的统计资料
2、。随着近年研究的进展,尤其是循证医学方法的应用,对椎管内麻醉并发症的病因、危险因素以及防治方法有了许多新的认识。鉴于此,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组织专家依据当前的研究资料制定出本指导意见,其目的在于普及椎管内麻醉并发症防治的基本原则、降低麻醉风险并最大程度地改善病人的预后。本指导意见仅为提高麻醉质量而制定,不具有强制性,也不应作为医疗责任判定的依据。总体看来,椎管内麻醉并发症可分为生理效应相关并发症、药物毒性相关并发症和穿刺与置管相关并发症三类。一、生理效应相关并发症(一)血流动力学并发症概述低血压和心动过缓是椎管内麻醉最常见的生理效应。低血压一般定义为收缩压低于80mmHg(或90mmHg),也
3、可定义为收缩压(或平均动脉压)的下降幅度超过基础值的30%。椎管内麻醉中低血压的发生率为8%33%。心动过缓一般指心率低于50次分,或心率降低的幅度超过基础值的30%,其发生率为2%13%。 严重的低血压和心动过缓会导致心跳骤停,是椎管内麻醉严重的并发症。脊椎麻醉(简称脊麻)和硬膜外麻醉心跳骤停的发生率分别为0.6/100002.5/10000和00.6/10000。椎管内麻醉中发生渐进性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机制为:交感神经阻滞引起体循环血管阻力及心输出量下降,进而引起低血压和心动过缓。T5以下的低平面阻滞,由于阻滞平面以上血管床代偿性收缩以及心脏加速神经未被阻滞,血流动力学变化往往较小。但由于
4、交感神经阻滞平面高于感觉(或运动)阻滞平面,且二者无平行关系,所以即便在低平面阻滞和感觉(运动)阻滞的恢复期仍可能发生低血压和心动过缓。局麻药及所添加的血管活性药的作用。局麻药入血引起心肌负性肌力作用,所添加的肾上腺素的2兴奋作用,可乐定的2兴奋作用、肾上腺素释放的突触前抑制和直接的副交感活性,均可引起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椎管内麻醉中突发的血压下降(如5min内血压下降30mmHg或基础血压的30%)和突发的心动过缓具有不同于渐进性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发生机制:椎管内麻醉引起的血液再分布和血中内源性及外源性儿茶酚胺增高引起了心室充盈不足和心肌收缩力增强,兴奋了心室壁机械感受器,通过Bezold-J
5、arisch反射引起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及副交感神经活动减弱,从而引起低血压、血管扩张和心动过缓。危险因素目前尚无法准确地预测椎管内麻醉血流动力学并发症的发生,公认的危险因素有:高感觉阻滞平面、高体重指数、老年病人、联合应用区域阻滞或全麻为发生低血压的危险因素;高感觉阻滞平面、应用受体阻滞剂、年轻人、原有心动过缓为发生心动过缓的危险因素;相对于脊麻而言硬膜外麻醉心跳骤停发生率高、进行性发展的心动过缓、髋关节成形术、老年人是发生心跳骤停的危险因素。预防对于椎管内麻醉血流动力学并发症的预防,以往多采用预防性液体输入的方法,但目前多数研究结果并不支持这一做法。施阻滞前给予5001000ml液体可降低麻醉
6、后短时间内低血压的发生率,但不能防止低血压的发生,且心功能不良的病人输入大量液体应加以注意,因体液可向被阻滞区转移,当血管张力恢复后,可产生容量过负荷或肺水肿。预防性应用晶体液、胶体液和血管收缩药来避免椎管内麻醉的血流动力学并发症不应该作为临床常规的方法,应综合考虑病人的全身状况、术前液体平衡情况以及外科手术的具体情况,权衡其应用的利弊。在施行剖宫产脊麻的病人,预防性应用胶体液、肾上腺素、去氧肾上腺素、压迫下肢以及右臀抬高30可以减少低血压的发生或减轻其程度。目前椎管内麻醉心跳骤停的预防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治疗血流动力学并发症的治疗比预防更具有临床重要性。主要在于增加回心血量和治疗严重的心
7、动过缓。如头低位、输液、血管活性药的应用等,同时需纯氧吸入。根据病情的轻重,处理原则如下:健康人轻度到中度的非进展性的低血压,不需要处理;中度到重度或迅速进展的低血压和或心动过缓,可应用麻黄碱或阿托品,如果没有反应则应用肾上腺素;对严重的心动过缓或心跳骤停,在建立气道和通气之前应首先立即应用肾上腺素。可考虑应用血管加压素和或阿托品,以及迅速有力的心前区锤击。必要时施行完整的心肺复苏(ACLS)。(二)呼吸系统并发症概述呼吸衰竭是椎管内麻醉极为罕见的并发症。椎管内麻醉中发生的急性呼吸衰竭多由于全脊髓麻醉、或广泛的硬膜外麻醉、或椎管内应用阿片类药物引起。其发生主要病因是由于局麻药向头端扩散,直接作
8、用于延髓的呼吸中枢。危险因素呼吸系统疾病一般不是椎管内麻醉的禁忌证。但由于可能导致呼吸肌麻痹,椎管内阻滞应慎用于呼吸功能不全的病人。存在肺部疾患的病人实施腰段椎管内麻醉其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并不增加。椎管内麻醉不影响单肺通气时的肺氧合和缺氧性肺血管收缩。椎管内麻醉不引起支气管收缩,实际上硬膜外麻醉时局麻药中添加肾上腺素会引起支气管扩张,故椎管内麻醉可以安全的用于哮喘的病人。预防呼吸系统并发症的预防:合理的选择麻醉技术、局麻药的剂量及给药方法,避免不必要的高平面阻滞;应用等比重液进行脊麻、降低持续椎管内麻醉中局麻药的给药速度均可以限制药物向头端的扩散;严密监测感觉平面的水平,预防、早期诊断和
9、治疗呼吸功能不全。治疗麻醉后的呼吸困难不是由于呼吸肌功能严重降低引起,多与呼吸肌麻痹水平上升而引起病人不能体验深呼吸有关。病人能够说话,以及有力的握手证明麻醉平面在颈段以下以及膈肌功能尚未受累,此时无需特殊处理;如发生低氧血症则可采用面罩辅助通气,呼吸机正压通气,或气管插管控制通气。(三)全脊髓麻醉概述全脊髓麻醉是由硬膜外麻醉的局麻药误入蛛网膜下腔引起,其发生率为0.24%。典型的临床表现为注药后迅速出现(5分钟)的意识不清、双瞳孔扩大固定、呼吸停止、软瘫、低血压、心动过缓和偶尔出现的室性心律失常或心跳骤停。由于硬膜外麻醉的局麻药用量远高于脊麻的用药量,注药后出现迅速发展的广泛感觉和运动神经阻
10、滞。局麻药进入颅内脑脊液,阻滞了动眼神经副核(Edinger-Westphal核)的副交感传出纤维引起双瞳孔扩大固定;广泛的交感神经和心加速神经纤维的阻滞以及延髓阻滞引起了低血压、心动过缓和心律失常。预防全脊髓麻醉的预防:最重要的是局麻药的缓慢注射及反复回吸;强调硬膜外麻醉首次剂量采用试验剂量,病人改变体位后若需再次注药也应再次注入试验剂量;其它预防措施包括仔细操作、避免反复穿刺等;硬膜外麻醉失败后或施行硬膜外镇痛期间避免应用脊麻。治疗全脊髓麻醉的治疗:首先立即停止局麻药继续注入;采用纯氧进行人工辅助通气或机械通气;采用阿托品、麻黄碱和肾上腺素纠正心动过缓和低血压;静脉输液扩容保持血流动力学稳
11、定;对病人进行严密监护直至神经阻滞症状消失;如发生心跳骤停应立即施行心肺复苏(CPR)。(四)异常广泛的脊神经阻滞概述硬膜外麻醉注入常规剂量局麻药后,出现不同于全脊髓麻醉的异常广泛的脊神经阻滞现象。其临床特征为:延迟出现(1015分钟)的广泛的神经阻滞,阻滞范围呈节段性,没有意识消失和瞳孔的变化,症状不对称分布。其发生的原因有二:其一为局麻药误入硬膜下间隙;其二为病人并存的病理生理因素:如妊娠、腹部巨大肿块、老年动脉硬化等,致使潜在的硬膜外间隙容积减少,使阻滞平面极易向头部扩散。预防异常广泛的脊神经阻滞的预防:椎管内麻醉首次剂量采用试验剂量。对于妊娠、腹部巨大肿块、老年动脉硬化等病人局麻药的用
12、量相应减少至正常人用量的1/31/2,老年人应减少50,妊娠应减少30。治疗异常广泛的脊神经阻滞的处理原则同全脊髓麻醉,即严密监测、采取各种措施维持呼吸和循环功能稳定。(五)恶心呕吐概述恶心呕吐是椎管内麻醉常见的并发症,脊麻中恶心呕吐的发生率高达13%42%。女性发生率高于男性,尤以年轻女性为著。其发生诱因有三方面:血压骤降造成脑供血骤减,兴奋呕吐中枢;迷走神经功能亢进,胃肠蠕动增加;以及手术牵拉内脏。危险因素恶心呕吐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阻滞平面超过T5、低血压、术前应用阿片类药物、有晕动史。治疗一旦出现恶心呕吐,应检查是否有麻醉平面过高及血压下降,并采取相应措施,或暂停手术以减少迷走刺激,或
13、施行内脏神经阻滞;若仍不能制止呕吐,可考虑使用异丙嗪或氟哌利多等药物镇吐治疗;高平面(T5以上)阻滞所致的恶心呕吐应用阿托品有效。(六)尿潴留概述椎管内阻滞常引起尿潴留,需留置膀胱导尿管,延长门诊病人出院时间。尿潴留为腰骶水平的椎管内麻醉阻滞了支配膀胱功能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所致。如果膀胱功能失调持续存在应当考虑严重神经损伤引起的可能性。防治尿潴留的预防:对于围手术期未下尿管的病人,为预防尿潴留引起的膀胱扩张,应使用能满足手术需要的作用时间最短的药物,并使用最小有效剂量,同时在可能的范围内限制静脉输液量。椎管内麻醉后应监测膀胱充盈情况。如有尿潴留发生则需下导尿管直至椎管内阻滞的作用消失。二、
14、药物毒性相关并发症药物毒性包括局麻药及辅助用药和药物添加剂的毒性,其中局麻药的毒性有两种形式:其一是全身毒性,即局麻药通过血管到达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脏,引起各种生理功能的紊乱;其二是神经毒性,即局麻药与神经组织直接接触引起的毒性反应。(一) 局麻药的全身毒性反应概述局麻药的全身毒性反应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毒性,是由于局麻药误入血管、给药量过多及作用部位的加速吸收等因素所引起。由于脊麻所使用的局麻药量相对较小,这一并发症主要见于硬膜外和骶管麻醉。硬膜外麻醉的中枢神经系统毒性的发生率为310000。中枢神经系统对局麻药的毒性较心血管系统更为敏感,大多数局麻药产生心血管毒性的血药浓度较产
15、生惊厥的浓度要高3倍以上。但布比卡因和依替卡因例外,其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毒性几乎同时发生,应引起临床注意。局麻药的中枢神经系统毒性表现为初期的兴奋相和终末的抑制相,最初表现为病人不安、焦虑和口角感觉异常,进而出现面肌痉挛,最终发展为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和昏迷。心血管系统初期表现为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而间接引起的心动过速和高血压,末期则由局麻药的直接作用而引起心律失常、低血压和心肌收缩功能障碍。危险因素局麻药全身毒性反应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小儿及老年人、心脏功能减低、肝脏疾病、妊娠。预防为使局麻药全身毒性反应的风险降到最低,临床医生应严格遵守临床常规:应用局麻药时应对病人进行严密的监护以利于
16、早期发现局麻药中毒的症状的体征、注射局麻药前回吸、小剂量分多次给药、先注入试验剂量、采用局麻药的最低有效浓度及最低有效剂量。在无禁忌证情况下,局麻药中添加肾上腺素有助于判定是否误入血管,并减少注射部位局麻药的吸收。治疗依据局麻药全身毒性反应的严重程度进行治疗:轻微的反应可自行缓解或消除;如出现惊厥,处理的重点是采用支持手段保证病人的安全,保持气道通畅和吸氧;如果惊厥持续存在可静脉应用止惊厥的药物:硫喷妥钠12mg/kg,咪达唑仑0.050.1mg/kg,丙泊酚0.51.5mg/kg,必要时给与琥珀胆碱0.51mg/kg后进行气管插管;如果局麻药毒性反应引起心血管抑制,低血压的处理可采用静脉输液
17、和血管收缩药:去氧肾上腺素0.55gkg-1min-1,或去甲肾上腺素0.020.2gkg-1min-1,或血管加压素40g静脉注射;如果出现心肌收缩功能衰竭(myocardial failure)需静脉单次注射肾上腺素115g/kg;如果毒性反应进展到发生心跳骤停,则立即进行心肺复苏ACLS,建议采用胺碘酮和血管加压素分别替代利多卡因和肾上腺素。(二) 马尾综合征概述马尾综合征是以脊髓圆锥水平以下神经根受损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其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大便失禁及尿道括约肌麻痹、会阴部感觉缺失和下肢运动功能减弱。马尾综合征发生的两个主要的原因为:压迫性损伤:如硬膜外血肿或脓肿,将于后文详述;局麻药鞘
18、内的直接神经毒性。自从局麻药临床应用以来,有关椎管内麻醉引起神经毒性的病例报告便时有发生。局麻药产生神经毒性的发生机理目前尚不清楚。危险因素影响局麻药神经毒性最重要的因素是在蛛网膜下腔神经周围的局麻药浓度,其决定因素有三:脊麻使用的局麻药的浓度、给药剂量和局麻药在蛛网膜下腔的分布。其中给药剂量是决定蛛网膜下腔局麻药浓度的最重要因素。高比重的溶液、脊麻中选择更接近尾端的间隙、注药速度缓慢(如采用小孔导管)将导致局麻药的分布受限而增加其在尾端的积聚,加重对神经的毒性作用。局麻药的种类。与布比卡因和丁卡因相比,利多卡因有更高的发生率和更大的风险。血管收缩剂。可减少血液对局麻药的吸收,使鞘内注药局部的
19、局麻药浓度相对增大,另一方面不能除外由于血管收缩而使相应区域的脊髓血供减少对脊髓损害的可能性。所以脊麻药物中添加血管收缩剂(如肾上腺素)可加重鞘内应用利多卡因引起的神经损伤。预防由于局麻药的神经毒性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预防方法显得尤为重要:连续脊麻的导管置入蛛网膜下腔的深度为24cm,避免置管过深;采用能够满足手术要求的最小局麻药剂量。严格执行脊麻局麻药最高限量的规定,利多卡因和2氯普鲁卡因用于脊麻推荐最高限量为60mg;如果达到了最高限量仍没有取得充分的麻醉效果,则应放弃该种麻醉方法,改行全身麻醉;脊麻一次给药失败后,应评估技术错误的可能性并调整第二次给药的剂量,局麻药两次用药的总量不应
20、超过该药单次鞘内注射的最高限量;脊麻中应当选用最低有效局麻药浓度。由于2%的利多卡因和5%的利多卡因的临床效能相同,利多卡因用于脊麻的浓度不应超过2%;应用利多卡因和2氯普鲁卡因进行脊麻时,应避免合用血管收缩剂(肾上腺素);在硬膜外麻醉中注药前回吸、试验剂量和分次给药是至关重要的;如果硬膜外麻醉高剂量的局麻药误入蛛网膜下腔,无论使用的是那种局麻药,应多次回吸少量(5ml10ml)脑脊液并以等容量生理盐水注入。治疗局麻药所引起的神经毒性损伤,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在大多数局麻药神经毒性引起马尾综合征的病人,运动功能受损最轻,肠道尤其是膀胱功能失常最为明显,需要支持疗法以避免继发其他并发症。(三
21、)短暂神经症(TNS)概述TNS的临床表现为:症状发生于脊麻作用消失后24小时内;大多数病人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臀部疼痛,50%100%的病人并存背痛,少部分病人表现为放射至大腿前部或后部的感觉迟钝;症状在6小时到4天消除;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无神经学阳性改变。TNS的发生率变异很大:利多卡因脊麻发生率高(4%33%),而布比卡因脊麻则极少发生。截石位手术发生率高达30%36%,仰卧位则为4%8%。TNS并不是由脊髓麻醉操作本身所引起,其发生的可能的病因为:局麻药的特殊神经毒性、穿刺针的损伤、坐骨神经牵拉引起的神经缺血、病人的体位、小口径笔尖式腰麻针造成局麻药的浓聚、肌肉痉挛、术后早期活动、或背根
22、神经节刺激等。另外,肌筋膜扳机点注射成功治愈TNS的报道说明其可能是TNS发生的一种病因。危险因素TNS发生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是:局麻药的种类:利多卡因发生风险最大,且降低利多卡因的浓度并不能降低TNS的发生率。布比卡因发生TNS的风险最小。但由于其作用时间较长,在门诊手术目前尚不能完全取代利多卡因实施脊麻;病人体位:截石位或膝关节镜手术最易发生TNS;其它危险因素包括:肥胖病人、门诊手术TNS发生率高,但术后早期活动是否为一个独立的危险因子尚有待证明。尽管产科病人脊麻后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较高,但术后TNS发生率并不高。预防由于目前TNS的治疗方法并不对所有病人都有效,所以其预防显得更加重要。截
23、石位和膝关节镜手术应避免采用利多卡因脊麻;脊麻采用布比卡因,其TNS发生率最低。治疗椎管内麻醉后出现背痛和腰腿痛时,首先应排除椎管内血肿或脓肿、马尾神经征等。只在上述严重并发症排除后才能开始TNS的治疗;最有效的治疗药物为非甾体抗炎药;对症治疗包括热敷、下肢抬高等增加病人舒适度的方法;如伴随有肌肉痉挛可使用环苯扎林;加用阿片类药物可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肌筋膜扳机点注射风险较小,也是可选的治疗方法。(四)肾上腺素的副作用局麻药中添加肾上腺素的目的为延长局麻药的作用时间、减少局麻药的吸收、强化镇痛效果以及作为局麻药误入血管的指示剂。其副作用包括:血流动力学效应:受剂量、合用局麻药的种类和注射部位影
24、响。高剂量肾上腺素吸收入血引起短暂的心动过速、高血压和心输出量增加;低剂量的肾上腺素在硬膜外吸收表现为体循环血管阻力降低和心输出量的增加;神经毒性:肾上腺素无直接的神经毒性,但动物实验显示局麻药中添加肾上腺素会增强局麻药诱导的神经损伤;肾上腺素诱导的神经缺血: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显示肾上腺素不减少脊髓的血流。但动物实验显示局麻药中添加肾上腺素明显减少外周神经的血流,但这一作用无临床意义。三、穿刺与置管相关并发症(一)椎管内血肿概述椎管内血肿是一种罕见但后果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生率在硬膜外麻醉为1/150000,在脊麻为1/220000。随着近年围手术期血栓预防措施的广泛应用,其发生有增多的趋势。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椎管 麻醉 并发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