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采油技术经济指标计算和统计方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械采油技术经济指标计算和统计方法.doc(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机械采油技术经济指标计算和统计方法.精品文档.机械采油技术经济指标计算和统计方法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抽油机、电动潜油泵油井生产指标统计方法。本标准适用于抽油机采油井、电动潜油泵采油井。其它机械采油井亦可参照执行。2 抽油机井技术指标计算方法2.1 利用率 (1)式中:Kc抽油机井利用率,%; 开井生产井数,口; 总井数,口; 计划关井数,口。注:1、开井生产井数是指在统计期内月连续生产24h以上,并有产液量的抽油机井;间歇抽油机井有间歇抽油制度,并有产液量的井。2、计划关井包括测压或钻井关井;方案或试验关井;间开井恢复压力期间关井;油田内季节
2、性关井或压产关井。2.2 有效生产时率 (2) (3)式中:fr抽油机井有效生产时率,%; 统计期内统计井的日历天数之和,d; 统计期内统计井的无效生产天数之和,d; 开井生产井累积停产时间,h。注:开井生产累积停产时间包括停电、洗井、停抽、维修保养、测压停产等时间。2.3 泵效 (4) (5) (6)式中:d单井泵效,%;QS单井实际日产液量,m3/d;QL单井抽油泵理论日产液量,m3/d;平均泵效,%;统计井的QS之和,m3/d;统计井的QL之和,m3/d;F抽油泵活塞截面积,m2;S光杆冲程,m;n冲次,min-1;t日生产时间(连续抽油井为24h,间歇抽油井按实际生产时间计算),h。
3、注:1、泵效大于80%和连喷带抽井不参加平均泵效的统计。2、注水开发稠油井泵效参加统计,注蒸汽开采稠油井泵效另行统计。2.4总公司检泵周期计算方法2.4.1 单井检泵周期 单井检泵周期是指油井最近两次检泵作业之间的实际生产天数。 a)因主客观原因停产而未及时上修的井,停产之日即为本周期截止日;b)油井不出油而未及时作业检泵的井,不出油之日即为本周期的截止日;c)间歇抽油井的检泵周期按开井生产的实际天数计算,扣除全天关井的天数;d)新井上抽和自喷转抽井到统计之日为止仍继续正常生产的井,从开抽之日起至统计之日止,若连续生产天数大于全局平均检泵周期,则该连续生产天数即为该井的检泵周期;若连续生产天数
4、小于全公司平均检泵周期,则该井不参加统计;e)凡已进行过检泵作业的井,若到统计之日止仍继续生产,其检泵周期统计方法:1)连续生产天数大于上一次的检泵周期,则该连续生产天数即为该井的检泵周期,反之,若本次连续生产天数小于上一次的检泵周期,则上一次的检泵周期即为该井的检泵周期;2)凡进行措施如压裂、酸化、防砂、卡堵水、换泵、补孔和动管柱测压等,到措施之日止,若本次生产天数大于该井上一次的检泵周期,则本次生产天数即为该井的检泵周期;若本次生产天数小于上一次的检泵周期,则上一次的检泵周期即为该井的检泵日期,措施之后开抽的日期即为下一检泵周期的开始;3)措施作业同时进行检泵换泵者,按检泵算。2.4.2
5、平均检泵周期 (7)式中:平均检泵周期,d;统计井检泵周期之和,d;统计井数之和,口。 注:注水开发稠油井平均检泵周期参加统计,注蒸气开采的稠油井平均检泵周期另行统计。2.4.3 大庆检泵周期计算方法 检泵周期是指检下泵投产之日至本次抽油泵装置失效之日的间隔天数。a)平均有效检泵周期T=单井泵装置投产之日至泵装置失效之日的间隔天数之和/统计井数之和;b)泵装置失效界限1)抽油杆、脱接器、油管所断脱之日为有效检泵周期截止之日;2)泵被蜡卡、砂卡经热洗、碰泵等措施无法解除或解除后泵装置严重漏失,只有检泵才能恢复生产的井,从发现之日为本次有效检泵周期截止之日;3)泵装置漏失(泵磨损游动凡尔,固定凡尔
6、和油管漏失),井口蹩压油压低于1MPa(连抽带喷井除外),液面比正常抽油时上升200米(经水井水量调正液量上升除外),产量比正常生产时低30%时,为本次有效检泵周期截止之日;c)凡检泵井一律纳入检泵周期计算,验收不合格井不参加统计;1)作业检泵井投产后,并验收合格井参加统计,生产数据只要上生产报表,计产就算检泵后投产之日,;2)凡进行措施(压裂、酸化、堵水、补孔等)的施工井,不参加统计。d)因井下泵装置失效油井停产而未及时上修,停抽之日即为本次周期截止之日;e)由于施工或管理等原因造成检泵,起泵间隔短者周期即短;f)间歇抽油井,检泵周期也一律按两次换泵之间隔天数计算。2.5 动液面 (8) (
7、9) (10)式中:Hd单井动液面,m;Hc单井实测动液面深度,m;HZ单井套压折算的液柱,m;平均动液面,m;统计期内最近一次统计井动液面之和,m;Pt套压,MPa;套管环形空间液体相对密度。2.6 泵挂深度2.6.1 单井泵挂深度单井泵挂深度是指抽油井井口至抽油泵吸入阀之间的深度。La=h1+h2 (11)式中:La单井泵挂深度,m;h1该井补心高差,m;h2该井吸入阀以上至油管挂长度,m。2.6.2 平均泵挂深度 (12)式中:平均泵挂深度,m;统计井泵挂深度之和,m。2.7 沉没度2.7.1 单井沉没度单井沉没度是指抽油泵吸入阀沉没在动液面以下的深度。2.7.2 平均沉没度 (13)式
8、中:平均沉没度,m;统计期内最近一次统计井沉没度之和,m。 注:平均沉没度不得以平均泵挂深度减平均动液面算出,应为分井统计值之和。2.8 冲程利用率 (14) (15)式中:s单井冲程利用率,%;SS单井实际冲程长度,m;Sm单井设备铭牌最大冲程长度,m;平均冲程利用率,%;统计井实际冲程长度之和,m;统计井设备铭牌最大冲程长度之和,m。2.9 冲次利用率 (16) (17)式中:单井冲次利用率,%;nS单井实际冲次,min-1;nm单井设备铭牌最大冲次,min-1;平均冲次利用率,%;统计井实际冲次之和,min-1;统计井设备铭牌最大冲次之和,min-1。2.10 扭矩利用率 (18) (1
9、9)式中:单井扭矩利用率,%;MS单井实际最大扭矩,kNm;Mm单井设备铭牌扭矩,kNm;平均扭矩利用率,%;统计井实际最大扭矩之和,kNm;统计井设备铭牌扭矩之和,kNm。2.11 平衡率 (20) (21)式中:单井平衡率,%;Idmax抽油机下冲程最大电流,A;Iumax抽油机上冲程最大电流,A;统计井的平均平衡率,%;统计期内平衡总井数,口。注:在85%100%之间的抽油机井为平衡。2.12 动态控制图上图率 (22)式中:WS动态控制图上图率,%;上图总井数,口。2.13 “五率”合格率 (23)式中:Wh抽油机“五率”合格率,%;“五率”合格井数,口。注:“五率”指的是抽油机对中率
10、、水平率、润滑率、紧固率、平衡率。2.14 系统效率 (24) (25)式中:X单井抽油机系统效率,%;Q油井日产液量,m3/d;H有效举升高度,m;Pb 该井抽油机的输入功率,kW;g重力加速度,g=9.80665m/s2 ;一个区块的抽油机系统平均效率,%;n一个区块的抽油机井测试井数,口;Pi区块中第i口井的抽油机采油系统输入功率,kW;i区块中第i口井的抽油机采油系统效率,%;Po抽油井的油压,MPa。2.15 热洗周期2.15.1 单井热洗周期 单井热洗周期是指抽油井最近两次热洗之间的实际生产天数。2.15.2 平均热洗周期 (26)式中:平均热洗周期,d;统计井热洗周期之和,d。3
11、 电动潜油泵井技术指标计算方法3.1 利用率 按公式(1)计算3.2 排量效率 (27) (28)式中:E单井排量效率,%;Qm 单井设备铭牌排量,m3/d;平均排量效率,%;统计井设备铭牌排量之和,m3/d 。3.3 检泵周期3.3.1 单井检泵周期 单井检泵周期是指潜油电泵井最近两次检泵作业之间的实际生产天数。 a)因主客观原因停产而未及时上修的井,停产之日即为本周期截止日; b)投产后运转24h以内损坏的机组和地质方案调整、措施井等机组没有损坏而起泵的井不参加统计。3.3.2 平均检泵周期 (29)式中:平均检泵周期,d;损坏机组累积运转天数,d;累积损坏机组台数,台。3.4 动液面 按公式(8)、公式(9)、公式(10)进行计算。3.5 泵挂深度 单井泵挂深度是指潜油电泵井口至泵吸入口之间的深度。平均泵挂深度按公式(12)进行计算。3.6 沉没度 按公式(13)进行计算。3.7 投产一次成功率 (30)式中:Ka投产一次成功率,%;nQ投产一次成功井数,口;nS年施工总井数,口。注:投产后正常连续运转24h以上的井为投产一次成功井;返工后达到合格的井,不算一次成功井。3.8 机组返厂率 (31)式中:Kd机组返厂率,%;nd统计井中运转一年内损坏台数,台;nad统计井总台数,台。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