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应对策略.doc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应对策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应对策略.doc(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精品文档.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应对策略周文魁摘要:本文总结了中国气候变化的趋势和特征,并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分析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在对全国及各地区的温度和降水量变动趋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C-D生产函数为理论基础,构建了经济-气候新模型,实证分析气候变化对中国各地区粮食产量的影响大小、地区差异并模拟评估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粮食产量的变动情况;并从适应性的角度提出了中国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建议。1中国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1.1温度逐步上升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表明,大气
2、中二氧化碳浓度已从工业革命前的280ppm(百万分之一单位)上升到2005年的379ppm,超过了近65 万年以来的自然变化范围,近百年来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0.74。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近100年来中国的年平均气温明显增加,达到0.50.8,比同期全球增温的平均值略高。近50年来中国变暖尤其明显,主要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秦大河,2004)。从地域分布来看,长江以南地区没有显著的变暖趋势,而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则气候变暖明显;从季节分布来看,增温最明显的季节是冬季,1986年到2005年间,中国连续出现了20 个全国性暖冬。科学家们使用31个全球气候模式,在6种代表性温室气体排放情
3、景下预测未来100年的全球气候变化,并预测中国未来100年的气候变化,结果表明全球温度将继续上升,未来变暖的范围和强度将增加,而未来中国气温增加将更为明显(图1-1)。与2000年比较,2020年中国年平均气温将增加1.32.1,2050年增加2.33.3。全国温度升高的幅度由南向北递增,西北和东北地区温度上升明显。预计到2030 年,西南地区的气温可能将上升1.62.0,西北地区的气温可能将上升1.92.3,青藏高原地区的气温可能将上升2.22.6。(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2007)。图1-1区域气候模式模拟的二氧化碳加倍时中国年平均温度变化资料来源:国家气候中心1.2降水变化区域性不均衡和
4、水资源短缺近百年来,中国年均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显著,但区域降水变化波动较大。随着全球温室效应的加剧和气温的不断升高,中国降水也会出现区域性不均衡,一些地区的降水会增加,而另一些地区的降水则会减少,从而出现干旱。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整个中国北方干旱化问题仍然日益突出,未来北方大部分地区将持续干旱,短期内该地区的干旱情况不会根本缓解。中国南方雨水资源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过去是中国西北部缺水,今后在南方也会出现季节性干旱,水资源短缺将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例如,2004年9月,全国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少,广东、广西、海南、湖南及江苏、安徽6省区降水量减少幅度都在85%以上,南方各省遭遇到50多年来最
5、严重的干旱,其中广西、广东大部、海南、福建西南部、湖南大部、湖北东部、江西西北部和南部、苏皖中南部等地达到重旱标准,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在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中国降水的变化将会呈现出以下趋势,东南沿海地区的降水量可能会减少,而西北、东北和青藏高原地区的降水量可能会增加。1.3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出现,极端天气事件增多趋强气候变化的另一个特征是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出现,如台风、暴雪、干旱、洪涝、高温热浪等。随着全球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有增多加重的趋势。中国由于自然环境较为复杂,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率远高于其他国家,是世界上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例如,2007年西北太平洋(含南
6、海)上共生成25个台风或热带风暴,其中有8个在中国登陆,台风影响范围涉及浙江、福建、江苏、上海、广东、广西、海南等15个省区市。2007年台风共造成全国12个省份4216.85万人受灾,死亡62人,失踪23人,农作物受灾3119.12万亩,倒塌房屋7.92万间,紧急转移群众724.13万人,直接经济损失297.57亿元;2009年,全国中部冬小麦主产区出现30年一遇的冬春连旱,局部地区旱情达50年一遇;2011年,非正常的天气状况一直在持续:南方地区持续低温,雨雪霏霏;华北地区大旱,在作为中国第二大小麦主产区的山东,干旱程度更是达到了60年一遇标准;东北地区严重低温,特别是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
7、的一些地方,最低气温达到零下47.4。今后,包括暴雪、暴雨、大旱、热浪天气和热带风暴在内的极端天气事件在全球范围和中国将变得更为普遍。1.4海平面升高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冰川会逐步融化,从而导致海平面升高。海平面的逐渐上升是与气候变暖相一致的,自1961年以来,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的平均速率为每年1.8毫米。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的速度比全球平均值要快,海平面每年平均上升2.5毫米(杜碧兰,1997)。据专家预测,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江苏、浙江和上海的沿海海平面,到2013年将分别上升27毫米、55毫米、45毫米,其结果会导致长三角地区海岸区遭受风暴影响的机会增多,程度加重。表1-1
8、是未来气候变暖情况下中国海平面上升的预测,可以看出未来几十年内中国沿海各地的海平面都将上升,尤其是南海的海平面上升幅度最为明显。海平面上升对沿海脆弱区的潜在经济影响的负面效应是很大的,首先是沿海集中的城市和工业区的损失,其次是耕地、湿地、盐田等的损失。中国沿岸相对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区带来的风险和危害,除了环境和经济影响外,就是社会影响。因为海平面上升可能会将沿海地区大片地势较低的农田淹没,可能使一些沿海地区原来从事农业、盐业、水产养殖业人员,被迫或部分被迫从事渔业或其他职业,这种社会经济的改变对沿海经济的持续发展,会带来一些不利影响。而受灾人口的数量,随着海平面不断上升和淹没区的扩大,也会不断
9、增加。表1-1未来气候变暖情况下中国海平面上升的预测单位:cm年份203020502100辽宁天津沿海10.812.018.520.656.663.2山东半岛东南部-1.20.01.73.827.834.4江苏广东东部12.914.121.423.561.668.1珠江口附近36.510.812.943.450.0广东本部广西13.014.221.523.761.768.3资料来源:赵希涛等,19962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正面影响2.1作物种植熟制北移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光、热、水,这三个因素的不同组合也将对农业生产产生不同的影响。气候变暖会导致积温增加和作物的生长期延长,将使中国长江以北地
10、区,尤其是中纬度地区农作物的适宜生长季的开始日期提早和终止日期推迟,这些地区农业生产的生长季将有所延长。气候变暖使农作物生长季延长,会对中国的种植制度产生重大影响,作物种植带将北移,二熟制和三熟制的面积将会扩大。在过去的50年里,气候变暖造成了中国种植制度界限不同程度的北移。与目前常用的中国种植制度气候区划结果(19511980年)相比,1981以来,由于气候变暖,在陕西、山西、河北、北京和辽宁等省市,一年两熟种植北界明显向北移动;在湖南、湖北、安徽、江苏和浙江等省一年三熟种植北界向北空间位移明显。在不考虑品种变化、社会经济等方面因素的前提下,各省的种植制度由一年一熟改变为一年二熟,粮食单产平
11、均可增加54%106%;由一年二熟变成一年三熟,粮食单产平均可增加27%58%。与19511980年相比,19812007年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甘肃和青海等省区冬小麦的种植北界不同程度北移西扩。以河北省为例,冬小麦种植界限的北移,可使界限变化区域的小麦单产平均增加约25%(杨晓光等,2010)。在未来二氧化碳浓度倍增和中国平均气温上升1 的情况下,中国二熟制的北界将会北移,移动到现在一熟制地区的中部,而三熟制的北界也将北移,从目前的长江流域移动到黄河流域;在未来平均气温上升2 的情况下,中国大部分两熟制地区将被三熟制地区所取代,届时一熟制地区的面积将由现在的62.3%缩小到3
12、9.2%,二熟制地区的面积基本不发生变化,而三熟制地区的面积则将由目前的13.5%扩大到35.9%(图2-1),三熟制地区的北界将向北移动达500km之多(吴志祥、周兆德,2004),不同组合的多熟制将会使作物的种植品种更加多样化。气候变化引起的作物种植结构和种植制度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分状况。中国各地的水热变化并不同步,热量资源增加的有利因素很可能由于水分的缺乏而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在热量条件有保障的情况下,如果年降水量小于600mm,则只能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只有在年降水量大于800mm时,才能一年两熟。图2-1年平均温度增加2度时中国种植熟制南北界变化资料来源:王修兰等,19962.
13、2冬季的冻害减轻气候变暖使中国高纬度地区热量不足的状况有所改善,农作物生育期延长,喜温作物界限北移,促进了当地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根据多种大气环流模型的预测结果,中国东北地区的增温幅度要明显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东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对维系中国粮食安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扩大,粮食产量增加,这和气候变暖有直接关系,由于气候增暖明显,使得水稻种植面积得以北扩,曾经不能种植水稻的伊春和黑河地区,现在也可以种植水稻,2000年黑龙江省的水稻种植面积是1980年的7倍(潘华盛等,2004)。热量条件的改善同时使低温冷害有所减轻,晚熟农
14、作物品种面积也将增加。气候变暖已经使北方冬麦区冻害大幅度减轻,北方冬麦区在20世纪的50、60年代和70年代初,几乎每年都会发生程度不同的低温冻害。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气候变暖,冬季温度升高明显,冻害的次数和强度减少减轻,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当地还未发生过大面积的冻害(杜娟、关泽群,2007)。宁夏的葡萄产业过去由于冬季温度过低,只能进行小范围的家庭种植,现在则可以大规模生产种植,并促进了酿酒产业的发展,目前宁夏葡萄种植面积已达8万亩。辽宁省的苹果生产,遭遇4级以上冻害的频率大幅下降,从50年代的80%下降到20%,冻害程度也明显降低,从未使得苹果产量增大。气候变暖后,吉林省的玉
15、米品种熟期较过去延长了710天,高产晚熟玉米的种植面积迅速增长。此外,由于气候变暖,寒露风对南方晚稻生产造成的影响日益减小,从而促进了产量的提高。3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 3.1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由于气候变暖会对作物的生育期造成显著的影响,因此未来气候变化将影响中国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作物的生产和产量。在气候变暖的条件下,如果没有新的适应技术,作物的生育期会缩短,生长量会减少,这将会抵消作物全年生长期延长的效果,从而对作物产量产生影响。据研究(王修兰,1996),水稻的生育期在平均气温上升1时,将会缩短14到15天。在水稻目前的品种条件下,水稻的分孽速度会由于生育期缩短而加快,造
16、成有效分孽的减少,引起作物的穗重和总干重下降,降低作物产量。在未来气温升高1的情况下,双季稻区的晚稻平均减产14%15%,早稻则平均减产16%17%。和水稻一样,气候变暖也会缩短小麦的生育期,在目前小麦的品种条件下,小麦的生育期在平均气温上升1时会缩短10天,这样就会减少干物质的累积时间,降低籽粒的产量,小麦将因此减产10%12%;气候变暖同样会缩短玉米的生育期,在目前的玉米品种条件下,当平均气温升高1时,玉米的生育期平均缩短7天,玉米将因此减产5%6%。预计到2030年,中国的作物产量可能会减少5%到10%,到2071年至2100年,中国农业生产将会受到更大的冲击,冬小麦生产潜力将下降10%
17、至30%,水稻生产潜力将下降10%至20%,玉米生产潜力则将下降5%至10%。此外,在温室效应的影响下,高温热害将是影响中国农业生产的严重问题。气候变化将使得温度继续升高,高温热害、伏旱将会更加严重,这将显著的影响中国亚热带地区的农业生产。随着高温热害的加剧,很多作物的生长发育都受到了限制,高温会影响到谷子、高粱、大豆、玉米等作物的产量,也会强烈抑制棉花和水稻的生长发育过程。作物不同的生长季节,在温度升高的情况下会导致不同的效果,随着种植水平、作物种类和分布地区的变化,其影响程度也会不同。3.2气候变化对农作物品质的影响气候变暖会对农作物的品质产生影响。以水稻为例,气候变暖将会影响稻米的外观和
18、品质,开花至成熟阶段的高温可显著缩短水稻的成熟天数,造成成熟后的稻米籽粒充实不良,胚透明度低,籽粒不饱满,精米率降低,米粒无光泽。水稻成熟期的有效积温与米粒的透明度呈负相关关系。温度对大米的蒸煮食用也会产生明显的影响,如果在灌浆期间气温较高,则煮出的米饭较硬;如果在灌浆结实期间气候凉爽,昼夜温差大,则煮出的米饭香味较浓。光照强度对稻米品质也会造成影响,水稻生育期当中,如果光照不足将会影响作物光合作用,特别是在营养生长过旺、田间郁闭、通风透光不良的情况下,则垩白米发生会增多。但如果光照太强,温度相应提高,使水稻成熟过程缩短,则也会使垩白率增多。未来CO2浓度的升高,会增强作物的光合作用,作物的根
19、系因此可以汲取更多的矿物元素,从而有利于提高作物的品质。但是由于作物植株中含碳量也会随着CO2浓度的增高而增加,含氮量将会相对降低,蛋白质也会降低,可能会降低作物的品质,为了使作物茎叶所消耗的营养成分得到补充,更多的肥料就需要施加。有关研究还表明,随着作物品种的不同,CO2浓度升高对作物品质的影响也将有所差异(白莉萍,2003)。直链淀粉是影响稻米蒸煮品质的一个主要因素,Fe元素和Zn元素则对人体营养十分重要,在CO2浓度升高的情况下,水稻籽粒中的直链淀粉含量将会增加,而 Fe和Zn元素含量则会下降。水稻籽粒中的蛋白质含量会随着温度和CO2浓度的增高而降低。在CO2浓度倍增的情况下,冬小麦籽粒
20、中的粗淀粉含量将增加2.2%,而赖氨酸和蛋白质含量分别将下降4%和12.8%,大豆籽粒中的饱和脂肪酸含量将增加0.34%,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将增加2.02%,粗脂肪含量将增加1.22%,而粗蛋白含量则将降低0.83 %;玉米籽粒中的直链淀粉、氨基酸、粗纤维、粗蛋白和总糖含量都将下降;(吴志祥、周兆德,2004)。3.3引发农业病虫害农业病虫害的发生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中国每年有200多亿公顷的国土面积发生农业病虫害,其面积是耕地面积的2倍,每年粮食因农业病虫害而减少的产量约占当年粮食总产量的9%(霍治国、刘万才,2000)。气候变暖会影响到中国主要农作物的病虫害发生情况,会加重农业病虫害的发展,
21、这是因为农作物害虫的生态学特征如分布、生长发育、繁殖和越冬等与温度条件密切相关。气候变暖会使中国主要农作物害虫虫卵的越冬北界北移,害虫成活率提高,虫口数剧增,虫害发生期、迁入期提前,危害期延长。气候变暖会改变农作物害虫的地理分布,低温会使农作物害虫的分布范围受到一定限制,而一旦气温增高,就会使这些农作物害虫的分布范围扩大,从而使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气候变暖会加重中国农业病虫害的危害程度,增加因农业病虫害造成的粮食减产幅度。气候变暖还会延长一些农作物害虫的生长季节,增加这些害虫的繁殖代数,延长其每年的危害时间,加重农作物的受害程度。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一些迁飞性害虫如水稻褐飞虱,可能会大发
22、生和特大发生。中国的水稻主产区主要在南方,南方水稻产区早稻、一季中稻、一季晚稻和双季稻并存的局面,有利于水稻病虫害的滋生和传播(李淑华,1993)。在气候变暖的条件下,稻白叶枯病和稻纹枯病也可能会在部分地区暴发和严重流行。此外,气候变暖还会加重赤霉病、白粉病等病害,红蜘蛛、棉铃虫等棉花害虫将出现恶化的趋势,伏蚜、吸浆虫等害虫也可能会严重发生;近年来,由于暖冬的持续出现以及春季高温少水的影响,水稻灰飞虱经常暴发,带毒率较以往明显升高,水稻条纹叶枯病的流行会导致整株的水稻死亡,严重危害到水稻的生长发育。3.4影响畜牧业生产气候变暖会对畜牧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气候变化会改变中国北方草地畜牧业地区的草
23、地植物的物候期,并导致一系列问题。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草地植物的物候期发生了改变,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生物量差异变大。气候变暖会降低草地的生物多样性,减少草地的生物量,降低覆盖度,导致草地生态系统的退化,还会加快草地的沙化趋势,使草地变成沙尘暴的发源地。由于草地的生长量减少,会降低其载畜量,因此还会间接降低牧民的人均收入。另外,某些极端气候事件发生,不但会影响到饲草的供给和牧畜,还会引发“白灾”和“黑灾”,增加沙尘灾害的发生。“白灾”和“黑灾”会对北方牧区的畜牧业造成严重的危害。“白灾”气象上被称为“雪暴”和“吹雪”,又称“白毛风”。“白灾”会严重阻塞交通运输,并且使得游牧的牧民和牲畜在草地中迷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气候变化 中国农业 生产 影响 应对 策略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