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doc(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浅谈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精品文档.浅谈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08-06-03 10:16:00 作者:杨士清 编辑:Studa_hasgo122内容摘要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师、家庭都有责任和义务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农村初中学生由于受到社会、家庭、学校、经济、文化等各种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学生家长陈旧观念的影响对教育者来说带来了新的课题与挑战,强化初中学生的现代心理健康教育已迫
2、在眉睫。关键词 农村 初中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引言:素质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走向未来,实现伟大复兴的教育旗帜。积极主动、科学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是每一位中国人的责任,更是教育界人士的神圣使命,而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基础。正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未来人才素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当代农村初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与心理的发育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有的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的话将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严
3、重的使学生出现心理障碍或人格缺陷。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能力。一、农村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初中学生正在长知识、长身体的重要时期,各方面都不成熟。一方面学生的认识、智力、意志、道德等心理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的感知有了一定的提高。另一方面,由于人的先天因素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所受的教育环境不同,所从事的实践活动不同,每个人的个性心理必然存在差异。农村初中学生在从小学步入中学后,普遍存在着学生的心状况和学校生活的不相适应。具体表现在:1、破罐破摔心里(自卑心理大)。在学校班级管理中,特别是后进生往往由于成绩、操行方面弱于其他学生,很容易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自卑心理,行为上也
4、常常表现为孤独、羞怯。同时,由于种种原因,或是基础差,或者学习方法不当,或是因为环境不佳,经过努力后仍然得不到改善,于是责怪自己,怨恨自己,最后破罐破摔以求心理负荷的释放。2、耐挫能力差。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父母的过分宠爱、激烈地学业竞争、学校教育的欠缺,当代初农村中学生都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抗御挫折的能力比较低,缺少战胜因难的勇力和信心,经受不了批评,遇到挫折不是勇于战胜困难,而是逃避困难,失去信心,甚至遇到挫折后感到压抑、想不开,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3、学习方式的不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比小学紧张,而且在学习方式和方法上有所不同,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自学能力差,缺少自信心,特别是当学习
5、成绩表现不佳时,更缺乏抗挫折的能力,往往无所适从。4、情绪起伏变化大,调控能力差。初中学生情绪丰富而强烈,情绪起伏变化大,很不稳定,容易冲动。初中学生往往不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5、人际交往不适应。现在农村初中学生有少部分是独生子女(约占2%左右),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部份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偏激、固执,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能力差。二、农村学生需要具备的心理素质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知识经济日见端倪,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对人们的知识结构和文化水平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学生在学校不仅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形成都是以一定的心理素质
6、为基础。人的各方面素质的提高是在需要、动机、兴趣、信念、态度、意志、情感等因素的助长和推动下完成的,一个人整体素质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智力因素。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学教育将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为此,在学校教育中怎样通过各种形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品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已迫在眉睫。农村初中学生现代心理素质是具备以竞争与创新为主的,主动迎接挑战的心理品质,主要包括五个方面:1、抗挫能力。抗挫能力是人们对外界压力的适应能力,或人们对挫折的抵抗能力。抗挫能力是竞争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在不利的环境中或遇到困难
7、、失败时,始终能保持稳定的情绪和平衡的心态,以高昂的精神状态和正确的态度去面对环境的压力,主动向挫折挑战,勇敢战胜挫折,保持正常的心理活动,从而体验成功,增强信心。2、坚强意志。坚强意志是人们行动的强大动力;是克服困难的必要条件;是成就事业的重要保证;更是现代心理素质的突出表现、是一种勇气。初中学生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阶段,处于心理发展的可塑期,有进取心但有时往往有始无终。因此,培养初中学生坚强的意志力尤为重要。3、冒尖精神。敢为人先、敢于冒尖是一种勇气,是具有强大精神力量的表现,更是现代心理素质的表现。一个人如果具有了冒尖精神,那么在自身奋斗过程中就不会在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靠自己强大的勇
8、气和信心做出冒尖的成绩。4、竞争能力。竞争能力是现代心理素质的关键。培养具有竞争精神的人才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具有竞争精神,才能激发个人的潜力,调动自自的积极性,在学习中敢于冒尖,在困难面前不灰心丧气,勇往直前,不断攀登,从而促进个人进步,增强自身实力。5、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现代心理素质的核心,创新思维是创精神的重要内容。创新思维具有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活跃的灵感五大特征。只有具备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才能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我;才能适应现代化的要求;才能以不断地创新来迎接未来社会的挑战。三、培养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品质的途径和方法由于农村初
9、中学生有着家庭环境、年龄特征、个性心理的不同,所以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不仅需要学校、教师共同努力,探索培养初中学生现代心理品质的途径和方法,更需要学校、家庭形成合力,共同塑造学生美丽的心灵。1、在农村中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的技能技巧,提高应对挫折与挑战的能力。2、优化心理品质,建立良好的自我观念。每个人都有受到他人肯定和尊重的心理欲望,初中学生更是如此,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弱点和不足,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建立良好的自我观念;需要教师用“放大境”看待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及时地鼓励和表扬,以增强学生的信心。
10、并以此作为他们自尊自信的支点,从而逐步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需要教师助学生正视缺点,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改正缺点,完善自己的人格。3、锻炼坚强意志第一、讲解有关意志锻炼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初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可塑期,往往做某些事情三分钟热情,有始无终。因此,各科教师尤其是政治课老师要注重讲解有关意志方面的知识,让学生认识到意志是人行动的强大动力,是克服困难的必要条件,是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是成为生活中强者的必要条件,锻炼意志要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持之以恒,还有明确的锻炼目标和计划。第二、参加体育锻炼,进行体能意志的锻炼。表现在积极参加各种体育锻炼尤其是长跑,这是最能锻炼人的毅力和耐力
11、的活动。第三、找出自身的弱点和不足,明确目标,及努力的方向。这就需要学生在订立目标时,不能太远,4、提高耐挫能力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家长的过分宠爱、激烈的学业竞争、学校教育的欠缺等,当代农村初中学生普遍存在着不同的心理 疾患,抗御挫折的能力比较差。对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提高学生的耐挫能力尤为必要。第一、正确认识挫折。学校教育中应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挫折的必要性、随机性、两重性,从而夯实基础,降低受挫的损害程度。例如:开设心理健康课或聘请专家讲解挫折教育课、兴办抗挫经验班会等。学生有了这些关于挫折知识的心理基础,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就不会有太多的惊慌,就会认真对
12、待。第二、树立信心,勇敢面对挫折。教师应给予学生必要的信任,要认学生知道凡挫折都是可以战胜的,信心是战胜挫折的精神力量,勇气和胆量是克挫制胜的有力武器。例如:对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采用因材施教,降低学习难度和要求,要帮助他们逐步树立信心,培养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第三、要认真分析受挫的原因。绝大多数挫折都是由一定原因造成的,诱发因素是直接引起心理问题的外在的、客观的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1)家庭因素对小学儿童的身心健康来说影响很大,如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家庭情感气氛冷漠等。(2)学校因素。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因此,学校生活
13、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也很大。例如,校风学风不振、学习负担过重、教育方法不当、师生情感对立、同学关系不和谐等,都会使学生的心理压抑,精神紧张、焦虑,如不及时调适,就会造成心理失调,导致心理障碍。(3)社会因素。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严重地毒害着学生的心灵。特因此教师在学生遇到挫折时教师认真分析,彻底搞清学产生挫折的原困,然后根据不同的情况有针对性的逐一解决,或帮助学生调整目标或创造所缺条件等,排除障碍,走向成功。第四、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的许多课程都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师应积极深入地挖掘,对中学生实施教育、有意地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比如,
14、历史课中英雄人物的坚强意志和英雄事迹、语文课文中人物心理的描写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在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中加入心理教育的分节目标,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转化。5、鼓励冒尖精神由于受中国传统“中庸”思想的影响,不少初中学生缺乏勇气和创新精神。例如,上课回答问题不积极主动、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见解,有些学生既使会也不说,害怕出错,影响自己在同学们心目中的信誉等不健康的心理。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冒尖。第一、创设机会,营造氛围。一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勇于将自己的想法、见解讲出来,注重营造班级和谐向上
15、、竞争进取的氛围。例如:在政治课教学中师生角色互换,时政五分钟演讲、对问题的分组讨论、抽鉴回答问题等,以激发学生的进取意识。 第二、开展各种活动,发扬团队精神,鼓励学生冒尖。班集体应组织各类活动,诸如:演讲比赛、运动会、卫生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争先意识、团队意识,鼓励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大显身手,去实践各种机会,总结成功经验,提高心理品质,从而增强信心。6、培养竞争精神。没有竞争机制的社会是惰性的社会,缺乏竞争精神的个人也只是消极的个体。竞争能力是一种具有远大抱负、一种不断追求、不断攀登的精神。当代初中学生具有一定的竞争意识,但又往往缺乏耐力,表现为开始做某件事情时,信心十足,斗志昂扬,但一
16、遇到困难、失败,又失去勇气和信心。为此,在中学教育中要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构筑一种你追我赶、相互竞争、既团结又友爱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具有竞争精神,才能激发个人的潜力,在学习中敢于冒尖、敢为人先、努力向上,永不自满,从而促进个人进步,增强自身实力。我们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组织各种竞赛,给学生创设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例如每学期组织一次运动会、故事会、演讲会、猜谜语竞赛等,让全体学生都积极参加,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培养他们的竞争精神。(2)实行班干部竞选制。21世纪是信息时代、是竞争时代。在班级中引用竞争机制选拔班干
17、部,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通过竞选班干部让学生认识到: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素质水平就可进入班干部队伍,只有通过自身的勤奋学习,严格要求自己,模范遵守规章制度,方能脱颖而出。(3)创设竞争机会,开办“我之最”、“我的特长”活动。例如,在班级中开展踢球、游泳、剪纸、演讲等活动,让每个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作为教师来说,应善于发现,注意引导,并给他们创设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通过开展“我之最”、“我的特长”等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亮出自己的“绝活”,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使之体验成功的乐趣。7、培养创新精神。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课堂教学中只要教
18、师善于引导,就有希望将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勇于发言,积极讨论,手、口、脑并用,就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1)布局提问,培养创新意识,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思维从问题开始,敢于提问正是思维的原动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创设情境,适时布疑,巧妙质疑,灵活释疑,从而改变学生的被动状态 ,主动学习,积极思维。(2)抓联系,促深入,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提高思维能力。一是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理清教材、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二是教师引导学生对研究的对象从不同角度、方面、层次进行思考,将疑问伸到深处,使问题的提出和发现更具有新意,使学生的
19、思维向深层次思考。(3)抓逆向,求突破,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还会怎样”,从而启迪学生思维,提出独到的见解。面对习题及答案接受它的基本思路,但不能满足现成的答案,鼓励学生力求突破,从反面思考,更加深刻的理解知识,分析问题,让自己独特的想法脱颖而出,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向创造性思维发展。例如:人有远虑未必无近忧(用意识反作用,因果关系原理分析);近朱者赤,近墨者未必黑(用内外因辩证统一原现分析)等。这些对问题的逆向思维,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使学生摆脱固有的思维模式和知识结构的束缚,从而培养思维的独特性。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知识经济日见
20、端倪,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学校、教师、家庭都有责任和义务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更需要教师率先垂范,锐意进取,不断更新结识结构,积极投身于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主动适应就社会,迎接挑战。四、培养新型的师生心理相容关系学生厌学是目前学习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也是现代中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心理问题。如:教师教学方法不灵活、教师的嘲讽,带有惩罚性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抑心理,同学的轻视甚至家长的埋怨和打骂,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种种问题。教师与学生紧张的师生关系,相互间缺乏
21、心理沟通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消除师生心理障碍的关键,教师可以通过培养以下的新型的师生心理相容关系。1、民族与平等教师民主、学生自主自动;2、关心与理解充满对人的关心,接纳对方,互相理解,互相尊重;3、真诚坦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伪装,不说谎,沟通顺畅;4、相互独立,各负其责,互相配合教师负起教的责任,学生尽到学的义务,主动适应积极合作;5、教师要主动为学生服务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客户”;6、能够说“不”,好建议受欢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对不适当的安排可以而且能够说“不”,并有其他的选择,学生的好建议,能够得到教师的欢迎。这样心理健康教育融洽
22、了师生关系,在相互理解、尊重的基础上,实现了学生生动、活泼、健康的发展。五、结束语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我们应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工作中,不能仅仅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上,而且要能够解决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际意义,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主要参考书目:1、李伯黍主编: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王道俊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版;3、张世富主编: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版;4、云南教育委员会编:现代教育理论,云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5、丁志强主编:教育管理心理学,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年。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
23、心 要切合实际,然后通过自身的努力克服或改变,从而增强成功的体验。农村初中学生心理症状自评结果分析研究黄少蒙摘要:本研究利用心理症状自评表(SCL90),对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进行调查分析与研究,结果发现: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基本良好,但存在轻度心理问题的的学生比例过大;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初一、初二未存在性别上的显著性差异,而初三学生则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表现为女生的心理问题比男生严重;初三学生的心理问题比初一、初二的学生严重,而初一与初二学生也未见显著性差异;农村初中学生主要心理问题表现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等几个方面。关键词:心理健康 农村 初中学生 S
24、CL901 问题的提出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社会各种形态变化急剧,文化也逐渐出现了多元化,从而导致了人们的心理健康出现了诸多问题。现代社会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专家学者们关注的课题,约占全国人口1/4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几年来人们更多地把目光集中在城市的青少年的身上,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效,而对农村初中学生的研究却甚少。有研究已表明,城市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凸现,约有近30%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较多地表现在:强迫意识、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偏执等症状上。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又如何呢?是否也具有与城市学生的一些特点呢?这正是
25、本研究要探讨的问题。2 研究方法2.1 对象 本次测评选取了苍南县具有典型地域分布的两所农村初中一所是沿海初中,即石砰中学;另一所为山区初中,即南宋中学。从每一所学校的三个年级段中随机抽取两个班级,共计12个班级567名学生,其中石砰中学264名,南宋中学303名;男生289名,女生278名。2.2 方法 采用心理症状自测量表(SCL90)以班级为单位对被试进行团体施测,受试学生自填量表,主试使用统一指导语。本次测评共发放症状自评量表585份,收回有效自评量表567份,有效回收率97.1%。2.3 测量工具 症状自测量表(SCL90)是在国内外广泛应用的心理健康水平测试量表。该量表共有90个项
26、目,含有9个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项目评分采用5分制:无症状为1分,轻度为2分,中度为3分,偏重为4分,严重为5分。3 结果和分析3.1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3.1.1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见表1、表2)表1 各年级心理问题不同程度检出情况年级总人数轻度中度较严重总检出率人数百分率%人数百分率%人数百分率%人数百分率%初一1775229.41810.210.67240.7初二1825429.7189.931.67541.2初三2088138.92813.573.411655.8合计56718733.06411.3111.92
27、6246.2在SCL90中,某因子2时,被认为在该方面有轻度的问题;因子3时,被认为有中度心理问题;因子4被认为该方面有较严重的心理问题。从表1可以看出,初中三个年级的学生中,心理问题偏重的从初一到初三分别是0.6%、1.6%、3.4%(表中未列出5即严重程度的因子,该因子检出率均为0),从总体上看苍南县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良好的,但是存在轻度和中度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比例较大,分别为:29.4%、29.7%、38.9%和10.2%、9.9%、13.5%。表2 因子分2和3的检出人数因 子2 3男女合计百分比 男女合计百分比躯体化38367413.1 4150.9强迫症状92901823
28、2.1 1516315.5人际关系敏感759617130.1 1426407.1抑郁536712021.2 713203.5焦虑496611520.3 511162.8敌对728415627.5 1619356.2恐怖33609316.4 46101.8偏执576612321.7 711183.2精神性35367112.5 3471.2检出人数12913326246.2 34417513.2从表2可以知道,有129名男生和133名女生共262名有各种轻度的不良心理反应,占总人数的46.2%;有34名男生和41名女生共75名有各种明显的心理问题,占总人数的13.2%。同时我们还发现,随着年级的升
29、高检出率也越来越高。另外,因子检出率最高的前三项分别是: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和敌对。3.1.2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见表3、4)表3 心理健康性别差异(MSD)因子男女t躯体化1.450.45 1.430.420.52强迫症状1.810.55 1.850.570.75人际关系敏感1.680.60 1.820.662.63*抑郁1.540.51 1.680.582.95*焦虑1.520.49 1.610.572.08*敌对1.640.63 1.730.701.53恐怖1.380.46 1.560.524.50*偏执1.570.54 1.610.580.74精神性1.450.44 1.51
30、0.471.65表4 初三学生心理健康性别差异(MSD)因子男女t躯体化1.460.45 1.560.481.63强迫症状1.840.59 2.000.621.96人际关系敏感1.700.58 1.990.703.23*抑郁1.570.52 1.800.593.11*焦虑1.560.41 1.760.602.59*敌对1.720.67 1.940.822.09*恐怖1.410.46 1.680.403.92*偏执1.600.54 1.750.651.87精神性1.430.40 1.580.502.38*注:*表示P0.05, *表示P0.01,*P0.001(下同)在对所有被试学生进行男女的差
31、异性检验时发现,全体女生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等几个因子明显高于男生。那么,各个年级的男女生是否也跟总体水平相吻合呢?我们又对各年级的男女进行分别比较,结果发现:初一和初二的的男女生虽然在平均分上女生略高于男生,但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限于篇幅这里仅列出对初三的检验结果。从表3、4可以看出:初中女生在各个因子的均分都高于男生,初一、初二男女学生的各因子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初三女生与男生的心理症状除躯体化、强迫症状、偏执等三个因子外其他各因子均存在显著性的差异。3.1.3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年级差异(见表4)表5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年级差异(MSD)因子MSDt初一初二初三(初一初二)初二初
32、三初一初三躯体化1.390.381.410.431.510.460.412.09*2.56*强迫症状1.750.501.800.541.920.610.912.04*2.96*人际关系敏感1.660.581.730.651.840.651.051.622.77*抑郁1.560.551.580.541.680.560.331.782.10*焦虑1.510.501.500.511.660.560.042.84*2.81*敌对1.600.571.600.611.830.750.023.29*3.33*恐怖1.390.431.470.521.540.521.711.223.08*偏执1.510.521
33、.570.541.670.601.121.732.84*精神性1.490.481.450.441.500.450.901.170.20从表4可以看出,尽管经假设检验,初一和初二学生心理症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因子的均值上初二、初三都高出初一段;而初三与初二在躯体化、敌对、强迫症状、焦虑等四个因子上有显著性差异,初三与初一除精神性外其他各项因子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表现为初三学生比初二、初一学生有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3.2 讨论3.2.1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分析本次研究发现:有31.2%农村初中学生存在各种轻度的不良心理反应,有11.3%的学生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有1.9%的学生
34、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呈现出总体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为46.2%。总检出率与浙江省教育学院所做的浙江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的结果(全省初中的心理问题总检出率为52.1%)比较略低(尽管所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其使用的量表是王极盛教授的中国中学心理健康量表,所检验的主要因子基本相同),这说明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是良好的。但是46.2%的检出率,不得不引起教育界和家长的高度重视。一方面,当前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物质生活和精神水平的不断提高,促使了学生生理和心理的成熟度较以前有了普遍的提升,而农村孩子的家长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形成了农村家庭教育的空白点;再加上应试教育阴影的束缚,家长老师的机
35、械性的高压,出现大面积轻度心理问题是可以理解的。另一方面,也使我们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城市学校需要开展,农村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迫在眉睫了。然而,很多调查都认为,农村学生由于所生活的自然环境比较宽松、宁静,生活空间多、活动与交往比较自由,社会文化背景也比较简单,社会恶习影响少,因此不存在或者较少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这种观点将误导教育工作者,从而忽视了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本研究已经清楚地说明了农村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3.2.2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性别差异性在以往的研究中,性别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方面的结果很不一致,广东在四年前的一项调查认为初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显著性差异
36、,而浙江省教育学院对浙江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表明,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并不存在性别的差异。本研究的结论与这两种有不同之处:初一、初二的男女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未发现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初三男女学生除躯体化、强迫症状、偏执等三个因子外(这三个因子在均分上女生也高于男生)其他各个因子均存在显著性的差异。这可能与学生的生理发育有关:初一、初二阶段农村学校的男女学生在生理发育发展的水平上虽已出现男女性征的显著性变化,但对其心理影响不是太明显;而到了初三阶段,身体进一步发育,性生理和心理的开始向成熟发展,女生生理发育的复杂性、农村传统观念对女性的偏见、性知识的贫乏等等心理健康的影响应该是巨大的,因
37、此,初三男女学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存在显著性的差异。3.2.3 初中三个年级段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分析对年级段心理健康状况以往的结论是:随着年龄的增大,心理健康问题会有较大的上升幅度,初二、初三学生心理问题比初一学生严重,原因是初二阶段是学生心理变化的重要时期。但是,本研究却与此结论不相符合,表现为:初一与初二学生并未存在显著性差异(各项因子的均分表现为初二略高于初一);初三与初二学生在躯体化、敌对、强迫症状、焦虑等四个因子上有显著性差异,初三与初一除精神性外其他各项因子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表现为初三学生比初二、初一学生有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这个结论与性别差异性的结论相吻合。由此是否可以推断,农村学
38、生的身心发展的具有不均衡性,或者说农村学生的身体发育比城市学生要迟,并直接影响到心理的发展,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另外,初三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高于其他年级段的结论也支持了我们原先的假设。因为,初三学生跟城市学生一样,也要面临着学习的压力,这显然与中考升学有直接的关系。紧张的学习节奏,家庭、社会、学校的压力,由此造成了学生的焦虑适应不良等等心理不适现象。这一点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学校和家长要做积极的疏导工作,特别是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更要做好学生考前的辅导工作,使他们能以更加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中考、面对升学、面对生活。4结论4.1苍南县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是良好的,但存在轻度心理健康问
39、题的学生比例较大,这一点是不容忽视的。同时,我们应更多关注学生由于学习的压力和家庭教育的不当所引起的焦虑和敌对等心理问题。4.2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也存在性别上的差异,集中表现在初三女生心理健康水平远远低于初三男生,并在抑郁、恐怖和人际关系敏感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4.3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在年级段上的差异性表现为:初一和初二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初三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初一、初二学生。 参考资料1张厚粲 心理与教育统计【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第二版2温忠麟 邢最智现代教育与心理统计技术【M】 2001第一版3张英萍 李菲菲等浙江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4袁立新 初中
40、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极其影响因素【J】心理学探索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成果报告华蓥市阳和初级中学课题组一、问题的提出我校是一所农村单设初中,建校仅10年左右,各项工作均无现存的经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是陌生。一次,我在课堂上抽一学生回答问题,可这学生站起来后,既不说知道,也不说不知道,我只好让他坐下,课后,我找来该学生到办公室,与我也只有简单的几句交流。又一次,一学生因为父亲去世,母亲外出务工,独自一人在家。一天,把母亲留下的几千元钱带到重庆去游玩了几天,使学校领导、老师到处寻找。回校后,经询问,并未说出太多理由。再一次,一位成绩比较优异的初二女生,与一男生双双出走,当班主任老师听到这一消息
41、后,大为震惊,平时比较听话的孩子又怎么会有如此反常的举动呢?这几起事件的发生引起了学校教师、领导的极大关注。通过进一步的调查发现,我校部分学生均存在种种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具体问题表现在:不诚实,不守纪律,意志薄弱,自制力差,自卑不接受批评等。这绝大多数是由品德偏差所引起的不良行为。他们把纪律看成约束人的条条框框,认为诚实的人是“傻子”,因而行为上不守纪律,不诚实,处事不负责任,这类学生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他们生活上贪图享受,对低级庸俗的事极感兴趣,看同学争吵也十分有趣,甚至搬弄是非,唆使同学吵架、打架;他们不接受老师、父母和同学的批评帮助。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不专心,学习成绩差等。这类学生缺
42、乏学习兴趣,有时兴趣极不稳定,因而在学习行为上不专心,注意力不集中,不愿动脑筋,由此导致学习成绩不好,基础差,进而形成“恶性循环”,使其智力发展受阻,学习成绩长期偏差。自制能力差,依赖性强,不善应变,不善独立分析。早恋的萌动。这类学生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这些问题的出现,将严重制约着我校的教育教学影响着学校发展。因此,为进一步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有必要解决这些问题,加强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拨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国家教育部也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小
43、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教基199913号),要求:“小城镇及农村的中小学要从实际出发,逐步创造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目前而言,我国一些大中小学已逐步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主要集中在良好个性的培养和心理障碍的防治。虽然北京市教委已探索出了适应农村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之路,但他们重在编教材,抓教师管理等,对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探寻出一些具体的方式、方法。按照教育学中所提出:教育必须适应并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要有针对性,要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不搞“一刀切”。了解成熟期,掌握关键期,适时而教。心理学也明确说明:研究和掌握中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有助于通过教育,有目的、有
44、计划、有组织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个性品质,并在可能的范围内加速他们心理发展的过程。因此,对农村初中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很有必要。于是,2001年9月我校向市教科所提出了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这一课题,并于2003年元月,市教研(2003)2号文件,批准该课题立项。二、研究成果(一)确定研究的目标本课题的研究从提高广大教师的育人能力入手,切实地开展对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实现教育事业新跨越服务。1、通过学习理论与实践,让广大教师搞清学生错误行为中的心理行为与思想品德行为的区别,正确引导学生健康成长。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自我心理”、“交流心理”,逐
45、步健全人格。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逐步完善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逐步形成合理的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二)农村初中学生不健康心理的成因课题组成员经过调查分析,认为造成学生存在不良心理行为问题其环境因素主要有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而学校教育是关键的因素。家庭不良教育的影响。家庭的不良教育与不良环境是学生心理问题行为形成的基础。家庭教育的特点具体、鲜明、形象。身教重于言教,父母的不良行为,对子女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不良的家庭教育严重影响学生良好个性品德的形成。据我们调查,有20%的家长对子女放任或只关心行为的结果,不问行为的原因和过程,一旦结果不好,不分析原因,就训斥甚至打骂,致使子女对父母失去了信赖。好事,坏事均瞒着父母,不良行为得不到及时的矫正,良好的品行得不到必要的肯定。据调查,我校近40%以上的学生父母双双外出打工,将子女交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监管,这种隔代教养的学生,大多数不受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管教。结果是父母挣了一笔钱,坏了一代人。目前独生子女增多,父母对他们视为掌上明珠,过分溺爱,要什么给什么,要做什么便让他们做什么,不加约束,不加管教,这也是孩子在学校形成不良心理行为的原因之一。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学校的管理、校风,教师的素质,教师的工作方法及态度等,对育人的质量都有极其深刻的影响。我们在问卷调查中发现,有的老师把着眼点放在能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