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肺动脉高压指南解读.doc





《欧洲肺动脉高压指南解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欧洲肺动脉高压指南解读.doc(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欧洲肺动脉高压指南解读.精品文档.欧洲心脏病学会肺动脉高压指南解读 1951年Dresdale等首先提出了原发性肺动脉高压(primary pulmonary hypertension,PPH)和继发性肺动脉高压的概念,此后对肺动脉高压的研究逐渐增多。197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主办了第一届原发性肺动脉高压国际研讨会。当时会议回顾了十分有限的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的研究,并就此病诊断治疗等未来发展方向达成共识。1998年WHO在法国Evian召开了第二次原发性肺动脉高压国际研讨会,制定了肺动脉高压临床分类标准。新标准以病因为中心,具有很强的临床
2、实用性,利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2003年WHO在意大利的威尼斯又举行了第三次肺动脉高压专家工作组会议,根据近年研究成果以及对肺动脉高压认识的深入,对分类标准做了进一步修改,并以“特发性肺动脉高压”这一概念取代了“原发性肺动脉高压”。 30年间经过众多学者的努力,特别是近10年肺动脉高压这一领域发生了惊人变化,人们在遗传学、分子生物学、药物治疗以及外科技术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进展。这些进展促使新的、综合性更强的循证医学指南的问世。如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发布的肺动脉高压的诊断和治疗:ACCP循证医学临床实践指南;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发布的肺动脉高压的诊断和治疗指南,对肺动脉高压的基础研究
3、、诊断、治疗进行了全面阐述。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指南,在介绍指南正文前首先介绍指南中证据级别及诊断、治疗建议分级的制定原则。建议等级: 级 有充分证据证实和(或)一致认为诊断程序和治疗是有益的、有用的和有效的 级 对治疗的有效性/有用性证据不一致和(或)意见有分歧 a级 证据/意见支持有用/有效 b级 对治疗的有效性/有用性没有肯定证据和(或)意见 a级 有充分证据证实和(或)一致认为治疗无效,而且在某些病例甚至是有害的ESC不建议级别的使用证据级别: A 证据来源于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或荟萃分析 B 证据来源于单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或大规模非随机研究 C 证据来源于小规模研究、回顾性研究
4、、病例注册登记以及专家共识面就ESC肺动脉高压诊断和治疗指南(简称指南)作一简要介绍。第一节 概 述一、概 况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是指以肺血管阻力进行性增高,并导致右心室衰竭及死亡为特征的一组疾病。主要包括了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diopathic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IPAH)和其他疾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如结缔组织疾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CTD)、先天性体-肺循环分流、门静脉高压、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H
5、IV)感染。各型肺动脉高压有着相同的肺微循环阻塞性病理学改变,提示它们有相似的病理生理学发展过程。在前列环素等药物应用前,IPAH患者预后极差,从被诊断至死亡的存活时间中位数仅28年,近年随着基础、临床研究的进步,已有所改观。 近年来,肺动脉高压发生机制的研究,已取得了较大进步。如在许多家族性肺动脉高压(familial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FPAH)患者中,发现了骨形成蛋白受体-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receptor2,BMPR2)基因突变。还发现了其他重要的病理生理改变,包括:肺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肺血管平滑
6、肌K通道受损、5-羟色胺转运体表达改变、血管外膜基质合成增多。新发表的肺动脉高压临床分类方法和诊断流程,使肺动脉高压的诊断变得更清晰易操作。新开发的一些生物学标志物和生理学检查,为肺动脉高压的病情评估提供了无创方法。而多项临床试验的完成,则为治疗肺动脉高压提供了循证医学证据。二、肺循环高压的临床分类 肺循环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是指在静息时平均肺动脉压(mean pulmonary arterial pressure,mPAP)大于25mmHg,或运动时平均肺动脉压大于30mmHg。1998年Evian举行的第二届世界肺动脉高压会议,颁布了新的肺循环高压的分
7、类标准。2003年在威尼斯举行的第三次世界肺动脉高压会议,对“Evian标准”进行了部分修改,使其更易于理解运用(具体见表37-1),不再采用原发性肺动脉高压(primary pulmonary hypertension)这一名称,而使用特发性肺动脉局压(idiopathic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IPAH);并将肺静脉闭塞症(pulmonary veno-occlusive disease,PVOD)和肺毛细血管瘤(pulmonary capillary hemangiomatosis,PCH)归入肺动脉高压。另外,更新了肺动脉高压的危险因素及相关因
8、素的分类标准。 (一)特发性肺动脉高压 威尼斯会议上“原发性肺动脉高压”这一称谓被弃用,而采用特发性肺动脉高压,以免引起概念混乱而误用“继发性肺动脉高压”的名称。在肺动脉高压中可分为三个亚组: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PAH)、家族性肺动脉高压(FPAH)、与危险因素或其他疾病相关的肺动脉高压(PAH related to risk factor or associated conditions,APAH)。 (二)危险因素及相关因素的分类 肺动脉高压的危险因素包括促使肺动脉高压易于发生或促进病情进展的因素。包括:药物、毒物、相关疾病或其他情况。具体分类见表37-2。为了区别各种因素和肺动脉高压之间
9、的相关性的强弱,将其分为四类:明确有关、非常可能有关、可能有关、不太可能有关。须指出的是,以上各种危险因素的绝对致病作用均较弱,肺动脉高压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的是个体的易感性和遗传素质。表37-1 肺循环高压临床分类威尼斯(2003) 1肺动脉高压(PAH) 11特发性(IPAH) 12家族性(FPAH) 13下列相关因素所致(APAH) 131结缔组织病 132先天性体-肺分流 133门静脉高压 134HIV感染 135药物和毒物 136其他(甲状腺病、糖原过多症、Gauchers病、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血红蛋白病、骨髓组织增生性疾病、脾切除术) 14因严重的肺静脉或毛细血管病变所致
10、141肺静脉闭塞症(PVOD) 142肺毛细血管瘤(PCH) 15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PPHN) 2与左心病变有关的肺循环高压 21累及左房或左室的心脏病 22左侧瓣膜性心脏病3与呼吸系统疾病和(或)低氧血症有关 31慢性阻塞性肺病 32间质性肺病 33睡眠呼吸紊乱 34肺泡低通气综合征 35长期生活于高原环境 36发育异常 4慢性肺动脉血栓和(或)栓塞所致 41肺动脉近端血栓栓塞 42肺动脉远端血栓栓塞 43非血栓性的肺栓塞(肿瘤、寄生虫、异物) 5混合性 类肉瘤样病、组织细胞增多症、淋巴管瘤病、肺血管压迫(腺病、肿瘤、纤维性纵隔炎) (三)肺静脉闭塞症和肺毛细血管瘤 在Evian标准中
11、PVOD被归入肺静脉高压,PCH被归入直接损害肺血管疾病相关肺循环高压,由于PVOD和PCH的病理学改变、临床表现都类似于IPAH,并且具有相似的危险因素,包括硬皮病、HIV感染以及食欲抑制剂的使用。因此,在威尼斯会议上两者被改划入“因严重的肺静脉或毛细血管病变所致肺动脉高压”亚类。 (四)先天性体-肺循环分流的分类 分类主要依据分流牟类型和缺损大小、相关的心外畸形以及矫正情况。这些因素均会影响PAH和艾森蔓格综合征的发生、发展及预后。艾森蔓格综合征可由简单畸形和复杂畸形(约占30%)引起。在单一缺损中室间隔缺损发生率最高,其次是房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2岁以上室间隔缺损患者有10%发生PA
12、H,而房间隔缺损者仅4%6%会发生。对于大的缺损,几乎所有的共同动脉干患者、50%室间隔缺损患者以及10%房间隔缺损患者会发生PAH和肺血管病。在房间隔缺损患者中静脉窦缺损者PAH发生率较高,约16%。表37-2 根据证据级别对危险因素及相关因素的分类 1药物和毒物高血压 11明确有关:23不太可能有关: 阿米雷司肥胖 芬氟拉明3疾病 右旋芬氟拉明31明确有关: 毒性油菜籽油HIV感染 12很可能有关:32很可能有关: 安非他明门脉高压/肝病 L-色氨酸结缔组织疾病 13可能有关:先天性体-肺分流性心脏病 甲基-安非他明33可能有关: 可卡因甲状腺疾病 化疗药物血液系统疾病 14不太可能有关:
13、脾切除术后 抗换郁药镰刀细胞贫血 口服辟孕药-地中海贫血 治疗剂量的雌激素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 吸烟罕见的遗传或代谢疾病: 2人口统计学指标和医学状况型糖原累积症(Von Gierke病) 21明确关:Gauchers病 性别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Osler-Weber-Rendu病) 22可能有关: 妊娠 此外,PAH与缺损大小有关。小中等程度室间隔缺损仅%出现肺动脉高压。而较大缺损(直径者)中有%会发生PAH。在某些小缺损(室间隔缺损1cm,房间隔缺损2cm)患者中,发生PAH的确切病理生理学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另外,在某些“成功”进行心脏缺损矫正术的患者,可以出现严重的PAH。究竟是术
14、前患者肺血管就已经呈现不可逆的改变,抑或尽管成功进行了手术,但肺血管病变仍进行性加重,目前尚不清楚。通常早期矫正术可以预防PAH的发生。三、肺动脉高压病理学 虽然各种肺动脉高压拥有相似的病理学改变,但是这些病变在肺血管床中的分布位置和所占比例是不同的。具体分类见表37-3。(一)肺动脉病 肺动脉病主要组织病理学改变包括中膜增生肥厚、内膜增生、外膜增厚以及混合性病变(complex lesions)。典型病变可见于IPAH、FPAH和APAH。表37-3 高压性肺血管病的病理学分类 1肺动脉病(肺泡前和泡内肺动脉) 11单纯中膜肥厚的肺动脉病 12中膜肥厚伴内膜增厚(细胞性,纤维性)的肺动脉病
15、121向心性层状 122偏心性、向心性非层状 13表现为丛样和(或)扩张性病变或动脉炎的肺动脉病 14表现为孤立性动脉炎的肺动脉病 1a 以上改变伴静脉-小静脉病变(细胞性和(或)纤维性内膜增厚,肌性化) 2闭塞性肺静脉病(不同直径的静脉和小静脉)伴或不伴肺动脉病 3肺微血管病伴或不伴肺动脉病或肺静脉病 4未归类的 组织病理学特征不典型或肺血管取材不足,中膜增厚即肺泡前和泡内肺动脉中膜截面积的增加,是由于肌性动脉中膜内的平滑肌纤维肥厚、增生以及结缔组织基质和弹力纤维增多的结果。内膜增厚可呈向心性层状(concentric laminar)、非向心性或向心性非层状,增生的细胞可呈现成纤维细胞、肌
16、成纤维细胞、平滑肌细胞的特征。外膜增厚可见于多数肺动脉高压患者,但较难判断。混合性病变:丛样病变是指局灶性的内皮过度分化增生,并伴有肌成纤维细胞、平滑肌细胞、细胞外基质的增生。动脉炎可能与丛样病变有关,以动脉壁炎细胞浸润和纤维素样坏死为特征。 (二)闭塞性肺静脉病(也称肺静脉闭塞症)闭塞性肺静脉病的主要组织病理学特征是不同直径的肺小静脉和肺静脉出现弥漫性、不同程度的闭塞,可为完全闭塞或偏心性层状阻塞。还常伴有含铁血黄素沉积于肺泡巨噬细胞、型肺泡上皮细胞的胞浆及细胞间质中。毛细血管常扩张、突出变形,肺小动脉出现中膜肥厚和内膜纤维化。但丛样病变和纤维素样动脉炎的改变不见于闭塞性肺静脉病。而肺间质小
17、叶间隔常常出现渗出(肺水肿),进一步发展可以出现肺间质纤维化。 (三)肺微血管病(又称肺毛细血管瘤)肺微血管病也是一种罕见的以肺内毛细血管局限性增殖为特征的病理情况。常呈全小叶和部分小叶分布。异常增生的毛细血管还可穿过动静脉壁,侵犯肌层,引起管腔狭窄。在病变区域,可见含铁血黄素沉积于巨噬细胞和型肺上皮细胞。与肺静脉病相似的是防微血管病时的肺动脉也出现明显的肌层肥厚和内膜增生。四、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 尽管对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已有更深入的了解,但其确切机制仍不清楚。目前认为肺动脉高压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作用的过程,涉及多种细胞和生物化学途径。肺血管阻力升高的机制包括:血管收缩、肺血管壁闭塞性重塑
18、、炎症反应和血栓形成。肺血管收缩在肺循环高压发生早期起主要作用,主要与血管平滑肌细胞K通道表达或功能异常以及内皮功能异常有关。血管扩张剂和抗增殖物如血管活性肠肽的血浆水平降低。内皮功能异常时缩血管物质血栓素A2(TXA2)和内皮素-1(ET-1)生成增多,而舒血管物质一氧化氮(NO)和前列环素生成减少。 肺血管重塑累及血管壁各层,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成纤维细胞等出现过度分化增生,导致闭塞性病变。血管壁外膜细胞外基质产物如胶原、弹力蛋白、纤维结合素以及粘胶素增多。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1)是肺血管发育的关键细胞因子,肺循环高压患者其浓度增高,且与病情成正相关。 炎症细胞和血
19、小板在肺动脉高压的发生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炎症细胞在肺动脉高压的病变部位广泛存在,并且伴有促炎症介质明显升高。另外,观察到血小板中的缩血管物质5-羟色胺的代谢途径在肺动脉高压时也发生了改变。 研究证实PAH患者的凝血状态异常,在弹性动脉和微循环血管中常可见血栓。事实上,在IPAH患者反映凝血酶活性的纤维蛋白肽A水平以及TXA2浓度均是升高的。 尽管BMPR2的基因突变在多个大的FPAH家族已被发现,但此突变和肺动脉高压发生之间的确切关系仍不明确。因为BMPR2突变者中仅有20%发病,显然还有其他因素参与发病。已知的其他发病因素包括:不稳定的BMPR2通路内的二次突变(second somati
20、c mutations within an unstable BMPR2 pathway),与肺动脉高压相关的基因多态性如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一氧化氮合酶(ec-NOS基因、氨甲酰合成酶基因,或任何能够破坏肺血管细胞生长调控的刺激。此外,在家族性或非家族性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的PAH患者也发现有TGF-v受体、激活素受体样激酶-1(activin-receptor-like kinase 1,ALK-1)和内皮因子(endoglin,与内皮细胞增殖相关的抗原,调节组织修复和血管生成,被认为是一种TGF-受体)(编译者注)突变。 虽然多个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被证实,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并
21、不清楚,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以便确定引发PAH的最先触发点和最好的治疗靶点。第二节 诊 断 肺循环高压(PH)的诊断应包括四个步骤:临床怀疑肺循环高压;证实肺循环高压;对肺循环高压进行临床分类;对肺循环高压进行临床评估。一、临床怀疑肺循环高压 临床上无基础心肺疾病的人出现呼吸困难,或患者出现不能单纯用心肺疾病来解释的呼吸困难,都应考虑到PH的可能。PH的症状还包括疲乏、虚弱无力、胸痛、晕厥、腹胀等。只有严重病例才会于静息状态下出现症状。PH体征包括:左侧胸骨旁抬举感、肺动脉瓣第二音(P2)亢进、全收缩期三尖瓣反流性杂音、肺动脉瓣舒张期杂音、右心室第3心音(S3)。静息状态有右心衰竭的患者可见颈静
22、脉充盈、肝脏肿大、外周水肿、腹水以及肢端发冷。可出现中心型紫绀(有时也可出现外周型紫钳和混合型)。肺部听诊往往正常。当患者有发生PH的高危因素时,如CTD、HIV感染、门脉高压、先天性心脏病等,更应考虑到PH的存在。另外,临床上部分患者是因为其他原因做心电图、胸片、心脏超声检查时发现PH。二、肺循环高压的证实肺循环高压的诊断可通过心电图、胸片、经胸多普勒心脏超声检查证实。 (一)心电图 心电图出现右心室肥厚或负荷过重、以及右心房扩大的改变,可作为支持肺循环高压的诊断依据,但是心电图对诊断PH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不高,分别为55%和70%,所以不能仅凭心电图正常就排除PH。 (二)胸部X线90%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欧洲 肺动脉 高压 指南 解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