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BYD创始人王传福:新能源汽车战略.doc
《比亚迪BYD创始人王传福:新能源汽车战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比亚迪BYD创始人王传福:新能源汽车战略.doc(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新能源汽车战略.精品文档.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新能源汽车战略时值中国新能源汽车破冰前夜,“比亚迪船长”王传福迎来未曾经历过的大考。在浩淼的时间坐标轴中,“60后”成了被否定的一代。父辈遭受的洗礼,让身兼孤僻和要强两种性格的王传福无数次地被伤害,又无数次地站起来展示自己的倔强。他经历的坎坷,最终演变为比亚迪在商场上的骁勇和无所不用其极。一边受尽苛责,一边顺理成章登上首富宝座,这就是“中国山寨王”。枭雄与英雄,本就只差于一念之间。在新能源汽车产业踏入春天那一刻,枭雄王传福的功与过、得与失、对与错,都足以当做“60后中国商人
2、”的标本去研究。争议王传福“我的梦想是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问题。梦想实现会带来财富。但财富是顺带的,绝不是我的最终追求!”与母校、研究院交恶,一度扬言凡是母校的学生一概不予录用,研究院曾经与之共事过的同事不愿提起他。但他却又提供给哥哥姐姐们每月5万10万元不等的生活费、在家乡修建祠堂,并将家门口的羊肠小道改建为平坦的水泥路。他被股神巴菲特最信任的合伙人芒格誉为是中国的“爱迪生”,是业界公认的“技术狂人”,却又多次被指控剽窃其他公司的科技成果,屡屡官司上门。他吸引质疑过他的批评者们成为忠实的投资方,却又让曾经看好他的人失望,甚至扬言要“抛他的股票抛到死为止”。身为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靠借来的
3、250万元起家,用短短14年时间,让公司实现了惊人发展。在充电电池领域,他击败三洋、松下、索尼等巨头。转战汽车行业后,他又带领比亚迪成为自主品牌阵营中最大的黑马、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领跑者。股神巴菲特为了他,打破自己“第三条投资准则”(对高科技产业退避三舍的投资理念),在金融风暴后进行了第一笔大规模的投资,且为其仅被允许买入10%的股份遗憾不已。又是他,连续3年出现在美国底特律世界汽车展上宣传比亚迪品牌,并与美国加州政府签订协议,在加州设厂投资生产。从白手起家的充电电池生产商,到今天横跨IT零部件、汽车制造的企业帝国,王传福率领着比亚迪创下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奇迹。但如同他的财富一样,王传福本人同样充
4、满争议对外,他蔑视游戏规则、视专利如废纸,树敌颇多;对内,他抽丝剥茧般的榨取,让一些员工怨声载道。他究竟是中国汽车业的指路明灯,还是一个靠着手段和运气获得成就的剽窃者?了解王传福,要从他的经历说起。低调的骄傲“富贵不还乡,无异于锦衣夜行。”每年春节期间,安徽巢湖无为县城大小宾馆爆满,住着衣锦还乡的富豪,挂着全国各地牌照的名车张扬显赫地驶过街道。然而在这喧嚣中,却难觅王传福的身影。对于无为,王传福是个传说。1966年,王传福出生在安徽省无为县以贫穷闻名的王家嘴村的一户普通农民家中,排行老七。1983年,王传福考入了中南矿冶学院(即现在的中南大学)冶金物理化学系。1987年,他又考取了中科院北京有
5、色金属研究总院,攻读硕士。由于成绩优异,王传福留院工作,开始了改变他一生的电池研究。1993年,中科院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在深圳成立比格电池有限公司,27岁的王传福被破格任命为总经理。在人们眼中,出身贫寒的王传福走到这一步已是一个奇迹。但他天生就是个冒险家。他发现电池事业大有可为,毅然扔掉了比格电池有限公司总经理这个光鲜的“铁饭碗”,怀揣借来的250万元,带着20多个员工,于1995年创办了比亚迪,生产“大哥大”手机充电电池。安徽省无为县宣传部一位工作人员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王传福已经十多年没有回过家乡了。“只有曾经的一位无为县县长曾见过他一面。”王传福也并不关注无为县经济的发展,没有任何回
6、乡投资、造福一方的举措。对于外出打工的无为县老乡,他也没有更多的照顾。前述宣传部人士表示,从没有听说过王传福的公司照顾无为人的事情。“他公司那么大,无为人在外地打工这么多,肯定有人在他厂里干活。但是没听说过他专门招聘或者照顾无为人。”与很多出自穷山沟、发迹后回报家乡的企业家相比,王传福对家乡表现得非常的冷漠。自考上大学后,王传福仅回过一次家乡。在家乡投资兴建的唯一一条水泥路,也不过是自家家门口的一条小道。王传福13岁丧父,16岁丧母,做小生意的哥哥供王传福念完大学。或许对于王传福,家乡没有给他依恋的理由。这片贫瘠的土地在他的记忆中留下的不过是伤感,以及必须出人头地的破釜沉舟。王传福是左右邻居眼
7、中的“哑巴子”,放学回来后要么呆在家里,要么去姐姐家串门。“父母的去世对他的影响很大,他从此更加沉默寡言。”王传福的一个邻居说。事实亦是如此,父母的早逝对王传福的一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造就了他倔强、不服输的性格和凡事都要自己掌握的霸道。“小学的时候父亲去世,中学的时候母亲去世,让我比较独立。就业和创业的时候,什么事情都要自己掌握,什么事情都要自己支配。”王传福如是说。除了读书,王传福几乎没有出路。王传福的高中班主任宇正义向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回忆,“他很刻苦,也很优秀”。在高二时,王传福的父亲留下的唯一遗产破旧的三间瓦房在一次暴风雨中坍塌。最终,靠着哥哥嫂子每周10元生活费的周济,王传福念完
8、了高中。如今,每年王传福都为哥哥提供5万到10万不等的生活费,用来报答当年的抚育之恩。此外,王传福还斥资400万元,委托哥哥在原来的老房地基上新盖了一座三层洋房,在老屋前的水塘边修建了一座王氏宗祠。在比亚迪公司,王传福大力提倡“家文化”,鼓励员工将家属、朋友介绍到比亚迪工作。在比亚迪深圳基地,宿舍、食堂、运动场、学校一应俱全,还常常能看到一对对的男女恋人,穿着同样颜色的比亚迪制服。员工们私下开玩笑说:“一开始住个单身公寓,然后买个F3,接着娶了老婆买个亚迪村的房子,孩子长大了就上亚迪学校,这辈子也就完了。”也许这种“家文化”是王传福为了弥补曾经的遗憾以及对家的渴望。倔强王传福业内王传福的口碑并
9、不好。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在采访一位汽车界相关人士时得知,王传福与曾经就读过的中南大学关系数度紧张。该人士说,当王传福与中南大学关系非常恶劣的时候,王传福甚至放出话来:“只要是中南大学出来的人,比亚迪一个也不收!”无独有偶,王传福曾经的研究生校友和同事们,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的工作人员对其也讳莫如深。有人士表示,王传福与该研究院关系非常不好,而在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的再三询问下,知情人士依然不愿意对王传福多说一个字,甚至连透露他身高、衣着、爱好等基本资料的请求,也被拒绝。“可能是因为以前有人求他办事,他都拒绝了。”该院某人士说。更有甚者,一位知名咨询公司的高级合伙人毫不掩饰他对王传福的反感:“
10、随着我对他(王传福)了解的深入,我越来越不看好他。如果一个人的发迹建立在对其他企业的剽窃、对员工的压榨上,是走不远的。”“任何一个基业长青的企业,如果欠缺商业伦理的话,短期来看也许会带来一些经济利益,但长期下去,势必走不远。”该人士表示。王传福对这些评价刻意保持低调。虽多方联系,比亚迪公司依然没有回复记者的问题。一直和王传福保持联系的高中班主任,也对王传福的为人处事不予置评。王传福的沉默,一如既往。为了理解王传福,记者拨通了一位与王传福年龄相仿、出身和教育背景相近的民营企业家的电话。该企业家认为,王传福与别人的紧张关系不难理解。“他小时候家里那么贫困,很可能受过凌辱、被别人欺负。受到这样的刺激
11、,人容易奋发,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他的性格也可能孤僻一些,不太知道怎么和别人相处,总之就是不合群,别人也可能看不起他。所以,他只能把全部的精力放在学习上,希望可以出人头地。但即便出人头地,也不会和原来的同事有多好的关系。”该人士停顿了一下,补充道:“总之, 60年代的人都有这样不服输的性格。因为物质上比不上别人,他(王传福)就希望在别的方面超过别人。”驭人无道?倔强的王传福拒绝出国,选择了下海创业,并且将“不能让别人看不起我”的精神放大为“不能让别人看不起我的公司”和“不能让世界小看中国人”。为了达成心愿,王传福采取了“非常”手段。2008年,巴菲特入股之初,曾派助手赴深圳比亚迪电池车间参观。
12、助手在车间吃惊地发现,一排排工人坐在操作台前,如同18世纪的纺织女工一样,仅仅依靠简单的机器加双手就包装出了成千上万的电池。而在王传福眼中,这一排排的工人就是廉价的代名词。他认为中国企业家很幸运,获得了这一优厚的资源。“人工+夹具=机器人”,是他引以为傲的低成本生产模式。但是,比亚迪一位离职员工说,用人工代替机器,使比亚迪手机电池的淘汰率很高,通常在2030。在给客户诺基亚提供80万件产品时,比亚迪通常会按照100万件来生产。而自动化程度高的日本企业,产品淘汰率仅5左右。不过在王传福看来,与动辄上千万元乃至上亿元的固定设备投入相比,增加的人力和淘汰率完全可以接受。2003年收购秦川后,王传福将
13、“人工+夹具”模式推广到汽车领域。与上海大众、北京现代等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合资企业生产车间不同,比亚迪将总装工序进行了详细拆分,每个工位通过夹具固定车身。即使是在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冲压和涂装车间,钢板给料、组件搬运等工序,大部分也均由人工完成。“总之能用人手的,就尽量不用机器。”一位熟悉比亚迪生产的业内人士说。截至2009年底,比亚迪公司员工总计14万名,就连国际金融危机之时,比亚迪还新招了2万名员工。比亚迪员工之多,让人目瞪口呆。“王传福靠什么养活这么多人?”很多企业家想不通。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华为今年的营收预计超过2000亿元,相当于比亚迪的6倍,但员工数仅为8万多人,约为比亚迪的一半。王传福
14、深知,中国有的是廉价的劳动力,他认为不愁招不到人。王传福曾到日本的汽车模具厂参观,工人们趴在生产线上打磨模具的场景让他震撼:原来汽车模具中95%的工作要由人工来完成同样是工程师来做,中国更有成本优势。这种建立在对员工榨取上的公司体制,让比亚迪一路走了下来,取得了成本优势,但同时也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王传福引以为傲的依靠人力的生产模式,在劳动力价格较低的情况下是有效的。但是,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调整,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情况正在发生改变。”正略钧策合伙人杨力这样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据杨力解释,如今我国的刘易斯拐点(即指劳动力过剩与短缺间的临界点)已经到来,劳动力的供给已经出现萎缩,这种
15、情况下,王传福依赖廉价劳动力创造剩余价值的生产模式将面临巨大威胁。熟知比亚迪的人都知道,公司员工工资并不高,普通员工累死累活月薪也就1500元左右,本科生待遇好一点,一般为3000元,研究生也仅在4000元左右,这在深圳用人市场根本没有竞争力。200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深圳的平均工资已超过4000元/月。虽然如此对待普通员工,但王传福在留用公司核心人物上却很有一套。从1998年起,王传福开始实施管理层持股制度,到2002年比亚迪上市前夕,王传福的股份降至28.8%,另有34名高管持股,持股比例为22.6%。股权激励制度让高管们紧紧围绕在他身边。在王传福看来,能否留住人,在于文化的认同感。从比亚
16、迪成立的那天起,他就一直秉承这一理念。他认为,高薪可以套住骨干员工,但对工程师来说,他们更渴求获得尊重和认同,要让他们放得开手脚。此外,外表斯文的王传福还带着些许的心狠手辣只要是他觉得有用的人就会不惜一切代价弄到手。2002年底,比亚迪从富士康挖走了400多名员工,其中包含大批的技术高手。之后,比亚迪迅速克隆了与富士康极其相似的产品线。但是,一旦由克隆事件引发法律纠纷,王传福就会做甩手掌柜。“每次东窗事发,比亚迪都要求涉嫌人员删除证据,让员工与公司划清界限,员工自己背黑锅。”现在,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不高、人才流动频繁,人才留用已成比亚迪薄弱的环节,王传福的驭人之术正在经历考验。在模仿中超越王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BYD 创始人 王传福 新能源 汽车 战略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