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帘洞石窟群——大像山石窟.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水帘洞石窟群——大像山石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帘洞石窟群——大像山石窟.doc(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水帘洞石窟群大像山石窟.精品文档.水帘洞石窟群大像山石窟目录1. 遗产的辨认a. 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b. 省、市甘肃省天水市c. 遗产名称水帘洞石窟群大像山石窟d. 地图上的准确位置水帘洞石窟群:东经10540,北纬3444大像山石窟:东经10519,北纬3444e. 地图 水帘洞石窟群和大像山石窟保护范围图(地图一) 水帘洞石窟群和大像山石窟在中国的地理位置图(地图二) 水帘洞石窟群和大像山石窟在甘肃的地理位置图(地图三) 水帘洞石窟群在武山县的地理位置图(地图四)(5)大像山石窟在甘谷县的地理位置图(地图五)f. 遗产保护范围水帘洞石窟群
2、保护范围:保护范围8平方公里。缓冲区5.5平方公里,东起花果山,西至徐家河,南起说法台,北至后项里;核心区2.5平方公里,为拉梢寺、水帘洞、千佛洞和显圣池四个石窟单元。大像山石窟保护范围:东起大寺沟,西至大沙沟东沿,北至通广渠,南至老师傅梁小路及安家咀头壑岘以北的山体(包括山脚的零星耕地)。建设控制地带:通广渠以北至定天公路以南的路段,老师傅梁小路至山顶的地段。2. 列入的理由a. 阐述意义(一)水帘洞石窟群和大像山石窟都位于古代秦州地区,渭水流域是古代丝绸之路从长安向西一条十分重要的通道,是这一地区仅次于麦积山石窟的大型石窟寺,表现了这一地区佛教发展的情况。是研究这一地区乃至北方地区的佛教状
3、况、佛教文化、艺术、经济、对外交流等方面至为珍贵的实物资料。(二)水帘洞石窟群是北周时期选址新建的一处大型石窟寺,对于研究北周佛教及其艺术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主持创建拉梢寺大佛的尉迟迥是秦州刺史,统管秦、渭、凉等十四州诸军事,地位非常高,他与同时创建麦积山上七佛阁的大都督李允信、开凿莫高窟第428窟的沙州刺史于义、开凿固原须弥山石窟的原州刺史李贤等都是地方最高统治者,由于他们的开凿创建活动,带动了该地石窟的大规模开凿,推进了佛教的发展,反映了北周高层统治者信奉佛教的程度。尉迟迥所雕造的拉梢寺大佛是目前保存最大的浮雕石胎泥塑造像,规模宏伟气魄,也透露出了了北周盛期国家财力强大的信息。(三)水帘洞
4、石窟保存了许多造像题记和供养人题名,这对于研究当时这一地区的民族融合、北周的政治与军事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水帘洞石窟中的供养人题名中有莫折、权、梁、焦、姚等姓氏,他们或为当时秦州地区的大姓,或为活动于这一地区的少数民族,他们或以家族的形式共同开龛造像、绘制壁画,或以官员的身份参与营建石窟,反映了这一地区胡汉共同信仰佛教并且互相融合的历史现象。尤其是象“莫折”氏,是秦州地区活跃于十六国、北魏和西魏初期的西羌族的一支,曾在北魏末年发动反抗北魏统治的起义,到了北周不见于史籍记载,因此水帘洞的“莫折”供养题名具有非常珍贵的历史价值。千佛洞的“大都奖”姚某的题名则是研究北周政治与军事制度的重要材料。
5、(四)水帘洞石窟群保存了一些金代的壁画,是研究金人佛教的重要资料。而元代所留下的喇嘛塔以及壁画,表明藏传佛教影响到了这一地区,是研究藏传佛教传播和发展的珍贵实物。(五)大像山石窟也是北朝时期始建的重要石窟寺,到了唐代雕造了高大的弥勒大像,是丝绸之路沿线著名的弥勒大佛像之一。(六)大像山石窟的明、清建筑独具特色,明、清建筑有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单、重檐楼阁、卷棚、四角攒顶、八角出挑、各式各样山门,荟萃了建筑种类的精华,体现了能工巧匠绝妙技艺,形成姿态各异的建筑群,在甘肃各地不多见。由于水帘洞石窟群和大像山石窟所具有的珍贵价值,2001年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 可能的比较分析
6、(一) 甘肃陇南地区尤其是渭水流域是甘肃石窟寺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区之一。包括天水麦积山、仙人崖、甘谷大像山和华盖寺、武山水帘洞石窟群和木梯寺石窟、西和法镜寺和八峰崖、徽县佛爷台等。这一地区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又是入蜀的转折点,因此佛教石窟寺也比较发达,形成了以古代秦州麦积山石窟为中心的石窟分布区。最早的麦积山石窟始凿于十六国后秦时期。大部分石窟为北朝开凿,保存了大量北朝时期的泥塑造像和壁画作品,是研究中国佛教雕塑史的重要实物资料。这一地区多数北朝石窟的遗存都与麦积山石窟的作品相近,应该是受到了麦积山石窟的影响,如仙人崖的北魏晚期泥塑、水帘洞石窟群的北周雕塑均和麦积山同期作品相同,很有可能是
7、属于同一工匠集团所做。唐代石窟主要有甘谷大像山和麦积山的个别洞窟,其中大像山石窟现存的唐代弥勒大像,是这一地区唐代最大的造像,也是丝绸之路沿线著名的唐代大佛之一。宋代这一地区的石窟造像保存也比较多,麦积山、仙人崖、水帘洞石窟群以及木梯寺石窟都有相当数量的宋代遗存。这些佛教石窟遗迹是古代秦州地区佛教文化圈中非常重要的遗存,互相之间都有密切的关系和交流。(二)水帘洞石窟群属于北周始建的大型石窟寺。北周为北方鲜卑宇文氏所建的少数民族政权。北周统治者恢复鲜卑旧俗,恢复少数民族姓氏,注重同西域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反映在文化上,石窟中的佛教造像有种“复古”的作风。佛像多低平肉髻,躯体浑厚健壮,多穿
8、圆领通肩袈裟,晚期衣饰轻薄,受到了来自印度笈多造像艺术的影响。拉梢寺摩崖大佛就是这种风格的典型代表,该造像是目前保存最大最完整的浮雕石胎泥塑造像,其下面的佛座非常别致独特,由卧狮、卧鹿、立象与莲花间隔组成,气势宏大,这种形式明显地受到了中亚艺术形式的影响,这是北周与西域、中亚文化交流的产物,反映了北周时期丝绸之路的进一步畅通和繁荣的景象。供养人一改北魏晚期以来褒衣博带的汉民族特点,也改穿圆领窄袖的胡服。主持创建拉稍寺大佛的尉迟迥本来就是北方少数民族,这一姓氏来自于中亚胡族的,所以尉迟迥所创建的大佛受到中亚影响是很自然的。(三)大像山石窟唐代弥勒佛像,是盛唐时期在全国雕造的大型弥勒佛像之一,与莫
9、高窟南大像和北大像、榆林窟第6窟大佛、天梯山石窟第13窟大佛、炳灵寺第171窟大佛、陕西彬县大佛寺大佛均是这一时期雕造的高度在20米以上的著名的弥勒大佛,它们都位于丝绸之路沿线,均以倚坐为主,形象、衣饰等也都非常相似,可见互相之间的借鉴和模仿是非常明显的,这说明在唐代大一统时期文化尤其是佛教艺术、思想的高度同一性,更反映了盛唐时期丝绸之路的繁荣和昌盛。c. 真实性及完整性水帘洞石窟群和大像山石窟为北朝时期开凿的大型石窟寺之一,历史上虽然遭受过一些不可抗拒的自然以及人为因素的破坏,各自现存的遗迹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病害,但其最主要的核心部分仍然完好地保存了历史的原貌,而且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艺术、宗
10、教等科学研究和观赏价值。各自所处的位置具有非常理想的环境,在历史上是僧人理想的修行和宗教活动场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有机地结合,构成了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大像山石窟的明清古建筑群特点明显,风格独特,在甘肃各地比较少见,保存十分完整。d. 列入遗产所依据的标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的世界文化遗产标准共有六条,凡符合世界文化遗产全部6条标准中的1条,即可进行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为:1、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2、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于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中,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作品。3、包含对一种文化传统或依然存
11、在或已经消失的文明的独一无二或至少是与众不同的证明。4、是表现人类历史重要阶段的一类建筑物或建筑或技术整体或景观的杰出典范。5、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6、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因此,根据榆林窟的显著地位和重要价值,符合以上第1、2、3、5、6五条标准。3. 描述a. 遗产描述水帘洞石窟群位于天水市武山县榆盘乡钟楼湾村的鲁班峡中。现存千佛洞、水帘洞、拉梢寺、显圣池四个部分,造像60余尊,壁画1000多平方米。窟龛依天然洞穴或崖壁开龛造像或绘制壁画。形制以尖
12、楣圆拱、平顶和方形浅龛为主,造像以摩崖泥塑为主。拉梢寺又名大佛崖,现存窟龛23个。主要为摩崖悬塑造像、圆拱浅龛、平面方形平顶龛、塔龛、平面长方形斜顶窟。1号造像为主体,总高42.5米,宽43米,浮雕石胎泥塑一佛二菩萨巨像。佛结跏趺坐,禅定印,着圆领通肩袈裟,佛座由莲花、卧狮、卧鹿、立象相间共七层浮雕组成。胁侍菩萨立于佛两侧,戴三瓣莲式宝冠。北周其它造像有十佛、一佛二弟子二菩萨等。唐及五代壁画有经变画。宋龛有2、6、7号等,内容有一佛二菩萨、一坐佛,壁画有说法图、千佛、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等。金代壁画有两方,均为菩萨说法图。元代雕刻有塔龛内的喇嘛塔,壁画有佛、塔、菩萨等。在1号大佛上部遮檐上悬
13、有元代铜铃、铜镜。明代造像现存有“天书洞”内的三身泥塑佛像。 其中第1号摩崖造像有明确的纪年明文:“维大周明皇帝三年岁/次己卯二月十四日使/持节柱国大将军陇右/大都督秦渭河鄯凉甘/瓜成武岷洮邓文康十/四州诸军事秦州刺史/蜀国公尉迟迥与比丘/释道成于渭州仙崔敬/造释迦牟尼佛一区愿/天下和平四海安乐众/生与天地久长周祚与/日月俱永。”表明该石窟群由北周秦州刺史尉迟迥于北周明帝三年(559年)创建。水帘洞为一天然洞穴,高30米,宽50米,深20余米,洞穴东壁上绘制大面积壁画,现存壁画及浮塑塔19幅(个),北周壁画面积最大的第6号宽约5米,高4米,为一佛二菩萨及供养菩萨、弟子、飞天、供养人行列等大型说
14、法图。壁画施色以石青、石绿、赭红为主,附以墨线、粗红线条。北周壁画中保存有大量的供养人,其中有少数部族的“莫折”、“梁”等姓,是研究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十分重要的资料。北周浮塑钵形舍利塔现存3座,宋代壁画有七佛、佛说法图等。千佛洞又名七佛沟,在一长约25、高25、深8米的天然洞穴壁上摩崖泥塑浅龛造像并绘制壁画。现有窟龛36个,主要有尖楣圆拱和平顶浅龛、方形浅龛。现存北周造像和壁画内容有一佛二菩萨、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七佛(仅存其中一佛头,高1.2米)、说法图、千佛、飞天、供养人、龙、狮等。造像均为浮雕泥塑,衣纹手法为凸起泥条加阴刻线。北周壁画中的供养人多有榜题,其中有“大都将”姚某的画像和题名,是非
15、常珍贵的研究北周政治和军事制度的实物材料。五代壁画有说法图、千佛等。显圣池为一天然洞窟。面积约150平方米,现存北周和隋代壁画13幅,悬塑3尊,因年久风化剥蚀,塑像几乎散尽。壁画内容有千佛、佛说法图等,多线描流畅,色彩艳丽。大像山石窟位于天水市甘谷县城西2.5公里的文旗山上,因有一躯身高23.3米的石胎泥塑释迦牟尼大佛而得名。东区现存洞窟22个,多为平顶方形窟,且以禅窟居多,以盛唐大佛窟(6号窟)最为重要。该窟是一个平面呈长方形的圆拱形敞窟,高34米,宽14米,深4.5米。窟内有弥勒大像一尊。通高23.3米,肩宽9.5米。造像半圆雕、石胎泥塑。躯体浑厚雄伟,神态静穆安祥。是国内同时期十余尊保存
16、完好的弥勒大佛造像之一。西区为古建筑区,在1公里的山脊上分布着土地庙、梅葛殿、太昊宫(伏羲殿)、地藏殿、观音殿、罗真殿、接引佛殿、文昌阁、百子洞、鲁班殿、财神殿、韦陀殿、无量殿、娘娘殿、火神庙等15处明清建筑。一处庙宇一个单元,建筑形式变化多样。太昊宫始建于明万历年间,重修于光绪17年,是全山较为规整的建筑之一,由垂花门、护法殿、伏羲殿、东西配殿和耳房组成。院落四角各有“旁通”门,形成八卦方位配备,大殿为硬山顶,有廊檐柱;观音阁为硬山二层楼阁式建筑,造型简朴,雕绘精细;文昌阁,始建于清代前期,主殿阁式建筑,四角攒顶,八角出挑,以四梁相托八卦藻井形式相承屋面,为建筑学上较为少见的造型技艺。b.
17、历史和发展 据拉梢寺摩崖大佛左下角摩崖石刻题记,北周明帝武成元年(559年),柱国大将军、秦州刺史尉迟迥在此造释迦牟尼像(现编第1号),是判断水帘洞石窟群开凿年代的直接依据。据周书尉迟迥传和周书明帝纪载,尉迟迥勇猛善战,屡立大功,深得太祖宇文泰赏识,后率军平定巴蜀,被封为蜀国公,明帝二年(558年)十月出任秦州总管。期间,他主持开凿了拉梢寺摩崖大佛,形成了水帘洞开窟造像的高潮。隋、唐、五代、宋、元等各个历史时期,水帘洞石窟群不断得到发展和修缮,特别是宋、元时期进行过大规模的重修。水帘洞石窟群的每个部分都有宋代和元代的壁画和喇嘛塔,说明藏传佛教影响到了这一地区。元代还重修了拉梢寺大佛上方的遮檐,
18、有元代大德年间的铜镜存世。明代开凿有新的洞窟,现存于拉梢寺的“天书洞”就是明代藏埋僧人的洞窟,现仍保存有干尸一具。据文献记载和实地考察,水帘洞石窟群方圆2.5公里的范围内分布有五台(莲花台、清净台、说法台、钟楼台、鸣鼓台)和七寺(千佛洞、拉梢寺、显圣池、粉团寺、砖瓦寺、金瓦寺、观台寺),由此可知,它在历史上是渭河上游地区一处重要的佛事活动场所。 大像山石窟最早的佛事活动和开凿造像之举当在北朝时期。在大像山山石窟出土了北魏时期的石刻造像。盛唐时期,大像山开凿了23.3米弥勒大佛造像。宋嘉佑三年(1057)对所有洞窟做了重新彩绘和窟前建筑的重建,在大佛窟前重修七层楼阁,大佛全身敷泥薄塑。明万历年间
19、,创建太昊宫等十多处建筑,明代末年建成文昌阁等建筑。清同治二年(1863年),大像山所有建筑遭火焚。同治九年(1870年)重建大佛窟前楼阁。c. 最近记录形式和日期1996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水帘洞石窟群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工作,完成了所有洞窟和造像、壁画的文字记录,测绘了部分重要的洞窟和造像。2003年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对水帘洞石窟群和大像山石窟又一次作了系统的调查,测绘了全部洞窟和造像,对所有遗存作了摄影记录,形成了完整的保护档案。d. 现有保护状况水帘洞石窟群利用天然洞穴的崖壁,遗存以泥塑造像和壁画为主,四个单元中,拉梢寺部分有泥塑、石雕、石胎泥塑造像和大面积的壁画,主体42米高的大
20、佛除局部泥皮有所脱落外,保存很完整,其余都大部分保存尚好。千佛洞全部为泥塑造像,以开龛泥塑造像和悬塑造像为主,也保存有大面积的壁画。水帘洞则全部为壁画作品,现存的北周大型说法图十分完整。显圣池现存以壁画为主,泥塑造像仅存一处,已经被破坏。整体保存状况来看,泥塑造像由于历史的自然损害,有40%左右出现泥皮脱落、风化、被鸟抓损等病害,急需抢救维修。壁画有些则出现褪色、泥皮掉落、空臌等现象,也需要利用传统和现代的科技手段进行保护修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 岩面风化剥蚀:这是水帘洞石窟群普遍存在的地质病害问题,风化严重、面积大,是造成壁画剥落的主要因素。(2) 崩塌落石:仅在拉梢寺崖壁下部及千佛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水帘洞 石窟 山石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