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表软组织肿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表软组织肿块.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浅表软组织肿块.精品文档.浅表软组织肿块2009-01-29 19:46一、皮肤乳头状瘤皮肤乳头状瘤(cutaneouspapillomatosis)为皮肤的常见良性肿瘤。主要由于原因不明的鳞状上皮增生,在皮肤表面形成乳头状突起。肿瘤为单发或多发,表面常有角化。易恶变为皮肤癌。阴茎乳头状瘤极易癌变为乳头状鳞状细胞癌。治疗以手术为主,连同基底部完全切除,亦可行冷冻或电切。切除标本应送病理检查。乳头状统非真性肿瘤,多由病毒所致。表面是乳头向外突出,见多根细柱状突,其中轴见毛细血管基底平整不向表皮下伸延。有时可自行脱落。老年性色素统多见于头额部近发
2、际、暴露部位或躯干等处,高出皮面,黑色,斑块样,表面干燥、光滑或呈粗糙感。基底平整,不向表皮下伸延。如病变扩大或增高、破溃出血,则有恶变为基底细胞癌的可能。但总的恶变率不高。无恶变征象者,可予观察,亦可手术切除。二、皮肤癌皮肤癌(dermoidcancer)是皮肤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主要有两种类型,即基底细胞癌与鳞状细胞癌。多见于头面部及下肢。具有发展慢,恶性程度低,治愈率高等特点。基底细胞癌(basalcellcarcinoma)来源于皮肤或附件基底细胞,多见于老年人;以局部形成溃疡为主要表现,呈浸润性生长,发展缓慢,很少有血道或淋巴道转移。可伴色素增多,呈黑色,称色素性基底细胞癌,易误诊为恶
3、性黑色素瘤。但其质地较硬,表面呈蜡状;破溃者呈鼠咬状溃疡边缘,易出血,有臭味。好发于颜面及颈部,如鼻梁旁、眼睫等处,有时破坏颅骨而侵入颅内。对放射线治疗敏感,也可行手术切除或术后辅以放疗。鳞状细胞癌(squamouscellcarcinoma)主要表现为具有感染征象的局部肿物,多见于成年男性,常发生于头颈、阴茎及四肢常暴露的部位。早期即可形成溃疡,经久不愈。其也可能由慢性溃疡或窦道恶性变而来。表面呈菜花状,边缘隆起不规则,底部不平,易出血,常伴感染致恶臭。可有局部浸润或区域淋巴结转移。在下肢者常伴骨髓炎或骨膜炎。治疗以手术为主,切除时至少包括肿瘤外周围Zcm以上的正常组织,并需切除足够的深度。
4、有区域淋巴结转移时,应同时行区域淋巴结清扫。其对放疗亦敏感,但不易根治。在下肢严重时伴骨髓浸润者,则常需截肢。三、痣与黑色素瘤黑痣(melanoticnevus)又称色素痣,是由含有色素的痣细胞所构成的最常见的皮肤良性色素斑块。可分为:1皮内痣(intradermalnevus)最为常见,呈局限性颗粒,亦可成片状,表面光滑。痣细胞位于真皮层中,表皮与真皮交界处,没有活跃的痣细胞。常有毛发生长(称毛痣),很少恶性变。一般不需任何治疗。2交界痣(junctionalnevus)表面平坦,或稍高出表面,色素较深,一般无毛发生长。多位于手掌、足底和外生殖器等部位。位于眼睑上者又称闭合痣,较为少见。痣细
5、胞位于基底细胞层,向表皮下延伸。在表皮与真皮交界处,有活跃的痣细胞。该痣细胞易受局部外伤或感染等激惹后恶性变,故应及早作预防性切除。3混合痣(compoundnevus)皮内痣与交界痣同时存在,由于它没有标准形态,临床诊断较为困难。当黑痣色素加深、增大,或有痉痒不适、疼痛时,可能为恶性变;如有破溃及出血,更高应提高警惕,应及时作完整切除。经周围正常皮肤切除,送病理检查。切忌作不完整切除或腐蚀治疗。冷冻治疗虽可消除痣,但无病理诊断难以明确有无恶性变,故不宜推广。黑色素瘤(melanoma)为源于黑色素细胞或其母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多由色素痣恶性变而来,亦可自然发生。临床诊断应根据病变的外观及病变
6、本身的近期变化来判断。色素多少常与恶性程度无关。但如色素沉着处出现刺痛或痒感时,应高度怀疑为黑色素瘤。黑色素瘤发展迅速,妊娠时发展更快。确定诊断须进一步作组织学检查。一旦明确诊断,目前最好的治疗是外科手术切除,包括大块切除及区域淋巴清扫。切忌行切取活检,否则可迅即出现卫星结节及转移。局麻切除时,不应将药液直接浸润在肿瘤处,应从四周封闭正常组织。对较晚期或估计切除难达根治者,可进行免疫治疗或冷冻治疗,争取局部控制后再作手术治疗。四、脂肪瘤脂肪瘤(lipoma)为最常见的体表良性肿瘤,来源于脂肪组织,由成熟的脂肪细胞集积而成。好发于四肢、躯干。常表现为局限性肿块,大小不一,呈分叶状,边界清楚,质软
7、,无压痛。多为单发,生长缓慢。深部脂肪瘤可能恶变,宜及时切除。近年来采用吸脂术,在皮肤上作小切口,插入吸管,去除较大的脂肪瘤或局部过多脂肪,而几乎无瘢痕。对小的脂肪瘤亦可采用微切口激光切除。多发者瘤体常较小,直径约12cm,多呈对称性,有家族史;可伴疼痛(称痛性脂肪瘤或多发性脂肪瘤),常需手术切除。小的肿瘤如无症状,可不处理。五、纤维瘤及瘤样纤维病变位于皮肤及皮下纤维组织肿瘤,可单发或多发,瘤体多不大,质硬,生长缓慢。一般有以下几类:黄色纤维瘤(xanthofibroma)位于真皮层及皮下,多见于躯干、上臂近端。常由不明的外伤或疹痒后小丘疹发展所致。因伴有内出血、含铁血黄素,故可见褐黄色素,呈
8、深咖啡色。肿块质硬,边界不清,呈浸润生长,易误为恶性。直径一般在1cm以内,如增大应疑有纤维肉瘤变。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隆突性皮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protuberans)位于真皮层,突出体表,多见于躯干。来源于皮肤真皮层,故表面皮肤光滑,似菲薄的瘢痕疙瘩样隆突于表面。低度恶性,具假包膜。切除后局部极易复发,多次复发可使恶性率增高,并可出现血道转移。对该类肿瘤应予以手术切除,并要求切除其周围足够的正常皮肤及深部相应筋膜。带状纤维瘤(bandlikefibroma)位于腹壁,为腹肌外伤后或产后修复性纤维瘤,常夹有增生的横纹肌纤维。虽非真性肿瘤,但无明显包膜,应完整
9、切除。六、神经纤维瘤神经纤维瘤包括神经鞘瘤与神经纤维瘤。可发生于神经末稍或沿神经干的任何部位。单发或多发,体积可以巨大。手术切除可为唯一可能根治的方法。神经鞘瘤(neurinoma)体表神经鞘瘤,可见于四肢神经干的分布部位。中央型:源于神经干中央,故其包膜为神经纤维,肿瘤呈梭形。手术切除时易切断神经,故应沿神经纵行方向切开包膜,仔细分离出肿瘤。边缘型:源于神经边缘,神经索沿肿瘤侧面而行。易手术摘除,较少损伤神经干。神经纤维瘤(neurofibroma)其内可有脂肪、毛细血管等组织。为多发性,常对称发病。大多无症状,但也可伴明显疼痛。皮肤常伴咖啡样色素沉着,肿块可如乳房状。本病可伴有智力低下,或
10、原因不明头痛、头晕,可有家族聚集倾向,这种情况称神经纤维瘤病。另一类神经纤维瘤呈象皮样肿者,好发于头顶或臀部。临床似法兰西帽或狮臀,肿瘤由致密的纤维成分组成。其中有丰富的血管,可自行破溃出血。在手术切面因血窦开放,渗血不易控制。故手术时应从肿瘤外正常组织切入,或以微波针插入瘤内凝固止血。创面太大时,需植皮修复。七、血管瘤血管瘤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良胜肿瘤,多发生于皮肤、皮下,其次为内脏。近年有人根据其内皮细胞增殖活跃与稳定状况,将其分为血管瘤(hemangioma)和血管畸形(vascularmalforma-tion)。按其结构可分为三类,临床过程和预后各不相同。(一)毛细血管瘤(capilla
11、ryhemangioma)多见于婴儿,大多数是女性。出生时或生后早期见皮肤有红点或小红斑,逐渐增大、红色加深并且隆起。其病理基础是幼稚的毛细血管变性,代之以纤维及脂肪组织。大多数为错构瘤,一年内可停止生长或消退。如增大速度比婴儿发育更快,则为真性肿瘤。瘤体境界分明,压之可稍退色,释手后恢复红色。早期瘤体较小时容易治疗,施行手术切除或以激光、液氮冷冻治疗,效果均良好。瘤体增大时,仍可用手术或冷冻治疗,但易留有瘫痕。亦可用32磷敷贴或X线照射,使毛细血管栓塞,瘤体萎缩。个别生长范围较广的毛细血管瘤,可试用泼尼松治疗,可能限制其扩展。但用药过程中必须防治感染。近年有人尝试采用干扰素抑制内皮细胞异常增
12、殖和血管生成来治疗复杂血管瘤,尚需作进一步研究。(二)海绵状血管瘤(angiocavernoma)一般由小静脉和脂肪组织构成。常表现为较稳定而缓慢的发展过程。多生长在皮下组织,也可在肌内,少数可在骨或内脏等部位。皮下海绵状血管瘤可使局部轻微隆起,皮肤正常,或有毛细血管扩张,或呈青紫色。肿块质地柔软而有弹性,边界欠清,具有压缩性,体位试验阳性,内可触及钙化结节、或伴触痛(局部血栓形成)。肌海绵状血管瘤常使该肌肥大、下垂,多发生于股四头肌,久站或多行走时下肢有发胀感。治疗应及早施行血管瘤切除术,以免增长范围过大,影响功能且增加治疗上的困难。巨大的海绵状血管瘤治疗很困难,手术切除不易彻底,易复发。因
13、此,对于较大或估计较深的血管瘤,术前须充分估计病变范围,必要时可行术前血管造影、超声及MRI检查。术中要注意控制出血和尽量彻底切除血管瘤组织。非手术治疗包括在局部注射血管硬化剂(如5鱼肝油酸钠、40%尿素等),或动脉插管注射尿素、平阳霉素等。对于症状及外观影响不明显的稳定血管瘤,亦可随访观察。(三)蔓状血管瘤(racemosumhemangioma)多见于成年人,好发于头部、面颈部及四肢,少数病人有外伤史。由较粗的迂曲血管构成。多系海绵状血管瘤等稳定的血管畸形合并动静脉瘘所致。除了发生在皮下和肌内,还常侵入骨组织,范围较大者,甚至可超过一个肢体。血管瘤外观常见蜿蜒的血管,有明显的压缩性和膨胀性
14、。有的可听到血管杂音,有的可触到硬结(为血栓和血管周围炎所致)。妊娠期有加速发展的倾向。肿瘤在下肢者,皮肤可因营养障碍而变薄、着色甚至破溃出血。累及较多肌群时,可影响运动能力。累及骨组织的青少年,肢体可增长、增粗。治疗应争取手术切除。术前利用DSA设备行血管造影检查,详细了解血管瘤范围,设计好手术方案。必须充分作好准备,包括准备术中大量输血等。经导管介入栓塞是一种有价值的治疗手段,也可作为复杂病例分期手术的治疗措施。八、囊性肿瘤与囊肿皮样囊肿(dermoidcyst)为囊性畸胎瘤,是由偏离原位的皮肤细胞原基所形成的先天性囊肿。常见于皮下,偶见于粘膜下或体内器官。好发于幼儿或青春期,生长缓慢。囊
15、肿呈圆球状,不易推动,柔软而有波动感,但有时较坚实。手术摘除为有效治疗、稍不彻底极易复发。浅表者好发于眉梢或颅骨骨缝处,可与颅内交通呈哑铃状。手术摘除前应有充分估计和准备。皮脂囊肿(sebumcyst)非真性肿瘤,亦名粉瘤或粉刺,为皮脂腺排泄受阻所形成的储留性囊肿。多见于皮脂腺分布密集部位如头面及背部。有时表面可见皮脂腺开口受阻塞的小黑点。囊内为皮脂与表皮角化物集聚的油脂样豆渣物,易继发感染伴奇臭。应控制感染后予手术切除。表皮样囊肿(epidermoidcyst)亦称上皮样囊肿。因外伤、手术等致上皮细胞植入皮下生长而成。囊肿壁由表皮所组成,囊内为角化鳞屑。好发于易受外伤或磨损部位,如臀部、肘部,间或见于注射部位。需手术切除治疗。腱鞘或滑液囊肿(tendinousorsynovialcyst)非真性肿瘤,由浅表滑囊经慢性劳损诱发所致。多见于手腕、足背肌腿或关节附近,光滑、界清、坚硬。治疗上可采用突然加压击破、抽出囊液注入醋酸氢化可的松,或行手术切除,但易复发。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