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路基CFG桩方案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测量路基CFG桩方案2.doc(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测量路基CFG桩方案2.精品文档.3主要工程项目的施工方案、施工方法3.1施工准备3.1.1施工调查组织施工调查,详细获取有关原始数据的第一手数据,为工程施工迅速展开,进行数据搜集,重点收集以下数据:3.1.1.1本工区地形、地貌、地质等情况及气象、不良地质对建场的影响。3.1.1.2本工区地表水、地下水分布情况,并对生活用水和施工用水水源进行规划、检测。3.1.1.3沿线房屋拆迁及管线调查,对红线内的拆迁房屋作仔细登记,对各种管线会同有关部门作好保护或搬迁工作。3.1.1.4详细调查施工环境、交通运输、电力供应、通讯条件及修建各项临时工程的
2、条件。3.1.1.5对于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型结构的设计,根据工程结构的特点及拟采取的工程措施收集相关数据。3.1.1.6在设计提供的数据的基础上,为提高地质特征准确度和工程质量,进行必要的补充勘探。3.1.1.7可利用的地方材料状况、生活物质供应状况等。3.1.1.8当地有无地区性的病疫和卫生防疫状况、风俗习惯、社会治安以及其它应注意的事项等。3.1.2技术准备3.1.2.1施工前的图纸会审组织技术人员认真领会工程设计依据、意图和功能要求的说明,全面复核各工程结构尺寸,了解结构物的结构形式,使用材料及设备的品名、规格、质量标准,以及对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测试方法的要求,根据研
3、究图纸的记录及对设计意图的理解,提出对设计图纸的疑问、建议和优化,并与设计人员取得联系,完善设计文件,使设计更加符合施工现场的实际,确保顺利施工、施工安全、工程质量和按期完成工程任务。3.1.2.2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在全面熟悉设计文件和设计图纸,正确理解设计意图和技术要求,进行详细的施工调查的基础上,对投标施组优化,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以制定出更符合设计与现场实际情况的施工方案,报批后组织实施。3.1.2.3搞好施工技术交底在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报监理审批的同时做好设计、施工和施工组织设计“三交底”工作。详细、逐级进行技术交底:项目的工程概况、工程规模、工程工期、结构类型、施工方法、施工
4、工艺、施工重难点和安全防护、质量目标等。3.1.2.4做好岗前培训结合本工程的特点及施工重难点做好施工人员的岗前培训工作,使参建人员懂技术、有能力、能自觉为工程建设尽心尽力。3.1.2.5试验室规划及材料检验3.1.2.5.1试验室组建在本工区拟建设1个试验室与梁厂和七工区共用,承担本项目工程施工的工程试验检测项目。所有试验、检测仪器、仪表、计量用具在开工前经有关部门标定,一个月内完成工地试验室建设和验收,在相关行政机构审批后投入使用。按照承担的工程试验任务配备足够的持证上岗试验人员。建立健全试验室管理制度和试验程序。3.1.2.5.2材料检验根据施工图纸及设计意图,及时到原材料产地进行材料取
5、样试验和检测。所有材料的取样及送样工作都必须有监理工程师在场,只有检测合格的材料方准使用,对检验不合格的材料坚决不予使用。3.1.2.6工艺试验正式施工前进行路基填筑试验、配合比设计试验以及试桩施工,作为正式施工时的参考数据,指导施工。3.1.2.7线路复测交接桩完成后,进行线路复测。根据规范、设计文件各专业测量精度要求,布设施工控制网,并与相邻工区进行贯通复核。3.1.3施工资源准备人员准备:接到通知,提前进行施工前的开工动员,其次项目分经理部对其管辖范围内的管理人员、班组长、专业施工人员进行施工动员;随后组织人员、设备按计划分批进驻现场。专业施工人员进场后及时进行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物资
6、准备:在工程开工前,根据施工组织设计所确定的工程施工进度计划制定切实可行的材料供应计划,提前进行抽样试验,合格后签订供应合同并按物资供应计划组织好供应;在施工中根据实际的施工进度计划按每月计算出所需的材料用量,提出相应的供应计划,对材料供应实行动态管理;主要材料如:钢筋、水泥,视冬、雨季情况至少按一个月进行材料储备。机械设备准备:拟调入的各类施工机械设备按施工组织设计和计划需要及时到场,进场前进行全面检查维修,经试运转合格后方可调入施工现场。3.1.4管理制度建设根据工程特点及建设、监理单位管理要求,建立健全技术复核及交底签字制度、测量管理制度、试验管理制度、验工计价制度及安全、质量、环保、文
7、明施工等管理制度,为工程正常进行提供管理制度保障。3.1.5设计资料现场核对技术人员进场后,对桥梁、涵洞、跨线桥等设计资料进行现场核对,确认结构物与现场标高、道路、河流等相符,现场地质资料与设计相符。3.1.6做好征地配合及拆迁工作根据合同约定,队部设专职人员,积极配合建设单位作好征地拆迁工作。根据施工组织方案,及时完成施工驻地、施工场地的租地补偿工作,满足施工生产需要。3.2工程测量方案在工程正式开工之前完成所有的复核测量、控制测量工作。根据工程的位置、地形条件、工程结构的重要性及工程对测量的具体技术要求等制定切实可行有效的测量方案,测量方案及测量实施满足相应规范要求。施工测量工作流程详见“
8、施工测量工作流程图”。3.2.1施工复测3.2.1.1 交接桩交接桩由业主组织,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共同参加进行现场交接桩,交接桩的内容包括线路衔接控制桩、平面控制桩CPI、CP、水准点及与相邻工区的控制桩,现场查看桩位并核对点位标识、点号标注是否与资料相符,核对点位埋设地点、加固方式及是否保持完好、有无产生移动或破坏现象等;收集整理有关内业资料包括:点之记、控制桩成果表、水准基点高程成果表、线路曲线表(交点坐标及曲线要素)及坐标系统的起算基准、线路平面坐标系统等文件,最终形成交接桩纪要。3.2.1.2 复核测量3.2.1.2.1平面控制网复测平面控制网复测按照与设计控制网同精度同等级
9、同测量方式进行复核测量,采用GPS静态相对定位测量、组成多边形同步环、以边连式/网连式进行测量。CPI、CP控制网均单独复测,先进行CPI控制网复测,在确认CPI控制点成果无误后,再以CPI控制点为约束条件进行CP控制网的复测,即CP控制网附合到CPI控制网中。GPS外业测量技术参数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从观测时段数、同步观测时间、采样速率、GDOP精度的选择、最少卫星组合数等方面进行控制,以保证外业测量质量,满足高精度解算的需求。GPS解算采用随机软件进行,对重复基线、同步环、异步环进行闭合差检核,在满足规范等级精度要求后,进行WGS-84无约束平差、三维约束平差、再进行坐标转换和或进行二维
10、约束平差,得到与设计坐标系统相一致的复测坐标。3.2.1.2.2高程控制网复测水准基点高程测量按照与设计同精度同等级进行,仪器采用高精度的电子水准仪、配合铟钢尺严格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规范要求的各项技术指标进行观测,数据自动记录,在测量的过程中对各种精度指标和限差实时检查,确保外业观测质量。水准点沿线路呈线形分布,复测采用附合形式,在水准基点之间加设施工水准点作为固定转点,通过往返测量、或两组仪器同时单程测量形成闭合条件,在闭合差、每千米测量偶然中误差满足规范要求后,则按距离倒数定权进行平差,得到施工水准点高程作为施工依据。3.2.1.2.3复测结果当复测成果与设计成果互差在满足规范要求时,采
11、用设计值。互差超限时,再次对超限段进行独立复测,当确认互差的确超限时报至监理单位、设计单位,最终由设计单位修正成果。3.2.2控制测量在CPI、CP控制网、水准基点高程复测无误并经监理单位确认后,根据工区的地形、地貌、工程实际情况、结合控制点分布进行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的设计,网形、精度、数量均满足线下施工测量要求。施工控制网的布设,坚持“先整体后局部、先控制后碎部”的原则。各阶段的平面控制测量使用同一个GPS基础平面控制网,即在CPI、CP控制网下进行施工控制网的加密,控制点埋设在不受施工扰动、能够长期保存且方便现场使用的地方。路基段施工平面控制网加密点间距一般为200400m,选用全站仪
12、进行导线测量,以附合导线为主要形式起闭于CPI、CP控制点。施工水准点一般在水准基点高程复测时测定,每200m300m设置一个。桥梁施工平面控制网以三角网为主要形式,选用GPS或全站仪进行测量,布设范围覆盖包括全桥区域。特大桥、特长桥、技术复杂桥等根据施工精度要求进行特殊设计。大跨度桥梁、或水准测量视线长度超过100m时,高程控制测量按照跨河水准测量方法设置、或采用同精度同等级的精密三角高程进行联测。两岸各布设不少于2个水准点。平面控制网平差采用严密平差方法,合理确定边角权系数,按条件平差或间接平差方法进行解算。高程平差按距离倒数定权进行平差。施工控制点要求编制唯一的点名和编号,并建立台帐进行
13、管理,以记录控制点变化情况,如坐标更新、启用日期、报废等事项。控制测量完成后编制测量成果报告,以作为施工测量依据并报监理单位审批。3.2.3施工测量施工测量以CPI、CP控制点、加密施工控制点为依据进行施工放样。在施工测量前认真核对控制点成果、线路坐标、施工图纸、结构物尺寸等内业数据,用于现场施工放样的资料数据必须经过第二个人的独立计算复核无误后,经过测量实施小组组长签字后实施。现场放样时首先复核三个控制点之间的角度、距离关系,确认控制点关系正确时进行放样。路基工程根据施工进度测设线路中线、边线、填筑高程及地基加固工程施工放样等。当采用极坐标法进行放样时,对放样点之间的相对关系进行复核。直线段
14、则采用准直法进行串线改正,曲线段时核对相邻点的角度距离采用偏角法进行复核。桥梁工程布设施工控制网,桥梁下部结构放样一般采用极坐标法或交会法进行,交会误差三角形最大边长小于2.0cm,取三角形的外心作为测量放样结果。当其中有桥梁轴线方向时,则应将三角形重心投影至桥轴线上作为最终位置。有条件时,与相邻墩(台)跨度进行复核。在桥梁上部其误差三角形最大边长小于1.0cm,取三角形的外心作为测量放样结果。若不满足要求应重新放样,直到满足要求为止。采用水上平台施工的水中墩,施工平台钢管桩及钢护筒的定位测量按照交会法测设,定位误差控制在5cm以内,确保孔桩能按设计定位。3.2.4构筑物变形测量依据设计文件和
15、相关规范要求,在开工后应及时建立变形观测网、埋设观测标志,按规定的频次进行构筑物变形观测,构筑物变形观测网尽量与线下施工控制网一致。变形观测网利用CP、CP和水准基点作为水平和垂直位移观测的基准点,适当增设工作基点。变形观测基准点进行经常性、同精度、同等级的检测,以保证测量精度和观测数据的连续性。变形观测控制网可组成附合、闭合或结点网形式,采用严密方法平差。变形观测所有原始观测记录资料应具有可追溯性,严格执行责任人签字制度。水平位移观测网可采用独立坐标系按设计精度要求建立,并一次布网完成。控制点采用有强制归心装置的观测墩,照准标志宜采用强制对中装置的觇牌或红外测距反射片。垂直位移观测网应尽量利
16、用二等水准基点作为高程基准点,并就近增设工作基点。基准点和工作基点应埋设在变形区以外的基岩或原状土层,亦可利用稳固的建筑物、构筑物设立。变形观测采用相同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使用同一仪器设备、固定观测人员、选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进行观测,以最大限度减少外部因素对观测成果影响。路基变形观测按设计方案设置观测断面、观测点。不同的下部基础结构物之间、不同的地基条件或不同的地基处理方法之间形成的各种过渡段均应作沉降观测。沉降观测设备应在地基处理完毕后立即埋设。观测应从填土施工时开始。路基沉降预测应采用曲线回归法,工后沉降的分析评估应沿线路方向考虑各观测断面和各种结构物之间的关系综合进行。桥梁变
17、形观测以墩台基础沉降观测。岩石地基、嵌岩桩基础的墩台基础沉降可选择典型墩(台)布点;其余桥梁变形观测应逐跨、逐墩(台)布设观测点。墩台沉降观测点可在墩顶、墩身或承台上布置,每个墩台的测点总数不应少于4个。桥梁墩台的沉降观测应在基础施工完毕,在承台上设观测点及时完成首次观测。涵洞变形观测点设置在涵洞边墙两侧(测点数量不少于4个),洞顶填土的沉降观测与路基沉降观测同步进行。 预应力混凝土梁变形观测以徐变变形为主。梁体变形观测点设置在支点和跨中截面,每孔梁的测点数量不少于6个。自梁体预应力张拉开始至无砟轨道铺设前,按照观测频次系统的进行梁体的竖向变形观测。路基、桥涵、过度段的变形观测应详细记录荷载变
18、化情况。每次沉降观测结束后,应根据路基、桥涵、隧道和过渡段等不同结构物的沉降变形观测数据,绘制观测断面及线路区段纵向沉降变形曲线,依据绘制的观测断面和沉降曲线进行初步判断。观测成果经分析整理后,应及时将测量原始数据提交相关单位进行分析评估。3.2.5线下工程竣工测量线下工程主体完工后及时进行线下工程竣工测量,确认工程结构物尺寸及线路位置满足设计要求,否则及时进行处理。路基工程要求恢复中线、测设公里桩、百米桩及加桩、测量路基横断面。桥梁工程墩台施工完毕后测定墩台中心、支座纵横中心线、预留锚栓孔位置、桥梁工作线、桥梁跨度及支承垫石顶面高程。对竣工后工程项目进行工后沉降评估,满足铺设无砟轨道要求后进
19、入无砟轨道施工工序。3.2.7测量组织管理测量组织管理内容包括:建立一支专业性强、素质高、人员稳定、数量充足的测量队伍;贯彻技术标准、进行测量技术交底、搞好培训,做到统一认识;建立健全各项工程测量工作制度,使测量工作标准化、明细化;在工程测量中采用先进技术、推行自动化、提高效率,降低发生人为错误的机率;坚持测量复核制,采用不同测量技术、测量手段、测量条件进行独立复核;加强测量仪器设备的保管保养制度,定期对测量仪器设备进行校检。3.2.7.1组织机构及人员配备各工区成立以工区总工为组长,专业测量工程师为副组长,具有6年以上测量经验的技术人员为组员的测量实施小组,每个工区根据任务量确定足够的测量人
20、员。测量实施小组在项目经理部测量组指导下完成本工区范围内的施工测量、放工放样、测量复核、竣工测量等具体的测量任务,和日常仪器的检校、保养、保管工作。3.2.7.2测量仪器配置及管理测量仪器设备经过检定合格后方可在本工程项目中使用。测量仪器设备属于国家规定的强制检定范畴,结合工程施工和仪器配备情况,编制测量仪器周期检定计划。测量仪器在日常施工测量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使用,经常进行仪器检查、校正和保养工作。本工区共配置全站仪2台、电子水准仪1台,水准仪2台。详见附表 6-3拟配备本工程的实验和检测仪器设备表。3.2.7.3测量制度保证为了保障测量工作的顺利进行,能够快速、准确地服务于工程建设,建立了
21、一套确实可行、符合现场实际的测量管理办法,有内业资料复核签认制度、外业换手测量复核制度、测量仪器周期检定计划制度、仪器使用、保养、保管制度等。测量工作严格执行测量复核制度:内业资料必须经第二人独立计算确保内业资料正确;外业坚决执行“三级复核制度”。3.3工程试验方案3.3.1试验室设置3.3.1.1数量与管段划分根据本工区的工程分布情况,设置1个试验室,试验管段如下:试验室设于六工区搅拌站处,负责DK1019650DK1052+210段内所有试验检测工作;3.3.1.2关系与职能所有分经理部中心试验室作为母体检测机构派驻现场的试验室,由母体检测机构统一检查验收授权后开展工作。分经理部总工程师为
22、本部试验工作的总负责人,试验负责人负责各试验室的日常管理、检查和技术指导,所有分经理部中心试验室为平级检测机构,独立负责各自管段内的试验检测工作。分经理部中心试验室为各自管段内工地试验室的上级机构,对工地试验室负有监督检查和指导职能。所有标准试验以及最终报告的成型和发放应由分经理部中心试验室完成。3.3.1.3人员配置3.3.1.3.1工地试验室的人员配置工地试验室配置试验检测人员3人,配置如下:工地试验室负责人1人,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并持有铁道部质检中心颁发的铁路工程试验工程师(或试验员)证岗位证书;土工组、集料组1人, 混凝土组1人,现场检测组1人。所有试验检测人员必须持有铁道部质检中
23、心颁发的铁路工程试验员(或试验工程师)岗位证书,严禁无证上岗。工地试验室的试验检测人员实行弹性编制,可根据实际的工程需要进行调整和组合。3.3.1.4试验室规模3.3.1.4.1工地试验室规模工地试验室室内使用面积计120,包括:办公室30;土工室15;混凝土成型室20;集料室(含高温室)20;标准养护室(含控制室)35其他梁场和轨道板场的试验室规模参照分经理部中心试验室规模。3.3.1试验检测流程图详见“试验检测流程图”。.3.2试验检测项目试验检测项目详见“试验检测项目划分表”。3.4交通运输方案本工程的物流组织有三大特征:一是材料运量大,大部分依靠公路运输,且部分材料运距较远,对工程所在
24、地交通运输体系形成压力;二是由于国内外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广泛应用于此项工程,使用材料的品种类别多,规格型号复杂、涉及面广;三是本工程箱梁、长钢轨和大号码道岔等大型构件运输量大,对运输道路(含铁路)条件要求高。本工区各类建材需求总量大,物流组织的成败将是工程能否顺利实施的前提。根据路基、桥梁、制架梁、无砟轨道、铺轨等不同工程的运输特点,制定运输方案和应急预案,保证运输满足施工需要。3.4.1地材供应本工区沿线地材资源较为丰富,开工前优先与发包人签订砂、石、矿渣意向书的生产(供应)商协商采购签订合同,就砂石料的供应方式达成协议,采用自行开发与地方共建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地料的连续供应。运输线路:
25、选择最经济、合理线路,利用国道、省道、县乡级既有公路,连接贯通施工便道至现场。地材需求量大的工点如箱梁预制场等,可同时选择几个砂石料开采、供应点同时供应合格材料。运输方式:采用自有运输车辆与利用地方运输车辆相结合,以地方运输车辆为主。对运距远、运量大有条件的采用火车或船运输。3.4.2建筑主材及轨料据实地调查情况,结合当地运输条件,为确保工程物资及时由生产厂家运送至施工现场,在既有办理货运的铁路车站设材料厂,各材料厂专业人员对物资供应进行管理,从物资的计划、发运安排、检查验收、装卸、仓储保管、供应、管理等各个环节进行精心组织,科学管理,建立完善的符合项目运作的规章制度,优质高效地为本工程建设服
26、务。运输方式:桥梁支座、预埋电线电缆等由火车运输至材料厂,汽车转运至施工现场;建筑主材如钢材、水泥等,结合当地资源分布情况及运输条件,采用铁路、公路结合的综合运输方式,运距较近以公路运输为主。3.5施工供电方案秦淮河特大桥工程量巨大,作业工点多,用电需求量大,对于工程沿线电力发达、电网密集的地段,可就近“T”接,满足工程用电需求。对于工程量分散、用电量小的工点,采用发电机自发电供电。另外,配备足够数量和功率的发电机组,作为备用电源,保证施工生产的连续进行。变压器的数量和设置位置详见“表6-8外部电力需求计划表”。3.6拆迁工程3.6.1改移道路3.6.1.1施工方案改移道路土石方机械施工,土方
27、路堤填筑严格按照三阶段、四区段、八流程的流水作业施工程序,采取路堤全宽水平分层填筑压实。采用挖掘机、装载机挖装,自卸车运输,推土机摊铺,平地机整平,振动压路机压实。路堑土方开挖采用“横向分层,纵向分段,两端同步,阶梯掘进”的方法施工。3.6.1.2施工方法3.6.1.2.1改移道路路基工程采用推土机配合挖掘机挖装,自卸汽车运输,并做好土方调配,利用合格弃土料作路堤填料。开挖前,挖好排水沟,达到排水畅通。采用人工刷坡,及时进行坡面防护工程施工。3.6.1.2.2水泥砼路面人工挖基找平,振动压路机压实基底。支立槽钢边模并加支撑。混凝土采用拌和站集中拌制,1t翻斗车运输,插入振捣器结合平板振动器捣固
28、,人工拉毛并切缝。3.6.1.2.3加固与防护改移道路主体完成后,进行浆砌片石防护,改移道路两侧做浆砌片石排水沟。3.6.2管线迁改施工前,先对施工区域及其周围的地上地下管线及其建筑物进行调查,通过业主单位,并会同其产权、维护单位共同确认地下管线位置、走向,并划定需要迁改的范围,及时与产权单位签订拆迁协议,并尽早拆迁。迁改施工前,在已查明的地下管线路径上设立标志或洒灰线,并向施工人员技术交底。地下管线路径两侧各2.0米范围内不用机械开挖,人工作业时,禁止使用铁镐和齿类尖耙,做到逐层轻插浅挖,同时商请产权单位或维护单位人员到现场监护、跟踪指导,一旦发生损坏,及时组织抢修。挖出的电缆、管线按监护人
29、员的要求进行保护或迁移,保证既有设备的正常使用。管线及建筑物附近严禁爆破作业,施工必须爆破时采用松动爆破。3.6.3通讯线路迁改及电磁防护方案、方法根据迁改工程设计原则及技术要求,依据合同要求分工,按照现场调查、协议谈判及方案制定、迁改实施、验收移交的顺序组织施工。迁改施工前,首先对需要进行迁改的线路和设施详细调查,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和施工经验制定初步迁改计划和方案,随后由专门的迁改协调小组,主动会同产权单位、设计单位针对初步方案进行协商修改,最终确定具体迁改方案。本项目主体工程桥梁比例大,迁改方案制定时综合考虑架梁时间要求、桥梁施工方法、架桥机械的型号及预制桥梁的运输路径等因素,保证架桥机械顺
30、利、及时进入施工现场施工。统筹考虑电气化铁路对迁改线路和设施的影响,使迁改后的有线、无线线路和设施不仅能够满足土建工程的要求,而且符合电磁兼容的技术指标。对于受电气化铁路影响的通信线路,在计算电磁干扰的影响后,视当地地形地貌等具体情况与产权单位协商确定迁改方案。对上跨铁路改为地埋并套钢管通过的电信线路,两头的终端杆立于封闭网以外,方便今后再换电缆或光缆时,不必进封闭网内操作以保证铁路运营的绝对安全。对影响铁路桥墩施工的既有地埋线路(或管道),根据现场实际,将其迁改以不影响桥墩施工。对于穿越新建路基的通信、广播线路,在过轨处同步预埋钢管,避免开挖新建路基。新设光电缆敷设完毕后,进行光电缆的割接,
31、最后拆除废弃的光电缆线路,清理、恢复现场。光电缆割接时,先与相关单位协商,利用环网技术将业务分流,如无旁路分流,业务中断时间不宜过长,必要时可采取两小组同时割接方式以减少割接时间。3.6.4电力线路迁改电力迁改,为220KV以上的电力线路,技术复杂、迁改难度大,是迁改的关键工作之一,需要尽早与地方政府、产权单位接触,取得地方相关部门的支持。电力迁改根据全线总体施工进度全线推进,按照先期开工区段、重点工程、其它区段依次安排进行迁改,以保证土建工程按时开工为目的,按照突出顺序、一次到位,杜绝二次拆迁、重复拆迁的原则,依序解决影响线下、电气化等工程施工的迁改问题。电力线路迁改施工按照施工准备、现场调
32、查、协议谈判、电力线路迁改、竣工验收顺序组织施工。在同一地段存在多种迁改形式时,按照先低压后高压、先地下后架空、先近后远、先易后难的顺序进行。迁改前,对各处电力线路进行详细的摸底,明确各处线路的电源出处、送电范围,绘制详细的平面图。按土建工程的轻、重、缓、急,拟定详细的迁改方案。由迁改协调小组,负责与产权单位进行电力线路迁改的方案协商。积极主动会同产权部门、建设、设计等单位及早确定迁改方案。迁改方案确定后,在与产权单位的谈判协商过程中,尽量先谈好设备、材料的选型,供应厂家的选定等内容,保证提前组织材料的订货及运输,以便迁改工程顺利进行。原则上按电力线路现状技术条件进行迁改,对产权部门已列入近期
33、(五年内)规划改造的线路按照规划技术标准及当地的有关要求和规定进行迁改。对影响铁路土建及电气化工程实施及运行安全的既有电力线路均进行迁改处理,并按满足I级电气化铁路安全限界标准的要求进行迁改,所有迁改后的杆塔位于铁路征地界外。10kV及以下电压等级线路与铁路的交叉跨越,充分考虑高速铁路路基要求高、沟槽管线多的特点,与设计单位和土建施工专业保持密切联系,提前提供过轨点位置,在路基施工时预埋过轨通道,进行电缆过轨施工。停电倒接前,将不需停电施工的作业内容严格控制在点前施工,为停电施工创造有利条件,最大限度缩短停电作业时间,然后按照电源出处相同的同时迁改的原则制定停电施工计划进行停电施工。10kV以
34、上线路采用架空跨越方式时,综合考虑既有电力线路的路径,在维持既有电力线路的技术标准的同时将电力线路改移至站场两端跨越,减少对站场的影响。10kV以上电压等级线路与铁路交叉跨越,充分考虑轨道对地高度以及桥梁地段架桥机的影响,确定电力线路跨越的高度和迁改方案。技术经济不合理时,110kV及以下线路可考虑电缆穿越的可能性。3.7路基工程3.7.1概述本工区正线路基长度为417.53m双线公里,占线路总长5%。路基工点类型有:软土和松软土地基路堤、路堤坡面防护及路堤支挡等。本工区路基土石方数量为763.5598104m3(其中级配碎石79.7843104m3)。其中区间土石方数量为647.554610
35、4m3,填方264.7697104m3;挖方382.7849104m3(土方321.8454104m3,石方51.7966104m3);站场土石方数量为116.0052104m3,其中填方87.0658104m3,挖方28.9394104m3。本工区地基处理主要工程数量为:垫层34.3685104m3,清基及回填112.94 m3、水泥搅拌桩15.1678104m,CFG桩185.3539104m,钢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9.3515104m,堆载预压246.0767104m3,静压压实83.3351104m2、岩溶注浆2669m3。附属土石方及防护工程数量为:土石方60.7373104m3,
36、路堤及路堑边坡播草籽16.0031104m2,喷播植草20.9311104m2,喷混植生1.1696104m2,空心砖植草7.7788104m2,土工合成材料228.34104m2。路基支挡结构工程数量为:圬工8.9403104m3,预应力锚索8997m、自钻式锚杆63740m。路基相关工程工程数量为:降噪声工程20.5842 104m2、防护栅栏118.337km(单侧)、路基地段电缆槽187.315km(单侧)、路基地段接触网支柱基础2475个、综合接地贯通地线353公里、光(电)缆过路基防护6303m、路基监测断面1189个。根据设计文件本工区有1段路基工程属于重点工程,为:DK1019
37、+650DK1020+167段路基,地基采用CFG桩加固,联合堆载预压处理,预压15个月,先压后架;3.7.2施工方案3.7.2.1总体施工方案路基工程作为沉降变形控制十分严格的土工结构物,为实现工后沉降、不均匀沉降控制目标,主体结构质量“零缺陷”,符合无砟轨道技术条件要求,本工区路基采用工场化、信息化、系统化、机械化的总体施工方案。工场化:改良土、级配碎石场拌施工;沥青混凝土集中搅拌;混凝土电子计量集中拌和;砂浆采用机械拌和;挡护工程构件集中预制;设置A、B组填料集料场,实施路基工程结构物材料集中供应,工场化、标准化生产。信息化:将施工中获得的工程地质核查资料、水质核查资料、施工工艺及存在问
38、题、试验检测数据、试验段路基各项施工参数、路基沉降变形分析及路堑高边坡变形监测等信息随机反馈到各相关环节中,形成“监测分析调整”循环,实行动态管理和信息化施工。系统化:将地基处理、填料施工设计、路基填筑、路堑开挖、支挡结构、边坡防护、路基排水及沉降变形监测、分析等作为系统工程,并与相关工程、附属设施密切配合,严格按照工程质量标准进行管理,加强施工过程控制及质量检测工作,确保路基工程质量,实现路基系统功能。机械化:配备功能齐全、性能先进的施工机械设备。地基处理,A、B组填料集料破碎、筛分、拌和,改良土、级配碎石场拌、摊铺,沥青混凝土集中搅拌、摊铺,路基填筑,路堑开挖及路基相关工程施工,实施机械化
39、施工。本工区路基工程安排1个路基作业工区,按照“统筹规划,科学组织,重点先行,分段展开,均衡生产,有序推进”的原则组织施工。对影响路基施工的特殊地基处理等工程,尽早安排施工。梁部架设和无砟轨道施工受路基工程影响,根据桥梁架设顺序和无砟轨道施工顺序安排路基区段施工顺序。对影响梁部架设和无砟轨道施工的地段,以及软土及松软土地基地段、高填方路堤段优先安排施工。重点路基地段工程也优先安排施工。先压后架段路基工程主要工序流程:施工准备清表和地基处理基床以下路基及基床底层填筑填筑预压土石方预压卸载预压土石方基床表层级配碎石填筑路基顶部运梁路基相关工程施工(声屏障基础、接触网立柱基础、电缆槽等)整理验收。路
40、基附属工程与路基同步安排施工。软基堆载预压段挡护结构及早完成,为箱梁架设提供条件。沥青混凝土防水层:无砟轨道路段在无砟道床完成后,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进行铺筑。路基相关工程与路基同步安排施工。接触网立柱基础,声屏障基础及电缆沟槽等,在基床表层完成后进行施工,并采取措施确保路基基床表层不被损坏及路基填筑压实质量。3.7.2.2控制工程施工方案结合本工区路基工程特点反工期安排。根据工点工程量、难易程度、土石方调配方案安排路基工程施工顺序。优先安排场制箱梁运梁通道段、地基处理(特别是松软地基处理工程)、堆载预压地段路基工程和路基填筑试验段施工。本工区共有1段控制工程:DK1019+650DK102
41、0+167.53、3.7.2.3施工技术方案路基工程施工中推行成熟的工法、工艺,并不断总结、探索新技术、新工艺、新测试方法。认真核查地质资料,地基处理按照技术要求、质量标准制定施工工艺,配置施工机具,并进行各项工艺试验,确定工艺参数。基床以下路堤、基床底层填筑按“三阶段、四区段、八流程”的施工工艺组织施工;基床表层按照验收基床底层、搅拌运输、摊铺碾压、检测整修“四区段”和拌和、运输、摊铺、碾压、检测试验、修整养护“六流程”的施工工艺组织施工。填料摊铺使用推土机进行初平,再用平地机进行平整。级配碎石的摊铺采用摊铺机或平地机进行,顶层采用摊铺机摊铺。路堑施工前及时完善排水系统,作好堑顶截、排水设施
42、。堑顶为土质或有软弱夹层时,及时铺砌天沟并采取其它防渗措施。开挖区保持排水系统通畅,临时排水设施与永久性排水设施相结合,并与原有排水系统相适应。根据地形情况、岩层产状、断面形状、路堑长度、施工季节和环保要求,并结合土石方调配选用开挖方式。过渡段级配碎石和与其连接段的A、B组填料填层与相邻的路堤及锥体同时施工,并将过渡段与连接路堤的碾压面按大致相同的分层高度同步填筑并均匀压实。路基施工完成后留有不少于618个月的调整期及沉降观测期,并进行工后沉降分析。预压地段先期组织施工满足工后沉降的控制要求。支挡结构、路基防护及排水、相关工程及附属设施按照技术要求、质量标准制定施工工艺、配置施工机具,按设计施
43、作到位。3.7.2.4土石方调配原则及填料施工设计针对本工区路基工点少、位置分散,基床以下路堤和基床底层均使用AB组填料(部分地段使用C组填料)或改良土填筑。填料缺乏地段根据设计及招标文件要求,本着“质量合格、经济合理、少占耕地、保护环境”原则,制订具体的土石方调配方案。在对路基填料进行复查和试验的基础上,开展填料施工设计工作。基床以下路堤、基床底层、基床表层、过渡段采用符合设计要求的填料。施工前,对设计取土场及利用的填料进行核对、确认;施工中,对进场填料进行复查和试验,确保填料种类、质量符合设计要求。A、B组填料集料经破碎、筛分后,进行粒径、级配、细粒含量试验分析。改良土按设计提供的配合比进
44、行室内试验,通过试验确定击实参数,进行7d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对进场外掺料进行检测,根据试验数据调整施工配合比。级配碎石、级配砂砾石粒径、级配及材料性能符合铁道部现行规定及设计要求。认真进行原材料分级、配合比的确定及室内击实试验,并在进行填筑工艺试验的基础上组织集中供应、规模生产。3.7.2.5路基沉降变形监测控制方案针对不同地基条件下的各种地基处理措施,施工前进行工艺性试验,确保施工质量及地基处理措施的有效性,满足工后沉降的控制要求。路基工程安排合理的预压沉落时间,以确保工后沉降满足要求,并为下道工序施工创造条件。按设计要求设置沉降观测断面并埋设沉降变形监测元器件,编制监测数据管理软件,利用
45、计算机实现数据的自动管理与存储,基本实现初步分析功能。建立变形监测网,于不受施工影响的稳定地基内布设基准点、工作基点,用以观测点沉降板、路基面监测桩及软土、松软土地基路堤坡脚位移观测桩的沉降变形观测。沉降观测采用二等水准测量,观测精度不低于1。路基变形监测分四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路基填筑期间的监测,主要监测路基填筑期间地基沉降及路堤坡脚边桩位移,控制填筑速率;第二阶段:路基填筑完成后,自然沉落期及堆载预压期的变形监测,直到工后沉降分析可满足无砟轨道铺设要求为止。利用实测数据推算最终沉降量,采用修正双曲线法、三点法等,根据工点具体情况,视拟合程度的优劣,选择与工程实际情况较为吻合或接近的方法推算
46、最终沉降量、工后沉降量及沉降速率;第三阶段:铺设无砟轨道施工期间的监测;第四阶段:铺设轨道后及试运营期的监测。3.7.2.6相关工程施工方案接触网支柱基础、电缆槽、综合接地、连通管道、声屏障基础等相关工程与路基工程同步施工,采取措施,确保成型路基的完整性、整体质量、稳固与安全。3.7.3区间正线路基工程、站内正线施工方法、工艺3.7.3.1地基处理3.7.3.1.1原地面处理路堤填筑前,清除基底表层植被,挖除树根,做好临时排水设施。原地面坡度陡于1:5时,自上而下挖台阶,台阶宽度、高度满足设计要求。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采用推土机等大型机械辅以人工进行施工。原地面处理后符合下列要求:原地面基底密实
47、、平整;松软表土及腐植土清除干净,翻挖回填压实质量符合设计要求。3.7.3.1.2换填1)施工方法及工艺采用挖掘机或推土机挖除换填深度内的软弱土层,预留3050cm的土层进行人工清理。挖除需换填的土层,将底部整平;如果底部起伏较大,设置台阶或缓坡,按照先深后浅的顺序进行换填施工,开挖宽度不小于路堤宽度加放坡宽度。半填半挖地段或路堑地段挖除换填按照设计要求进行,保证换填底部纵、横向的排水坡度,防止局部积水、淤水。换填施工采用自卸汽车运输符合设计要求的填料,推土机摊铺,平地机平整,压路机碾压。分层填筑碾压达到相应的压实标准。施工工艺流程详见“换填施工工艺框图”。2)质量检测施工前对换填的范围和深度进行核实。换填所用的填料符合设计要求。换填深度范围内的土层挖除干净,坑底按设计要求整平。分层压实质量符合设计要求。换填施工的各项允许偏差、检验数量及检测方法如下表:序号检验项目允许偏差检验数量检验方法1换填基坑坡脚线位置50mm每换填基坑沿线路纵向及横向各抽样检验4处经纬仪测量2顶面高程50mm沿线路纵向每100m抽样检验5处水准仪测量3横 坡0.5%沿线路纵向每100m抽样检验5个断面坡度尺量3.7.3.1.3碎石垫层1)施工方法及工艺碎石垫层采用级配良好且未风化的砾石或碎石,其最大粒径不大于50mm,含泥量不大于5%,且不含草根、垃圾等杂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