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配筋裁剪.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配筋裁剪.doc(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配筋裁剪.精品文档.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框架梁113.1 梁正界面受弯承载力计算中,计入纵向受压钢筋的梁端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应符合下列要求:113.2 考虑地震组合的框架梁端剪力设计值Vb应按下列规定计算:2.框架梁两端截面的底部和顶部纵向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一级抗震等级不应小于0.5;二三级抗震等级不应小于0.3.3.梁端箍筋的加密区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箍筋最小直径,应按表11.3.62采用;当两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2%时,表中箍筋最小直径应增大2。11.3.7 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2.5%
2、。沿梁全长顶面和底面至少应各配置两根通长的纵向钢筋,对以、二级抗震等级,刚劲直径不应小于14,且分别不应少于梁梁端顶面和底面纵向受力钢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1/4;对三、四级抗震等级,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2。11.3.8 梁箍筋加密区长度的箍筋肢距:一级抗震等级,不宜大于200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二、三级抗震等级,不宜大于250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各抗震等级下,均不宜大于300。11.3.9 梁端设置的第一个箍筋距框架节点边缘不应大于50。非加密区的箍筋间距不宜大于加密区箍筋间距的2倍。沿梁全长箍筋的面积配筋率应符合下列规定:框架柱节点11.6.1 一、二、三级抗震等级的框架应进行节点
3、核心区抗震受剪承载力验算;四级抗震等级的框架节点可不进行计算,应符合抗震构造措施的要求。框支层中间层节点的抗震受剪承载力验算方法及抗震构造措施与框架中间层节点相同。1167 框架梁和框架柱的纵向受力钢筋在框架节点区的锚固和搭接应符合下列要求:1 框架中间层中间节点处,框架梁的上部纵向钢筋应贯穿中间节点。贯穿中柱的每根梁纵向钢筋直径,对于9度设防烈度的各类框架和一级抗震等级的框架结构,当柱为矩形截面时,不宜大于柱在该方向截面尺寸的125,当柱为圆形截面时,不宜大于纵向钢筋所在位置柱截面弦长的125;对一、二、三级抗震等级,当柱为矩形截面时,不宜大于柱在该方向截面尺寸的120,对圆柱截面,不宜大于
4、纵向钢筋所在位置柱截面弦长的120。2 对于框架中间层中间节点、中间层端节点、顶层中间节点以及顶层端节点,梁、柱纵向钢筋在节点部位的锚固和搭接,应符合图1167的相关构造规定。图中llE按本规范第1117条规定取用,labE按下式取用:labEaElab (1167)式中:aE纵向受拉钢筋锚固长度修正系数,按第1117条规定取用。1168 框架节点区箍筋的最大间距、最小直径宜按本规范表114122采用。对一、二、三级抗震等级的框架节点核心区,配箍特征值入,分别不宜小于0.12、0.10和0.08,且其箍筋体积配筋率分别不宜小于0.6、0.5和0.4。当框架柱的剪跨比不大于2时,其节点核心区体积
5、配箍率不宜小于核心区上、下柱端体积配箍率中的较大值。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1181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可用于抗震设防烈度6度、7度、8度区,当9度区需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时,应有充分依据,并采取可靠措施。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设计,应符合专门规定。1182 抗震设计时,后张预应力框架、门架、转换层的转换大梁,宜采用有粘结预应力筋;承重结构的预应力受拉杆件和抗震等级为一级的预应力框架,应采用有粘结预应力筋。1183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 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阻尼比宜取0.03;在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核心筒结构及板柱-剪力墙结构中,当仅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梁或板时,阻
6、尼比应取0.05;2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截面抗震验算时,在地震组合中,预应力作用分项系数,当预应力作用效应对构件承载力有利时应取用1.0,不利时应取用1.2;3 预应力筋穿过框架节点核心区时,节点核心区的截面抗震受剪承载力应按本规范第116节的有关规定进行验算,并可考虑有效预加力的有利影响。1184 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的抗震构造,除应符合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 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端截面,计入纵向受压钢筋的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应符合本规范第1131条的规定;按普通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换算的全部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不宜大于2.5。2 在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中,应采用预应力筋和普通钢筋混
7、合配筋的方式,梁端截面配筋宜符合下列要求。注:对二、三级抗震等级的框架-剪力墙、框架-核心筒结构中的后张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式(1184)右端项系数13可改为14。3 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梁端截面的底部纵向普通钢筋和顶部纵向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比值,应符合本规范第1136条第2款的规定。计算顶部纵向受力钢筋截面面积时,应将预应力筋按抗拉强度设计值换算为普通钢筋截面面积。框架梁端底面纵向普通钢筋配筋率尚不应小于0.2。4 当计算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柱的轴压比时,轴向压力设计值应取柱组合的轴向压力设计值加上预应力筋有效预加力的设计值,其轴压比应符合本规范第11417条的相应要求。5 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柱
8、的箍筋宜全高加密。大跨度框架边柱可采用在截面受拉较大的一侧配置预应力筋和普通钢筋的混合配筋,另一侧仅配置普通钢筋的非对称配筋方式。1185 后张预应力混凝土板柱-剪力墙结构,其板柱柱上板带的端截面应符合本规范第1184条对受压区高度的规定和公式(1184)对截面配筋的要求。板柱节点应符合本规范第119节的规定。1186 后张预应力筋的锚具、连接器不宜设置在梁柱节点核心区内。板柱节点1191 对一、二、三级抗震等级的板柱节点,应按本规范第1193条及附录F进行抗震受冲切承载力验算。1192 8度设防烈度时宜采用有托板或柱帽的板柱节点,柱帽及托板的外形尺寸应符合本规范第9110条的规定。同时,托板
9、或柱帽根部的厚度(包括板厚),不应小于柱纵向钢筋直径的16倍,且托板或柱帽的边长不应小于4倍板厚与柱截面相应边长之和。1193 在地震组合下,当考虑板柱节点临界截面上的剪应力传递不平衡弯矩时,其考虑抗震等级的等效集中反力设计值Fl,eq可按本规范附录F的规定计算,此时,Fl,eq为板柱节点临界截面所承受的竖向力设计值。由地震组合的不平衡弯矩在板柱节点处引起的等效集中反力设计值应乘以增大系数,对一、二、三级抗震等级板柱结构的节点,该增大系数可分别取1.7、1.5、1.3。1194 在地震组合下,配置箍筋或栓钉的板柱节点,受冲切截面及受冲切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要求:1195 无柱帽平板宜在柱上板带中设
10、构造暗梁,暗梁宽度可取柱宽加柱两侧各不大于1.5倍板厚。暗梁支座上部纵向钢筋应不小于柱上板带纵向钢筋截面面积的12,暗梁下部纵向钢筋不宜少于上部纵向钢筋截面面积的12。暗梁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宜大于34倍板厚,肢距不宜大于2倍板厚;支座处暗梁箍筋加密区长度不应小于3倍板厚,其箍筋间距不宜大于100mm,肢距不宜大于250mm。1196 沿两个主轴方向贯通节点柱截面的连续预应力筋及板底纵向普通钢筋,应符合下列要求:1 沿两个主轴方向贯通节点柱截面的连续钢筋的总截面面积,应符合下式要求:2 连续预应力筋应布置在板柱节点上部,呈下凹进入板跨中。3 板底纵向普通钢筋的连接位置,宜在距柱面la
11、E与2倍板厚的较大值以外,且应避开板底受拉区范围。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851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min不应小于表851规定的数值。852 卧置于地基上的混凝土板,板中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可适当降低,但不应小于0.15。853 对结构中次要的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当构造所需截面高度远大于承载的需求时,其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可按下列公式计算:结构构件的基本规定:板 911 混凝土板按下列原则进行计算:1 两对边支承的板应按单向板计算;2 四边支承的板应按下列规定计算:1)当长边与短边长度之比不大于2.0时,应按双向板计算;2)当长边与短边长度之比大于2.0,但小于3.
12、0时,宜按双向板计算;3)当长边与短边长度之比不小于3.0时,宜按沿短边方向受力的单向板计算,并应沿长边方向布置构造钢筋。912 现浇混凝土板的尺寸宜符合下列规定:1 板的跨厚比:钢筋混凝土单向板不大于30,双向板不大于40;无梁支承的有柱帽板不大于35,无梁支承的无柱帽板不大于30。预应力板可适当增加;当板的荷载、跨度较大时宜适当减小。2 现浇钢筋混凝土板的厚度不应小于表912规定的数值。913 板中受力钢筋的间距,当板厚不大于150mm时不宜大于200mm 当板厚大于150mm时不宜大于板厚的1.5倍,且不宜大于250mm。914 采用分离式配筋的多跨板,板底钢筋宜全部伸入支座;支座负弯矩
13、钢筋向跨内延伸的长度应根据负弯矩图确定,并满足钢筋锚固的要求。简支板或连续板下部纵向受力钢筋伸入支座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5倍,且宜伸过支座中心线。当连续板内温度、收缩应力较大时,伸入支座的长度宜适当增加。915 现浇混凝土空心楼板的体积空心率不宜大于50。采用箱型内孔时,顶板厚度不应小于肋间净距的115且不应小于50mm。当底板配置受力钢筋时,其厚度不应小于50mm。内孔间肋宽与内孔高度比不宜小于14,且肋宽不应小于60mm,对预应力板不应小于80mm。采用管型内孔时,孔顶、孔底板厚均不应小于40mm,肋宽与内孔径之比不宜小于15,且肋宽不应小于50mm,对预应力板不应小于60mm。(
14、)构造配筋916 按简支边或非受力边设计的现浇混凝土板,当与混凝土梁、墙整体浇筑或嵌固在砌体墙内时,应设置板面构造钢筋,并符合下列要求:1 钢筋直径不宜小于8mm,间距不宜大于200mm,且单位宽度内的配筋面积不宜小于跨中相应方向板底钢筋截面面积的13。与混凝土梁、混凝土墙整体浇筑单向板的非受力方向,钢筋截面面积尚不宜小于受力方向跨中板底钢筋截面面积的13。2 钢筋从混凝土梁边、柱边、墙边伸入板内的长度不宜小于l04,砌体墙支座处钢筋伸入板边的长度不宜小于l07,其中计算跨度l0对单向板按受力方向考虑,对双向板按短边方向考虑。3 在楼板角部,宜沿两个方向正交、斜向平行或放射状布置附加钢筋。4
15、钢筋应在梁内、墙内或柱内可靠锚固。917 当按单向板设计时,应在垂直于受力的方向布置分布钢筋,单位宽度上的配筋不宜小于单位宽度上的受力钢筋的15,且配筋率不宜小于0.15;分布钢筋直径不宜小于6mm,间距不宜大于250mm;当集中荷载较大时,分布钢筋的配筋面积尚应增加,且间距不宜大于200mm。当有实践经验或可靠措施时,预制单向板的分布钢筋可不受本条的限制。918 在温度、收缩应力较大的现浇板区域,应在板的表面双向配置防裂构造钢筋。配筋率均不宜小于0.10,间距不宜大于200mm。防裂构造钢筋可利用原有钢筋贯通布置,也可另行设置钢筋并与原有钢筋按受拉钢筋的要求搭接或在周边构件中锚固。楼板平面的
16、瓶颈部位宜适当增加板厚和配筋。沿板的洞边、凹角部位宜加配防裂构造钢筋,并采取可靠的锚固措施。919 混凝土厚板及卧置于地基上的基础筏板,当板的厚度大于2m时,除应沿板的上、下表面布置的纵、横方向钢筋外,尚宜在板厚度不超过1m范围内设置与板面平行的构造钢筋网片,网片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2mm,纵横方向的间距不宜大于300mm。9110 当混凝土板的厚度不小于150mm时,对板的无支承边的端部,宜设置U形构造钢筋并与板顶、板底的钢筋搭接,搭接长度不宜小于U形构造钢筋直径的15倍且不宜小于200mm;也可采用板面、板底钢筋分别向下、上弯折搭接的形式。()板柱结构9111 混凝土板中配置抗冲切箍筋或弯起
17、钢筋时,应符合下列构造要求:1 板的厚度不应小于150mm;2 按计算所需的箍筋及相应的架立钢筋应配置在与45冲切破坏锥面相交的范围内,且从集中荷载作用面或柱截面边缘向外的分布长度不应小于1.5h0(图9111a);箍筋直径不应小于6mm,且应做成封闭式,间距不应大于h03,且不应大于100m。3 按计算所需弯起钢筋的弯起角度可根据板的厚度在3045之间选取;弯起钢筋的倾斜段应与冲切破坏锥面相交(图9111b),其交点应在集中荷载作用面或柱截面边缘以外(1223)h的范围内。弯起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2mm,且每一方向不宜少于3根。9112 板柱节点可采用带柱帽或托板的结构形式。板柱节点的形状、尺
18、寸应包容45的冲切破坏锥体,并应满足受冲切承载力的要求。柱帽的高度不应小于板的厚度h;托板的厚度不应小于h4。柱帽或托板在平面两个方向上的尺寸均不宜小于同方向上柱截面宽度b与4h的和(图9112)。梁()纵向配筋921 梁的纵向受力钢筋应符合下列规定:1 入梁支座范围内的钢筋不应少于2根。2 梁高不小于300mm时,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0mm;梁高小于300mm时,钢筋直径不应小于8mm。3 梁上部钢筋水平方向的净间距不应小于30mm和1.5d;梁下部钢筋水平方向的净间距不应小于25mm和d。当下部钢筋多于2层时,2层以上钢筋水平方向的中距应比下面2层的中距增大一倍;各层钢筋之间的净间距不应小于
19、25mm和d,d为钢筋的最大直径。4 在梁的配筋密集区域宜采用并筋的配筋形式。922 钢筋混凝土简支梁和连续梁简支端的下部纵向受力钢筋,从支座边缘算起伸入支座内的锚固长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 当V不大于0.7ftbh0时,不小于5d;当V大于0.7ftbh0时,对带肋钢筋不小于12d,对光圆钢筋不小于15d,d为钢筋的最大直径; 2 如纵向受力钢筋伸入梁支座范围内的锚固长度不符合本条第1款要求时,可采取弯钩或机械锚固措施,并应满足本规范第833条的规定采取有效的锚固措施;3 支承在砌体结构上的钢筋混凝土独立梁,在纵向受力钢筋的锚固长度范围内应配置不少于2个箍筋,其直径不宜小于d4,d为纵向受力钢
20、筋的最大直径;间距不宜大于10d,当采取机械锚固措施时箍筋间距尚不宜大于5d,d为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直径。注: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5及以下的简支梁和连续梁的简支端,当距支座边1.5h范围内作用有集中荷载,且V大于0.7ftbh0时,对带肋钢筋宜采取有效的锚固措施,或取锚固长度不小于15d,d为锚固钢筋的直径。923 钢筋混凝土梁支座截面负弯矩纵向受拉钢筋不宜在受拉区截断,当需要截断时,应符合以下规定:1 当V不大于0.7ftbh0时,应延伸至按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不需要该钢筋的截面以外不小于20d处截断,且从该钢筋强度充分利用截面伸出的长度不应小于1.2la;2 当V大于0.7ftbh0时,应
21、延伸至按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不需要该钢筋的截面以外不小于h0且不小于20d处截断,且从该钢筋强度充分利用截面伸出的长度不应小于1.2la与h0之和;3 若按本条第l、2款确定的截断点仍位于负弯矩对应的受拉区内,则应延伸至按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不需要该钢筋的截面以外不小于1.3h0且不小于20d处截断,且从该钢筋强度充分利用截面伸出的长度不应小于1.2la与1.7h0之和。924 在钢筋混凝土悬臂梁中,应有不少于2根上部钢筋伸至悬臂梁外端,并向下弯折不小于12d;其余钢筋不应在梁的上部截断,而应按本规范第928条规定的弯起点位置向下弯折,并按本规范第927条的规定在梁的下边锚固。925 梁内受扭
22、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tl,min应符合下列规定:沿截面周边布置受扭纵向钢筋的间距不应大于200mm及梁截面短边长度;除应在梁截面四角设置受扭纵向钢筋外,其余受扭纵向钢筋宜沿截面周边均匀对称布置。受扭纵向钢筋应按受拉钢筋锚固在支座内。在弯剪扭构件中,配置在截面弯曲受拉边的纵向受力钢筋,其截面面积不应小于按本规范第851条规定的受弯构件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计算的钢筋截面面积与按本条受扭纵向钢筋配筋率计算并分配到弯曲受拉边的钢筋截面面积之和。926 梁的上部纵向构造钢筋应符合下列要求:1 当梁端按简支计算但实际受到部分约束时,应在支座区上部设置纵向构造钢筋。其截面面积不应小于梁跨中下部纵向受力钢筋计算
23、所需截面面积的14,且不应少于2根。该纵向构造钢筋自支座边缘向跨内伸出的长度不应小于l05,l0为梁的计算跨度。2 对架立钢筋,当梁的跨度小于4m时,直径不宜小于8mm;当梁的跨度为4m6m时,直径不应小于10mm;当梁的跨度大于6m时,直径不宜小于12mm。()横向配筋927 混凝土梁宜采用箍筋作为承受剪力的钢筋。当采用弯起钢筋时,弯起角宜取45或60;在弯终点外应留有平行于梁轴线方向的锚固长度,且在受拉区不应小于20d,在受压区不应小于10d,d为弯起钢筋的直径;梁底层钢筋中的角部钢筋不应弯起,顶层钢筋中的角部钢筋不应弯下。 928 在混凝土梁的受拉区中,弯起钢筋的弯起点可设在按正截面受弯
24、承载力计算不需要该钢筋的截面之前,但弯起钢筋与梁中心线的交点应位于不需要该钢筋的截面之外(图928);同时弯起点与按计算充分利用该钢筋的截面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h02。当按计算需要设置弯起钢筋时,从支座起前一排的弯起点至后一排的弯终点的距离不应大于本规范表929中“V0.7ftbh00.05Np0”时的箍筋最大间距。弯起钢筋不得采用浮筋。929 梁中箍筋的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按承载力计算不需要箍筋的梁,当截面高度大于300mm时,应沿梁全长设置构造箍筋;当截面高度h150mm300mm时,可仅在构件端部l04范围内设置构造箍筋,l0为跨度。但当在构件中部l02范围内有集中荷载作用时,则应沿梁
25、全长设置箍筋。当截面高度小于150mm时,可以不设置箍筋。2 截面高度大于800mm的梁,箍筋直径不宜小于8mm;对截面高度不大于800mm的梁,不宜小于6mm。梁中配有计算需要的纵向受压钢筋时,箍筋直径尚不应小于d4,d为受压钢筋最大直径。4 当梁中配有按计算需要的纵向受压钢筋时,箍筋应符合以下规定:1)箍筋应做成封闭式,且弯钩直线段长度不应小于5d,d为箍筋直径。2)箍筋的间距不应大于15d,并不应大于400mm。当一层内的纵向受压钢筋多于5根且直径大于18mm时, 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d,d为纵向受压钢筋的最小直径。3)当梁的宽度大于400mm且一层内的纵向受压钢筋多于3根时,或当梁的宽
26、度不大于400mm但一层内的纵向受压钢筋多于4根时,应设置复合箍筋。9210 在弯剪扭构件中,箍筋的配筋率sv不应小于0.28ftfyv。箍筋间距应符合本规范表929的规定,其中受扭所需的箍筋应做成封闭式,且应沿截面周边布置。当采用复合箍筋时,位于截面内部的箍筋不应计入受扭所需的箍筋面积。受扭所需箍筋的末端应做成135弯钩,弯钩端头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10d,d为箍筋直径。在超静定结构中,考虑协调扭转而配置的箍筋,其间距不宜大于0.75b,此处b按本规范第641条的规定取用,但对箱形截面构件,b均应以bh代替。()局部配筋9211 位于梁下部或梁截面高度范围内的集中荷载,应全部由附加横向钢筋承担
27、;附加横向钢筋宜采用箍筋。箍筋应布置在长度为2h1与3b之和的范围内(图9211)。当采用吊筋时,弯起段应伸至梁的上边缘,且末端水平段长度不应小于本规范第927条的规定。附加横向钢筋所需的总截面面积应符合下列规定:9213 梁的腹板高度hw不小于450mm时,在梁的两个侧面应沿高度配置纵向构造钢筋。每侧纵向构造钢筋(不包括梁上、下部受力钢筋及架立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200mm,截面面积不应小于腹板截面面积(bhw)的0.1,但当梁宽较大时可以适当放松。此处,腹板高度hw按本规范第631条的规定取用。9214 薄腹梁或需作疲劳验算的钢筋混凝土梁,应在下部12梁高的腹板内沿两侧配置直径8mm14mm的纵向构造钢筋,其间距为100mm150mm并按下密上疏的方式布置。在上部12梁高的腹板内,纵向构造钢筋可按本规范第9213条的规定配置。9215 当梁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大于50mm且配置表层钢筋网片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 表层钢筋宜采用焊接网片,其直径不宜大于8mm,间距不应大于150mm;网片应配置在梁底和梁侧,梁侧的网片钢筋应延伸至梁高的23处。2 两个方向上表层网片钢筋的截面积均不应小于相应混凝土保护层(图9215阴影部分)面积的1。9216 深受弯构件的设计应符合本规范附录G的规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