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供给分析.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劳动供给分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供给分析.ppt(7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三章 劳动供给分析,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劳动力供给、劳动力、劳动力参与率等基本概念,影响劳动供给的因素,劳动力供给决策的基本模型,个人及市场劳动供给曲线。教学重点 劳动供给决策,劳动供给,定义:劳动供给是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测量指标:人小时数。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数量的劳动者为市场提供的劳动时数。影响劳动供给数量的因素: 1、市场上从事或正在寻找有酬工作的人数; 2、每个劳动力愿意提供给市场的工作时数。,主要内容,第一节 劳动力范畴分类和劳动参与率第二节 影响劳动供给的因素 第三节 工作时间的决策理论 第四节 家庭生产、家庭联合劳动供给和生 命周期理论第五节 劳动供给理论在政策上的
2、应用,一、劳动力范畴分类美国的劳动力范畴分类中国的劳动力范畴分类二、劳动力参与率,第一节 劳动力范畴分类和劳动参与率,劳动力 劳动力又特指在一定的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要求,愿意参加付酬的市场性劳动的全部人口。 没有就业意愿或就业要求的人口不属于劳动力的范畴。 劳动力是一个相对概念,与各国的法律规定有关。世界各国根据自己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人口状况、教育制度、劳动力自身的生理特点等因素,规定了不同的就业年龄。,一、劳动力范畴分类,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力范畴:劳动力中的就业者和失业者、非劳动力美国成年人口的劳动力分类图,劳动力范畴相关概念(美国),就业者(Employed):在美国劳工
3、统计技术上,指正在受雇佣那一部分平民劳动力。包括:所有的(1)“正在工作”,或者(2)“有职业但并未工作”的人。 所谓“正在工作”指的是为得到工资或利润而工作的人,或在家庭或农场或行业中不领工资,每周工作15小时以上的人。 “有职业但并未工作”一词,则是指现在不工作也不寻找工作,但本人有职业或企业,只是由于休假、疾病、劳资纠纷或恶劣气候而暂时未工作,或者由于其他各种原因而削减工时的人。,劳动力范畴相关概念(美国),失业者(unemployed):包括在调查周内没做工作,在此以前四周内曾做过专门努力寻找工作,而在调查周内本人又适于工作(临时疾病除外)的一切人。此外,失业者范畴还包括那些没做工作,
4、又适于工作的(1)临时解雇以后正在等待再起用的人;(2)正在等待的,等待时间达30天可到工资不同的新职业岗位上报到的人(调查周一般指一给定周中包括该月12号的星期六和星期天的时间段)。,劳动力范畴分类,中国成年人口劳动力分类图,经济活动人口:16岁以上,有劳动能力,参加或要求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包括从业人员和失业人员。,劳动力范畴相关概念(中国),从业人员:指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按就业身份分组包括:(1)职工;(2)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3)私营业主;(4)个体户主;(5)私营企业和个体从业人员;(6)乡镇企业从业人员;(7)农村从业人员;(8)其他从业人员(包
5、括军人)。,城镇失业人员:是指城镇常住人口中一定年龄以上,有劳动能力,在调查期间无工作,当前有就业可能并以某种方式寻找工作的人员。在城镇劳动力调查中对城镇16岁及以上,具有劳动能力并同时符合以下各项条件的人员列为失业人员。(1)在调查周内未从事为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利润的劳动,也没有处于就业定义中的暂时未工作状态;(2)在某一特定期间内采取了某种方式寻找工作;(3)当前如有工作机会可以在一个特定期间内应聘就业或从事自营职业。 (城镇调查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率: 城镇登记失业人口数量/(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城镇私营企业及个体就业人员+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其中,“城镇登记失业人口”指非农业户口,在劳动
6、年龄内,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人员。,二、劳动力参与率,概念:劳动力参与率的计算一般是以加入劳动力的人数占劳动年龄人口的百分比进行的。公式:劳动力参与率 = 劳动力/工作年龄人口100%测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规模。,劳动力参与率数据的作用劳动力参与率指标在研究确定一个国家人力资源规模和构成因素,以及预测未来劳动力供给时具有重要的作用。1、制定就业政策和确定培训需要;2、计算男女人口的预期工作寿命和进入、退出经济活动的比率;3、制定社会保障制度;4、了解不同类别的人口群体在劳动市场上的行为(就业机会、收入、教育水平、婚姻状况等的影响);
7、,三、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因素,身体健康状况经济发展水平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男性女性,第二节 影响劳动供给的因素,一、自然因素人口规模对劳动供给的影响人口的自然结构对劳动供给的影响:性别、年龄、民族劳动者个人的身体条件,影响劳动供给的因素,二、经济因素劳动者对工作的偏好以及对工资的刺激反应 不同的劳动者对待工作收入和闲暇休息的态度不同,通过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反映。经济周期波动:高速发展与萧条三、社会制度、文化劳动制度:休假期限工资制度 :付酬制度体制因素:就业体制、户籍制度,第三节 工作时间的决策理论,劳动和闲暇偏好和无差异曲线工资、收入和预算线均衡的工作时数的决定收入效应与
8、替代效应个人与市场劳动供给曲线,劳动供给的研究角度:1、一个人是否愿意提供市场劳动,即劳动参与率;2、不同工资率条件下劳动者愿意工作的时间,一、劳动和闲暇,1、劳动供给,涉及到劳动者对其拥有的既定时间资源的分配。假定劳动者每天只有16小时可以自由支配。2、劳动供给问题可以看成是劳动者如何决定在16个小时中闲暇(H)所占的部分。3、闲暇和劳动的选择消费闲暇,能够给人带来效用;消费“劳动时间”,能带来收入,也能带来效用(通过劳动收入购买商品用来消费,也可以增加劳动者的效用),一、劳动和闲暇,4、消费者需求理论需求受商品的价格、消费者收入和消费者对商品的偏好影响。第一,其他条件不变,某种商品的价格越
9、高,消费者的需求就越低;第二、消费者收入增加,他对该商品的需求会增加;第三、当消费者偏好变化时,他对该商品的需求也会发生变化。闲暇被视为一种商品,可以用消费者需求理论来分析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决策。,根据消费者需求理论对闲暇的需求受闲暇的价格、消费者收入和消费者对闲暇的偏好影响。第一,其他条件不变,闲暇的价格越高,消费者的需求就越低;第二、消费者收入增加,他对闲暇的需求会增加;第三、当消费者偏好变化时,他对闲暇的需求也会发生变化。,工作和闲暇:过去与现在的比较,一百年间,一个典型的美国成年男性工作和闲暇时间的比较,二、偏好和无差异曲线,偏好:代表了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相对其他商品的心理愿望强度。偏好从
10、性质上说属于主观的东西,受到许多如个人种族、社会经济地位、职业以及个人性格等因素的影响。无差异曲线:指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或效用的所有闲暇和收入的组合点的轨迹。,无差异曲线,消费者每天的时间资源是16小时。图中的横轴H表示闲暇,纵轴Y表示收入。点A为任意一个闲暇和收入的组合点。在点A,消费者闲暇和收入组合为8小时闲暇和8小时工作收入100元。B点提供了比A点更高的收入或闲暇;C点提供了比B点更高的收入或闲暇。,无差异曲线,特点:1、具有负的斜率:在相同的效用水平下,获得更多的闲暇就要放弃一定的收入,如从D点到A点;2、凸向原点:边际替代率递减,即消费者仅仅愿意用递增的收入来交换等量的闲
11、暇的递减,如放弃同样8小时闲暇,补偿收入可能要增加到150而不是100;3、离开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具有更高的效用;4、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之间不会相交;5、针对不同的消费者来说,无差异曲线具有不同的形状 ,越平坦,消费者越重视工作或收入。偏好差异源于3个方面:个性差异:工作型和闲暇型个体工作类型差异:体面与不体面的工作闲暇的相对价值差异:上学或带孩子,三、工资、收入和预算线,根据消费者需求理论,对闲暇的需求不仅受偏好的影响,也受价格和收入的影响。1、工资越高,闲暇的机会成本,即价格就越高;2、收入等于工作时数和工资率的乘集。3、预算线是在一定的工资率下,单个消费者所能提供的收入和工作时数的各种
12、组合。,三、工资、收入和预算线,将工作时数和收入的各种组合在二元坐标体系内描述下来就可以得到预算约束线。1、在A点,工作时数为0,总收入也为0;2、在B点,工作时数为16小时,总收入为320,每小时20元;3、AB线就是预算约束线,代表了收入和工作时数的各种组合。,预算约束线的性质:其斜率为负:随着闲暇的增加收入会下降;斜率等于负的工资率:增加一小时闲暇所放弃的收入;当工资率变化时,预算线也将随之发生变化当存在着非劳动收入(AD)时,预算线将沿着Y轴平行向上移动,四、均衡的工作时数的决定,1、劳动者关于工作时数的决策是由偏好、价格和收入相互作用的结果;2、为了使效用最大化,劳动者的决策规则是只
13、要额外工作一小时的收入超过从心理上感受的每小时闲暇的价值就继续工作,只有两者相等时,效用就达到最大化;3、而只有当边际替代率等于工资率,即MRSW时,劳动者心理上的时间价值等于劳动者时间的市场价值。,四、均衡的工作时数的决定,无差异曲线的斜率(边际替代率MRS)衡量的是劳动者心理上感受的每小时闲暇的价值。预算线的斜率衡量的是工资率即工作1小时的市场价值。,当MRSW时,也就是预算线和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相等,即X点,所对应的工作时数就是最优的。,当非劳动收入和市场工资率变化时,提供给劳动市场的劳动时数将如何变化?,五、工作时数与非劳动收入变化,收入效应:在保持工资不变(W)的条件下,收入变动( Y
14、 )所引起的工作时数变动( H )的比例。如果闲暇是正常品,收入效应的符号为负。 收入效应=H/Y 0注意:工资率的变动既会产生收入效应又会产生替代效应。工资增加时,工作时数实际上是增加还是减少依赖于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的相对强度或大小。 1、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工作时数增加; 2、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工作时数减少;,收入效应的推导,1、假如工资率不变,增加劳动者的收入,并恰好达到与无差异曲线2相联系的效用水平。2、那么图中的预算线AB向上平行移动,恰好与2相切于Z点。这时工作时数如何变化呢?3、工作时数会从H1下降到H3,这种工作时数的下降就是纯收入效应。假设H3并不是劳动者的真实劳动供给
15、时数,那他真正的决策点在哪里呢?,收入,H1,A,B,C,0,1,2,闲暇,V,H3,Z,替代效应的推导,1、假如工资率从W1上升到W2,我们从Z点开始,将补偿性预算线的斜率从-W1增加到-W2,与AC的斜率一致;2、那么图中的工作时数从从H3上升到H2(点Z到点X)。3、这种工作时数的上升就是纯替代效应。,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工作时数增加;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工作时数减少;这种行为的不一致是由每个人的无差异曲线的不同造成的,八、个人劳动供给曲线,个人劳动供给曲线:代表了工资率与个人供给市场的劳动时数之间的关系。,S1 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S2 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劳动供给曲线很可能是
16、一条既包含有正斜率部分又包含有负斜率部分的曲线,即所谓的后弯的劳动供给曲线。在低工资率下,劳动者希望额外增加收入的愿望很大以至于替代效应超过了收入效应。然而,当工资率超过某一数值以后,劳动者的收入足够高以至于他对更高工资率采取的反映是愿意购买更多的闲暇而减少工作时数,即收入效应超过了替代效应。,九、市场劳动供给曲线由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劳动者可以自由进出劳动市场。当工资率提高可能会使一部分原来就在这个市场上竞争的人减少劳动供给,但同时又会吸引一部分本来不在这个市场上的人进入这一市场,从而使劳动供给总量最终呈增长趋势,即劳动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劳动供给曲线变化的原因:非劳动收入的变化;社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劳动 供给 分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