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科类土木工程参考模板.doc





《理科类土木工程参考模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科类土木工程参考模板.doc(4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理科类土木工程参考模板.精品文档.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毕 业 设 计题 目: 5.12汶川大地震中钢筋混凝土框架柱铰形成机理分析入 学 年 月_2008年5月 姓 名 刘小伟 学 号 0887127010 专 业 土木工程 学 习 中 心 石家庄学习中心 指 导 教 师 _ 易 颖_ 完成时间_2010_年_02_月_24_日目 录摘要2关键词21 研究背景 3 1.1 汶川地震简介 31.2 汶川地震中的框架结构震害 3 1.3 抗震规范关于“强柱弱梁”屈服机制的规定及考虑的因素71.4 未实现强柱弱梁屈服机制的原因 8 2 根据建筑原型用
2、PKPM进行建模,计算和设计9 2.1 工程基本情况 9 2.2 次梁的布置 9 2.3 结构层数的确定 9 2.4 荷载的取值计算和输入10 2.4.1 楼面和屋面荷载 10 2.4.2 楼梯荷载 10 2.4.3 其他荷载 10 2.5 框架梁柱截面调整10 2.6 结构设计计算参数 11 2.7 模型的分类11 3 VB编程分析典型节点数据 12 3.1 VB程序的主要功能 123.2 编程思路 12 4 典型节点分析和讨论 13 5 结论和建议 14参考文献15附录16致谢435.12汶川大地震中钢筋混凝土框架柱铰形成机理分析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汶川地震中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主要震害现
3、象,并进行了简要分析。然后重点针对地震中框架结构未出现抗震设计所预期的“强柱弱梁”屈服机制的现象,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本文以海南昌江某综合楼一栋六层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作为研究的原型。首先假定该建筑分别位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7度(0.1g)地区,并均按照抗震等级为三级,依据现行相关规范,用PKPM软件对该建筑进行结构计算和设计。然后用VB编写计算程序,用于计算某一榀框架典型节点处柱梁抗弯承载力之比,并分别按中国规范和美国规范进行节点核芯区抗剪验算,再计算出考虑P-效应后不同侧移时柱的附加弯矩。最后把用VB程序计算出的各个节点数据文件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在此设防烈度和抗震等级下,依据中国
4、现行规范进行结构设计的框架结构建筑物,底层有些柱子确实达不到“强柱弱梁”的要求,而且节点核心区抗剪验算也无法满足。建议设计人员也应充分注意所设计结构可能无法充分实现“强柱弱梁”的因素,在结构设计中给予充分的考虑。关键词:汶川;地震;震害 ;框架;梁柱节点;强柱弱梁;所提供毕业论文模板,这篇论文写的很好,格式值得借鉴,请大家务必尽量按照这篇论文的格式书写论文,但注意不可以抄袭内容,更不可以在网上直接下载,出现大面积抄袭现象,否则论文不予通过,后果自负!(注:提供模板只是用于参考格式规范,不存在文理科区别)注意:封皮及评审表请到个人平台毕业论文功能模块处下载!以平台下载为准!1 研究背景1.1汶川
5、地震简介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级地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重创约5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这次地震的震级为里氏震级8.0级,矩震级7.9级;地震最大烈度为11度;震中位置在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汶川地震的地震烈度分布图如下:图1汶川地震烈度分布图1.2汶川地震中的框架结构震害汶川地震是我国建国以来最为强烈的一次地震。这次地震中,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主要震害现象有:(1) 柱端出现塑性铰,未实现“强柱弱梁”屈服机制(图2j) (2) 柱剪切破坏(图2d、e),梁柱节点区破坏(图2f); (3) 填充墙不合理设置或错层
6、)成短柱剪切破坏(图2b,图2c);(4) 填充墙不合理设置造成结构实际层刚度不均匀,导致底部楼层侧移过大(图2g),并导致倒塌(图2h);或导致结构实际刚度偏心使结构产生扭转地震响应(图2i);(5) 围护结构和填充墙严重开裂和破坏(图2a)。(a)填充墙破坏(b)填充墙造成框架柱形成短柱剪切破坏 (c)错层造成短柱剪切破坏(d) 框架柱剪切破坏 (e) 柱端出现塑性铰后产生剪切破坏(f)梁柱节点区破坏 (g)底层侧移过大(h)底层坍塌(i)填充墙平面内不均匀布置造成平面刚度偏心,产生扭转地震响应的破坏(j)柱端产生塑性铰形成层屈服机制图2 框架结构的震害情况围护结构和填充墙等非结构构件的严
7、重开裂和破坏,也会造成一定的人员伤亡,并导致人们的恐惧心理,且震后修复工作量很大,费用很高。目前,规范对“可修”没有明确定义,也没有具体的控制指标。根据这次地震中框架结构的围护结构和填充墙的破坏情况,对“可修”定义应考虑非结构构件的损坏程度。窗间填充墙的不合理布置(或错层)造成框架柱形成短柱,产生剪切破坏的问题,本文以下将专门讨论。柱剪切破坏,梁柱节点区破坏,大多属于配箍不足,箍筋拉结或弯钩等构造措施不到位等原因造成,规范规定的最小配箍率可能也需要考虑提高。值得注意的是,在柱的强剪弱弯方面,即使柱端首先发生弯曲破坏而形成塑性铰,巨大的轴压容易使混凝土压溃而发生剥离脱落(本次地震竖向振动很大),
8、从而严重削弱柱端的抗剪能力,而柱端出铰并不会减小其所受到的地震剪力,因而很容易引起剪切破坏,见图1e。因此,需要考虑压弯破坏对柱端抗剪承载力降低的影响,提出切实可行实用的配筋构造技术,如连续箍筋技术,防止柱端混凝土强度严重退化,充分保证“强剪弱弯”。底部楼层侧移过大,主要原因是由于底层作为商用或公共停车场等大空间使用,上部楼层为住宅或宾馆(图2g, h),填充墙使上部楼层的层刚度增大,形成柔性底层结构,个别因施工质量很差则导致底层倒塌(图2h)。这类问题需在结构整体抗震方案中,将填充墙等非结构构件在结构抗震分析中给予充分考虑。这次汶川地震中砌体结构的震害基本是唐山地震的再现。震害调查表明,按8
9、9抗震规范要求进行抗震设计,并采取圈梁和构造柱抗震措施的砌体结构,大多震害较轻,很少发生脆性破坏式的倒塌。因此,对于砌体结构的抗震,主要是如何落实抗震规范执行的问题,特别是落实圈梁和构造柱抗震措施,相应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工作可能并不是很多。而这次汶川地震中框架结构震害给抗震结构研究人员印象最深的主要是,(1) 填充墙等非结构构件严重开裂和破坏;(2)几乎没有看到设计规范所要求的“强柱弱梁”破坏机制。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0-2001)(以下简称抗震规范)6.2.2条文说明指出,地震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变形能力与其破坏机制密切相关。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表明,“强柱弱梁”屈服机制,可使整个框架结构有
10、较大的内力重分布能力,有尽可能多的结构构件参与整体结构抗震,地震能量可分布于所有楼层耗散,耗能能力大,是框架结构抗震设计所期望的屈服机制。 “强柱弱梁”屈服机制属于整体型结构屈服机制,具有较大的抗震鲁棒性,而“弱柱强梁”屈服机制属于局部型结构屈服机制,结构抗震鲁棒性小,极易导致地震能量集中在局部楼层耗散,形成楼层屈服机制,造成局部楼层倒塌(图2g)。本论文重点分析未能实现“强柱弱梁”屈服机制的原因,并提出有关改进建议。几乎没有看到设计规范所要求的“强柱弱梁”破坏机制。1.3 抗震规范关于“强柱弱梁”屈服机制的规定及考虑的因素抗震规范主要考虑梁端抗弯纵筋可能的超配筋、钢筋强化和地震作用不确定性等
11、影响,通过保证梁柱节点处柱梁抗弯承载力比,对“强柱弱梁”设计作了以下规定:对二级和三级框架结构应符合,SMc=hc SMb (1a)对一级框架结构及9度时尚应符合,SMc=hc SMbua (1b)其中,SMc为节点上下柱端截面顺时针或反时针方向组合的弯矩设计值之和,上下柱端的弯矩设计值,可按弹性分析分配;SMb为节点左右梁端截面反时针或顺时针方向组合的弯矩设计值之和,一级框架节点左右梁端均为负弯矩时,绝对值较小的弯矩应取零;SMbua为节点左右梁端截面反时针或顺时针方向实配的正截面抗震受弯承载力所对应的弯矩值之和,根据实配钢筋面积(计入受压筋)和材料强度标准值确定;hc为柱端弯矩增大系数,一
12、级取1.4,二级取1.2,三级取1.1。上述(1)式主要考虑了钢筋和混凝土等材料强度的变异性、地震的复杂性以及钢筋屈服强度超强等因素给出的实现“强柱弱梁”机制所需的梁柱端抗弯承载力级差系数hc,(1a)式的hc是基于不超过10%梁端钢筋超配条件给出的。其中材料强度的变异性和钢筋屈服强度的超强等因素具有相对可靠的统计指标,可以比较准确的估计,但地震的复杂性包括了地震地面运动输入的随机性和结构地震反应的动力效应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十分复杂,难以准确考虑。此外,(1a)式考虑的10%梁端钢筋超配也没有正确反映目前我国建筑工程设计的实际情况,这在下文中还将详细讨论。需要指出的是,考虑了上述所有不确定因素
13、的柱端增大系数hc都只能保证在梁柱节点的局部,梁端先于柱端出现塑性铰,并且如抗震规范6.2.2条文说明所说,“只在一定程度上减缓柱端的屈服”,而并不能保证在结构整体中不出现柱端塑性铰,从而不能保证预期的梁铰机制的出现。这是因为局部的梁柱端抗弯承载力级差并不能从整体结构层面上反映结构形成某种屈服机制后的受力状态。1.4 未实现强柱弱梁屈服机制的原因由于在实际工程设计中,许多因素未在(1)式中得到充分反映或设计人员没有充分考虑,本次地震中框架结构大多未能实现“强柱弱梁”屈服机制的设计目标。根据现场震害调查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1) 填充墙等非结构构件的影响;(2) 楼板对框架梁的承载力和刚
14、度增大影响;(3) 框架梁跨度和荷载过大,使梁截面尺寸增大,梁端抗弯承载力增大;(4) 梁端超配筋和钢筋实际强度超强;(5) 柱轴压比限值规定偏高,柱截面尺寸偏小;(6) 柱最小配筋率和最小配箍率偏小;(7) 大震下结构受力状态与结构弹性受力状态存在差异;(8) 梁柱可靠度的差异。由于目前对框架结构“强柱弱梁”屈服机制的研究大多针对纯框架结构进行,因此确定(1)式中的柱端弯矩增大系数hc时,主要考虑了以上(4)和(7)两个因素(因素(7)考虑并不充分),而对其它影响因素虽然有所考虑,但因规范未给出具体规定和方法,使得这些因素在设计中未被充分考虑。本论文主要针对上述(2)和(4)原因以及对节点核
15、芯区的抗剪验算还有P-效应的影响,对本次地震中框架结构未能充分实现“强柱弱梁”屈服机制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2 用PKPM软件建立各抗震设防烈度下不同的模型 2.1 工程基本情况海南昌江某综合楼,位于海南昌江矿建小区内,建筑设计方案已经完成,并由建设单位报经有关城建主管部门批准。该工程拟建地上6层,第一层层高4.5 m,其它各层层高3.9 m。 建筑室内 0.000 m标高相当于秀英高程5.500 m (1996年版)。 建筑总高度为24 m。2.2次梁的布置次梁的布置依据建筑的使用要求,各层有所不同。首先依柱网布置纵横向主梁,然后在7.29m的空间布置十字交叉次梁,在7.25.9m的空间布置一
16、道横向次梁,次梁截面尺寸统一为200500 。隔墙下布置次梁。次梁不通过内走廊,为了使建筑上简约整齐,次梁不通过内走廊。主次梁体系平均折算厚度小,重量较轻,结构受力清楚,传力明确。并且次梁把较大的板块划分为经济跨度板块(跨度约34米),支撑隔墙的重量,传递楼面荷载。2.3 结构层数的确定 模型按8个结构层建立,其中建筑主体为6层,人为增加地下层1层,上屋面的楼梯算1层。下面详细介绍:建筑首层层高4.5m,结构层高算至基础顶面为5.5m,标准层高为3.9m。由于当柱端约束条件不变,且柱截面和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变时,柱的抗侧移刚度与层高的3次方成反比,以至首层的侧移刚度只有相邻上层的36,成为典型的
17、薄弱层。因此,人为添加地下梁(截面300600,梁顶标高0.100m),将首层在结构上分作两层,层高分别为0.9m和4.6m。这样,首层侧移刚度增加为相邻上层的61,显著改善了首层的薄弱程度。另外,该梁的设置可以取代墙下的龙骨,支撑首层的砌体墙。屋顶花架为非结构构件,建立模型的时候不单独设层,而是把花架的荷载作为梁上集中荷载或者节点荷载加在屋面上(第7层)即可。上屋面楼梯间为第8层。由于建筑要求的不同,每层的隔墙布置都不相同,所以荷载各不相同,8层的结构就有8个标准层。2.4 荷载的取值计算和输入2.4.1楼面和屋面荷载楼面和屋面的恒荷载包括板自重,面层装修,以及找坡防水隔热层的自重。其中板自
18、重由程序自动计算,楼面装修层荷载取1.5 kN/m2屋面装修层荷载取3.0 kN/m2。 依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选取楼面、上人屋面活荷载为2.0 kN/m2,一般资料室、走廊活荷载为2.5 kN/m2。2.4.2楼梯荷载楼梯荷载输入时,修改楼梯间板厚为零,恒荷载取7.0 kN/m2。该楼梯作为消防楼梯,属“人流可能密集”的楼梯,依据规范活荷载取3.5 kN/m2。2.4.3其他荷载梁上恒载输入时,考虑梁上墙体、窗户、栏杆的线荷载,或者花架传来的集中荷载。柱上荷载,节点荷载亦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并输入。梁柱自重程序自动计算。基本风压为0.75kN/m2。2.5 框架梁柱截面调整梁柱截面调整是为了满足结
19、构侧移、柱轴压比规范要求的同时严格控制梁柱的超筋超限,使结构既安全 又合理。该框架结构模型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建立,并尽量与规范规定的最低要求相接近。结构在正常使用时,框架梁主要承受和传递竖向荷载。地震时,框架梁与框架柱相联系共同抵抗水平地震作用。地震层剪力由下到上逐层递减,梁截面也应随层数增加而减小。因此,梁截面也要做相应的变化。2.6 结构设计计算参数1) SATWE数据前处理调整信息中勾选“按抗震规范(5.2.5)调整各楼层地震内力”。此为规范的强制条文,必须执行。2) 中梁刚度放大系数。考虑到楼板对框架梁抗弯刚度的提高,一般将中梁和边梁的刚度分别放大到原框架梁矩形截面刚度的2倍和1.5倍。
20、3) 结构周期折减系数采用0.9。框架结构由于填充墙的存在,使结构的实际刚度变大,周期变小,算出的地震作用偏小,结构偏于不安全,所以要对结构的计算周期进行折减。 4) 混凝土柱的计算长度系数计算执行混凝土规范7.3.11-3条。指的是当水平荷载产生的弯矩设计值占总弯矩设计值的75%以上时,框架柱的计算长度l0可按下列两个公式计算,并取两者中的较小值。l0=1+0.15(u+l)H ( 7.3.11-1 )l0=(2+0.2min)H (7.3.11-2 ) 式中 u、l柱的上端、下端节点处交汇的各柱线刚度之和与交汇的各梁线刚度之和的比值min比值u、l中的较小值;5) 柱配筋计算原则可勾选“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理科 土木工程 参考 模板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