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鲁生民间手工艺的知识产权保护与文化传承问题.doc
《潘鲁生民间手工艺的知识产权保护与文化传承问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潘鲁生民间手工艺的知识产权保护与文化传承问题.doc(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潘鲁生民间手工艺的知识产权保护与文化传承问题.精品文档.民间手工艺的保护与发展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潘鲁生手工艺是我国民间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涉及纺织、印染、刺绣、雕琢、木作等诸多品类。作为中华民族数千年延续不断的一条造物文脉,它们是最广大的民众的创造,以“技艺”的形式、“物”的形态,融会时代的、民族的、地域的文化讯息,包括自然观念、造物哲学、材料工艺、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等。在发达国家推进强势文化战略,国家文化主权弱化和传统文化边缘化的形势下,我们不仅要通过知识产权保护和激励具有独创性、首创性的新作品、新技术、新知识等“智力创新”成果
2、,还应切实保护和发展包括民间手工艺在内的作为“智力资源”的传统文化权益。一、民间手工艺的文化特点与生存现状文化既是一个具有广泛包容性的概念,也可以最具体地理解为生活方式,其中包含了价值观的选择取舍、技术信息的应用,还有物与事的丰富形态。当资本、信息、技术的“全球化”流动导致文化天然的地域分野消失,文化的“趋同化”、“同质化”不只带来文化生态意义上的危机,还导致多样化的智慧、创造力以及凝聚力的消解。如何认识和发展自身的文化,是一种自觉,也需要在开放的视野中更深入地认识和发掘传统的、本土的文化内涵和发展动力,认识到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既不守旧,也不盲从,既不自卑,更应自信。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关注
3、我国的民间手工艺。因为手工艺文化是一条延续不断的文化脉络,对我们这个有着悠久历史并经历社会转型的民族来说,手工艺传统的延续和发展其实勾连着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包括如何认识我们的民族心理结构、如何把握当前的文化建设以及如何以一种具体的文化形态为切入点,建立造物传统与当代设计、农村与城市、传统文化与创意经济的有机联系,在经济、文化、民生的意义上发挥切实作用。手工艺区别于其它民间文艺形式的一个根本点,在于其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其技艺有别于艺术创作,有一定程式,往往可意会又可言传,可以模仿和批量生产,可在技术层面加以发掘和丰富,具有规模生产的潜质;同时也只有在生产和日用的层面上存在和发展,才能更大程
4、度上保有其民间的、创造的审美活力和应用价值。因此,在世界范围内手工艺已成为不可忽视的产业,据相关统计,一些国家手工艺品的生产和销售占其GDP的主要部分,如在布基纳法索占70%,在秘鲁占50%,在摩纳哥占10%。仅在拉丁美洲,大约2500万人从事手工艺品的生产。在美国新墨西哥州,印第安工艺已经成为年收入达80亿美元的产业。在印度,手工艺产业也构成印度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0年至2001年期间,雇工数量约860万人,产品产值约61亿美元,收入约33亿美元。在发达国家,传统手工艺在向高端艺术市场发展的同时,另一个主要的发展方向是作为时尚产业、设计产业、旅游文化产业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源,甚至以其本来
5、的形态融入,成为时尚产业、设计产业、旅游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显著的文化标识。手工艺因此也成为现代产业运作中的一种知识资产,能够创造更大的附加值,在其他投入不变的情况下,使边际收益不断上升,提升文化价值。因此,手工艺既是在传统农耕文明中孕育发展的,也以其固有的生产性特点、突出的产业价值,在当代社会呈现出新的发展轨迹。所以,当传统手工艺无人问津、“人亡艺绝”、后继无人的危机出现的时候,要反思和解决的不只是文化生态、文化建构的问题,还有与产业发展紧密相关的权益保护、激励与约束机制问题,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法律制度和工作机制建设。就我国现代民间手工艺发展而言,经过两次大的转型,一是相对于传统手工
6、艺发展而言,新中国成立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手工艺作为重要行业纳入轻工体系,由以往分散的、作坊式的生产走向集中,在规模上具备了现代工业组织化、产业化的特征,形成了以集体所有制经济形式为主体、城乡结合、专业生产与副业加工结合的生产体系。特别在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两度承担出口换汇重任,以国家统购统销及外贸为主,趋向于特种工艺。二是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大量手艺企业改制,手艺产业的发展要素转移到农村。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系列手工艺生产专业村和新一代民间手工艺人成长起来,形成“经销公司+加工公司+中间人+农户”的产销组织形式,主要由经销公司承接订单,委托加工,农民利用农闲时间制作,计件
7、收费,作为一种农业副业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目前,全国工艺美术行业总产值超过6000多亿元人民币,广东、山东、江苏、浙江、福建、湖南、四川、河南、陕西等地区成为工艺美术产业的重点生产区。具体来看,我国民间手工艺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是品类丰富。截止到2009年,传统手工艺入选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的项目达8600余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中,传统手工艺品类丰富,涉及9个门类,180多个品种。第二是长期以来外贸为主。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手工艺产品主要以外销为主,且外销产值始终处于上升趋势。1952年外销产值0.33亿元人民币,1973年外销产值14亿元,占当年
8、全行业工业总产值的87.6%;1979年为26亿元,占当年全行业工业总产值的69%;2004年为789亿元;2006年上升至1420亿元人民币。直到2004年,我国工艺美术产业内销开始超过外销,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工艺品,如紫砂壶、木雕、硬木家具、玉器、首饰、艺术陶瓷等国内市场的需求不断升温。2006年工艺美术内销产值2185亿元,占总产值的60.6%,外销产值1420亿元,占总产值的39.4%。第三是手工艺的文化自觉、传承与产业创造力不足。相当长一段时期里,伴随工业化、现代化发展,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意识和生活观念发生改变,手工艺的传承和应用受到冲击。加之文化生态破坏严重,工艺资源流
9、失加剧。据统计,我国764个传统工艺美术品种中,52.49的品种陷入濒危状态,甚至已经停产。这也是手工艺发展以外贸为主、内销不足的重要原因。而由国家统购统销、特种工艺为主的发展模式进一步影响了手工艺在日用和文化传承层面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内在发展的不足,首先与手工艺文化的自觉程度有关。从立法层面看,我国于1997年颁布实施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规定了国家保护传统工艺美术的原则、认证制度、保护措施、法律责任等,对作为民间文艺重要内容的传统工艺美术进行保护;2006年出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于2011年颁布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对包括传统技艺、传统美术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界定,
10、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代表性项目名录、传承与传播等做出规定,体现了法律制度建设的逐步完善。但也应当看到,我们的立法工作相对滞后,以近邻日本为例,日本于1950年颁布文化财保护法,对有形文化财、无形文化财等提出了明细的界定和保护要求;并于1974年出台传统工艺品产业振兴法,指定传统工艺品条件,责成开展全国性的工艺品产业调查,设立相关协会组织开展振兴工作;于1998年出台传统工艺士认定事业实施办法。应该说,这样重视传统文化,将历史传承的工艺造物精神融入现代设计,是其奠定经济大国地位的原因之一。如何为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提供更好的法律制度基础,是我们需要加紧探索和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目前出台的相关法
11、规对手工艺的保护多数局限在物化样态,对与手工艺相关的传统知识、遗产资源、民间艺术形态以及文化环境和空间的保护相对空缺,亟待完善。从教育角度看,20世纪50年代,手工艺为国家承担重要换汇任务的时期,全国各地手工艺研究机构、工艺美术院校纷纷建立,新工艺、新产品、新门类不断产生。但就此展开的专业教育并未提升到自觉层面。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各地相继成立工艺美术院校。但伴随工艺美术产业转型调整,以1999年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清华大学为标志,早期成立的工艺美术院校大多转型发展踪迹难觅。在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工艺美术”被二级学科“设计艺术”所取代。直到2011年,普通高等
12、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二稿)中,“工艺美术”再次被提升为“设计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从初步建立、被取消到恢复发展,专业教育结构的变化,反映了几十年来我们在学术层面、专业教育层面对手工艺的认识情况。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关于手工艺文化的自觉经过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在专业教育、学历教育相对滞后的同时,在新的生产结构中,传统手工艺传承的“师徒制”逐渐弱化消解,加之从父到子、从子到孙的传统生活方式、生活意识、生活习惯等弱化,民间传承机制很大程度上被消解,部分传统手工艺因此面临后继无人、人亡艺绝的危机。据统计,1979年至2006年,我国共评出365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目前已有1/5去世。目前,我国共
13、有3025名高级工艺美术师,仍从事传统工艺美术仅有20%。从产业机制看,经过20世纪90年代市场化洗礼,大量手工艺企业改制,生产要素转移到农村,一方面,农村是中国传统文化、民间文化的母体,转移回归本身获得了更深厚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农村手艺文化产业很大程度上仍处于自发状态,广大农户处在产业链末端,来样加工,分散经营,设计和营销能力不足,经济发展空间有限,在贸易公平方面得不到有效保障,而且手工艺向设计产业、时尚产业以及当代生活空间的延伸、融合不足,没能在当代成为一种标志性的文化样态和产业形态。由此也进一步凸显出我国民间手工艺保护与传承亟待解决的问题。二、民间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承问题民间手工艺保护
14、与传承最深的危机莫过于无人问津,因为应用需求和生产的减少而边缘化甚至遗失、断裂。更深层的原因,不只在于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的大的转型和冲击,还有我们自身传承与创新的自觉程度、创造力等原因。这些具体因素导致的传承和发展不足,使民间手工艺进一步面临国家文化安全、地域、团体权益和个体权益等三个主要方面的问题,而且能否有效解决还将影响民间手工艺的保护与发展动力。第一,传统手工艺资源流失,危及国家文化安全。从国家层面看,由于本土保护和发展不足,造成手工艺资源流失,不仅使手工艺本身包含的民俗、审美等文化凝聚力被消解和替代,甚至可能使本土的文化样式沦为其它价值观传播的媒介和工具,导致传统文化样式的“空心化”
15、,危及国家文化安全。所以,问题不在于花木兰、功夫熊猫等中国文化元素经美国影视再创作赚取了多少票房,而是经过其创意和传播,原本经典的中国传统文化形象已经被置换植入的是美国的文化价值观。西方的、强势文化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生产方式以及社会心理、价值判断植入传统的、经典的文化样式,发挥其教化、审美、消费功能,在表层的娱乐传媒之后实现的是一种心理渗透,并进一步导致弱势文化的自我边缘化。因此,除了对传统手工艺涉及的制作工艺、流程、配方等符合商业秘密构成要件的技术信息,实施保密措施,从国家层面,通过反不正当竞争法有关条款进行保护,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外,更关键是加强本土文化资源的应用和核心价值理念的传播、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民 手工艺 知识产权保护 文化 传承 问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