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人才需求的高职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安徽经济管理学院为例.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面向人才需求的高职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安徽经济管理学院为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面向人才需求的高职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安徽经济管理学院为例.pdf(5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合肥工业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面向人才需求的高职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 安徽经济管理学院为例 姓名:陈建华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公共管理 指导教师:刘翠 2010-10面向人才需求的高职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安徽经济管理学院为例 摘 要 文章在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培养理论的阐述的基础上,以安徽经济管理学 院计算机工程系为案例研究对象,以问卷的形式分别对用人单位需求和学生成 才需求展开调查,并与案例学院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现实进行比对,查找问题, 分析原因,提出了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架构:一、 教学改革为高职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重点
2、;二、合作教育为 高职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措施;三、素质教育为高职计算机 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保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合作教育角度建 立由完备的制度体系和合理评价机制共同组成的运行保障体系。 关键词: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Research on the Applied Training Mode of Professional Computer Talent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Talent Requirement Case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of Anhui
3、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raining qualified personnel in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article adopted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in employ requirements and learning requirements i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of Anhui. A series of analyses and summarize tool were used to achieve the applied trai
4、ning mode of computer major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talent requirement: First, Teaching Refor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pplied training professional computer talent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Second, Co-operative Education is the meaningful way to train professional talents in Vocational C
5、olleges. Third, Quality Education makes insurance in applied training professional computer talent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the above discussion, the article explored an effective training system combined with Teaching Reform, Co-operative Education and reasonable evaluation. Key Words: Voc
6、ational;Colleges Computer Major;Talents Training Mode 插图清单 图 2-1 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示意图5 图 3-1 企业人才需求调查问卷设计模型 11 图 3-2 用人单位对职业能力的认同 13 图 3-3 用人单位对综合素质的认同 13 图 3-4 用人单位对供需衔接的认同 14 图 3-5 学生成才需求调查问卷设计模型 15 图 3-6 学生对职业能力的认同 17 图 3-7 学生对综合素质的认同 17 图 3-8 学生对供需衔接的认同18 图 3-9 安徽经济管理学院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模型19 图 5-1 高职计算机专业应
7、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架构模型29 图 5-2高职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整合模块化模型 30 图 5-3 高职院校、社会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三方合作教育模式模型33 图 6-1 高职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运行保障体系模型 36 表格清单 表 3.1 用人单位对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调查统计表 12 表 3.2 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成才需求调查统计表 16 表 3.3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时间分配表 20 表 3.4 用人单位对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调查和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成才需求调 查结果对照表21 表 3.5 企业人才需求、学生成才需求与培养方案各项指标实现对照及差异22 独 创 性 声 明
8、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志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 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合肥工业大学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 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 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字:陈建华 签字日期:2010 年 10 月 13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合肥工业大学 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或借阅。本人 授权 合肥工业大学 可以将
9、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论文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者签名:陈建华 导师签名:刘翠 签字日期:2010 年 10 月 13 日 签字日期: 2010 年 12 月 13 日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安徽经济管理学院 电话: 通讯地址:合肥市玉兰大道 7 号 邮编: 46 特别声明 本学位论文是在我的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在研究生学习期间,我的导师要 求我坚决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在此,我郑重声明,本论文无任何学术不端行为,如 果被发现有任何学术不端行为,一切责任完全由本人承担。 学
10、位论文作者签名:陈建华 签字日期:2010年 12月 13日 1 第一章 绪论 1.1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20世纪 90年代以来,信息化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信息化 水平的高低反映了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成长能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的强弱。21世纪全球进入了信息时代,全球信息化正在重塑世界政治、经济、 社会、文化和军事发展的新格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6年颁发 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强调要大力推进信息化。近年,随 着我国信息化步伐的加快,各行各业都急需大量具有高素质、有一定专业知识、 有较强专业技能的计算机人才。据 GARTNER 的预测数据表明,以
11、中国当前 IT 产业的发展速度,每年至少需要 400万 IT人才。 (1) 自 1996年我国职业教育法 发布实施以来,我国高职教育快速发展,成绩斐然,到2004年底已占我国高等 教育总量的半壁江山。在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上,高职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 专业且培养方向越分越细。此外,所有非计算机专业也都把计算机文化基础 等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开设。应该说,在重视程度和培养数量上, 计算机专业比其他专业要更为突出,社会认可度和期望值都要高一些。然而, 从近年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看,虽然就业率同比其他专业要高,但 就业难和企业招不到人的矛盾同样突出。这种怪现象产生的原因不是毕业生数 量
12、问题,而是“量多质忧”的必然结果。反观高职计算机教育,在教育观念、 教育体制、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培 养的人才质量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导致了相当数量的毕业生难以找到合 适的工作岗位。在暴露出的种种问题中,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是关键。当前高职 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培养目标不准 一些高职院校仍然承袭本科教育模式,仍沿用学科本位课程体系和课程形 式,重理论轻实践,忽视培养学生应用能力、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把高职教 育办成了“中专延长”和“本科压缩”。 (2)人才培养规格不清 由于对要培养的人才规格心中无数,对高职教育
13、所界定的“技术技能型” 及理论上的“必需、够用”原则理解、实践不到位,高职院校培养出的计算机 专业毕业生多表现出理论基础薄弱、实践能力不强、综合素质不高、发展后劲 不足等问题,与社会人才需求存在不小差距,就业难也就成了必然。 (3)人才培养模式不科学 一些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研究不够,未建立起既结合自身特点又 适合社会、地区、计算机行业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有的虽建立了模式,但缺 2 乏运行保障机制,实践中困难重重。 无论从社会经济发展、国家信息化还是从人的全面发展要求来看,高职计 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进行变革。基于此,按照社会人才需求对高职计算 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改革具有重要
14、意义。目前国内对高职人才培养模 式研究的文献较多,但具体到计算机专业的不多。此外,由于院校区域性和个 体性差异,已有研究多从自身工作出发,实证分析较多。总的来看,这些研究 虽具有一定借鉴意义,但较零散,研究系统性不够。本文拟从高职教育实际出 发,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从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即现代企 业人力资源需求入手,对构建高职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行保 障机制作一研究探讨,以期促进高职教育更好地发展。 1.2研究内容 本文在对国内外有关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的基础上, 运用人力 资本理论、 “经验之塔”理论和人才培养模式理论等理论工具,紧密结合我国高 职教育实际
15、,选取安徽经济管理学院计算机工程系为研究案例,分别从高职计 算机专业人才需求和学生成才需求两个方面对用人单位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在对问卷调查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比对后,以真实的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反 观目前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查找问题存在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本文按照人才需求从教学改革、合作教育及素质教育三个方面构 建起高职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就该模式的运行保障机制进行了 研究探讨。 1.3研究方法、思路及论文框架 本文采取案例研究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模式,以安徽经济管理学院计算机 工程系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检索、问卷调查、个案研究、模型建立、要素归纳、 经验总
16、结等研究方法,对本课题进行研究;遵循的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的一般逻辑思路。 论文的框架结构如下: 第一章阐述了选题的背景及意义,概述了论文主要内容,点出了论文的研 究方法和思路,并简述了论文框架结构。 第二章简述论文研究理论工具:人力资本理论、 “经验之塔”理论和人才培 养模式理论等,分析了国内外关于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现状和实 践中存在的问题,为论文研究做好理论的铺垫。 第三章从企业对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和学生成才需求两方面的情况展 开调查,将安徽经管学院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调查结果对照分析,找出 差异。 3 第四章根据调查分析,对案例学院(安徽经济管理学院)计算
17、机专业人才 培养方案进行审视,查找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 第五章针对高职计算机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高职计算机专业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介绍了该模式的构建目标及基本原则,并具体阐述了由 教学改革、合作教育及素质教育三方面组成的高职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模式架构。 第六章从建立完备的制度体系和合理的评价机制两方面探讨了高职计算机 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保障体系。 最后就论文的主要结论进行总结, 并对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进行说明。 4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研究综述 2.1理论基础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是:人力资本理论、 “经验之塔”理论和人才培养模 式相关理论。 2.1
18、.1 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是20世纪出现的最重要的经济理论之一。 其发展经历了早期 人力资本思想到现代的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过程。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 (Adam Smith)最早明确地把人或人的能力划归为固定资本。美国经济学家西奥 多W舒尔茨(TWShultz)和加里S贝克尔(GarySBecker)从不同的 角度对人力资本进行分析研究,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人民作为生产者和消 费者的能力” , “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 比物质、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得多” 。贝克尔则把人力资本定义为:通过人力 投资形成的资本;用于增加未来货币和物质收益的人力资源的“知识、
19、技能和 体能” 。(2) 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提出资本积累与经济 增长成正比,资本积累量的大小是经济增长率高低的关键。 (3) 英国经济学家约 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的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也肯定了投资 与经济增长的正比关系,在著名的哈罗德一多马增长模型中,假定短期内资本 产出率不变的前提下,资本形成率成为决定经济增长率的唯一因素。 (3) 人力资 本是“人力”与“资本”的结合,人具有经济价值,也可以作为资本,因此, 人力资本可以定义为:对于人力资源开发投资而形成的资本,这种投资形成劳 动者的知识、技能与胜任职业岗位需要的能力。(3)人
20、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 于物质资本的作用。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TWShultz)断言: “改 善穷人福利的决定性生产要素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决定性要素是人口质量 的改善和知识的增进” 。 (3) 可见,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就 自然成了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随着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步伐的加快,社 会对人力资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应在培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 应的人力资本上担负起应有责任。 2.1.2 “经验之塔”理论 1946 年,美国视听教育家埃德加戴尔(Edgar Dale)在他的视听教学法 (Audio Visua
21、l Methods In Teaching)一书中把人类获取知识的各种途径和 方法概括为一个“经验之塔”( The Cone of Experience)加以系统描述,人们 称此为“经验之塔”理论。戴尔把人们获取经验的各种途径按照抽象程度的不 5 同概括为3个类别,细分成11个层次,并按照从具体到抽象的顺序排列成下面 的塔式图。 图2 -1 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示意图 塔基部(做的经验)由参与活动、设计的经验、有目的的直接的经验组成。 参与活动,即通过演戏、表演等获得平常无法获得的感情或观念上的经验;设 计的经验是对真实情况进行改编,使人们对真实更好理解;有目的的直接的经 验是按照一定的教育
22、目的,通过感官感受取得直接经验,这种教学效果最好, 获得的经验具体且生动,是学习的基础。以上做的经验中,学习者是活动的参 与者。 塔中部(观察的经验)由广播、录音、幻灯、照片,电影、电视,参观展 览、野外见习旅行、观摩示范等组成。广播、录音、幻灯、照片是通过听看获 得感觉经验的增强;从电影、电视获得他人的经验;参观展览通过观察了解学 得经验;野外见习和旅游通过接触的事物获得经验;观摩示范是通过看别人做 来掌握如何做。 塔顶部(抽象的经验)由语言符号和视觉符号组成。语言符号包括口头语 和书面语两种,是一种纯粹的抽象;视觉符号主要指表达一定含义的图形、模 拟图形等抽象符号; “经验之塔”理论阐述的
23、是人们获取经验的方式与获得经验的抽象程度之 间的关系,该理论反映了人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4) 高职计算机专业应 用性特点突出,要求动手能力要强, “经验之塔”理论对于改革课程体系、教学 教法都有着重要借鉴意义,开展校企合作,通过实境训练加大实践教学,符合 教育规律和实现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言语 视觉符号 广播录影幻灯照 电影电视 参观展览 野外见习旅行 观摩示范 参与活动(演戏、表演) 设计的经验 有目的的直接的经验 观察的经验抽象 经验做的经 验6 2.1.3 人才培养模式理论 教育可以理解为: “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 ,前者是指教育培养目 标,后者是指教育
24、培养方式。1994 年原国家教委启动实施高等教育面向 21 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 ,其中所设研究项目的主要内容是:未来社 会的人才素质和培养模式。自此,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逐渐成为教育界所 关注的焦点。教育部在1998年下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培养21世纪需要 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将人才培养模式表述为“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 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 , 这是我国政府高教管理层对人 才培养模式所做的首次正面陈述。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指出, “所谓人才培养 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 ” (5) 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在我国教
此文档不允许下载,在线阅读到最后一页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面向 人才需求 高职 计算机专业 应用 人才培养 模式 研究 安徽 经济 管理学院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