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经济学1.doc
《环境经济学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经济学1.doc(4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环境经济学1.精品文档.第一章:绪论第一节 资源、环境概述一、资源的概念:资源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所发现的有用且稀缺的物质、能量及其功能过程的总和,它们往往以原始(自然)状态进入生产过程或直接进入消费过程以提高人类当前或未来的福利。二、环境的概念:相对于人类的经济活动而言,环境是指人类和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客观物质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一个整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综合。 三、环境的组成 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大类。四、资源与环境两概念的区别:资源和环境是并列的,汤姆
2、 惕滕伯格的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自然资源仅指人类经济活动做需要的原材料的重要来源,如矿产资源;环境则是指人类生命支持系统中出去自然资源的所有要素。如空气、水和土地等。 本课程采取第三种方式,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统一:资源利用中存在环境问题,环境保护中也有资源利用问题第二节 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一、对几个传统观念的再认识消费:我们所消费的实际上只是商品的效用,商品的物质实体依然存在,并没有被消费掉;稀缺: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认识;市场:市场失灵的原因有竞争不充分、外部性、公共物品、不完全信息二、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传统)传统经济系统模型(模型的缺陷:生产环节上,环境资源
3、价值被忽视或低估。消费环节上,忽视产品生产与消费中废弃物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资源、环境与经济复合系统模型三、自然环境的功能 1、支撑人类生存2、提供公共消费品3、提供自然资源4、接受废弃物5、提供位置空间四、资源、环境与经济复合系统的特点1、环境系统为人类经济系统提供能源和原材料,而人类则向环境排放污染或废弃物。 2、在人类经济子系统中,物质流动不是完全单向的。3、能量流动和物质的利用存在不可逆性。4、利用环境具有成本。五、人类发展的四大危机 一、人口爆炸:1、世界人口的发展;2009年,68亿。2、中国人口的发展;2009年,13.36亿 二、资源枯竭:1、耕地危机。2、森林危机。3、淡水
4、危机 三、环境恶化:1、大气污染。2、土地沙漠化。3、温室效应 四、生态失衡:1、物种灭绝。2、寂静的春天。3、病菌的肆虐六、资源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第一、环境资源的公共性。环境资源属于公共物品,具备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等特征。这些特征使得人人都想成为“免费搭车者”,结果必然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第二、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环境污染具有很强的负外部性,即私人边际成本小于社会边际成本。比如一个厂商排放了污水,会导致临近居民饮用水质量下降、鱼类减少、其他厂商安装治污设备等外部成本的发生。第三、环境主体的有限理性。首先,人们对环境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其次,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5、人们不得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最后,人的短视性及机会主义倾向也会驱使人类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只顾局部利益,不顾全局利益。第四、环境信息的稀缺性和不对称性。环境信息是稀缺的,因此人们倾向于封锁信息,以保证自身优势。环境信息还是不对称的,比如污染者对于他的污染状况、污染物的危害等往往比受污染者了解的多得多,但受个人利益驱使,污染者往往会隐瞒这些信息,以继续其污染行为。第五、环保投资的规模报酬递增性。在环境保护方面,单个企业投资防治往往是不经济的。比如,对于中小企业,如果地域集中,那么各企业单独建污水处理设备,远不如集中建一个污水处理厂更为经济有效。六、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6、是作为传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社会经济再生产过程和作为自然环境科学研究对象的自然环境再生产过程的结合部,它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关系;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特点:边缘性或交叉性、应用性或实践性;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作用:指导制定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指导政策和项目评估 、指导管理环境和自然资源等。思考题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如何从经济学的角度理解自然环境的功能?资源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第二章 微观经济学基础第一节 竞争市场与效率一、市场及市场机制 1、市场:通过相互作用使交易成为可能的买方和卖方的集合,也是交易的场所; 2、市场机制:是指通过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变化,以及经济主
7、体之间的竞争,协调生产与需求之间的联系和生产要素的流动与分配,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一套系统;二、微观经济学的四个基本假设: 1.与市场的整体规模相比,各个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规模必须很小,即市场是充分竞争的; 2.生产者和消费者对现在和将来的价格有充分信息; 3.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一致; 4.必须有和进入有利可图行业退出无利可图行业的自由。 三、经济效率(一)经济效率1、经济效率:人们在利用和配置资源上的效率。2、资源利用效率 一个生产单位、一个区域或一个部门如何组织并运用自己可支配的稀缺资源,使之发挥出最大作用,从而避免其浪费现象,用既定的生产要素生产出最大量的产品。3、资源配置效率 通过在不同生
8、产单位、不同区域或不同行业之间分配有限的经济资源而达到的效率,这种效率使每一种资源都有效地配置于最适宜的使用方面和方向上。 (二)资源配置效率:帕累托最优1、经济效率:帕累托最优 在这种资源配置状态下,任何资源配置的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一个人的福利状况变好而不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 2、帕累托改进 指在存在帕累托无效率的情况下,若进行了资源的重新配置,使得某些人的效用水平在其他人的效用水平不下降的情况下有所提高,这种重新配置就是帕累托改进。(三)在理想市场状态下,个体利益最大化能够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 1.按照基本功能,市场中的独立经济单位分为两大类,买方和卖方。买方和卖方同时相互作用形成市场。市
9、场是通过相互作用使交易成为可能的买方和卖方的集合。 2.市场机制的核心是价格与竞争机制。市场通过价格信号为处于竞争中的主体指示方向。通过竞争,推动和迫使市场主体对价格信号做出反应。适应市场者得以生存,不适应者将被淘汰。市场经济由此而发挥配置资源的功能。 73.根据竞争程度的不同,市场可分为竞争市场和非竞争市场。一般认为,竞争市场比非竞争市场在资源配置上更有效率。 4.福利经济学的基本定律:任何竞争均衡都是帕累托最适度状态。同时,任意帕累托最适度状态都可以用一套竞争价格来实现。福利(Welfare)包括个人福利和社会福利。个人福利是指一个人获得的满足,它可以看作是“幸福”或“快乐”的同义词,这种
10、满足既包括个人物质生活需要的满足,也包括个人精神生活需要的满足。社会福利是指一个社会全体成员的个人福利的总和或个人福利的集合。在社会福利中,能够直接或间接用货币来衡量的那部分社会福利,叫做经济福利。经济福利是福利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福利经济学(Welfare Economics)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早期的福利经济学家把福利经济学说成研究社会幸福及其变化的经济原因的科学。第二节 需求、供给和均衡一、需求和供给 1、需求 是指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 2、供给 是指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供应的商品量;二、均衡 1、含义
11、 当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时市场出清,这时称市场达到均衡; 2、均衡规律 供大于求、供不应求都是不能维持均衡状态,最终都将趋于均衡; 环境物品的价格和需求(供给)数量信息往往不存在、不确定或者很有限。环境经济学发展的正是这方面的理论。 第三节 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一、支付意愿 是指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或成本;二、消费者剩余 1、含义:是指消费者愿意为某一商品支付的货币量与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时实际支付的货币量之间的差额; 2、计算方法:当价格为零时,消费者剩余等于所有消费者支付意愿的总和。市场价格仅是支付意愿的一部分,并且小于或等于支付意愿,因此市场价格只是商品经济价值的近
12、似表达。消费者剩余是支付意愿的一部分,并且小于或等于支付意愿,因此市场价格很低或者等于零的商品,消费者剩余也就越等于支付意愿,并可以用消费者剩余表征其经济价值。消费者剩余=支付意愿-实际支出市场价格、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三者之间的关系为(见图):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当市场价格为0时,支付意愿=消费者剩余三、生产者剩余1.生产者剩余(producer surplus)等于厂商生产一种产品的总利润加上补偿给要素所有者超出和低于他们所要求的最小收益的数量。是生产者的所得大于其边际成本的部分。从几何的角度看,它等于供给曲线之上和市场价格之下的那块三角形面积。2.生产者剩余(producer surpl
13、us)是指卖者出售一种物品或服务得到的价格减去卖者的成本。如电影公司提供一部电影的成本是5元,可票价是20元,那么生产者剩余是15元。生产者剩余衡量生产者所得到的额外利益。20四、对环境价值评估的重要性大多数环境物品没有价格或价格过低,其消费者剩余也应当是很大的。 通过加总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就可能评估环境改善的经济价值和环境破坏的经济损失。第四节 个别需求和总体需求 一、个别需求及其需求曲线个别需求:是每个居民户在一个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二、总需求及其需求曲线 在每一给定价格下加总个别需求量就可以得到对某商品的总体需求; 通过加总个别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就可以
14、得到市场需求曲线; 私有物品的总需求是所有个人需求量的水平加总即数量相加。公共物品的总需求曲线是个人需求量的垂直加总即价格相加。私有物品的总需求曲线 公共物品的总需求曲线第五节 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一、私人物品概念:具有明确的产权特征,在形体上可以分割和分离,消费或使用私人物品时具有明确的专有性和排他性。 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私人物品。特征:1.竞争性:某个人消费后就没有了2.排他性:付费才能消费二、 公共物品概念:不具备明确的产权特征,形体上难以分割和分离,消费时不具备专有性和排他性的物品。 主要特征:1. 效用的不可分割性:2.供给的普遍性(非竞争性):3.消费非排他性:公共物品分类: (1)
15、纯公共物品: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如国防和灯塔等,通常采用免费提供的方式。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多见。如国防、灯塔等 (2)准公共物品: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和局部的排他性。即超过一定的临界点,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就会消失,拥挤就会出现。如桥梁、教育、道路、医疗、体育文化设施等 公共物品的总体需求曲线是个人需求曲线的垂直加总。当一种商品是公共物品的时候, 由需求曲线D总体给出的消费的社会边际收益,就由个人对该商品的需求曲线 D1和 D2的垂直相加决定。 在有效产出水平处,需求曲线 D 总体和边际成本曲线 MC相交。现实中通常很难获得关于公共物品支付意愿的信息 第六节 市场失灵和政策失灵一、市场失灵
16、及其成因 1、含义:通过市场进行的资源配置出现扭曲,资源没有得到有效配置; 保罗萨缪尔森:“市场可以是我们驾驭下的一匹好马。但是马无论怎么好,其能量总是有个极限的,这个极限不会马上显露出来。” 2、成因: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不完全信息二、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布坎南说“如果人们想要在这种根本失灵面前来实现有效率的资源配置,人们就必须探究非市场的选择办法”。政府干预的方式:提供公共物品;鼓励和保护具有正外部性的行为;减少信息不对称;反对垄断;保护产权;宏观调控三、政府干预及政策失灵1、政府干预的条件 (1)政府干预的效果必须好于市场机制的效果;(2)政府干预产生的收益必须大于所支付的成本。 2、
17、政策失灵 没有纠正市场失灵,反而进一步扭曲了市场上的资源配置; 3、政策失灵的成因:决策判断失误 利益集团的影响 决策信息不全 政策时滞(认识决策执行) 政府作用对象的理性的反应 寻租 政府目标函数的非利润最大化。帕金森定律4、政策失灵的表现环境政策失灵(1)项目政策失灵(2)部门政策失灵(3)宏观政策失灵环境管理失灵(1)政府部门协调不够(2)环境管理中的寻租活动5、政策失灵的防范政治体制改革,权力约束 依法行政,权力透明化 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划清政府与市场的界限思考题1、名词解释:帕累托最优 、支付意愿、消费者剩余、市场失灵、政策失灵2、如何理解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对环境价值评
18、估的重要性?3、市场失灵成因是什么?政府干预的方式有哪些?4、政策失灵的成因是什么?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防范?第三章 外部性理论第一节 外部性的涵义、特征和类型一、外部性的涵义一个行为人的生产或消费对其它行为人的生产或消费产生了影响,但这种影响不是通过市场交换发生的,因此它对产生这种影响的行为人的成本或收益没有影响。市场机制导致资源配置偏离帕累托最优。用数学语言来表述,所谓外部效应就是某经济主体的福利函数的自变量中包含了他人的行为, 而该经济主体又没有向他人提供报酬或索取补偿。Uj=Uj(X1j,X2j,X3j,Xnj,Xmk) jk只要某一个j的福利受到他自己所控制的经济活动Xi,同时也受到
19、另外一个人K所控制的某一经济活动Xmk的影响,我们就说存在外部效果。“搭便车”行为“搭便车”:人们会压低显示其真实支付意愿倾向,因而公共物品不能采用通常市场机制获得有效配置。实例:假如,你为一个社区考虑一个除灭蚊蝇计划。估计社区成员对实现该计划带来的环境改善的真实总支付意愿远远大于实施该计划所需要的成本5万元。然而,这并不能保证你能够通过私人投资从中获得赢利。因为你不能强迫人们为这一计划付费,更不可能让人们按照他们对环境改善的真实主观评价来支付费用。由于蚊蝇到处飞动,没有一种提供该服务又排除不交费用人获得利益的办法,于是人们会有一种“搭便车(Free Rider)”心理和行为:即便我不支付费用
20、,其他人支付以后我可以照样享受到利益。由于显示的支付意愿被压低,因而市场配置缺乏效率。解决公地悲剧的可选方法产权制度改革总量限制及配额生产税收二、外部性的特征第一,外部性是经济活动中的一种溢出效应,在受影响者看来这种溢出效应不是自愿接受的。第二,经济活动对他人的影响并不反映在市场机制运行过程中,而是在市场机制运行之外。三、外部性的分类1.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2、生产外部性和消费外部性。3、代内外部性与代际外部性4、根据外部性可转移的程度分为可转移的外部性和非转移的的外部性。5、稳定的外部性与不稳定的外部性6、单向的外部性与交互的外部性7、竞争条件下的外部性与垄断条件下的外部性8、制度外部性与科技
21、外部性9、根据经济活动的损益可度量性,还可分为货币外部性和技术外部性两种类型。第二节 外部性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一、马歇尔首次提出“外部经济”“外部性”(externality)马歇尔1890年经济学原理中首次出现的“外部经济”(external economies)。马歇尔所指的外部经济主要是指一个部门内部的各个厂商之间的关系。 所谓内部经济,是指由于企业内部的各种因素所导致的生产费用的节约,这些影响因素包括劳动者的工作热情、工作技能的提高、内部分工协作的完善、先进设备的采用、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管理费用的减少等等。 所谓外部经济,是指由于企业外部的各种因素所导致的生产费用的减少,这些影响因素包括企
22、业离原材料供应地和产品销售市场远近、市场容量的大小、运输通讯的便利程度、其他相关企业的发展水平等等。实际上,马歇尔把企业内分工而带来的效率提高称作是内部经济,这就是在微观经济学中所讲的规模经济,即随着产量的扩大,长期平均成本的降低;而把企业间分工而导致的效率提高称作是外部经济。二、庇古发展了外部性理论 庇古全面地接受马歇尔提出的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的概念,并且在此基础上充实了“内部不经济”和“外部不经济”的概念。福利经济学(1920),将外部性问题的研究从外部因素对企业的影响效果转向企业或居民对其他企业或居民的影响效果。提出了国家干预必要性的论点。庇古税他通过分析边际私人净产值与边际社会净产值的
23、背离来阐明外部性。庇古认为征税和补贴可以实现外部效应内部化。政府应采取的经济政策是:对边际私人成本小于边际社会成本的部门实施征税,即存在外部不经济效应时,向企业征税;对边际私人收益小于边际社会收益的部门实行奖励和津贴,即存在外部经济效应时,给企业以补贴。庇古认为,通过这种征税和补贴,就可以实现外部效应的内部化。这种政策建议后来被称为“庇古税”。 三、科斯使之完善科斯,1937年,企业的性质中提出“交易费用”概念; 对庇古税的批判:第一,外部效应往往不是一方侵害另一方的单向问题,而具有相互性。第二,在交易费用为零的情况下,庇古税根本没有必要。因为在这时,通过双方的自愿协商,就可以产生资源配置的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环境 经济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