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先民的审美意识.doc





《看中国先民的审美意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看中国先民的审美意识.doc(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看中国先民的审美意识.精品文档.原文刊发于: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从说文解字看中国先民的审美意识黄交军(广西师范 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摘要:本文以说文中与审美范畴相关的字词解说为对象,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在饮食审美意识、人体审美意识、伦理审美意识等三大方面考察了中国先民的审美意识。考察结论:中国先民审美意识既具有多样性又具有和谐性。关键词:说文解字;中国先民;审美意识;多样性;和谐性一、引言许慎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卷四上 羊部:“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P78下)从说文对“美”的解
2、说我们可以作出以下三层意思的理解:首先,“美,甘也”,这是从味觉角度对“美”的解说,这反映了中国先民的饮食审美意识;其次,“美,从羊从大”,这是从视觉角度对“美”的解说,与人和物的形体审美意识有关,而考察说文,反映的主要是人体审美意识;最好的充气 娃娃最后,“美与善同意”,这是从道德伦理角度对“美”的解说,这涉及中国先民的伦理审美意识。基于以上三层理解,本文试图以说文中与审美范畴相关的字词解说为对象,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在饮食审美意识、人体审美意识、伦理审美意识等三大方面考察中国先民的审美意识。二、对先民审美意识的考察(一)先民的饮食审美意识“民以食为天”(管子),饮食在衣、食、住、行等社会生
3、活中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需求,深刻地影响着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论语,中国先民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对饮食文化也从单纯的果腹逐渐上升到了审美意识层次。考察说文,所反映先民饮食审美意识的字词解说主要表现为味美和食美两个方面。“味美”是一种感觉属性,史伯认为“五位以调口”、14(P41)“味一无果”(五位合然后可食。果:美)。14(P41)“食美”指食物具有“味美”这种属性。如晏子认为“如羹焉,水火醯(醋)醢(鱼肉做成的酱)盐梅以烹鱼肉,燀(炊)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其义是说烹鱼,只有用水火将油
4、盐酱醋及其它作料与鱼肉“相成相济”,才有鱼肉的五味调和,才有鱼肉味道的鲜美。14(P42)1味美味美指味道甘美,包含酸、甜、咸、辛等各种不同的味道。荀子认为“口辨酸咸甘苦”、15(P50)“甘、苦、咸、淡、辛、酸、奇味,以口异。”15(P51)同时他认为“故人之情,口好味而臭味莫美焉。”15(P50)老子也认为“五位令人口爽。”15(P29)说文跟味美有关的字词解说有10余处。例如:(1)甘说文卷五上 甘部:“甘,美也。从口含一。凡甘之属皆从甘。”(P100上)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以下简称段注):“羊部曰:美,甘也。甘为五味之一,而五味之可口皆曰甘。”8(P202上)甘,味道甘美。“甘美”在说文
5、中是“美”的同义语。(2)酱说文卷一四下 酉部:“酱,醢也。从肉,从酉,酒以和酱也。爿声。”(P313上)段注:“酱,醢也。从肉酉。从肉者,醢无不用肉也。”8(P751上)“酱”字由肉、酉会意而成,表示用酒来拌和肉酱。故人把“酱”看作调味的主帅,故孔子说:“不得其酱不食。”3(P241)“酱”在古代本指肉酱,最早是用肉料所酿制而成的酸、咸味调料。(3)甜说文卷五上 甘部:“甜,美也。从甘,从舌。舌,知甘者。”(P100上)甜,甜美。段注:“甜,美也。周礼注恬酒。恬即甜字。”8(P202上)(4)尗攴说文卷七下尗部:“尗,配盐幽尗也。从尗,攴声。,豉,俗尗攴,从豆。”(P149上)徐锴曰:“尗攴
6、,豆也。幽谓造之幽暗也。”段注:“幽与郁之,其味苦。招魂曰:大苦咸酸,辛甘辛些。王云:大苦豉也。辛谓椒姜也,甘谓饴蜜也,言取豉汁调和以椒姜咸醋,和以饴蜜,则辛甘之味皆发而行也。释名曰:豉,嗜也。五味调和,须之而成,乃可甘嗜,故齐人谓豉声同嗜也。”8(P336下)(5)辛说文卷一四下 辛部:“味辛,辛痛即泣出。凡辛之属皆从辛。”(P309上)段注:“味辛,谓成熟之味也。”8(P741下)辛,味道辛辣。2(P2124)说文中体现风格各异的味道。如例(1)指味道甘美。这是先民对味美的总的感知,如淮南子认为“味者,甘立而五味亭矣”;15(P95)例(2)指味酸;例(3)指口感甜美;例(4)指味道咸;例
7、(5)指味道辛辣。种类繁多的调味品,形成了酸、甜、咸、辛等不同口味。淮南子也认为“味之和不过五,而五味之化,不可胜尝也。”15(P95)这说明先民饮食相当讲究味道的调配,这也是我国饮食驰名中外的重要原因。孟子认为“口之于味也,有同耆(嗜)焉。”15(P24)墨子更是认为“食饮不美,面目颜色不足视也。”15(P19)味美一直是我国先民对于饮食审美文化的一个重要评价标准,对我国的饮食审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食美食美指食物鲜美。荀子认为“刍豢稻梁,五味调香,所以养口也。”15(P53)说文与食物鲜美有关的字词解说有5处之多。例如:(1)腬说文卷四下肉部:“腬,嘉善肉也。从肉,柔声。”(P89下)
8、段注:“腬,嘉善肉也,谓肥美。小徐云晋语曰:若克有成,无亦晋之柔嘉,是以甘食。偃之肉腥臊,将焉用之。”8(P172下)腬,是一种味道鲜美的肉。先民通过对肉类的品尝,体会到了肉味的美好。(2) 说文卷一下 艹部:“ ,菜之美者。云梦之 。从艹,豈声。”(P15下)菜肴美味可口。 ,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美味。蔬菜之类的食物容易种植和收获,普通人家可以品尝享受。(3)麮说文卷五下 麦部:“麮,麦甘鬻也。从麦,去声。”(P112上)段注:“麦甘鬻者,以麦为粥,其味甜也。急救篇云:甘麮殊美,奏诸君是也。”8(P232上)麮,一种味道甜美的麦类食物,可以食用和制糖。(4)酒说文卷一四下 酉部:“酒,就也,所以
9、就人性之善恶。从水,从酉,酉亦声。古者仪狄作酒醪,禹尝之而美,遂疏仪狄。杜康作秫酒。”(P311下)可以看出:酒强化了人们对味觉享受的快感体验,这就为后来“美”与“味”的联姻作了铺垫。这从凡以“酉”为部首的字均与美感有关,诸如酣畅、醇美、沉醉等等,礼记也认为“酒醴之美,玄酒明水之尚,贵五味之本也。”15(P88)就不难看出酒文化在饮食审美文化史上曾经发挥的特殊效应。说文中体现了众多味道鲜美的食物。如例(1)是指味道鲜美的肉类,例(2)是指味道鲜美的蔬菜,例(3)是指味道鲜美的麦类,例(4)是指味道鲜美的饮料。这足以说明先民对食物有了充分的辨别和认知能力。吕氏春秋中就有“熟五谷,烹六畜,和煎调,
10、养口之道也”15(P82)的记载。先民通过对食物的不断品尝辨别,认识到了食物的不同味道,“甘美”是其中的一种味道。先民有了“甘美”这种味觉体验之后,将具有这种味道的食物归为一类,从而有了对它们味道鲜美的感知。同时,先民们进一步丰富了中国饮食文化内容之一的菜谱,使各项食物的色、香、味搭配更趋合理(如认识到有些食物是不能混在一起的)。东汉王充对此就有其独到的见解,他认为“酒醴异气,饮之皆醉;百谷殊味,食之皆饱。”15(P82)充分说明先民对“食美”有了丰富的认识和深刻的体验。从说文以上关于味美和食美两个方面的体现,我们可以看出:说文中“美”字条的第一层意思采用了最为人们所熟知和能体味的“甘”(即甘
11、美、甜美),表达了先民对最初“美味”的原始感觉,进而上升为味觉经验的审美感知,这说明先民的饮食审美意识与人求生本能需求和官能愉悦享受有着直接的渊源。美味能够成为时人心目中与声、色之美并称的涵项,成为美感的重要部分,这与先民很早就开始讲究的饮食文化尤其是殷商时代的酒文化与周人的味文化直接相关。15(P227)羊大而肥,而香,这的确是一种甘美的享受,让人产生官能愉悦。先民讲究味美、食美的饮食审美文化,对中国其它审美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譬如中国文学艺术讲品味、意味、韵味、滋味,就都源于此。说文所充分反映出来的先民对饮食审美文化的深刻认识和特殊体验,也折射出先民的原始的审美文化意识与中国传统饮食审美文
12、化意识的内在联系。(二)先民的人体审美意识邱紫华认为:“以生命为美,以体现充盈的生命之气为美,以显示旺盛的生命力的东西为美,这一核心观念决定了东方的艺术审美观。东方以生命为美的这一特点,在全部审美领域和各种审美形态上都表现了出来。例如,东方的人体美的观念是健康、性感、生动、姿态优美、服侍艳丽。” 14(P50)说文作为一部诠释汉字本义的古籍,记录了大量中国先民有关人体审美意识的字词。考察说文,反映人体审美意识的字词解说主要表现为容貌美和体形美两大内容。1容貌美说文反映“容貌美”的字词解说多达28处。例如:(1)好说文卷一二下 女部:“好,美也。从女、子”(P261上)方言卷二:“凡美色或谓之好
13、。”段注:“本谓女子,引伸为凡美之称。”8(P618上)好,容貌美好。诗经中说的“好人”就是美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的“好逑”就是美丽的对象、配偶。汉乐府诗有“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陌上桑),“好女”即为美女。(2)嫽说文卷一二下 女部:“嫽,女字也。从女,尞声。”(P260下)段注:“广韵:相嫽嫽,好儿。方言:娃,美也。”8(P617下)嫽,美丽妖娆,美好义,女人用作表字。(3)媌说文卷一二下 女部:“媌,目里好也。从女,苗声。”(P261上)段注:“谓好在匡之里也。此谓纤细之好也。”8(P618下)媌,眼睛美丽动人。(4)頨说文卷九上 页部:“頨,头妍也。从页,翩省声。”(P18
14、3上)段注:“頨,妍也。妍,安也。頨义如周易之翩翩。东都赋:翩翩巍巍,显显翼翼。”8(P420下)翩,面容端庄清秀,风度翩翩。(5)髦说文卷九上 髟部:“髦,发也。从髟,从毛。”(P185下)“髦”字的本义是秀发。段注:“发中之秀出者谓之毛发。汉书谓之壮发;诗三言髦士;尔雅毛传皆曰髦,俊也;释文云:毛中之长毫者曰髦,士之俊杰者借譬为名。”以“髦”为美,就是以发长发壮为美。时髦的髦,据诗经柏舟毛传:“髦,发至眉,子事父母之饰。”;诗经中几次提到“髦士”;毛传均说“髦,俊也。”6(P262)髦士即英俊之士。(6)鬑说文卷九上 髟部:“鬑,鬋也。一曰:长儿。从髟,兼声。”(P185下)鬑,鬓发下垂的
15、样子。另一义说,须发长的样子。桂馥义证引徐锴韵谱:“鬑,鬓垂儿”;2(P1226)段注:“鬑,长儿,此别一义,谓须发之长。”8(P427上)鬑,形容男性胡须之美。汉乐府诗陌上桑中“鬑鬑颇有须”中的“鬑鬑”就是形容须发柔弱细长之貌。(7)女赞说文卷一二下女部:“女赞,白好也。从女,赞声。”(P265上)段注:“色白之好也。”8(P618下) 女赞,(女人)皮肤白皙美丽。说文中表现“容貌美”的字词非常丰富。如例(1),表现女性的姿色美;例(2),是用来称呼美女的字号;例(3),表现人的眼睛美丽动人(眼睛美丽动人,清纯灵动是尤其是女性貌美的一个重要方面);例(4),表现人的头部美(主要指面容美);例
16、(5),表现人的头发(发质)美丽,人体美的一个方面是发美,一头柔顺光亮的秀发能够增添女性的妩媚和风韵,同样,一头浓密的黑发也使男子更添英气;例(6),表现人的胡须美(专指男性);例(7)表现人的皮肤白皙。皮肤白皙,柔顺光滑尤其是女性一直追求的目标。俗话说:“一白遮三丑。”肤色成为了先民对男女人体审美的一项重要标准。汉乐府诗陌上桑中“为人洁白皙”就是罗敷夸赞她丈夫的皮肤白皙美好。先民对姿色、眼睛、面容、头发等容貌的欣赏,充分表现了容貌美在人体审美领域中的特殊位置,尤其形容女性姿色的许多词语的大量运用充分表明女性在先民的审美领域里的重要性。这些蕴涵生命动感、健康昂扬的关于容貌美的字词的运用,体现了
17、先民对审美认识的深化和广阔,也说明我国人体审美意识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2体形美说文中与“体形美”有关的字词解说亦多达30余处。例如:(1)姣说文卷一二下 女部:“姣,好也。从女,交声。”(P261上)徐灏段注笺:“凡从交声之字其义多为长声。”张舜徽约注:“女子以身长为美,此即姣字本义。”2(P1979)段注:“姣,谓容体壮大之好也。史记长姣美人;小雅白华笺云:姣大之人;方言云:白关而东河之间凡好谓之姣。”8(P618上)姣,是指身材窈窕而丰满。(2)艳说文卷四下 豆部:“艳,好而长也。从丰;丰,大也。盍声。春秋传曰:美而艳。”(P103上)段注:“艳,好而长也。小雅毛传曰:美色曰艳。;方言:艳
18、,美也。;宋卫之间曰艳,美色曰艳。今人但训美好而已;许必云:好而长者为其丰也。丰,大也。大与长义通;诗言:庄姜之美,必先言硕人颀颀;言鲁庄之美,必先言猗嗟昌兮,颀若长兮。所谓好而长也;左传两言美而艳,此艳近于美之义。人固有美而不丰满者也。”8(P208下)艳,身形美好丰满的样子。或作艶,指丰满繁盛之美。左传两言“美而艳”,即是指美而丰满。淮南子精神训“献公艳骊姬之美”,高诱注云:“好色曰美,好体曰艳。”艳,不仅指容貌美丽,而且意味着身高体丰。(3)健说文卷八上 人部:“健,伉也。从人,建声。”(P163上)段注:“周易曰:乾,健也。”“健”有“高壮”之意,“高壮”貌被认为是“善” “美”(见于
19、说文“竘,健也”段注。竘,段注:“竘,健也。淮南子人间训:室始成,竘然善也。高注:竘,高壮儿。此与健之训合”。)(P500下)“壮”、“健”与“乾”同训,而“乾”在易里是“阳、男”的象征。这些都证明,中国先民能从象征着生命力的充实的、旺盛的、健康的、勇壮的、强有力的事物的姿态中得到美的感受,他们认为具有这种姿态的事物就是善的事物,美的事物。(笠原仲二古代中国人的美意识P67)(4)姽说文卷一二下 女部:“姽,闲体行姽姽也。从女,危声。”(P261下)段注:“姽,闲体行姽姽也。闲者,幽闲也。神女赋:志解泰而体闲,既姽婳于幽静。李引说文曰:姽,靖好儿。”8(P619上)姽,身形走动时步履优美,体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先民 审美 意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