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区域产业结构.doc
《第四章区域产业结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区域产业结构.doc(2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第四章区域产业结构.精品文档.区域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分类方法、产业结构演进规律、分析区域产业结构、选择区域主导产业。第一节 产业结构概念与分类(9种)常用的三次产业分类法、标准产业分类法、霍夫曼分类法、两大部类分类法、生产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法、农轻重分类法、产业功能分类法、四次产业分类法、和中国统计部门的产业分类法。一、基本概念产业指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大至部门,小至行业,从生产到流通、服务以至于文化、教育等都可以称之为产业。结构指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的一种关系组合。理解:第一, 产业结构是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第二, 产
2、业结构是以国民经济为整体,即以某种标志将国民经济划分成若干个产业。第三, 产业之间的生产技术经济联系主要反映产业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程度和方式。第四, 产业间的数量比例关系,反映的是各类经济资源在各产业间的配置情况,如资金、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各产业之间的分布;反映的是国民经济总产出在各产业间的分布情况,如一定时期内的总产值、总产量和劳务、利税额在各产业间的分布。二、产业结构分类 (一) 三次产业分类法1940年,英国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科林克拉克(C.G.Clark)研究了经济发展同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规律而闻名,因此,三次产业分类法又称为克拉克分类法。第一次产业包括农业(种植业)、畜牧业
3、、林业和狩猎业等;第二次产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煤气、电力、供水)等工业部门;第三次产业包括:商业、金融及保险业、运输业、服务业、公务、(其它公益事业)和其它各项事业(其中带括号的,是在三个产业归属问题上有争议的行业)。第一次产业是广义的农业;第二次产业是广义的工业;第三次产业是广义的服务业。(二) 标准产业分类法“标准产业分类”联合国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索引。把全部经济活动分为10个大项中项小项细项。大、中、小、细共分四级,且各大、中、小、细项都有规定的统计编码。十个大项是:(1)农业、狩猎业、林业和渔业;(2)矿业和采石业;(3)制造业;(4)电力、煤气、供水业;
4、(5)建筑业(6)批发与零售业、餐馆与旅店业;(7)运输业、仓储业和邮电业;(8)商业、金融及保险业、不动产业及商业性服务业;(9)社会团体、社会及个人的服务;(10)不能分类的其它活动。联合国标准产业分类的一个特色是和三次产业分类法保持着稳定的联系,标准产业分类的大项,可以很容易地组合为三个部分,因而同三次产业分类法相一致。(三) 霍夫曼分类法 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Walther Hoffmann)为了区分消费资料产业和资本资料产业,从工业化过程及其阶段特征出发,对产业分类如下:(1) 消费资料产业,包括食品工业、纺织工业、皮革工业、家具工业。(2)资本资料产业,包括冶金及金属材料工业、运输
5、机械工业、一般机械工业、化学工业。(3)其它产业,包括:橡胶、木材、造纸、印刷等工业。分类的原则是某产业产品的用途有75%以上是消费资料则归入消费资料产业,75%以上做为资本资料的就是资本资料产业。难以用上述确定归属的产业就列入其它产业部分。实际上,霍夫曼分类法是生产结构产业分类法的一种。(四) 两大部类分类法卡尔马克思。(1)生产资料工业部门必须具备用于补偿维持简单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追加生产资料;(2)消费品工业部门必须具备用于补偿维持简单再生产所需要的消费品和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追加消费品。(五) 生产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法根据不同产业对投入生产活动中的生产要素(如资本、劳
6、动力、技术等)的依赖程度不同而划分产业的一种方法,这种划分方法的特征是将各产业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组合进行比较,不存在绝对的划分标准,只是一种相对的划分。一般划分为资本集约型产业、劳动集约型产业和技术集约型产业等。通常钢铁工业、石油化学工业等被认为是资本集约型产业;机械和纺织等工业同钢铁工业、石油化学工业相比是劳动集约型产业,而电子计算机产业看上去既是技术集约型产业,又是劳动集约型产业。(六) 农轻重分类法一般属于重工业的工业部门有冶金工业、建材工业、机械工业、煤炭工业、石油工业等;轻工业一般有食品工业、纺织工业、造纸工业等部门。农轻重的产业结构划分有利于辨识经济大系统,合理安排与调节农轻重的比
7、例和发展速度,有利于经济平衡发展战略的计划与实施,一般用于研究工业化的程度、过程、阶段及其特征。但它仍存在一些问题。国民经济的重叠性、多样性和复杂性,不能仅用三个部门都包括进去,某些产业的归属很难确定,如建筑、运输、邮电、旅游等;社会产品使用价值的多样性、变化性也不能仅用三个部门来划分,如随着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电风扇、电视机、电冰箱等产品,已从重工业部门向轻工业部门转移,变成两部门的兼容产品,小汽车等高档奢侈品也逐渐变为普通的生活资料。(七) 产业功能分类法产业功能分类,即从产业链的角度出发,着重考察各产业间的关联程度和方式,以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产业的相对地位、作用和功能为标志,将产业划分为主
8、导产业、辅助产业和基础结构3大类。主导产业是决定区域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部门,是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和核心,决定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速度和规模。主导产业部门的特征:第一,这个部门在这段时间里,不仅增长势头很大,而且还要达到显著的规模;第二,这段时间也是该部门的回顾和旁侧效应渗透到整个经济的时候;第三,能够诱发产生相继的新一代主导产业。辅助产业是围绕主导产业发展起来的协作配套部门。一般分为四个部门,即:后向关联产业为主导产业提供产前服务的产业;前向关联产业为主导产业提供产后服务的产业;侧向关联产业为主导产业提供产中服务的产业;下向关联产业也称为区域自给产业,担负着为当地居民
9、提供消费用品、便利群众生活的重任。辅助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发展创造一定条件,同时对主导产业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基础结构是为社会生产提供共同保证条件和为居民提供一般性服务的各部门和各种设施的组合与构成。基础结构按其主要服务对象,大体可以分为生产性基础结构、生活性基础结构和社会性基础结构3部分。(八) 四次产业分类法196 2年,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卢普在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配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知识产业和信息服务业的新概念。他把教育、研究与开发、通讯媒介、信息设备和信息服务等五大类划为第四产业 (信息产业 )。美国经济学与信息专家马克波拉特等人出版的信息经济:定义与测量继承与发展了马克卢普的研究成果,系统地
10、提出了一套关于信息产业经济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整体框架,从而首次提出了四次产业划分法,即农业、工业、服务业和信息业。他把知识的生产、处理和传播分为5大类:即教育;科学研究与开发;通讯;信息设备;信息服务。四次产业分类法是在三次产业分类法的基础上,从服务业中再划分出一个第四产业(信息业),具有以下特点:(1)他们从产业角度来看,知识产业和信息产业与马克卢普的知识产业是基本一致的 ;(2)他们都把知识 (信息 )产业看成是一个跨产业的新型产业部门,包括第二产业中的知识 (信息 )咨询服务业 ;(3)重视现代科技在经济增长中的决定作用,看到知识生产、传播和使用是今后人类最重要的实践活动,视知识产业为创造
11、社会财富的主要形式之一。要将信息产业完全从第一、二、三次产业中分离出来是极为困难的,信息产业的发展本来就是与三次产业的发展密切关联的。目前,对“第四产业”划分的方法、指标、范围等,还没有形成统一认识,还处在理论研究探索阶段,离经济统计等实际应用还有较大距离。(九)国家统计部门产业分类法中国统计部门,将三次产业分类为:第一产业,包括农业,指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第二产业,包括工业(指采掘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等)和建筑业。第三产业,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各业。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分为两大类,四个层次。两大类,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四个层次指:第一层次:为流通部门,包括交通
12、运输业、邮电通讯饮食业、物质供销业和仓储业。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地质普查、房地产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信息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公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科研、文化、广播电视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等。三、区域产业结构分类区域产业结构是指区域产业构成、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关联关系、相互作用及其综合。区域产业结构分类不同于一般的产业结构分类。一般产业结构分类反映的是区域产业结构的不同侧面。区域产业结构是一种产业结构功
13、能分类,是以一般产业结构分类为基础,根据各产业在特定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地位和作用,划分区域产业类型,以反映区域的优势和区域分工的要求。根据所研究问题的不同,可以将区域产业结构划分为不同的类型,这里介绍两种:(一)根据区域产业结构的开放度,可以把区域产业结构划分为自主发展型和出口依赖型(或进口依赖型),也称为内向型和外向型或综合型和专业型。自主发展型区域产业结构,一般主要面对区域内市场,产业结构的产业构成较为健全,投入产出基本上可以在区域内部实现,因此一般也是内向型和综合型的。出口依赖型或进口依赖型区域产业结构,其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主要面对区域外市场,投入产出大部分在区域外,产生结构的专业化
14、程度较高,因此一般是外向型和专业型。(二)根据资源加工程度,可以把区域产业结构划分为资源导向型、加工导向型、综合型等。如中国以采掘工业为主的资源导向型区域有山西、内蒙古、黑龙江、江西、河南、青海、宁夏等省区;以原材料工业为主的资源导向型区域有河北、安徽、湖南、西藏、甘肃等省区;以重加工为主的加工导向型区域有北京、天津、上海、江苏、陕西等省区;以轻加工为主的加工导向型区域有浙江、福建、广东、广西、重庆、四川、新疆等省区;综合型区域有辽宁、吉林、贵州、湖北、海南、云南省区。第二节 产业结构演进规律产业结构演进理论:配第克拉克定理、库兹涅茨法则、霍夫曼定理、钱纳里标准结构模式。产业结构演变的四种趋势
15、:高服务化、重化工化、高加工度化、知识技术集约化。一、产业结构演进理论(一)配第克拉克定理英国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科林克拉克提出的有关经济发展中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和结构如何变化的理论。理论前提:第一,克拉克对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探讨,是以若干国家在时间的推移中发生的变化为依据的。这种时间序列意味着经济发展。时间序列是和不断提高的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对应的。第二,克拉克在分析产业结构演变时,首先使用了劳动力指标,考察了伴随着经济发展,劳动力在各产业中的分布状况所发生的变化。第三,他是以三次产业分类法为基本框架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即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移
16、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次产业移动。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第一次产业将减少,第二次、第三次产业将增加,这就是著名的配第克拉克定理。克拉克认为,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变化移动,是由于在经济发展中各产业之间出现收入(附加值)的相对差异所造成的,即人们总是向高收入的产业移动。这与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所阐述的非常相似,故称“配第克拉克定理”: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高的国家,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的比重相对越小,而第二、三次产业的劳动力所占比重相对越大;反之,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低的国家,农业劳动力所占比重相对越大,而第二次、第三次产业劳动力所占比重越小。(二)库兹涅茨法则美国经济学家
17、“GNP之父”西蒙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通过对各国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产业间分布结构的时间序列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论:第一,农业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随着年代的延续,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一样,处于不断下降之中。第二,工业部门的劳动力相对比重,差不多在所有的国家里都是上升的。第三,服务部门的劳动力相对比重,差不多在所有国家都是上升的。但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却未必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的上升趋势是同步的。总体来看,是大体不变,略有上升。库兹涅茨对相对国民收入的变化趋势进一步分析,得到以下结论:第一,第一次产业
18、的相对国民收入在大多数国家都低于1,而第二次和第三次产业的相对国民收入则大于1。从时间分析来看,农业相对国民收入下降的趋势说明,在劳动力和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下降的情况下,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下降的程度超过了劳动力相对比重下降的程度。第二,第二次产业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普遍呈上升趋势,但劳动力相对比重的变化,由于不同国家工业化水平不同而有所差异,总体上表现出微增或没有多大的变化。这表明,工业化达到一定程度后,第二次产业不可能大量吸收劳动力。但从国民收入相对水平看惟独只有第二次产业是上升的,这说明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国民收入特别是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上,第二次产业有较大贡献。第三,第三次产业的相对
19、国民收入,从时间序列看,一般表现为下降趋势,但劳动力的相对比重是上升的。这表明,第三次产业有很强的吸收劳动力的特性,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并不快。一般而言,第三次产业是这三个产业中规模最大的一个,无论劳动力的相对比重,还是从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都超过一半以上。(三)霍夫曼定理1931年,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在工业化的阶段和类型一书中分析了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的比例关系“霍夫曼比例”。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 / 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霍夫曼定理”: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霍夫曼比例是不断下降的。还根据这一比例的变化趋势,把工业化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表4-1)。霍夫曼定理实际上是揭示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四 区域 产业结构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