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理论综述.doc
《现代企业理论综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企业理论综述.doc(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现代企业理论综述.精品文档.现代企业理论综述现代企业理论有两个主要分支:交易成本理论和代理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的重点限于研究企业与市场的关系,代理理论则侧重于分析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及企业成员之间的代理关系。这两种理论的共同点是都强调企业的契约性、企业的不完全性及由此导致的企业所有权的重要性。由于这种原因,一般将现代企业理论称为“企业的契约理论”。一、企业的契约理论(1):交易费用理论* 企业的主流契约理论之先河由科斯开辟,之后又由阿尔钦和德姆塞茨、威廉姆森、克莱茵等、詹森和麦克林、利兰和派尔、罗斯、张无常、格罗斯曼和哈特、霍姆斯特姆和泰勒尔、哈特
2、和莫尔、阿根亚和博尔腾以及其他学者加以拓展。最新的模型是杨小凯和黄有光提出的。这一派理论共旨是,企业乃“一系列合约的联结”(文字的和口头的,明确的和隐含的),然而,每个作者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其中最具影响的是交易费用理论和代理理论。前者的重点仅限于研究企业与市场的关系;后者则侧重于企业的内部结构与企业中的代理关系。在下文中,我们将交易费用理论分为两类:一类为间接定价理论,另一类为资产专用性理论。(一)“间接定价”理论在间接定价理论的标题下,对科斯、张无常及杨小凯和黄有光的论点加以概述是合适的。这一理论的要旨是:企业的功能在于节省市场中的直接定价成本或市场交易费用。科斯“市场和企业是资源配置的两种
3、可互相替代的手段” -它们之间的不同表现在:在市场上,资源的配置有非人格化的价格来调节,而在企业内,相同的工作则通过权威关系来完成,两者之间的选择依赖于市场定价的成本与企业内官僚组织的成本之间的平衡关系。 n 张五常“企业并非为取代市场而设立,而仅仅是用要素市场取代产品市场,或者说是“一种合约取代另一种合约”n 张无常关于企业的本质是用要素市场取代产品市场的观点是深刻的。它意味着,企业能消除机会主义的论点不是决定性的,因为企业可能把机会主义从商品市场带到了要素市场上来。 基于科斯和张无常的原旨,借助消费者-生产者、专业化经济和交易成本这三方面因素,杨小凯和黄有光(93、94)建立了一个关于企业
4、的一般均衡的契约模式。该模型的突出之处是,作者把企业所有权的内部结构与定价成本相联系,同时把企业的均衡组织形式与交易效率相联系。在他们的模型里,选择不存在于市场和企业之间,而存在于自给经济、市场与企业三者之间。他们认为,企业作为促进劳动分工的一种形式,与自给经济相比,也许会使交易费用上升,但只要劳动分工经济收益的增加超过交易费用的增加,企业就会出现。 n 在企业存在的情况下,所有权结构就变得更为重要,因为不同的结构会导致不同的交易效率。一种非对称的剩余索取权结构能够用以改进交易的效率,并且通过排除直接定价和贸易中交易效率最低的活动,促进劳动的分工。管理者剩余索取权结构之所以出现,是因为用于提供
5、管理服务的劳动的交易效率远远比用于生产最终产品的劳动的交易效率为低,在后一场合,管理服务只是一种中间投入。这是因为,度量从事难以捉摸的管理活动所付出的努力及其产出水平,要花费极高的成本。管理者对剩余的索取权体现了管理服务的间接价格。科斯与杨小凯和黄有光之间一个重要区别是:按照科斯的理论,交易费用的增加将缩小市场的范围,因而加大企业规模;而按杨小凯和黄有光的理论,如果经济个体之间的交易效率存在差异,交易费用的增加将同时减少市场的交易及企业形态的交易。从历史的观点看,杨晓凯和黄有光的论点更为有力。二百年前,亚当斯密即指出:“劳动的分工受到市场范围的限制。”交易费用的下降可以扩大市场范围,同时鼓励劳
6、动的分工,并使企业扩张。 (二)资产专用性理论:不完全合约与纵向一体化 * 科斯企业理论的另一个部分由威廉姆森(1975,1979,1980)和克莱茵等(1978)作了开拓性的研究,又在泰勒尔(1986)、格罗斯曼和哈特(1986)、哈特和莫尔(1990)、瑞奥登(1990)及道(1993)那里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一派理论将企业看成是连续生产过程之间不完全合约所导致的纵向一体化实体,认为企业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当合约不可能完全时,纵向一体化能够消除或至少减少资产专用性所产生的机会主义问题。* 威廉姆森和克莱茵等与科斯持有相同的观点,即认为企业是用以节约交易费用的一种交易模式。然而,与企业何以
7、产生的理由相比,他们似乎更关心一个企业是应该买进还是制造出一种特殊的投入,或企业究竟应该有多大。他们把资产专用性及其相关的机会主义作为决定交易费用的主要因素,其思路大致如下:如果交易中包含一种关系的专用性投资,则事先的竞争将被事后的垄断或买方独家垄断所取代。从而导致将专用性资产的准租金掘为己有的机会主义行为。这种机会主义行为在一定意义上使合约双方相关的专用性投资不能达到最优,并且使合约的谈判和执行变得更加困难,因而造成现货市场交易的高成本。 * 当关系的专用性投资变得更为重要时,用传统现货市场去处理纵向关系的交易费用就会上升。因此,纵向一体化可用以替换现货市场。因为在纵向一体化组织内,机会主义
8、要受到权威的督察,在威廉姆森的早期文献中,他很强调在现货市场和纵向一体化之间的选择,然而,在他晚年的著作以及克莱茵等的许多著作中,却考虑用长期合约去代替纵向一体化,因为即使在一个纵向一体化企业的内部,交易费用也并非无足轻重。如果由于内部生产的不经济造成纵向一体化的不经济,协调独立交易者之间的交易活动的长期合约安排将会出现,以节约交易费用。必须指出的是,当企业决定自己制造而不是从现货市场上购买一种投入时,他必须购买生产要素(劳动及资本)。这正是张无常谈的用要素市场代替商品市场时所说的意思。因此,纵向一体化可能将机会主义带入企业。对市场和纵向一体化的选择实际上是对市场机会主义和企业机会主义的选择。
9、n 企业内部的机会主义来自“特异性”和“不可分性”(参见阿尔钦和德姆塞茨,1972)两方面,两者与企业的内部结构很有关系。在分析企业内部结构时,威廉姆森采用了他在分析市场和纵向一体化时的风格。他强调资本主义企业中资本家和工人之间以等级结构为基础的权威关系,他同时强调,在考察雇佣关系时,特异性是比不可分性更关键的因素。在逐渐掌握了企业生产特殊技能的工人与可能拒绝重新订立工作和合约的雇主之间,特异性造成了一种双边的垄断,从而必然使技能培训的投资无利可图。通过将工资与明确规定的工作岗位相联系,通过内部提拔和以长期表现而不以短期评价为依据的自动晋级,长期的雇佣关系能弱化这一问题。格罗斯曼和哈特(198
10、6)以及哈特和莫尔(1990)发展了一个所有权结构的模型。他们认为,当由于明晰所有的特殊权利的成本过高而使合约不能完全时,所有权极具重要意义。他们在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之间作了区分,同时又将所有权与剩余权力的购买等同起来。他们认为,当两个参与者进入一种交易关系-在这种关系中,财产被用来创造收入-而要在合约中列示所有关于财产的特殊权力又费用颇高时,最合适的做法也许是其中一方将所有的剩余权力都购买过去,剩余权力对购买方来说是一种收益,对另一方却是一种损失,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激励机制的扭曲。因此,一种有效率的剩余权力的配置必须是购买者激励上所获得的收益能够充分弥补售出者激励上的损失,投资行动最重要
11、的一方似乎更应该取得对剩余权力的所有权。格罗斯曼和哈特以及莫尔对企业的契约理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正如他们所指出的,在他们以前,讨论交易费用的文献强调不完全合约会导致一种非一体化关系(即市场交易),从而产生一种劣于完全合约之下的交易效果,这就暗含着一个假定,即一体化能够产生只有在完全合约下才能有的交易效果,他们的模型超越了这一点,按照他们的理论,有意义的比较不应存在于非一体化交易和一体化交易之间,而应存在于一种一体化与另一种一体化之间。问题不仅仅是一体化是否应该出现,更重要的是谁将一体化谁。因为剩余权力被一方购买,实际上构成了第二方的损失,所以一体化虽然能改变机会主义者的动机和扭曲的行为,但他并
12、不能消除这些激励问题,最优的一体化应该能将控制权让渡给这样的主体,他们的投资决策相对于其他方更为重要,而在投资决策同样重要的场合,非一体化也许更为有效。n 阿根亚和博尔腾(1992)在交易费用和合约不完全性的基础上发展出一种资本结构的理论,在他们的论文中,一个缺乏起家资本的企业家与一个富有的投资者之间的不完全长期合约被模拟成纵向一体化;由于企业家对项目的金钱和非金钱报酬都感兴趣,而投资者只关心项目的金钱收益,因此,双方的目标含有潜在的冲突。他们考虑的是:(1)初始的合约结构能否以及如何使当事者的目标达到完满一致;(2)当初使合约不能达到这种一致时,控制权应如何配置以取得效率。 他们指出,一旦某
13、些重要的未来变量因很难或不可能被初始描述而在合约中遗漏时,控制权的分配就至关重要了;不同的控制权安排会带来不同的资金收益和私人好处。尤其是:(1)当企业家个人利益与总利益一同增长时,企业家单方面的控制是有效率的;(2)当投资者的货币利润与总收益一同增长时,投资者单方面的控制也是有效率的;(3)而当上述双方的收益都不随总收益同时增长是,随机状态控制则是有效率的。阿根亚和博尔腾把随机状态控制解释为一种举债筹资条件下的控制权配置。如果基期信号表示一种违约或不违约的情景,只要履行偿债业务,企业家即拥有控制权;而投资者则往往是在企业家拖欠债务的情况下才接管控制权。阿根亚和博尔腾的模型非常接近资本雇佣劳动
14、的模型。n 资产专用性的实质是一种“套住”效应,费茨罗和穆勒为了论述企业的内部结构问题,建立了一种与威廉姆森资产专用性理论略有不同的模型。在他的模型中,非流动性是企业内部结构的主要决定因素,企业是一种合作契约,即使所有的成员在加入企业时是可流动的,他们也可能引进如何退出企业的交易费用或者不可转换的人力资本的积累而变得难以流动。一种要素的流动程度有以下两种因素来衡量:一是现有职业与新职业之间的收入差异,二是变换职业的净交易费用。他们认为企业内权利的安排取决于非流动性在职员间的分布,当所有成员具有同等的非流动性,权利将被平等分享。而合作契约也具有高度忠实和自愿决策的特征;当成员间存在不对称的流动性
15、时,权利就将集中于非流动性成员的手中。理由是,偷懒的动机因非流动性而减少,而监督的动机则因非流动性而增加。 只要能够连续地取得与其机会成本相等的收入,易流动性成员并不会在乎其他成员的行为,而非流动性成员则不得不承担流动性成员的机会主义行为所带来的全部成本,因此,非流动性成员希望对流动性成员的职责有一个更明确地说明,以便于监督。非流动性成员希望对流动性成员通过退出企业的威胁对其他成员实行控制,而非流动性成员只能依赖于他们的呼声。因此,管理-监督的权力归之于资本家的事实,可以用资本的非流动性来解释,虽然费茨罗和穆勒认为他们采用的是韦廉姆森的交易费用的方法,但他们更关心的是企业内权力的横向不对称分布
16、,而不是纵向的等级组织。 我们确实认为,非流动性在理解企业内部的权力结构时是一个很有用的范畴。尤其是他们关于监督权与高流动性之间可替代的观点,对说明控制管理者行为是“声音”与“退出”两种功能之间的关系是颇有见地的。然而,我们对阿尔钦-德姆塞茨关于监督资本费用观点的批评也可用到他们的资本非流动性观点上。只要考虑到资本的金融形式,就没有理由相信资本比劳动力更不易流动。我们认为,把监督权授予经营性成员不是因为他们更不易流动,而是因为他们更难以监督;委托权与资本家相匹配不是因为资本的更不易流动,而是因为资本是一种信号。n 瑞奥登(1990)模型也许是第一个明确论述了受损与信息问题的市场交易与受损与激励
17、问题的纵向一体化之间的替代关系。在他的模型里,一个下游企业需要在如下方案中做出选择:即使在市场上从上游企业购买一个非标准部件,还是在自己企业的内部将其制造出来。但是当他决定制造而非购买时,他不得不雇用一个负责该项生产的管理者。这种纵向一体化则将前述“所有者管理者”转化为“雇佣者管理者”。在购买的情况下,委托者不掌握关于生产成本的信息,但所有者管理者却有积极性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如果是决定自己制造,委托者虽能了解成本信息,但由于难以监督,雇用着管理者缺乏降低成本的动机。结果,纵向一体化虽然能够传递更好的成本信息并产生更哟小的定量决策,但却不自觉的损坏了管理者降低生产成本的积极性。非一体化与一体化
18、之间的转换其实就是扭曲的生产决策与扭曲的管理者激励之间的转换,一种满意的组织方式的选择取决于哪种效果更重要,这又依次取决于委托者对某一部件价值如何评价,取决于成本函数对管理者激励的敏感性。纵向一体化似乎更多地在部件更有价值、成本函数不太敏感的场合才被采用。二、企业的契约理论(2)代理理论* 代理理论是契约理论的两个主要分支之一,他的着眼点在于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与企业中的代理关系。我们将代理理论分为代理成本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两类。这样的划分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研究方法的考虑的。与代理成本理论相比,委托代理理论更为形式化和数学化,本节的最后,我们还将对近几年来迅速发展的有关证券设计问题的文献做一个介
19、绍。(一)团队生产力论:道德风险与代理成本 * 虽然大部分交易费用经济学将重点放在对市场和企业(纵向一体化)的选择上时,以阿尔钦和德姆塞茨(1972)为先导的理论却更关心企业内部结构(横向一体化)问题。有关该理论的文献很丰富,这里我们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加以介绍。* 阿尔钦和德姆塞茨(1972)将重点从使用市场的交易费用转移到解释企业内部结构的激励问题(监督成本)上。在他们看来,企业实质上是一种“团队生产”方式。团队生产指的是,一种产品是由若干个集体内成员协同生产出来的,而且任何一个成员的行为都将影响其他成员的生产率。 由于最终产出物是一种共同努力的结果,每个成员的个人贡献不可能精确地进
20、行分解和观测,因此不可能按照每个人的真实贡献去支付报酬。这就导致出一个偷懒问题:团队成员缺乏努力工作的积极性。为了减少这种规避行为,就必须让部分成员专门从事监督其他成员的工作,而监督者必须能够占有剩余权益,否则他也缺乏监督的积极性,为了使监督有效率,监督者还必须掌握修改合约条款及指挥其他成员的权利,否则他就不能有效地履行它的职能。另外,监督者还必须是团队固定投入的所有者,因为有非所有者的监督者监督投入品的使用成本过高。由此,经典意义上的资本主义企业就应运而生了在一篇有关企业理论的综述文章中,霍姆斯特姆和泰勒尔(1989)强调了这一点。他们认为,所有权在解决企业激励问题时是重要的。尤其是,所有权
21、(用我们的话来说是委托权)应当与那些边际贡献最难估价的投入要素相联系,资本之所以雇佣劳动,是因为资本的贡献最难度量,容易被错估,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隐含的假设虽有启发性,但尚待深究。 詹森和麦克林(1976)的观点可以看作是阿尔钦和德姆塞茨(1972)理论的一个“管理者论”论的翻版。他们认为“代理成本”是企业所有权结构的决定因素。代理成本来源于管理人员不是企业的完全所有者的这样一个事实。在这部分所有的情况下,一方面,当管理者对工作尽了努力时,他可能承担全部成本而仅获取一小部分利润;另一方面,当他消费额外收益时,他得到全部好处但只承担一小部分成本。结果,他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却热衷于追求额外消费。
22、于是,企业的价值也就小于它是企业完全所有者时的价值。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即被称作“代理成本”,它是在外部所有者理性预期之内必须要有管理者自己承担的成本。 让管理者成为完全的剩余权益拥有者,可消除或起码减少代理成本。不过,管理者成为完全剩余权益拥有者的能力又受到它自身财富的限制。举债筹资也许有所帮助,因为在投资及他本人财产给定的情况下,管理者作为剩余权益获取者,有更大的积极性去从事有较大风险的项目,因为它能够获得成功后的利润,并借助有限责任制度,把失败导致的损失留给债权人去承受。当然,这些代理成本也得有管理者及其他股东来承担,因为债权人也有其理性预期。因此,均衡的企业所有权结构是有股权代理成本和债权
23、代理成本之间的平衡关系来决定的。 在詹森和麦克林(1976)之后,利兰和派尔(1977)建立了一个正式的模型,在其中,由资本家掌握的资本赌注起了一个用于解决代理问题信号的作用。根据企业家与外部投资者之间就项目平均收益拥有不对称信息的假定,他们证明,企业家自己投入到项目中的赌注完全表明他对项目资产回收的信心,而企业家的股份越高,则表明项目的价值越高。利兰和派尔的信号模型对我们的影响不必细说,但我们认为,股东掌握剩余权益是因为他们的股份是一个信号,而在利兰和派尔看来,股份之所以是一个信号,是因为股东们是有剩余权益的索取人;另外,在我们看来,由企业家掌握赌注是一种能力的表示,而利兰和派尔则认为,他表
24、示的是项目的质量。 n 斯蒂格利茨和维斯(1981)首先提出了信贷配给模型。虽然他们在一个相当不同的背景下分析这一问题,但他们的观点与我们探讨的问题有关,因为信贷配给是资本雇佣劳动的一种现象。他们的模型建立的基础是,借贷双方之间关于投资项目的风险信息是不对称的。他们认为,因为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由贷方控制的利率上升将导致投资项目面临更大风险,所以利率上升可能降低而不是增加贷方预期总收益。因此,当对可贷资金有过度需求时,贷方更愿意使用信贷配给,而不是提高利率。埃斯瓦瑞和克特威(1989)建立了一个有关激励的模型,以企对传统资本主义企业里资本雇佣劳动的问题作出明确解释,他们认为,因为有限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现代企业 理论 综述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