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汇编第三册-3-13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规范汇编第三册-3-13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规范汇编第三册-3-13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doc(5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规范汇编第三册-3-13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精品文档.313 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1-03-19发布 2001-10-01实施(GB/T 183412001)1 范 围 本标准规定了地质矿产勘查中平面控制测量、高程控制测量、地形测量、航空摄影测量、地质勘探工程测量以及地图制图与复制的基本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地质矿产勘查专业进行控制测量1:10001:5000比例尺地形测量及地质勘探工程测量,并可供相应精度的矿山设计及生产利用。2 引用标准(略)3 总 则3.1 一般规定3.1.1 本标准取两倍中误差为最大误差。3.
2、1.2 在满足本标准成果成图精度的前提下,可采用本标准未列入的新技术、新方法,但应在项目设计书中明确规定。3.1.3 测量工作开始前,应根据任务要求,充分收集、分析测区有关资料,进行必要的现场踏勘,制定经济合理的技术方案,编写技术设计书。作业过程中应加强内、外业的质量检查。工作结束后应编写测区技术总结,及时组织对成果、成图的检查验收,并做好测绘成果的资料整理和归档工作。3.1.4 为了便于本标准的贯彻执行,各有关测绘单位可结合具体情况,根据本标准所定的基本原则和精度要求,制定本单位使用的作业细则或补充规定。3.2 坐标系统和高程基准3.2.1 平面坐标系统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亦可采用195
3、4年北京坐标系,高斯正形投影,统一3分带。当投影长度变形大于2.5cm/km时,可依次采用:a. 投影于高斯平面上的任意带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b. 投影于测区平均高程面或任意高程面上的任意带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 当测区面积小于50km2且无发展远景时,可直接在平面上计算。3.2.2 高程控制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困难地区可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或暂用独立高程系,当采用独立高程系时,应尽量与国家高程基准联测。3.2.3 当扩建控制网时,为了保持成果成图的连贯性,一般应采用原有的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基准。3.3 地形图的基本要求3.3.1 地形图的分幅和编号 地形图按40cm50cm或50cm5
4、0cm的矩形或正方形分幅。 地形图图幅以图廓西南角纵、横坐标值公里数编号,取至0.1km,如4151.0-556.5。带状或小面积测区,可按测区统一顺序进行编号。1:5000比例尺测图面积大于50km2时,其图幅的分幅和编号按GBT13989的规定。3.3.2 地形类别 地形图的地形类别按图幅范围内绝大部分的地面倾角划分,规定见表1表1地形类别平 地丘陵地山 地高山地地面倾角226625253.3.3 基本等高距 基本等高距依据地形类别划分,规定见表2。一幅图内一般只采用一种基本等高距。当基本等高距不能显示地貌特征时,应加测间曲线,必要时可再加测助曲线。表2比例尺基本等高距平地丘陵地山地高山地
5、1:10000.51.01.02.01:20001.01.02.0(2.5)2.0(2.5)1:50001.02.0(2.5)5.05.0注:当所测制的基本比例尺地形图需缩小编绘时,可以使用表2中括号内的基本等高距。3.3.4 地形图的精度3.3.4.1 图上地物点对邻近野外控制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平地、丘陵地不超过图上0.6mm;山地、高山地不超过0.8mm。3.3.4.2 图上等高线插求高程点对邻近野外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不超过表3的规定。当采用0.5m等高距时,高程中误差不应大于0.25m。 表3 等高距地形类别平 地丘陵地山 地高山地高程中误差13122313.3.4.3 困难地区(大面
6、积的森林、沙漠、戈壁、沼泽等)地物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按3.3.4.1放宽0.5倍,高程中误差按表3放宽0.5倍。特别困难地区,无法按本标准规定的正常方法施测时,其成图精度及施测方法可结合测区具体情况拟定技术规定,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4 平面控制测量4.1 一般规定4.1.1 平面控制点是地形测量及地质勘探工程测量的基础,因此必须具有足够的精度及密度,以满足相应比例尺地形图和地质勘探工程测量的需要。4.1.2 平面控制网可采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三角测量、边角组合测量和导线测量。测量方法的选择应根据测区面积、测图比例尺及矿区发展远景等因地制宜,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质量、长期
7、适用。4.1.3 平面控制网的布设一般应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分级布网的原则。其等级的划分,一般依次为三、四等和一、二级。各级平面控制网,根据矿区的规模均可作为首级网。加密网视具体情况,可以越级布网。4.2 平面控制网的主要技术要求4.2.1 平面控制点的精度及密度要求4.2.1.1 三、四等平面控制网中最弱相邻点的相对点位中误差不大于0.1m;一、二级平面控制网中最弱点相对于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大于0.1m。4.2.1.2 平面控制点的密度一般应保持在图上500mm1000mm的间隔内有一个点,且应能全面控制测区的范围。4.2.2 三角网的主要技术要求(略)4.3 技术设计、选点、造标、埋石(略
8、)4.4 水平方向观测4.4.1 经纬仪检验(略)4.4.2 水平方向观测前的准备工作应符合下列要求;(略)4.4.3 水平方向观测的作业要求4.4.3.1 各等级水平方向观测均应在通视良好,成像清晰稳定时进行。晴天的日出、日落和中午前后,若成像模糊或跳动剧烈时,不应进行观测。全部测回可以在一个时间段内完成。4.4.3.2 观测开始前,应根据观测目标调整好望远镜的焦距,在一个测回内要保持不变。4.4.3.3 水平方向观测采用方向观测法。当方向数不多于3个时,可不归零。方向观测法一测回的操作程序如下;a. 将仪器照准零方向目标,按观测度盘表对好度盘和测微器; b. 顺时方向旋转照准部12周后精确
9、照准零方向目标进行水平度盘测微器读数(重合对径分划线两次);c. 顺时针方向旋转照准部,精确照准2方向目标,按b.方法进行读数;顺时针方向旋转照准部依次进行3、4、n方向的观测,最后闭合至零方向;d. 纵转望远镜,逆时针方向旋转照准部12周后,精确照准零方向,按b.方法进行读数;e. 逆时针方向旋转照准部,按上半测回观测的相反次序依次观测至零方向。4.4.3.4 在观测过程中,仪器不应受日光直射,气泡中心位置偏离整置中心不应超过1格。当气泡位置偏离接近1格时,应在测回间重新整置仪器,有纵轴倾斜传感器校正的电子经纬仪及全站仪可不受此限。4.4.3.5 观测时仪器转动应平稳、匀称。用望远镜垂直丝精
10、确照准目标时,应将目标置于水平丝附近,照准各方向目标应在相同的位置。使用微动螺旋照准目标时,其最后旋动螺旋的方向应为旋进。4.4.3.6 当方向总数超过7个时,应分两组观测。每组方向数应大致相等,且要包括两个共同方向(其中一个为共同零方向)。两组观测的两个共同方向间的角值互差不应超过本等级测角中误差的两倍。两组观测结果分别取中数。分组观测的最后结果按等权进行测站平差。4.4.3.7 当观测方向多于三个,在观测过程中若个别方向目标不清晰时,可先放弃,待清晰时补测,一测回中放弃的方向数不应超过方向总数的13。放弃方向补测时,可只联测零方向。放弃方向的补测,应在原基本测回测完后进行。如果全部基本测回
11、测完,有的方向尚未观测过,对这些方向的观测,则应按分组观测处理。4.4.3.8 三、四等三角观测,当垂直角超过3时,每测回应重新整置仪器,使水准气泡居中,或者在观测过程中读定水准器,加入垂直轴倾斜改正。4.4.3.9 在高等点上设站观测低等方向时,须联测两个高等方向,且宜是与低等方向构成图形的高等方向。 在已经观测过的点上第二次设站观测时,应联测两个已测方向,一个点上同时或同人不同时进行不同等级观测时,如能确保照准的高等方向正确无误,则在低等观测时可只联测一个通视良好、成像清晰的高等方向。 联测高等方向夹角的观测值和原观测值(查不到原观测成果,则可用坐标反算值)之差不应超过2(式中m1、m2为
12、相应的新、旧成果等级规定的测角中误差)。4.4.3.10 水平方向观测的技术要求及方向法观测的各项限差应符合表7的规定。表7项目限 值三 等四 等一 级二 级J1J2J1J2J2J5J2J6观测测回数912693623光学测微器两次重合读数限差()13133-3-半测回归零差限差()686812241224一测回内2c互差限差()91391313-13-同一方向值各测回互差限差()696912241224三角形最大闭合差()791530注:当照准方向的垂直角超过3时,该方向的2c互差可按同一时段内的相邻测回进行比较,其限差仍按上表执行。按此方法比较应在手簿中注明。4.4.4 导线水平角观测的作
13、业要求4.4.4.1 各等级导线水平角观测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8的规定。4.4.4.2 在观测时应以奇数测回和偶数测回(各为总测回数的一半)分别观测导线前进方向的左角和右角。观测右角时,仍以左角起始方向为准变换度盘位置。4.4.4.3 导线点观测方向多于两个时,应按方向观测法观测。4.4.5 水平方向观测成果的重测和取舍(略)4.4.6 归心元素的测定(略)表8等级测回数限差()方位角闭合差限差()J1J2J6三等10123.53.6四等6105.05一级4610.010二级2420.020注:n为测站数;左角中右角中360。4.5 距离测量4.5.1 基本规定4.5.1.1 各等级平面控制网的
14、起始边和边长,均应采用相应精度的光电测距仪测定。4.5.1.2 测距仪的精度分级,依测距仪出厂时的标称精度,按1km测距中误差mD划分为两级;级:mD15mm 级:5mmmD10mm测距中误差mD按式(4)计算:mD(abD)(4)式中:a标称精度固定误差,mm;b标称精度比例误差系数,mm/km;D测距边长度,km。4.5.2 仪器检验(略)4.5.3 测距边的选择(略)4.5.4 光电测距的技术要求4.5.4.1 各等级边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0的规定。4.5.4.2 各级测距仪观测结果的各项较差的限值,应不大于表11的规定。4.5.4.3 气象数据的测定应符合表12的规定。4.5
15、.4.4 利用天顶距计算高差和平距时,天顶距观测应符合5.7的规定。表10控制网等 级仪器等级时间段每一时间段测回数备 注三、四等、24当四等导线边长小于2km时,可观测一个时间段一、二级、12注: 1 可以用往返测量代替不同时间段测量。时间段指上午、下午、夜间和不同的白天。 2 一测回指照准目标一次,读数四个。自动取平均值的仪器,每进行一次平均值测量为一测回。3 测定作为首级网的一、二级起始边时,级仪器应观测四测回。表11mm仪器等级一测回读数较差测回间较差不同时间段或往返较差57(a+bD)1015注: 1 不同时间段(或往返)测量的较差,应将斜距化算到同一高程面上进行比较。2 (abD)
16、为仪器的标称精度。表12 等级最小读数测定时间气象数据的取用温度气压Pa三、四等网的起始边和边长0.250(或0.5mmHg)一测站同时段观测的始末测边两端平均值一、二级网的起始边和边长0.5100(或1 mmHg)每边观测的开始测站端的数据 三、四等边长及一级起始边应对向观测天顶距,一、二级边长可在一端测定。4.5.5 测距观测的作业要求4.5.5.1 测距观测时间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a. 应在大气稳定、成像清晰的气象条件下观测,晴天日出后与日落前半小时内不宜观测,中午可根据地区、季节和气象情况留有适当的间歇时间。阴天有微风时,可以全天观测;b. 在雷雨前后、大雾、大风、雨雪天气及大气透明
17、度很差的情况下不应作业。4.5.5.2 测距的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a. 严格执行仪器说明书中规定的操作程序;b. 测距前应先检查电池电压是否符合要求。测距仪应有一定的预热时间,使之与外界温度相适应。观测时,应用“电照准”获得最佳回光信号;c. 晴天作业时仪器应打伞遮阳,主要电子附件也应避免曝晒。严禁将仪器照准头对向太阳,亦不宜顺光、逆光观测。在顺光观测时,当阳光与测线夹角小于30时,棱镜也应打伞遮光;d. 应按仪器性能及距离选用棱镜组合,作业时使用的棱镜宜与检验时使用的棱镜一致;e. 仪器和棱镜应严格对中、仪器及棱镜高量至毫米。f. 测距时,应暂停无线电通话。仪器和棱镜架设后,应有专人管护。4
18、.5.5.3 气象元素的测定应符合下列要求:a. 测距前,应先打开干湿温度表和气压表,使其与周围温度一致;b. 气压表应放置水平,防止曝晒,读数前要轻轻敲击气压表盖,防止指针搁滞;c. 温度表应悬挂在与测距视线同高、不受阳光辐射影响且通风良好的地方。自动通风干湿温度表和手摇干湿温度表应按规定的要求正确使用。4.5.5.4 当边长必须进行偏心观测时,应符合下列规定:a. 当偏心距小于0.4m时,归心元素测定按4.4.6规定执行;b. 当受条件限制,必须进行大偏心观测时,只能在单端进行,且偏心距最大不宜超过10m;c. 偏心距用钢尺丈量两次,读数较差应小于5mm,取中数记至毫米;偏心角用经纬仪测定
19、一测回,两个半测回较差应不大于2。4.5.6 观测成果的重测和取舍(略)4.5.7 光电测距距离计算(略)4.5.8 测量边长的精度评定(略)4.6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4.6.1 精度分级4.6.1.1 GPS网按相邻点的距离和点位精度要求划分为三、四等和一、二级。4.6.1.2 各等级GPS网相邻点间弦长精度按下式表示: (22) 式中: 标准差(即基线向量的弦长中误差),mm; a 固定误差,mm; b 比例误差系数,106; d 相邻点间距离,km。4.6.1.3 各等级GPS网的主要技术指标不应超过表13的规定。4.6.2 布网原则4.6.2.1 GPS网的布设应根据测区实际需
20、要,预期达到的精度、测区自然地理及交通状况等,按照优化设计原则进行。4.6.2.2 GPS网宜布设为全面网,一般应由若干个独立观测环构成,也可采用附合路线的形式。各等级GPS网中异步闭合环或附合路线的边数应符合表13的规定。当需要增设骨架网加强控制网精度时,可分级布网。4.6.2.3 GPS网的点与点之间不要求通视,但为方便常规测量方法加密时的应用,每点应有一个或一个以上通视方向(包括与同级以上国家控制点通视)。4.6.2.4 布设GPS网时,应与附近国家地面控制点联测,联测点数一般不得少于3个,困难地区不得少于2个,并应均匀分布于网内。新布设的GPS网应尽量与附近已有的GPS点进行联测。4.
21、6.3 选点、埋石4.6.3.1 点位应选在视野开阔、便于安置接收设备和操作的地方,被测卫星的地面高度角15以上应无障碍物。表13等级相邻点间距离kmammb106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差异步闭合环或 附合路线边数三等581051/800006四等2510101/400008一级0.83.010151/2000010二级0.51.515201/1000010注:1 位于测图范围以外,与已知点联测的个别点距可较表内规定值放长两倍。2 GPS网的观测边长可根据测区情况及仪器类型而定。4.6.3.2点位应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如电台、电视台、微波站等),其距离不得小于200m;远离高压输电线,其距离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规范 汇编 第三 13 地质矿产 勘查 测量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